“很多人的焦慮,大多來源於不甘平庸”你怎麼看?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非常高興能回答能回答這個人問題

對於焦慮大多數來自於平庸這個話題,我認為應該屬於泛題目,焦慮是一種精神狀態的表現形式,是人在特殊條件下反射的緊張情緒的一種。

平庸則是人的一種社會地位於受關注度較低的形容詞,也可以是一種人設的體現。

下面結合實際情況我們來共同聊一聊兩者之間到底有沒有必然聯繫

隨著社會的進步,帶動著我們的生活節奏幾何倍的加速,我相信絕大多數同學們每天的生活狀態都是相對緊繃的,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這樣的狀態長此循環往復,又有幾個人會不焦慮呢?(當然程度高低不同)

所謂“平庸”我更願意理解為一種涉世的方式!原因是我覺得在這個世界上一出生就含著金鑰匙的應該沒有幾個人,相比這些人我相信大多數人應該都是“平庸”的,從這方面來說,焦慮與平庸之間的關聯並不是很大!

如果說焦慮源於平庸這個說法存在必然關聯,我想應該還要更情景化一些。比如職場。

社會因為有不同職能分工,在這些職能劃分中,我認為給自身“焦慮”情緒程度最深的應當是職場了,工作的業績,方方面面的考核,收入的來源等等這些因素完成了很多人或多或少的焦慮!從我自身出發,進到新公司到現在已經四年了,身邊同事已經走了四位,我這組一共九個人,算上領導!私下裡也聊過,原因無非就是就是那麼幾個(同學們都懂得),從這樣的角度講這兩者應該是存在很大關係的。

以上是我對焦慮大多數源於平庸的這個話題的看法。

希望我的回答大家能滿意,也歡迎各位客官,一起討論。


九零年的老饞猴兒


這個問題我認為還是比較籠統的,舉一下個人例子,應該很好理解了,本人19年六月份大學畢業,準備了一段時間的考研十二月份考的,20年二月中旬成績下來了不是很理想,現在一沒錢二沒車三沒房,不過自己興趣愛好比較廣泛,平時會養捕鳥蛛,打理一下自己的網店,雖然一個月才2000多點,勉強維持自己的生活,其實吧有時候也挺著急的,不過也算是充實,量變積累質變的過程其實很難,但是在不能改變現狀沒錢的情況下難到就要讓自己活的不開心嘛,我感覺不是的,每個人都有困難期,瓶頸期,如果消沉下去,請問怎麼有美好的將來,現在沉穩積累自己努力拼搏,才有機會未來過上幸福的生活!下面附上一些自己養的蜘蛛的圖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希望能幫助到大家,讓大家心情好一些!



飛奔的華麗雨林


朋友你好。這裡是心理諮詢師老友手札,很高興回答朋友你的問題。


“很多人的焦慮,大多來源於不甘平庸”,我並沒有搜到這句話是出自哪裡,所以只能從我對這幾個字的理解,以及之前我的經驗來做一些分享。

當然,也需要先言明的是,焦慮並不是一定是指焦慮症,它有時候也是指焦慮情緒。

而焦慮情緒的話,是每個人都有的、十分正常的東西。


我還記得快要畢業的時候,我在網上找了很多投簡歷的地方,其中一些確實是比較想去的。所以投了不少簡歷。


因為那時候大四了嘛,平時不用上課,就和室友在寢室裡玩遊戲。不過網頁一直開著,時不時的刷新一下,看有沒有簡歷的回信。

那時候沒有很在意,後來才知道這其實是焦慮情緒在影響我。而那時候又是什麼在讓我焦慮呢?

