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曹彰從烏丸率數十萬兵馬與曹丕爭王位,有勝算嗎?

神仙半瓶醋854


\t曹彰是曹操所有兒子當中,最能征善戰的一個。如果拋去演義上單打獨鬥的武將風格外,曹彰應該是非常出色的戰術指揮官。

但是他無心社稷大位,所以早早就被曹操排除出了繼承人的候選圈子。那麼如果在曹操去世以後,曹彰是否有機會奪位呢?

\t曹彰不喜歡讀書,只喜歡在戰場馳騁,這或許是另一種智慧。

對曹操這位大文學家來說,自己的兒子如果不讀點書的話,可就太不像話了。都是卞夫人所生,曹丕和曹植都是滿腹經綸,出口成章。這兩人跟曹操齊名,被稱之為三曹,在文學史上的造詣相當高超。

可是曹彰卻是一個另類,卞夫人生了四個兒子,除了早逝的那個以外,就是曹丕、曹植以及曹彰了。曹彰跟他兩個哥哥完全不同的是,他一點也不喜歡讀書。

但是曹彰在戰場上又是一位軍事天才,這就讓曹操有些不解了。這孩子其實是有大智慧的,能夠指揮千軍萬馬在戰場馳騁,難道就不能靜下心來讀兩本書嗎?

所以曹操就試探性地問曹彰,你怎麼不喜歡讀書呢?曹彰回答曹操,大丈夫就應該馳騁沙場,馬革裹屍,哪有在家閒著讀書的呢?

任城威王彰,字子文。少善射御,膂力過人,手格猛獸,不避險阻。數從征伐,志意慷慨。太祖嘗抑之曰:“汝不念讀書慕聖道,而好乘汗馬擊劍,此一夫之用,何足貴也!”課彰讀《詩》、《書》,彰謂左右曰:“丈夫一為衛、霍,將十萬騎馳沙漠,驅戎狄,立功建號耳,何能作博士邪?”太祖嘗問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彰曰:“好為將”。太祖曰:“為將奈何?”對曰:“被堅執銳,臨難不顧,為士卒先;賞必行,罰必信。”太祖大笑。---《三國志》

\t曹操的臉色突變,他認為曹彰這小子不開竅,書中的智慧豈是可以小覷的呢?尤其是對於治國的人,讀書就顯得更加重要了。從歷史書籍中,可以參考一些過去的皇帝是如何統治天下的,這是曹操希望兒子們瞭解的東西。

曹彰的表態,其實意思也很明確了,你那個鳥世子的位置,我不稀罕,還是留給你另外兩個兒子去爭吧。所以曹彰不是傻瓜,他明白曹操說這話的意思,所以他也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態度。

\t十萬大軍兵臨城下,曹彰要想奪位,其實也就是一句話的事情。

曹操去世以後,曹丕順理成章繼承了王位。他是王世子,此前已經擊敗了曹植,獲得了曹操的認可。所以曹彰沒有任何理由奪取王位。

如果曹彰想要奪取王位,其實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事情。首先他的地位是合理的,他是曹操的兒子,也是卞夫人所生,所以也是嫡子。此外,他手裡有大軍十萬,足以踏遍王城。

\t很多文學作品裡面,確實也誇張地形容了這一段歷史,說曹彰帶著十萬大軍逼近王城,目的其實就是為了讓曹丕交出王位。

\t如果曹彰真的這麼做了,首先他需要做好一點準備,那就是買通沿途的守將。因為調動十萬大軍可不是小規模的動作,曹彰手續不全的話,那就只能通過賄賂沿途守將,以此達成一定的利益關係。

太祖至洛陽,得疾,驛召彰,未至,太祖崩。文帝即王位,彰與諸侯就國。詔曰:“先王之道,庸勳親親,並建母弟,開國承家,故能藩屏大宗,禦侮厭難。彰前受命北伐,清定朔土,厥功茂焉。增邑五千,並前萬戶。”---《三國志》

這個時候他直奔王城而來,曹丕手裡只有幾千御林軍,而且他打仗哪裡是曹彰的對手,所以王位必然會被曹彰奪取。

可是曹彰有這麼做嗎?並沒有,因為他知道,就算他奪取了這個王位,他也治理不好這個國家。曹丕文武雙全,深得曹操喜愛,成為繼承人是有他的道理的。

再說了曹彰不願意違背父親的遺願,寧可承認曹丕這個魏王,也絕對不會做出背叛曹操的事情,因為他的一切都是曹操賜予的。

\t曹丕忘恩負義,曹彰下場淒涼。

曹丕登基稱帝以後,對兄弟們表面也還湊合,個個都加封了王爵。尤其是自己最大的政敵曹植,也被曹丕放過,加封為東阿王。

而曹彰雖然晉封為任城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曹彰失去了兵權。這樣一位統兵十萬的兄弟,隨時都有可能成為曹丕統治的掣肘對象,名義上是加官進爵,其實是剝奪了曹彰的兵權。

