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曹彰从乌丸率数十万兵马与曹丕争王位,有胜算吗?

神仙半瓶醋854


\t曹彰是曹操所有儿子当中,最能征善战的一个。如果抛去演义上单打独斗的武将风格外,曹彰应该是非常出色的战术指挥官。

但是他无心社稷大位,所以早早就被曹操排除出了继承人的候选圈子。那么如果在曹操去世以后,曹彰是否有机会夺位呢?

\t曹彰不喜欢读书,只喜欢在战场驰骋,这或许是另一种智慧。

对曹操这位大文学家来说,自己的儿子如果不读点书的话,可就太不像话了。都是卞夫人所生,曹丕和曹植都是满腹经纶,出口成章。这两人跟曹操齐名,被称之为三曹,在文学史上的造诣相当高超。

可是曹彰却是一个另类,卞夫人生了四个儿子,除了早逝的那个以外,就是曹丕、曹植以及曹彰了。曹彰跟他两个哥哥完全不同的是,他一点也不喜欢读书。

但是曹彰在战场上又是一位军事天才,这就让曹操有些不解了。这孩子其实是有大智慧的,能够指挥千军万马在战场驰骋,难道就不能静下心来读两本书吗?

所以曹操就试探性地问曹彰,你怎么不喜欢读书呢?曹彰回答曹操,大丈夫就应该驰骋沙场,马革裹尸,哪有在家闲着读书的呢?

任城威王彰,字子文。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数从征伐,志意慷慨。太祖尝抑之曰:“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课彰读《诗》、《书》,彰谓左右曰:“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太祖尝问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彰曰:“好为将”。太祖曰:“为将奈何?”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太祖大笑。---《三国志》

\t曹操的脸色突变,他认为曹彰这小子不开窍,书中的智慧岂是可以小觑的呢?尤其是对于治国的人,读书就显得更加重要了。从历史书籍中,可以参考一些过去的皇帝是如何统治天下的,这是曹操希望儿子们了解的东西。

曹彰的表态,其实意思也很明确了,你那个鸟世子的位置,我不稀罕,还是留给你另外两个儿子去争吧。所以曹彰不是傻瓜,他明白曹操说这话的意思,所以他也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态度。

\t十万大军兵临城下,曹彰要想夺位,其实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曹操去世以后,曹丕顺理成章继承了王位。他是王世子,此前已经击败了曹植,获得了曹操的认可。所以曹彰没有任何理由夺取王位。

如果曹彰想要夺取王位,其实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首先他的地位是合理的,他是曹操的儿子,也是卞夫人所生,所以也是嫡子。此外,他手里有大军十万,足以踏遍王城。

\t很多文学作品里面,确实也夸张地形容了这一段历史,说曹彰带着十万大军逼近王城,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让曹丕交出王位。

\t如果曹彰真的这么做了,首先他需要做好一点准备,那就是买通沿途的守将。因为调动十万大军可不是小规模的动作,曹彰手续不全的话,那就只能通过贿赂沿途守将,以此达成一定的利益关系。

太祖至洛阳,得疾,驿召彰,未至,太祖崩。文帝即王位,彰与诸侯就国。诏曰:“先王之道,庸勋亲亲,并建母弟,开国承家,故能藩屏大宗,御侮厌难。彰前受命北伐,清定朔土,厥功茂焉。增邑五千,并前万户。”---《三国志》

这个时候他直奔王城而来,曹丕手里只有几千御林军,而且他打仗哪里是曹彰的对手,所以王位必然会被曹彰夺取。

可是曹彰有这么做吗?并没有,因为他知道,就算他夺取了这个王位,他也治理不好这个国家。曹丕文武双全,深得曹操喜爱,成为继承人是有他的道理的。

再说了曹彰不愿意违背父亲的遗愿,宁可承认曹丕这个魏王,也绝对不会做出背叛曹操的事情,因为他的一切都是曹操赐予的。

\t曹丕忘恩负义,曹彰下场凄凉。

曹丕登基称帝以后,对兄弟们表面也还凑合,个个都加封了王爵。尤其是自己最大的政敌曹植,也被曹丕放过,加封为东阿王。

而曹彰虽然晋封为任城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曹彰失去了兵权。这样一位统兵十万的兄弟,随时都有可能成为曹丕统治的掣肘对象,名义上是加官进爵,其实是剥夺了曹彰的兵权。