並不是不甘平庸,而是對於結果的不確定性。


在逐漸開始諮詢了之後,也確實遇到過一些朋友,他們為自己設定了一些目標,但是目標總是完成不了,於是因為現實與內心期待的衝突開始誕生焦慮。


從表面的角度來說,他們確實以“我覺得現在這樣的不是我,達成目標那個才是我”的形式表現出了“不甘平庸”、也確實因為“害怕自己期待的未來不能實現”,而讓人以為他們“不甘平庸”。

但我個人覺得,相對於“不甘平庸”,他們只是活的有些理想化、沒能看到自己真實的樣子。


所以兩個例子的意思是,“不甘平庸”的表現確實存在,但不代表大多數人都是如此;同時,“不甘平庸”只是一個表現,而不是深層次的原因。


感謝朋友你的閱讀。希望我的回答能協助朋友你看到世界真實的樣子。祝好。


老友手札


我出在農村,80年代末的農村幾乎沒有人外出打工,比我大一輪的年輕人都守著父母守著農田呆在家裡。農忙時大家都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著,農閒時又都聚在一起說說笑笑喝喝小酒或打打小牌,日子過得雖緊緊巴巴但不緊不慢,大家都自甘地平庸著,也毫不懷疑的認為日子本來就是如此。

90年代初,鄰居家的一個哥哥還有一個姐姐剛剛步入社會,才過了年便背起行囊出了遠門。半年後,當他們穿著時髦的衣服拎著大包小包出現在村口的時候,引來了很多村人的圍觀。

之後的幾天裡,那家人家門檻險些被村人們踏破了,這些洛繹不絕的人群裡除了個別幾個看熱鬧的之外,大多是來尋找門路的。隨之村裡的年輕人便開始躁動起來。至此越來越多的人背起行囊到遙遠的南方謀出路去了。一年一年過去,一批一批的人遠走。沒過幾年,村裡基本再也看不到“閒”人了。

不甘平庸是一種正能量,它推動了人類的進步,也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可也讓我們的心態起了變化。

不甘平庸是比較產生的行為,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比較,有了比較之心就會產生焦慮。兄弟姐妹之間,親戚鄰居之間,同學朋友之間無不存在著這種攀比的狀態。

每個人都想活在別人的讚譽之中,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老公,別人家的某某。無時無刻不在挑戰著我們本就緊繃的神經。我們不甘落後,我們不要平庸,可是往往事與願違,焦慮的情緒時刻圍繞著你。

平和一些吧!寬容一些吧!寬待自己和身邊的人。即使我們沒那麼優秀,即使我們不那麼耀眼,即使我們有那麼一點平庸,腳步放慢一點點,看看周圍的世界,依然如此的美好!





情到濃時自一成詩


“很多人的焦慮,大多來源於不甘平庸”?這句話過於片面,和“得抑鬱症的人都是小心眼,都是慣的”,是一樣的武斷。為什麼這麼說?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焦慮。

什麼是焦慮

焦慮指的是,因對自己或親朋好友的健康、人身安全、生活、前途命運等等的過度擔心而產生的一種情緒。這些情緒包括著急、憂愁、緊張、恐慌、不安、掛念等成分。它與危急情況和難以預測、難以應付的具體事件有關。

焦慮又分為現實性焦慮和病理性焦慮,即一般性焦慮和異常焦慮。

一、現實性焦慮

現實性焦慮指的是人們對現實的、潛在的挑戰或威脅表現出來的一種情緒反應。這種反應是與現實中的某個事件相聯繫的,是人在面臨不能控制的事件或情景時的一般反應。其焦慮程度與現實事件強度一致,並現實威脅的消失而逐漸減緩,直至消失,具有適應性,是人類適應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情緒反應。

舉個例子。有個中學生想和同學一起去野營,在他出門前,父母各種叮囑,各種擔心。覺得孩子還未成年,有些事情怕是做不好。因此,準備了很多東西,還臨時教了他一些野營的小技能。

再舉個例子。上班的時候,老闆突然給了你一個臨時任務,要求你第二天就要完成並上交。這個時候你心裡會想著能不能做好,怎麼做才能做好。而你接到任務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焦慮了,如果做不好,可能扣工資,可能降職,嚴重的可能被炒魷魚。沒有工作就沒有生活來源,所以這種焦慮很正常。