失去兵權的曹彰,猶如困在動物園的獅子,就算再兇猛,也發揮不出他的能力。所以他整日在府上飲酒作樂,不久就把身體給搞壞了。

要知道他是一位出生入死的猛將,哪有可能就這麼容易把身體搞壞了呢?而且他死的時候,不過才34歲,活的還沒有曹丕壽命大,更不要說跟曹植相比了。

可見黃鬚兒曹彰的死,其實並不一般。因為他去世的地方也比較敏感,正是在曹丕的皇宮之中。黃初四年,曹彰進宮覲見,結果就死在了宮中。

魏文帝忌任城王驍壯。因在卞太后閣共圍棋,並噉棗。文帝以毒置諸棗蒂中:自選可食者而進,王弗悟,遂雜進之。既中毒,太后索水救之,帝預敕左右毀瓶罐,太后徒跣趨井,無以汲,須臾,遂卒。復欲害東阿,太后曰:“汝已殺我任城,不得復殺我東阿。---《世說新語》

\t很多人就開始懷疑了,因為曹彰歲數不大,而且死的地方太敏感,是不是曹丕所為呢?其實古人對此就做出過推測。

\t說曹丕在跟曹彰下棋的時候,因為曹彰比較入迷,所以曹丕趁機讓宮女們端上棗子來,結果曹彰吃了棗子就中毒而亡了。原來是曹丕在棗子裡面下了毒,他是忌憚曹彰這大兄弟的勇猛。

當然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是不可考的,而且道理上也說不通。畢竟曹彰當時已經沒了兵權,也時刻受到曹丕的監視,壓根就沒機會造反,曹丕的老媽還活著,他也不敢做出無故殺害兄弟的行為。

不過由此可以看得出,其實曹丕登基以後,他那幾個兄弟的小日子,過得其實並不安穩。一方面失去了權力,自保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受到監視,出行都不方便。

\t總結:如果曹彰造反,可能老曹家提前就亂了。

曹彰造反的話,的確有得逞的機會。他只要殺掉曹操的其他兒子,自己做繼承人也就順理成章了。這跟後來李世民造反是一個道理,李淵沒有理由不承認李世民的合法性,畢竟也是自己的兒子。

但是曹彰造反以後,他能夠勝任皇帝的職位嗎?這件事令人懷疑,因為曹操並沒有刻意培養過這個兒子治國的才能,所以他對這方面一竅不通。

\t他喜歡打仗,成為帝王以後,必然是窮兵黷武,侵略蜀漢和東吳。結果極有可能把曹魏政權的那點老底都給消耗乾淨了。

\t做皇帝這塊兒,曹丕還是比曹彰強得多的。曹彰也的確認識到這個問題,所以為了老曹家的基業,曹彰是不可能造反的。

參考資料:《三國志》、《三國演義》、《世說新語》。


江湖小曉生


我覺得沒有勝算,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第一、曹彰如起兵造反,不得人心

曹丕是曹操身前就立下的世子,並且還留有遺詔是曹魏集團法定的接班人。

曹彰起兵是徹底的造反,在大義上除了自己本部人馬,其他人都不會受他調遣,更不會依附於他。

史實上曹彰帶長安十萬兵馬入洛陽,劫持曹操治喪的大臣們,還打著曹植的旗號,為什麼?

這是因為曹彰之前從來沒被當過曹操的接班人培養,沒有威望在朝野都不如曹植有影響力。曹彰有自知之明,所以要藉著曹植的名頭。




二、曹彰如起兵造反,實力不厚。

曹丕在鄴城經營多年,從曹丕平魏諷之亂可以看出,曹丕在河北深厚的實力。河北為曹魏政權中第一人口聚集地區與經濟中心,曹丕得河北,便立於不敗之地。

曹彰在西北和東北邊疆雖然得名望,可召集大軍南下,但背後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與世家大族支持。

並且曹魏宗室夏侯惇、曹仁、曹洪、曹真、曹休等俱在,外姓將領張遼、徐晃、張郃等也在,曹彰雖勇但也不可能以一己之力比拼這些名將。

史實上曹彰率十萬兵馬入長安後拜祭曹操返回,也是深思熟慮後,放棄了謀反的想法。雖然沒過多久曹彰離奇死亡,但沒有留汙名於史。

反而不能容忍兄弟的魏文帝曹丕留下諸多罵名,不得不感慨曹彰的明智之舉。



感謝您的閱讀,您的關注是我持續不斷創作的動力。


歷史中簡堂羚羊飛渡


曹操活著的時候,曹彰是絕對不敢率軍爭奪王位,曹彰就算有能力來爭奪王位,也要等到曹操去世。

那麼曹操去世後,如果曹彰率軍來爭奪王位,有可能勝嗎?我們來分析一下。

曹操是在洛陽去世的,當時曹彰在長安 ,曹丕在鄴城(河北省臨漳縣),洛陽離長安有370公里,而洛陽離鄴城有340公里,相對來說鄴城離洛陽近,也就是說曹丕離的更近。但曹操在病重時,就已經召曹彰來洛陽,至少曹操為什麼要召曹彰來洛陽 ,史書沒有記載,我們在這裡也只推斷一下。