失去兵权的曹彰,犹如困在动物园的狮子,就算再凶猛,也发挥不出他的能力。所以他整日在府上饮酒作乐,不久就把身体给搞坏了。

要知道他是一位出生入死的猛将,哪有可能就这么容易把身体搞坏了呢?而且他死的时候,不过才34岁,活的还没有曹丕寿命大,更不要说跟曹植相比了。

可见黄须儿曹彰的死,其实并不一般。因为他去世的地方也比较敏感,正是在曹丕的皇宫之中。黄初四年,曹彰进宫觐见,结果就死在了宫中。

魏文帝忌任城王骁壮。因在卞太后阁共围棋,并噉枣。文帝以毒置诸枣蒂中:自选可食者而进,王弗悟,遂杂进之。既中毒,太后索水救之,帝预敕左右毁瓶罐,太后徒跣趋井,无以汲,须臾,遂卒。复欲害东阿,太后曰:“汝已杀我任城,不得复杀我东阿。---《世说新语》

\t很多人就开始怀疑了,因为曹彰岁数不大,而且死的地方太敏感,是不是曹丕所为呢?其实古人对此就做出过推测。

\t说曹丕在跟曹彰下棋的时候,因为曹彰比较入迷,所以曹丕趁机让宫女们端上枣子来,结果曹彰吃了枣子就中毒而亡了。原来是曹丕在枣子里面下了毒,他是忌惮曹彰这大兄弟的勇猛。

当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是不可考的,而且道理上也说不通。毕竟曹彰当时已经没了兵权,也时刻受到曹丕的监视,压根就没机会造反,曹丕的老妈还活着,他也不敢做出无故杀害兄弟的行为。

不过由此可以看得出,其实曹丕登基以后,他那几个兄弟的小日子,过得其实并不安稳。一方面失去了权力,自保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受到监视,出行都不方便。

\t总结:如果曹彰造反,可能老曹家提前就乱了。

曹彰造反的话,的确有得逞的机会。他只要杀掉曹操的其他儿子,自己做继承人也就顺理成章了。这跟后来李世民造反是一个道理,李渊没有理由不承认李世民的合法性,毕竟也是自己的儿子。

但是曹彰造反以后,他能够胜任皇帝的职位吗?这件事令人怀疑,因为曹操并没有刻意培养过这个儿子治国的才能,所以他对这方面一窍不通。

\t他喜欢打仗,成为帝王以后,必然是穷兵黩武,侵略蜀汉和东吴。结果极有可能把曹魏政权的那点老底都给消耗干净了。

\t做皇帝这块儿,曹丕还是比曹彰强得多的。曹彰也的确认识到这个问题,所以为了老曹家的基业,曹彰是不可能造反的。

参考资料:《三国志》、《三国演义》、《世说新语》。


江湖小晓生


我觉得没有胜算,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曹彰如起兵造反,不得人心

曹丕是曹操身前就立下的世子,并且还留有遗诏是曹魏集团法定的接班人。

曹彰起兵是彻底的造反,在大义上除了自己本部人马,其他人都不会受他调遣,更不会依附于他。

史实上曹彰带长安十万兵马入洛阳,劫持曹操治丧的大臣们,还打着曹植的旗号,为什么?