每個人或多或少有焦慮的時候,一般是和突發事件或難以應付的事件有關。這種焦慮有利於人調動自身的潛能和資源

來應對現實威脅,逐漸達到應對挑戰所需的控制感,及有效的解決問題,一旦事過境遷,焦慮就可能解除。這種焦慮是人類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適應和應對環境的一種情緒和行為反應

上面例子中,不管是學生的父母還是職員,都是基本情緒反應,與甘心不甘心平庸扯不上關係。學生的父母擔心學生的人身安全和生存技能,出於父愛和母愛,出於對親人的掛念、關心。職員擔心自己工作做不好,可能帶來不可預期的後果,出於對生活未來前景的擔心。他們都不甘心平庸嗎?顯然不是。

二、病理性焦慮

然而,有些人並沒有什麼客觀原因,卻長期處於焦慮狀態,無緣無故的擔心、害怕,比如擔心不可救藥的嚴重疾病產生,害怕有一天會大禍臨頭,以至於常常出現坐臥不安、惶惶不安等症狀。這種異常焦慮屬於神經症的一種,即病理性焦慮。

病理性焦慮指的是持續的無具體客觀原因的感到緊張不安,或無現實性依據的預感到災難、威脅,伴有明顯的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和運動性不安,常常伴有主觀性痛苦及社會功能受損。

病理性焦慮有以下特徵:

1.焦慮強度無現實基礎或與現實威脅明顯不符。

2.非適應性的精神痛苦和自我效能下降。

3.焦慮是持久的,並不隨客觀問題的解決而逐漸消失。

4.預感災難的不幸痛苦體驗。

5.對預感到的威脅感到痛苦和害怕,並感到缺乏應對能力,甚至導致現實適應受損。

6.表現出自主神經系統症狀特徵的緊張情緒狀況,伴有軀體症狀,如胸悶、氣短、心悸等等。

病理性焦慮在臨床上的表現又分為驚恐障礙和廣泛性焦慮

(一)驚恐障礙

驚恐障礙,又稱為驚恐發作,它的

特點是自發出現、反覆發生,難以預料的急性焦慮發作,伴有明顯的瀕死感、精神崩潰感、失控感等等,伴有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心慌出汗、噁心、眩暈、皮膚刺痛感、發熱、發冷、腹痛、腹瀉等等軀體症狀

有一部歐美影片《火柴人》,說的就是強迫症兼驚恐發作。劇中的男主角長期把屋子封得密不透風,只要有人一拉開窗子,他就開始恐懼、胸悶、呼吸急促。

(二)廣泛性焦慮

廣泛性焦慮是一種慢性的、彌散性的對生活情景的不現實的過度擔心、緊張表現為持續性精神緊張,伴有頭痛、頭暈、胸悶、心悸、尿頻、呼吸困難、震顫、運動性不安等軀體和精神症狀,但這些表現並非由實際威脅造成的,其緊張程度與現實極不相符

比如說一天到晚總是擔心自己或家人患病,孩子出事,經濟危機等等。這種焦慮可能導致個體睡眠障礙,工作效率下降,煩躁不安,易激惹等等

焦慮是怎麼形成的

那麼,焦慮是怎麼形成的呢?心理學和精神病學研究發現,焦慮的來源有以下幾種:

一、人的基本情緒

面對未知事物的焦慮是人的一種本能反應。比如說,這次對新冠肺炎的恐慌,就是源自人本能的死亡焦慮。這種焦慮是現實的,正常的,會隨著疫情的緩解和結束逐漸消失。

二、從成長環境中的習得

當一個人從小生長在一種長期處於焦慮緊張狀態的家庭環境中,或者他從小的崇拜對象經常出現焦慮,他就習得了這種情緒應對方式,並伴隨其成年。

三、成長經歷

如果一個人從小就被嚴格要求,甚至有點完美主義的吹毛求疵,一點點失誤都犯不得,比如說考試必須滿分,成績必須拿到第一名。那麼,這個人在這種環境下成長,就可能形成一種長期的廣泛性焦慮情緒,甚至形成強迫症。其實,強迫症患者背後隱藏的也是一種焦慮。