曹彰當時的官職是越騎將軍,只是個雜號將軍,留守長安,長安只能算二線,並不算前線,前線還在陳倉、武功到眉縣一帶的秦嶺邊,所以曹彰駐守長安最多也就是個象徵意義。

曹彰從小的志願是:好為將,也就是當將軍,曹操曾經問過曹彰說:當將軍幹什麼呢?曹彰回答說:披堅甲,握利器,面臨危難不顧自己,身先士卒,有功必賞,有罪必罰。

這在曹操的其它兒子中,是唯一不同的,不像曹丕與曹植在文學方向的成就與曹操相當,而也只有這個曹彰在曹操兒子中是當將軍的料,在史書中只記載了曹彰的唯一一場戰鬥,就是北征烏桓,曹彰憑1000多步兵,採納田豫的建議,大破烏桓5000騎兵,並且違抗命令,進入代地追擊,結果大獲全勝,此戰還讓鮮卑首領軻比能不戰而降。

從曹彰的這些情況來看,曹彰在曹操眼裡就是如同張遼、徐晃這樣的將軍一樣,曹彰唯一的一場大戰,還違抗軍令,也就是勝了,要是敗了呢?再看曹彰的志向,面臨危難不顧自己,身先士卒,有功必賞,有罪必罰。的確是個好將軍,不過也僅僅是個好將軍,做別的事,恐怕就不能勝任了,面臨危難不顧自已,如果當主帥的話,會讓全軍陷入危難,從這也看出曹彰的侷限,對於這些曹操顯然瞭解。



那為什麼曹操會病重之際招曹彰到洛陽呢?

就是交待曹彰在軍事上的安排,當時的曹彰是鎮守長安的,而在219年曹操剛剛退出漢中,而襄陽也剛剛解除威脅,曹操感到自已去世後,吳、蜀兩國會有針對魏國進一步的軍事行動,在西線關中和中線襄陽一帶,曹操顯然要對曹彰交待一些軍事上的安排,和注意事項,畢竟曹操的兒子中只有這麼一個獨自領兵做戰的將軍。

而曹丕早在217年就被立為魏王世子,以曹操的性格,立下了儲君,斷然不會隨意更改,曹操非常明白儲君乃國之根本,如果要更改,肯定會讓魏國陷下大亂,曹操絕對不會做這種蠢事 ,況且還有劉表和袁紹這些活生生的例子。

回到題目,如果曹彰率軍來爭奪王位,有可能勝嗎?

回答是:沒有可能。



曹操名正言順的接班人是曹丕,魏國人盡皆知,爭奪王位這種事,不能僅僅靠軍事手段,得出師有名,在當時那麼一個重視名聲的時代,公然不顧大義,率軍爭奪王位,簡直就是大逆不道,千萬不要覺得奪取政權就是這麼簡單的事,有一支軍隊就行,這樣做是得不到魏國上下的支持,就算曹彰能調動軍隊,姑且不說一個雜號將軍能調動多少軍隊,就說曹彰本人的政治頭腦,恐怕比曹丕不知差了多遠,估計軍隊還沒有到洛陽,曹彰就會眾叛親離了。

當時的曹丕是作為接班人來培養的,身邊有一大批的文臣武將,有桓階、邢頤、吳質、賈詡、司馬懿等等,有自已的勢力,曹彰有什麼呢?一個將軍,就算有兵權,也就是一支軍隊,完全沒有政權的班底,軍事和政治是兩碼事,而軍事是政治的延續,曹彰縱有十萬軍隊,依然會失敗,並且毫無勝算。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曹操從來沒有想過立曹彰做世子。 曹彰在曹操的兒子中,算是個另類。

這傢伙沒啥別的愛好,就愛上陣廝殺,平日裡書也不讀,就知道練武。曹操有一次就批評他:

“汝不念讀書慕聖道,而好乘汗馬擊劍,此一夫之用,何足貴也!”曹彰答道:“大丈夫就要像衛青、霍去病那樣,率領千軍萬馬,縱橫馳騁,建功立業,讀書讀個毛線啊!”

曹操也試過這個兒子的打仗水平,派曹彰領兵征伐烏丸。去之前特別囑咐:

“在家我是你爸,上陣了我就是你的君主,你要是打敗了,別怪我翻臉不認人”。

曹彰別看沒讀書,打仗真是天才。他這次出征,大敗烏丸,凱旋而歸。曹操笑得合不上嘴:

“黃鬚兒竟大奇也!”