这是因为曹彰之前从来没被当过曹操的接班人培养,没有威望在朝野都不如曹植有影响力。曹彰有自知之明,所以要借着曹植的名头。




二、曹彰如起兵造反,实力不厚。

曹丕在邺城经营多年,从曹丕平魏讽之乱可以看出,曹丕在河北深厚的实力。河北为曹魏政权中第一人口聚集地区与经济中心,曹丕得河北,便立于不败之地。

曹彰在西北和东北边疆虽然得名望,可召集大军南下,但背后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与世家大族支持。

并且曹魏宗室夏侯惇、曹仁、曹洪、曹真、曹休等俱在,外姓将领张辽、徐晃、张郃等也在,曹彰虽勇但也不可能以一己之力比拼这些名将。

史实上曹彰率十万兵马入长安后拜祭曹操返回,也是深思熟虑后,放弃了谋反的想法。虽然没过多久曹彰离奇死亡,但没有留污名于史。

反而不能容忍兄弟的魏文帝曹丕留下诸多骂名,不得不感慨曹彰的明智之举。



感谢您的阅读,您的关注是我持续不断创作的动力。


历史中简堂羚羊飞渡


曹操活着的时候,曹彰是绝对不敢率军争夺王位,曹彰就算有能力来争夺王位,也要等到曹操去世。

那么曹操去世后,如果曹彰率军来争夺王位,有可能胜吗?我们来分析一下。

曹操是在洛阳去世的,当时曹彰在长安 ,曹丕在邺城(河北省临漳县),洛阳离长安有370公里,而洛阳离邺城有340公里,相对来说邺城离洛阳近,也就是说曹丕离的更近。但曹操在病重时,就已经召曹彰来洛阳,至少曹操为什么要召曹彰来洛阳 ,史书没有记载,我们在这里也只推断一下。



曹彰当时的官职是越骑将军,只是个杂号将军,留守长安,长安只能算二线,并不算前线,前线还在陈仓、武功到眉县一带的秦岭边,所以曹彰驻守长安最多也就是个象征意义。

曹彰从小的志愿是:好为将,也就是当将军,曹操曾经问过曹彰说:当将军干什么呢?曹彰回答说:披坚甲,握利器,面临危难不顾自己,身先士卒,有功必赏,有罪必罚。

这在曹操的其它儿子中,是唯一不同的,不像曹丕与曹植在文学方向的成就与曹操相当,而也只有这个曹彰在曹操儿子中是当将军的料,在史书中只记载了曹彰的唯一一场战斗,就是北征乌桓,曹彰凭1000多步兵,采纳田豫的建议,大破乌桓5000骑兵,并且违抗命令,进入代地追击,结果大获全胜,此战还让鲜卑首领轲比能不战而降。

从曹彰的这些情况来看,曹彰在曹操眼里就是如同张辽、徐晃这样的将军一样,曹彰唯一的一场大战,还违抗军令,也就是胜了,要是败了呢?再看曹彰的志向,面临危难不顾自己,身先士卒,有功必赏,有罪必罚。的确是个好将军,不过也仅仅是个好将军,做别的事,恐怕就不能胜任了,面临危难不顾自已,如果当主帅的话,会让全军陷入危难,从这也看出曹彰的局限,对于这些曹操显然了解。



那为什么曹操会病重之际招曹彰到洛阳呢?

就是交待曹彰在军事上的安排,当时的曹彰是镇守长安的,而在219年曹操刚刚退出汉中,而襄阳也刚刚解除威胁,曹操感到自已去世后,吴、蜀两国会有针对魏国进一步的军事行动,在西线关中和中线襄阳一带,曹操显然要对曹彰交待一些军事上的安排,和注意事项,毕竟曹操的儿子中只有这么一个独自领兵做战的将军。

而曹丕早在217年就被立为魏王世子,以曹操的性格,立下了储君,断然不会随意更改,曹操非常明白储君乃国之根本,如果要更改,肯定会让魏国陷下大乱,曹操绝对不会做这种蠢事 ,况且还有刘表和袁绍这些活生生的例子。

回到题目,如果曹彰率军来争夺王位,有可能胜吗?