有一位朋友就是強迫症,他每次寫文章都要用尺子隔著,保證每一個字都在同一排,書面整整齊齊,若是不整齊,就重新寫。而且他連標點符號也不放過。據他自己回憶,小時候父親就是這麼嚴格要求的,不許出錯。所以,強迫症患者其實是很痛苦的,一直處於自我肯定的焦慮中。

另一種情景則是,一個人從小一直被家人灌輸這個危險,那個可怕的思想,以至於他形成一種嚴重的不安全感,對任何外界事物都抱著過分的警惕性和緊張感。比如說,家長經常一點點事情就說,“你這次可能真的完了”,或者周圍的街坊鄰里經常開玩笑,“哎呀,你不行了。”長此以往,這個人就會一直處於長期緊張狀態之中。

四、壓力過大

過多的壓力會使人長期處於一種緊張狀態,是人對生存環境的一種自然情緒反應。這些焦慮如果是來自現實生活的,比如房貸、車貸、網貸等經濟壓力會讓人產生一定的焦慮,屬於正常現象。但是如果這種焦慮表現得過分誇張,伴有軀體上的呼吸急促、心悸胸悶等等,或精神上的崩潰感、瀕死感,就屬於病理性焦慮。

五、突發事件

因突發事件引發的與現實不符的過度焦慮比較少見。

通常見於心理抗挫能力較差的群體,這類群體一般是在溫室中成長的,可能因為突發事件產生不符現實的過度焦慮,也可能因為一點小挫折產生抑鬱症,還可能從小被慣成表演型人格障礙。