當然,隨著這一笑,曹彰的接班人算是黃了。這個“黃鬚兒”只可為將,不可為君。曹丕才是合格的接班人。此後也只把曹彰當作和“五子良將”一樣的武將使用。

曹操的兒子們:

有一次和劉備作戰,劉備的乾兒子劉封出來挑戰,曹操便罵:

"你這個賣草鞋的小子,竟然派你的假兒子來,讓你看看我親生的黃鬚兒的本事。"

於是下令曹彰出戰,打得劉封狼狽而逃。曹操就任命曹彰為越騎將軍,留守長安。

曹彰徵烏丸是在公元218年,曹操在洛陽去世是公元220年,此時曹彰估計想都沒想過要回軍爭位吧,老爸還沒死呢! 曹操死後,曹丕接位。

曹丕:

據野史記載曹彰也沒想過要自己去爭位,以前他倒是支持過曹植,想讓曹植去爭一爭。 曹彰如果在曹操剛死之時,來和曹丕爭王位,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第一、曹丕是曹操欽定的接班人。 曹操曾經給其他幾個兒子下過詔令:

“汝等悉為侯,而子桓獨不封,而為五官中郎將,此是太子可知矣”。

公元217年,曹丕被立為魏王世子。他的繼承人之位是合法的,被文武百官認可的。古人做事要講究“名正言順”,名不正是沒有人支持你的。

所以古代很多政變都要假託遺詔,像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就是假託太后遺詔,才滅掉了曹爽。曹彰只不過是個雜號將軍,哪裡有爭位的資本?

第二、曹丕不是一個人,他手下有桓階、邢頤、吳質、賈詡等文臣,還有曹操原來的將軍們,都是支持他的。曹彰手下無可用之人,只靠他一個人,能成什麼事?

曹丕:


第三、就算曹彰敢造反,手下的士兵也不會聽從他。這些士兵不是曹彰的私人武裝,而是魏王的軍隊,是忠於曹魏的。

士兵們的家屬散落各地,又不是生活不下去,造反這種事,還是沒有幾個人願意的。何況曹彰手上只有十萬兵馬,曹丕手上人馬是他的好多倍,謀士名將如雲,造反就是以卵擊石,不可能成功。

第四、曹丕已經獲得了魏國士大夫和地主階級的認可。政治是什麼?政治就是交易,曹丕的政治頭腦比曹彰精多了。

他通過一系列政策,迅速獲得了上層建築的認可和支持,無論是輿論上,還是道德上,曹彰都不會有任何人支持他。

以下犯上是封建社會的大忌,是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曹彰只要敢動,立即就會陷入四面楚歌之中。當年西漢“七王之亂”就是前車之鑑。

以七國之力,三月被滅,曹彰能好到哪去? 所以曹彰乖乖的聽話,承認曹丕的身份,還能苟活幾年,雖然後來他還是死得不明不白。             


剛日讀史


一、曹彰其人

曹操和卞夫人生了四個兒子:依次是曹丕、曹彰、曹植、曹熊。

卞夫人本是妾,此四子均為庶子,按照當時規矩,庶子是無緣繼承家業的,但是事情轉機在建安二年(197),曹操的嫡長子曹昂在宛城不幸殞命,曹操不得已從庶子中年長的曹丕,把他當成繼承人來培養。

後來又因為曹植的文采出眾,獲得曹操青睞,曹操一度也想讓曹植上位,這使得察覺到一絲政治風向的人紛紛投機站隊。

其實,曹操還有個庶子曹衝,也深得曹操喜愛,只不過年僅十三歲便病逝了。

再看曹彰,曹彰與其他兄弟不同,他不喜歡讀書,倒是十分喜歡軍事,他曾經對父親說:“好為將”,曹操也能理解曹彰的想法,並鼓勵他好好學習。

《三國志·曹彰傳》太祖嘗問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彰曰:“好為將。”太祖曰:“為將奈何?”對曰:“被堅執銳,臨難不顧,為士卒先;賞必行,罰必信。”太祖大笑。

【電視劇《軍師聯盟》中的曹彰形象】

曹彰第一次鍛鍊是建安二十三年(218),當時裴潛離任代郡,代郡烏桓便趁機發動叛亂,曹操便讓曹彰領兵出征,這是曹彰第一次讓自己所學有了用武之地。

曹彰第一次上陣,肯定沒有戰爭經驗,在這一次討伐戰中,他主要是靠國相田豫的計謀,夏侯尚、夏侯儒擔任參軍、司馬,眾人齊心協力才獲得大勝。

他返回鄴城後,見到兄長曹丕(當時曹操還在漢中與劉備作戰,曹丕留鎮鄴城),曹丕還對他建議:“你給父親報捷的時候,不要居功自傲,要把功勞讓給下面的人。”曹彰也聽從了。

後來曹操見到曹彰的報捷書,非常滿意。

《三國志·曹彰傳》:時太祖在長安,召彰詣行在所。彰自代過鄴,太子謂彰曰:“卿新有功,今西見上,宜勿自伐,應對常若不足者。”彰到,如太子言,歸功諸將。太祖喜,持彰須曰:“黃鬚兒竟大奇也!”