回答是:没有可能。



曹操名正言顺的接班人是曹丕,魏国人尽皆知,争夺王位这种事,不能仅仅靠军事手段,得出师有名,在当时那么一个重视名声的时代,公然不顾大义,率军争夺王位,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千万不要觉得夺取政权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有一支军队就行,这样做是得不到魏国上下的支持,就算曹彰能调动军队,姑且不说一个杂号将军能调动多少军队,就说曹彰本人的政治头脑,恐怕比曹丕不知差了多远,估计军队还没有到洛阳,曹彰就会众叛亲离了。

当时的曹丕是作为接班人来培养的,身边有一大批的文臣武将,有桓阶、邢颐、吴质、贾诩、司马懿等等,有自已的势力,曹彰有什么呢?一个将军,就算有兵权,也就是一支军队,完全没有政权的班底,军事和政治是两码事,而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曹彰纵有十万军队,依然会失败,并且毫无胜算。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曹操从来没有想过立曹彰做世子。 曹彰在曹操的儿子中,算是个另类。

这家伙没啥别的爱好,就爱上阵厮杀,平日里书也不读,就知道练武。曹操有一次就批评他:

“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曹彰答道:“大丈夫就要像卫青、霍去病那样,率领千军万马,纵横驰骋,建功立业,读书读个毛线啊!”

曹操也试过这个儿子的打仗水平,派曹彰领兵征伐乌丸。去之前特别嘱咐:

“在家我是你爸,上阵了我就是你的君主,你要是打败了,别怪我翻脸不认人”。

曹彰别看没读书,打仗真是天才。他这次出征,大败乌丸,凯旋而归。曹操笑得合不上嘴:

“黄须儿竟大奇也!”

当然,随着这一笑,曹彰的接班人算是黄了。这个“黄须儿”只可为将,不可为君。曹丕才是合格的接班人。此后也只把曹彰当作和“五子良将”一样的武将使用。

曹操的儿子们:

有一次和刘备作战,刘备的干儿子刘封出来挑战,曹操便骂:

"你这个卖草鞋的小子,竟然派你的假儿子来,让你看看我亲生的黄须儿的本事。"

于是下令曹彰出战,打得刘封狼狈而逃。曹操就任命曹彰为越骑将军,留守长安。

曹彰征乌丸是在公元218年,曹操在洛阳去世是公元220年,此时曹彰估计想都没想过要回军争位吧,老爸还没死呢! 曹操死后,曹丕接位。

曹丕:

据野史记载曹彰也没想过要自己去争位,以前他倒是支持过曹植,想让曹植去争一争。 曹彰如果在曹操刚死之时,来和曹丕争王位,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第一、曹丕是曹操钦定的接班人。 曹操曾经给其他几个儿子下过诏令:

“汝等悉为侯,而子桓独不封,而为五官中郎将,此是太子可知矣”。

公元217年,曹丕被立为魏王世子。他的继承人之位是合法的,被文武百官认可的。古人做事要讲究“名正言顺”,名不正是没有人支持你的。

所以古代很多政变都要假托遗诏,像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就是假托太后遗诏,才灭掉了曹爽。曹彰只不过是个杂号将军,哪里有争位的资本?

第二、曹丕不是一个人,他手下有桓阶、邢颐、吴质、贾诩等文臣,还有曹操原来的将军们,都是支持他的。曹彰手下无可用之人,只靠他一个人,能成什么事?

曹丕:


第三、就算曹彰敢造反,手下的士兵也不会听从他。这些士兵不是曹彰的私人武装,而是魏王的军队,是忠于曹魏的。

士兵们的家属散落各地,又不是生活不下去,造反这种事,还是没有几个人愿意的。何况曹彰手上只有十万兵马,曹丕手上人马是他的好多倍,谋士名将如云,造反就是以卵击石,不可能成功。

第四、曹丕已经获得了魏国士大夫和地主阶级的认可。政治是什么?政治就是交易,曹丕的政治头脑比曹彰精多了。

他通过一系列政策,迅速获得了上层建筑的认可和支持,无论是舆论上,还是道德上,曹彰都不会有任何人支持他。

以下犯上是封建社会的大忌,是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曹彰只要敢动,立即就会陷入四面楚歌之中。当年西汉“七王之乱”就是前车之鉴。

以七国之力,三月被灭,曹彰能好到哪去? 所以曹彰乖乖的听话,承认曹丕的身份,还能苟活几年,虽然后来他还是死得不明不白。             


刚日读史


一、曹彰其人

曹操和卞夫人生了四个儿子:依次是曹丕、曹彰、曹植、曹熊。

卞夫人本是妾,此四子均为庶子,按照当时规矩,庶子是无缘继承家业的,但是事情转机在建安二年(197),曹操的嫡长子曹昂在宛城不幸殒命,曹操不得已从庶子中年长的曹丕,把他当成继承人来培养。