總結

綜上所述,所謂的“很多人的焦慮大多來源是不甘平庸”,這種說法是片面的,不科學的,帶有隱性道德綁架。


裡外雅堂


很多人的焦慮,來源於不甘平庸有它一定的道理,而真正焦慮來源是心理預期的不達標導致的心理失衡。

由不甘平庸導致焦慮的人不在少數,平庸可以理解為平凡,庸碌無為,沒有出彩驚奇的人生,而渴望扔在,除非能滿足內心預期。

而大多數人的生活處在這樣的狀態,平淡無奇,缺少波瀾導致內心不甘,因為沒有努力的方向或找不到突破口,心理壓力一而再,再而三的聚集產生焦慮,不安。

焦慮是心理失衡預期不達標而產生的一種身心狀態,心理預期可以涉及到多個層面,長期的不及心理預期出現導致焦慮形成。

不甘平庸更像是一種動力,有了內心的不甘才會試圖做出改變。

突破庸常平凡由內心驅動,便會時刻提醒自己作出改變。

為不甘平庸的努力付出,結局總會撫慰心靈,而恰恰沒有任何的行動才導致內心焦慮,焦慮發生在沒有邁出行動的那一步。

內心的焦慮來源更傾向於、是內心還不能接受或試圖去改變一生都無法改變的那些存在。

不能改變的,自己的出生,現存的環境,他人的性格,行為。

你若在乎這些,焦慮便一直存在。

總會有焦慮相伴左右,要找到存在的根源,對那些不能改變的要試著接受 ,而有些焦慮是會通過自身的努力消除。

當改變心境,才能放下焦慮,唯有真正的放下才能治癒內心,而平常心實屬難得。


斐力laky


前幾日,也是在悟空問答裡,看到一位朋友的困惑,與題主這個問題有異曲同工之處。或者說,從側面印證了目前很多人焦慮的心理狀態。

那位兄臺年過30,在“一家小公司的基層”上班,懷疑自己是一名失敗者,甚至欲把目前的低迷定義為人生悲劇。字裡行間,充滿焦灼與茫然。

本人虛長几歲,囉嗦了一大堆不知所云的東西。其實他可能不曾想到,內心裡我更多的是羨慕他的境況。

第一,年過30,還是一個黃金時期,可以積累、蟄伏、探索,也可以奮鬥、衝刺和綻放。來日方長,前路可期。

第二,他至少有了自我“覺醒”、提高和改變的願望。

像本人這種對生活得過且過,對未來模稜兩可的傢伙來說,那種意識難能可貴。

扯遠了些。回到題主的問題。

不甘平庸確實是很多人焦慮的根源。

本質上人還是一種動物。千萬年的進化沒有完全改變我們自然屬性方面的基因。遠古時代,食物缺乏,環境惡劣,人類充滿對危險和未知的恐懼。

我們追求足夠的安全感和滿足感。不斷獲得、佔有、囤積和掌握周圍的資源成為一種本能。

在撿到一粒葡萄的同時,馬上就會急切地想得到一片果園。

從社會屬性來說,被認可,被尊重,甚至被傳頌崇拜,也是人十分渴求的東西。這是一種正常積極的心態。如果每個人都順其自然隨遇而安,那麼世界就可能是一潭死水萬馬齊喑。

實現“小目標”,坐擁白富美,喜好高大上,你我共願。

奈何人生如逆水行舟,現實是銅牆鐵壁。眼見歲月飛逝華髮漸生,哪有不抓耳擾腮的道理。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其實燕雀豈有不知,只是生而為燕雀,雖心有所往,但力有不逮。

所以,焦慮未嘗不可,且不要貪杯過度啊。


春來未來


我是生活領域創作者《五億少女得不到的男人》很高興能夠幫您回答這個問題。

  1. 28歲前的人生不曾起舞,還怎麼奢望30後能開掛。互聯網時代下,信息爆炸,新媒體崛起,也迎來了知識付費的浪潮。每個陷入互聯網的人都在焦慮,焦慮著自己的生活沒有達到預期,焦慮著成長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更是焦慮著平庸的人生似乎永遠無法改變。

  2. 20歲的時候覺得時間還很多,可以虛度,對於人生也不會有太多想法。然後就是吃吃喝喝玩玩睡睡,不停的消耗著時間這最寶貴的資源。而資源如果只是消耗而沒有善加利用,總會消耗殆盡。過了25歲,步入社會2年。突然發現20歲時能積累下來的資源,完全沒有可以利用的。而隔壁的同事,卻在25歲前,拿下了司考和CFA三級。人都是想以最小的產出換取最大的利益,但是凡有一利必有一害。只是對當下來說,這一利是當下認為的最優選擇,而放長遠,就會不斷放大害處。20歲的時候,選擇好好規劃人生,並且做到知行合一,這樣的過程是痛苦的,因為你當時不知道會對未來有多大的影響,這樣逆人性的行為,大腦會以控制多巴胺的方式試圖阻止,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能勇敢的面對焦慮,熬過了那幾年。而放縱虛度的,卻是在放縱過後的多巴胺的獎勵下,不斷強化著自己在每天享受生活的想法。

  3. 回過頭看,就是那麼神奇,5年前的焦慮換來了當下的平和,而5年前的舒適就開始承受著未來的焦慮。看似兩種焦慮差不多,其實承受的心態卻天壤之別。5年前,有著最稀缺的時間,可以不斷試錯,會覺得“沒事,還有時間”。而現在的焦慮,就是時間沒了,自己仍然是平庸的。發覺時間真的是可以檢驗一切虛假和真實,要不怎麼說越活越明白呢?

  4. 臨到30,想起以前高中班主任說的一句話“從現在起改變,永遠都不會晚”。在這個每個人都是哲學家的時代,我們不缺道理,缺的只是去內化這些道理,然後去實踐。而這個過程,是很痛苦的。首先,要承認並接受自己的平庸本來就是一件很難的事。不過,還是要相信自己能活成想要的樣子。

  5. Anyway,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和現在。希望大家都能活得自由,越來越像自己。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對您有所幫助,感謝您邀請我幫助您回答。

五億少女得不到的男人


“很多人的焦慮,大多來源於不甘平庸。”