二、曹彰與烏桓並非同盟

看過《曹彰傳》,也知道曹彰只不過是在代郡討伐過烏桓而已,有人不知道情況,冒出“曹彰率有烏桓數十萬兵馬”的想法來,這是不切實際的。

烏桓人部落繁多,每個邊郡都有一個甚至多個部落,而且他們對漢廷的歸附程度也不一致。邊地政府這邊也只是對大部落進行拉攏而已。袁紹在河北時,就曾與其中一個大部落首領蹋頓和親,蹋頓從此對袁紹忠心耿耿。

《三國志·烏丸傳》:袁紹與公孫瓚連戰不決,蹋頓遣使詣紹求和親,助紹擊瓚,破之。紹矯制賜蹋頓、峭王、汗魯王印綬,皆以為單于。

【蹋頓的遊戲形象】

後來袁紹之子袁尚被曹操擊敗,就去投奔蹋頓,蹋頓還多次派兵向進攻幽州、冀州,試圖幫袁尚恢復在河北的統治權。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伐烏桓,劍指柳城,在白狼山下斬殺蹋頓,這才搞定了這個最大的隱患。

代郡烏桓的首領普富盧在同年也攝於曹操的威名,派人前來投誠,實際上,烏桓人並非對曹操有好感,只不過是權宜之計,還有本地的豪族與烏桓單于互相勾結,導致代郡成了烏桓人的天下。後來,曹操讓裴潛令代郡太守,裴潛居然單車上任,把烏桓人治理得服服帖帖。

建安二十三年(218),曹操一時犯暈,把裴潛免職了,裴潛剛走,代郡烏桓便起兵叛亂。

總而言之,代郡烏桓是不肯輕易為漢廷、曹操效力的,作亂後又被曹彰教育了一頓,曹彰根本沒有“能帶數十萬烏桓兵”的說法。

三、曹彰有政治慾望,但無奈沒有實力

曹彰在歷史上確實也有爭位的想法,但他這個政治慾望萌芽但很快被現實給掐滅了。

話說曹彰報捷後,曹操下令讓曹彰來漢中見自己。但是曹彰抵達長安時,曹操也已經撤兵在長安了。當時關羽在圍攻襄樊,曹操又去了洛陽坐鎮指揮,調動天下兵馬,而留下曹彰鎮守長安。僅此而已。

【電視劇《軍師聯盟》中曹彰形象】

建安(220)正月,曹操病逝於洛陽,曹彰匆忙趕去洛陽,見到主持喪禮工作的賈逵,他問道:“我父王的印綬在哪裡?”賈逵直接懟了曹彰:“這事根本不是你該問的!”

《三國志·賈逵傳》:時鄢陵侯彰行越騎將軍,從長安來赴,問逵先王璽綬所在。逵正色曰:“太子在鄴,國有儲副。先王璽綬,非君侯所宜問也。”

曹彰便不吭聲,灰溜溜的走了。

曹植又去攛掇曹植:“父親招我來這裡,就是要我去幫你繼位呢。”

曹植一口回絕:“不可!你沒看到袁紹的兒子們的下場嗎?”

好吧,曹彰又蔫吧了。

《魏略》:(曹)彰至,謂臨菑侯植曰:“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植曰:“不可。不見袁氏兄弟乎!”

這兩件事,都是曹彰在父親病逝後,積極想搞事情,但最終他發現自己沒有黨援,自己一點能量都沒有,才認命放棄。

綜上

歷史上的曹彰沒有太大兵權,而且在軍隊中呆的時間不長,身邊沒有黨羽、信得過的人。

曹彰也知道自己沒有名望,根本無法跟曹丕、曹植相比,所以他僅憑一個人是根本搞不出什麼風浪來的。

【曹彰畫像】

黃初四年(223),封了任城王的曹彰在洛陽覲見曹丕時,突然得暴病身亡。此事可疑,引得民間傳說紛紛。到了南朝宋時,劉義慶編撰的《世說新語》中說曹彰是被曹丕除掉的(用毒棗子毒殺),雖然是出自野史,但也反應出:在民間傳說中,人們認為曹丕對曹彰耿耿於懷,才痛下殺手。

《世說新語》:魏文帝忌弟任城王驍壯。因在卞太后合共圍棋,並噉棗,文帝以毒置諸棗蔕中。自選可食者而進,王弗悟,遂雜進之。既中毒,太后索水救之。帝預敕左右毀缾罐,太后徒跣趨井,無以汲。須臾,遂卒。

首先一點,曹彰確實做了一些出格的事,讓曹丕不爽,這是真的,例如在《魏氏春秋》中也提到,曹彰在父親問印綬的事傳到了曹丕耳中,於是曹丕對這個弟弟也是耿耿於懷。

《魏氏春秋》:初,彰問璽綬,將有異志,故來朝不即得見。”

至於曹彰是否因此招來殺身之禍,只能說各執一詞了。


潯陽鹹魚


曹彰是曹操和卞皇后所生的第二個兒子,曹丕的親弟弟。不過曹彰這個人和父親兄弟們的性格卻大不一樣,他不愛讀書搞政治,卻愛衝鋒陷陣上戰場。論打架,曹彰或許能打贏曹丕,但論計謀城府,他和曹丕相比就是個單純的孩子,根本不是曹丕的對手。

218年曹彰征討鮮卑得勝去長安覲見曹操,路過鄴城時和大哥曹丕見了一面。曹丕對他說,見到父王的時候你千萬不要自誇,要把功勞分給底下的將士。曹彰見到曹操後按曹丕所言對答,讓曹操大為震驚。曹操高興的摸著曹彰的鬍鬚說,想不到我這黃鬚兒(曹彰的外號)也不簡單嘛!

曹操的言外之意就是曹彰是個“簡單”的人,以他的水平根本說不出這種話來。而曹彰完全按照曹丕的意思說話辦事,也可以看出曹彰這個人確實沒啥心眼,大哥讓他幹啥他就幹啥,即便被坑了也察覺不到。

所以以他這種政治頭腦,怎麼和曹丕鬥?

但曹操也害怕頭腦簡單的曹彰被人忽悠,在他去世後發起叛亂。為了保護他,曹操在長安召見曹彰後,曹操並沒有讓他和自己回去,也沒有讓他回到熟悉的北方,而是讓他留在長安,所以曹彰是不可能從烏丸那裡得到援兵的。

曹操病重之時召曹彰回洛陽,想見他最後一面,安排一下後事。如果曹彰這時帶著兵馬前去,那就是明反了,不過這個時候造反,曹彰一點勝算都沒有。

一來,曹彰是次子,而嫡長子曹丕已經被曹操冊立為太子,所以曹彰出師無名。

二來,曹彰常年領兵在外,在朝廷並無人脈關係,得不到世家大族支持的他即便僥倖拿下洛陽也難以服眾,下場可想而知。

所以曹彰領兵前去只有死路一條,只有隻身前往才有一線生機。最終曹彰只帶著幾個隨從前去,但他走到半道曹操就去世了,這省親之路變成了奔喪之途。

等到曹彰到洛陽的時候,一切木已成舟,曹丕接班是板上釘釘的事情。曹丕為了控制曹彰,給他加封了5000戶的封邑,讓他回封地鄢陵(隸屬於河南許昌市)待著,第二年又改封其為任城(隸屬於山東濟寧市)王。曹彰在短時間內搬了兩次家,也就沒心思想著造反的事情了。

223年曹彰來洛陽覲見曹丕,染病暴亡於府宅,終年35歲。曹彰死的很突然,所以有人認為曹彰是被曹丕害死的,不過曹彰的兵權已經交出,曹丕沒有理由對親弟弟動殺手。而當時疾病流行,曹彰又常年領兵在外,很可能積勞成疾,所以染病暴亡也是很正常的。


石頭說歷史


曹彰還真做了,但絕對沒有幾十萬兵馬讓他帶來。曹操攻下漢中後,急於清理後方穩定政局,收兵回鄴城,經過一番清洗,進位魏王,加九錫,曹丕為王太子。劉備在西南也沒有閒著,開始小打小鬧攻打漢中,漸至大兵並出,夏侯淵兵敗身死,曹軍退守陽平關。曹操大急,自提大兵來爭,劉備派劉封陣前挑戰,曹操大罵道,織蓆賣鞋的小子,老是讓假子來抗拒我,等我叫黃鬚兒來,看你假子怎麼死。


曹操說到做到,果然傳檄到在北方防守鮮卑烏丸(桓)的曹彰率軍星夜兼程前來助戰,曹劉大軍繼續在漢中開戰,不久曹操屢受挫折,後勤壓力增大,不得已讓出漢中,退兵回長安,這時曹彰剛好趕到長安,在來長安之前經過鄴城,其兄長曹丕勸說他,如今立了大功,在外更要謙虛謹慎,不要招人非議。(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來到長安見過曹操彙報情況,曹彰把戰功全部歸功給部下,曹操明白他的用意,大笑撫摸著曹彰的黃鬚說,沒想到黃鬚兒也長大了啊。


就這樣,曹彰劉封一仗沒打成,封越騎將軍駐兵長安,不久劉備稱漢中王,關羽北伐,引發襄樊大戰,曹操調兵佈陣邊回師洛陽,等到連場大戰,關羽被孫權偷襲而敗亡。關羽死後,曹操在洛陽也得了重病,派人快馬加鞭召曹彰前來,要有所交代,曹彰未至曹操已經病死。這時曹操身死的消息傳了出去,各地引起騷動,青州兵先後大批人馬潰散,洛陽軍民蠢蠢欲動,在這種情況下,曹彰帶兵到了。(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曹丕當時在鄴城還未到洛陽,曹彰便問魏王府屬官說,先王的印綬在哪裡?賈逵便出來接話回答,說國有儲君,家有嫡子,先王的印綬不是君侯可以問的。曹彰無言可答。於是為曹操打理後事,把他的遺體送到鄴城由曹丕發喪。(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這一席對話,似可看出曹彰有上位的心思,只是被賈逵頂了回去,見眾人無人幫助自己,不好強下手,才勉強服軟。

可能在洛陽或是在鄴城,曹彰碰到四弟曹植,對他說,先王臨終召我前來,要我擁立你為魏王。這話試探意味非常濃厚,他未到時曹操已死,怎麼可能知道曹操要和他說什麼話呢!曹植聽出話意,拒絕說,你難道忘了袁氏兄弟的事嗎?等到曹操喪事辦理完畢,曹丕繼位,令各人各回原位待命,曹彰得知遣返眾人的消息,不等命令到來,立即自己返回駐地了。從這些可見曹彰是非常不爽曹丕的。