認同這句話,平庸是常態,精英是少數。

正因為比例不均衡,人群也像甘蔗一樣,只有聚集根部的幾節比較甘甜。

根部只佔極小的比例,頎長而遙遠的末端,是芸芸眾生。

我們都想做甘蔗的根部,豈不知大多數人都是好高騖遠,拼命生長,直達纖細虛空的頂端,根基不穩,搖搖欲墜。

要麼,在中途徘徊,不肯俯下身子,紮根泥土中汲取營養,緩慢成長。已然成為中庸的一部分,卻不甘心不服輸。

人的心態有如甘蔗的中間部位,既不願意苦巴巴居於末梢食不甘味,又不願意放下身段沉澱下去,經年累月好好修行,磨練自己的身心。

也許,急著往高處竄,是因為忍受不了暗黑土壤裡緩慢成長的憋悶和窒息。不肯長年累月埋頭苦幹,於是伸長了脖子,長荒了自己的身子,只肯輕飄飄直向雲端仰望。

收穫的季節,眼見人們只挑好的部位上手,沒有深入紮根,只顧瘋長的快樂不值一提了。

因為沒有分量,只配被嫌棄或者被廉價買走。

很多人的焦慮,就是隻看見了眼前利益的輕重,卻忘記了反思自己的不曾努力。

假若你在最應該學習的年齡,不至於荒廢了學業,你怎會覺得如今現實慘淡,自己卑微沒有價值?

我們只看到自己的平庸,看到別人的耀眼,卻看不見他們吃過的苦,受過的累。

生活哪有那麼多光鮮亮麗,只不過別人用來學習的時間,你都用來休閒娛樂了而已!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人和人最大的區別,就是看他八小時之外在做什麼?工作以後,八小時之外堅持學習,人和人之間自然拉開了很大的距離。

沉迷於做事情的人,想平庸都難。他或許曾經是那個別人家的好孩子,或許上學時候也學業平平,或許他學習天生有缺陷甚至偏科,速度還像蝸牛一樣慢。

但是,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可以使他成長為對社會、對家庭有用的人,成為各行業的翹楚,職場上的精英。

我們很多人的焦慮,大多來源於不甘平庸。與其這樣,不如好好反思自己,重新規劃人生,任何時候都來得及,只要付出足夠的時間和努力,深深的紮下根去,每個人都能成為甘蔗裡最有價值、最飽滿多汁的那個部位。

“天生我材必有用”,再普通的人也有他的優點和長處,有他擅長的領域和才能。再不起眼的人,也有他的閃光點和過人之處。

做一個自信的人,把時間放在重要的事情上。與其不甘平庸,不如沉澱自己的心,用匠人心態用心去做對的事情。





艾濂


【魚蘇蘇獨特觀點,為你解惑】

這個問題其實是在美化焦慮。明明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不甘,偏偏要說是因為不甘平庸。

“覺得自己是不甘平庸”其實不過是在安慰自己,讓自己不那麼難受,因為焦慮那麼痛苦難受,我們渴求解脫。

看起來焦慮真是太糟糕了。

事實上,我們沒必要覺得焦慮就是什麼不好的情緒。焦慮不就是因為我們察覺到了自己的能力與這個時代的脫節嗎?正是因為我們內心尋求進步,對現況不滿,所以我們才會覺得焦慮。