如果其時曹彰憑藉武力和兵馬,強要搶奪魏王位,他的勢力主要在軍中,朝中無人作為後援,成功的可能性並不大。有董卓前車之鑑。曹彰應該意識到這一點,才會有意拉攏曹植,想借重他在朝中原來的人望。如果二人合作,勝負可真說不定。但不管誰勝出,曹方人馬都會元氣大傷,便宜了孫權劉備


南方鵬


曹彰這個人的名氣並不大,或許在不少朋友眼中,曹操的這個兒子只是個作戰英勇,謀略不足的武夫罷了。之前的熱播劇《大軍師司馬懿》中播出過曹彰率軍與曹丕爭奪王位的劇情,不過劇中的曹彰顯然是一個魯莽勇夫的形象,所以最後迅速落敗。說到歷史上真實的曹彰,我們不妨看一看唐代著名詩人王維所作的名詩《老將行》,其中有句寫到:

“射殺山中白額虎,肯數鄴下黃鬚兒。”

其中的“黃鬚兒”指的便是曹彰,王維此詩中寫到了衛青,李廣等諸多古代名將,而王維將曹彰也列入了其中,足見曹彰確有過人之處而絕非等閒之輩。那麼回到主題,倘若曹彰率十萬兵馬與曹丕爭王位,有勝算嗎?其實凡事沒有絕對,若曹彰真能調動十萬兵馬,勝算還是很大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其因有三!

曹彰曉軍事,親士卒,賞罰分明,軍中威望甚高

曹操和曹彰曾有過一段精彩的對話,據《三國志》記載:

時太祖曰:“為將奈何?”

曹彰對曰:“被堅執銳,臨難不顧,為士卒先;賞必行,罰必信。”

曹彰的這番言論也確實運用到了實際。建安二十三年,北境烏桓反叛,時曹操令曹彰前往平亂。曹彰初至涿郡境內時,人馬尚未集結,但烏丸族的幾千騎兵已經攻到。時曹彰採取田豫的計策堅守陣地,等到敵人敗退時,曹彰身先士卒,率領人馬與敵人搏戰。據史料記載,時曹彰鎧甲中了數箭,然其愈戰愈勇,為此士卒無不死戰,最後大敗敵軍,鮮卑族的首領軻比能更是望風而降,由此北方叛亂順利平定了。待到論功行賞時,曹彰這人很聰明,非但沒有自己邀功,反而超出常例幾倍地犒賞將士,當時全軍上下沒有不高興的。時曹操也贊曰:“黃鬚兒不簡單。”

曹彰的軍事能力不容小覷,若當時真有十萬士卒相隨且曹彰有意奪取王位,曹丕還真未必能勝他。

曹操病逝於洛陽,時曹丕遠在鄴城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於洛陽,時曹丕遠在鄴城,與洛陽相距650餘里;而曹彰鎮守長安,距離洛陽750餘里,相對而言曹丕佔有一定距離優勢,不過兩人都不在曹操身邊,那便都不好說。自古權臣擅自篡改君意的事情並不少見,若曹彰真有雄厚的實力,能調動十萬精兵,且有意奪取王位,不排除有響應他的朝臣。

時曹操對曹彰有所忌憚

其實曹操病逝前還是曾擔心這個兒子會與曹丕爭王位的,據《三國志·魏書》記載:

“太祖東還,以彰行越騎將軍,留長安。大祖至洛陽,得疾,驛召彰,未至,太祖崩。”

時曹操讓曹彰留守長安,不說曹彰手下有十萬雄兵,至少四五萬還是有的,若生叛亂,那將是曹魏的一場浩劫。其實曹操對此也是擔憂的,故在未死前,曾下詔讓曹彰去洛陽,至少那時曹彰去洛陽,必不會帶大軍前往,其實也是有意剝奪他的兵權,以作萬全的打算。不過還沒到,曹操就死了。

演義中有寫到曹丕擔心曹彰前往洛陽“奔喪”是要與之爭奪王位,最後幸得賈逵解圍,才化解了這場危機,演義中賈逵是怎麼說的呢?賈逵這樣言道:

“臣素知鄢陵侯之所行,當以片言折之。”

直接用言語將曹彰勸返了。其實從這我們也能從側面分析到其實曹彰或許並沒有爭奪王位之心,歷史上的曹彰性情豪爽,喜武而善軍事,與曹丕的關係也不錯,並沒有交惡的記載,更不曾領軍與曹丕爭王位。但若曹彰真有這個心思,鹿死誰手還真猶未可知。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如果區區十萬兵馬,就能爭奪王位,這個王位那也為免太廉價了吧!想當年,曹操為爬上這個王位,那是費勁九牛二虎之力,甚至不惜除掉左膀右臂的荀彧,才能在有生之年成為魏王。

後來,曹丕和曹植為了這個王位,那也是處心積慮。再後來,司馬家父子歷經三代,才爬上王位。現在,曹彰憑藉區區十萬兵馬,就想爭奪王位,這是在開玩笑嗎?

要知道,一個人想當王或皇帝,絕不是靠你手下有多少士兵,而是帝國有多少軍政大佬和豪門大族支持,他們才是帝國的根基,所謂的多少多少士兵,在唐朝之前,那都是豪門大族手下的僱傭勞動力而已。

曹彰一直在邊境掌軍,充其量就是個職業軍官而已,在豪門大族林立的魏晉時代,他連觸摸王位的資格都沒有。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曹彰想要和曹丕爭奪王位,他只能和曹植聯手才有機會,畢竟曹植曾經是被作為接班人之一來培養,在他的身後有著部分豪門大族的支持。事實上,在曹操死後,雖然曹丕早已經是世子,但曹彰和曹植一時間那也是蠢蠢欲動。

所以,曹彰就直接跑過去詢問曹操的印綏在什麼地方?而賈逵(賈充的老爸)則直接告訴曹彰,總而言之,你老爸生前,已經立好太子。你老爸的印綏在什麼地方,和你沒有什麼關係?

後來,當曹丕還在曹操靈前痛哭流涕時,司馬孚(司馬懿的弟弟)就出來說了,現在是什麼時候?你怎麼還有心思哭啊?總而言之,夜長夢多。您應該抓緊時間繼位。這時又有人說,太子上位的事,是不是應該先向漢獻帝彙報一下呢?

結果陳矯直接站出來說,等漢獻帝的命令,萬一出了意外,誰能負起責?所以,必須馬上讓太子上位,一刻也不能耽誤!於是,曹操死後,僅一天時間。曹丕就繼位。這種效率和速度,直接把曹植、曹彰驚得啥想法也沒有了。



因為,這樣快速的反應,本身就證明,普遍的軍政大佬和豪門大族都是支持曹丕的。否則,總會有人拿各種理由,出來阻止曹丕這樣迅速上位的。

比如,如果有人想阻止曹丕上位,只需要出來說一句,總而言之,你老爸剛死,你哭都沒心思哭,就是忙著繼位;這樣大的事,你都不跟漢獻帝說一聲,你就忙著繼位。你也太急了吧!

這種說法於情於理都說得通,但問題是,當時整個豪門大族和軍政大佬,沒有一個人站出來說話,這本身就證明,絕大數的人,都是支持曹丕上位的。所以,即使有反對者,也不敢多說什麼。在這種背景下,曹植哪裡還有機會和曹丕爭奪啊!

雖然後來曹彰還想用武力支持曹植上位,但曹植也因為害怕而拒絕。因為這樣一折騰,最好的結果,恐怕也就是步袁氏兄弟的後塵罷了。到時,無非是打翻狗食盆,誰也吃不成。甚至而言,從大家都急不耐的支持曹丕上位看。他們敢反對曹丕,恐怕當時就有可能被人拉出去砍掉腦袋。


我是趙帥鍋


在中國古代王朝皇位的繼承問題上免不了是一番腥風血雨,但是三國中曹操的兒子曹彰面對皇位時卻沒有像幾位兄弟那樣你爭我奪,而是無動於衷。

他對帝位似乎沒什麼興趣,愛好僅僅是帶兵打仗,試想,如果曹彰率數十萬烏丸兵與曹丕爭王位,有勝算嗎?

▲曹彰劇照

師出無名,大義不符

古代中國由於周禮的教導,很是講究大義名分。自古以來便是嫡長子繼承製,曹操更是懂得這個道理,早早的就把曹丕立為了世子,作為自己的繼承人,防止自己死後各個兒子們為了皇位爭的你死我活。在這一點上,曹丕擁有天然的優勢。

曹彰如果這樣做了那就是大逆不道,不僅得不到魏國官員的支持,就連普通百姓都會對他唾之以鼻。就算他能調動軍隊,但是數量也是十分有限,並不是十萬大軍,他的後方還需要防守,而且就算他真的來到了長安,以他士兵大部分屬於關中人氏來看,曹丕拿出軍隊家屬一威脅,估計整個軍隊也就土崩瓦解了,更不用說奪取皇位了。

其他軍事力量牽制,奪位無望

要做到皇帝這個位置,那可是智力,魅力,都達到了頂峰才行,不僅要文武具備,還要擅長制衡約束。身為千古一帝的曹操在制衡上面更是不會輸給任何人,在魏國創立早期就已經把各個大將分開鎮守其他地方,防止他們有聯合做亂的機會。

而皇子們就更不用說了,例如曹彰就被派往遠離都城的朔方郡,又在他旁邊佈置了張遼,夏侯淵等重要將領給予監視,一旦有輕舉妄動就會直接處置,這些不成文的規矩在他們心中都很清楚。後來繼承曹操位置的曹丕也是明白的,所以說曹彰如果敢興兵造反進攻京城,曹丕只要派一員大將便可阻止他的行動,所以說基本沒有勝算。

差距巨大,難以戰勝

曹彰手裡掌握的是一個郡的領土與軍政大權,能夠調動的人力物力極其有限。而曹丕則不同,他掌握的是曹操的所有地盤,整個 北中國都在他手裡,當時最富裕的幾個地方全是他的,能夠調動的人力和物力在當時也是最強的,就連南方的吳國和蜀國聯合起來也僅僅只是抵擋他的軍威,更不用說一個曹彰了。若真正打起來,失敗的只會是曹彰。

一個資深歷史愛好者,每日分享歷史上的那些事,歡迎大家關注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