人人都在焦慮,你大可從容點。覺得別人不焦慮,其實是因為他們都在拼命做事,用雲淡風輕的表面來掩蓋內心的焦慮。

淘寶口紅一哥李佳琦,帶貨量分分鐘上千萬。依然不敢停止直播,以至於“看到口紅都怕”。

說了焦慮的產生原因,即對自己能力無法適應時代的憤怒,缺乏與這個時代相匹配的方法論。接下來說說如何緩解焦慮,讓焦慮不影響我們進步。

是的,焦慮無法完全消解。因為如果一個人不再焦慮,說明他也就那樣了,再不會進步了。

第一,正視焦慮。不陷進消極情緒,從而影響到自己做正確的事。

前面說了,我們缺乏與這個時代相匹配的方法論。

這個時代變化太快了,快得讓人摸不著頭腦,不知道它為什麼會這樣,也不知道它還會怎麼樣。

有的人反應快,跟上了時代的步伐;有的人雖然知道怎麼做,卻做不到;有的人還迷糊著,不當回事;有的人發現了,但等他們行動了,卻晚了。

比如那些搭上了風口的“豬”;比如我們這些看著別人的高收入只能乾瞪眼的普通大眾;比如那些大罵頭條低俗,拼多多廉價的人;比如做啥啥失敗的羅永浩。

我們應該焦慮,但不是焦慮我們為什麼不行,而是焦慮自己該如何找到適應時代的方法論。

第二,正確看待他人。對風光的人高看但不盲從,對“低賤”的人不忽視輕蔑。

對於那些跟上了時代的步伐,也就是世俗普遍認為的出了名,賺了錢,甚至賺了大錢的人,我們確實應該佩服他們。不僅僅是他們的眼光,他們的行動力,還因為他們積累的能力。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這些人能夠一下子脫穎而出,絕對離不開本身的實力。他們所以能夠成功,不是跟上了風口,而是本身就厲害。不然那麼多人做頭條,也沒看誰都月收入萬啊。買了高手的課程卻達不到高手的實力,是因為高手所以為高手不僅僅需要他們課程提及到的能力,還需要高手本身素質過硬。

不盲從是因為,高手們固然厲害,但我們也不差。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學生時代有些人平時學習不咋樣,但到了畢業考卻能考過那些平時成績很好的人。

時代還在繼續變化,我們仍有機會。

另一個原因則是,這些高手們的厲害,其實是我們捧出來的。高手們為什麼能快速變現,收穫頗豐?還不是我們這些粉絲去支持消費。

所以對待高手的正確態度是,學習高手的方法論,內化成自己的東西。和高手做朋友,而不是做高手的韭菜。

對“低賤”的人,就是那些賣慘,賣醜,賣傻,賣俗的人,不要嗤之以鼻。

比如路邊賣雜糧餅的大媽,比如抖音上對著鏡頭擠眉弄眼的“丑角”,又比如鹹魚上的免費送。

生意只有賺不賺錢之分,沒有高下之分。你的輕視忽視,其實是你的不敏感和無知。

真正的做法應該是,凡事多留點心,想想別人為什麼這麼做。小市民有小市民的生存智慧,多讀兩本書有時並不能幫你多賺錢點。想賺錢就別清高,有時也低低頭,看看別人。說不準哪天你還得跟他們學習。

第三,馬上行動。分析自己的優勢興趣,找準一個突破點儘快入局。啥都不懂就先跟風。

不能光想不做,因為先入局的高手們也依然在努力,目前還只會大喊焦慮的我們就更不能不努力了。

要行動,但不能亂動。在執行戰術之前,要先想清楚戰略。要做能夠積累,能產生複利的事;要做你能做到,或者你能通過努力做到的事;自己能力範圍之外的事,你完全可以讓別人為你做。

你所做的每一件最好有多於1個理由才做。已經比別人慢了,想要趕超就要提高效率。

據我所知,寫作是公認的每個人都能夠通過努力做到,也能夠產生積累,達到複利的事。如果覺得茫然不安,不妨從這個入手。至於寫什麼,在哪裡寫,寫到什麼程度,最終要收穫什麼,如何佈局定製計劃,則要根據你的市場調查,你對你自己的能力認知來判斷。

結語

綜上所述,焦慮是時代的共性,我們不應一味焦慮,而應正視時代,直面自身,總結出適應這個時代的方法論。我們不要“看不見,看不起,看不懂,來不及”(出自馬雲)。我們要從自身入手,分析自己的興趣與優勢,找到能夠產生槓桿的賽道,儘快行動,讓積累產生複利,讓自己跟上時代,跟上趨勢,做自己人生的掌控者。

時代依然在變化著,人人都有機會。現在努力,為時未晚。

與君共勉。


我是魚蘇蘇,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