后来又因为曹植的文采出众,获得曹操青睐,曹操一度也想让曹植上位,这使得察觉到一丝政治风向的人纷纷投机站队。

其实,曹操还有个庶子曹冲,也深得曹操喜爱,只不过年仅十三岁便病逝了。

再看曹彰,曹彰与其他兄弟不同,他不喜欢读书,倒是十分喜欢军事,他曾经对父亲说:“好为将”,曹操也能理解曹彰的想法,并鼓励他好好学习。

《三国志·曹彰传》太祖尝问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彰曰:“好为将。”太祖曰:“为将奈何?”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太祖大笑。

【电视剧《军师联盟》中的曹彰形象】

曹彰第一次锻炼是建安二十三年(218),当时裴潜离任代郡,代郡乌桓便趁机发动叛乱,曹操便让曹彰领兵出征,这是曹彰第一次让自己所学有了用武之地。

曹彰第一次上阵,肯定没有战争经验,在这一次讨伐战中,他主要是靠国相田豫的计谋,夏侯尚、夏侯儒担任参军、司马,众人齐心协力才获得大胜。

他返回邺城后,见到兄长曹丕(当时曹操还在汉中与刘备作战,曹丕留镇邺城),曹丕还对他建议:“你给父亲报捷的时候,不要居功自傲,要把功劳让给下面的人。”曹彰也听从了。

后来曹操见到曹彰的报捷书,非常满意。

《三国志·曹彰传》:时太祖在长安,召彰诣行在所。彰自代过邺,太子谓彰曰:“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彰到,如太子言,归功诸将。太祖喜,持彰须曰:“黄须儿竟大奇也!”

二、曹彰与乌桓并非同盟

看过《曹彰传》,也知道曹彰只不过是在代郡讨伐过乌桓而已,有人不知道情况,冒出“曹彰率有乌桓数十万兵马”的想法来,这是不切实际的。

乌桓人部落繁多,每个边郡都有一个甚至多个部落,而且他们对汉廷的归附程度也不一致。边地政府这边也只是对大部落进行拉拢而已。袁绍在河北时,就曾与其中一个大部落首领蹋顿和亲,蹋顿从此对袁绍忠心耿耿。

《三国志·乌丸传》:袁绍与公孙瓒连战不决,蹋顿遣使诣绍求和亲,助绍击瓒,破之。绍矫制赐蹋顿、峭王、汗鲁王印绶,皆以为单于。

【蹋顿的游戏形象】

后来袁绍之子袁尚被曹操击败,就去投奔蹋顿,蹋顿还多次派兵向进攻幽州、冀州,试图帮袁尚恢复在河北的统治权。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伐乌桓,剑指柳城,在白狼山下斩杀蹋顿,这才搞定了这个最大的隐患。

代郡乌桓的首领普富卢在同年也摄于曹操的威名,派人前来投诚,实际上,乌桓人并非对曹操有好感,只不过是权宜之计,还有本地的豪族与乌桓单于互相勾结,导致代郡成了乌桓人的天下。后来,曹操让裴潜令代郡太守,裴潜居然单车上任,把乌桓人治理得服服帖帖。

建安二十三年(218),曹操一时犯晕,把裴潜免职了,裴潜刚走,代郡乌桓便起兵叛乱。

总而言之,代郡乌桓是不肯轻易为汉廷、曹操效力的,作乱后又被曹彰教育了一顿,曹彰根本没有“能带数十万乌桓兵”的说法。

三、曹彰有政治欲望,但无奈没有实力

曹彰在历史上确实也有争位的想法,但他这个政治欲望萌芽但很快被现实给掐灭了。

话说曹彰报捷后,曹操下令让曹彰来汉中见自己。但是曹彰抵达长安时,曹操也已经撤兵在长安了。当时关羽在围攻襄樊,曹操又去了洛阳坐镇指挥,调动天下兵马,而留下曹彰镇守长安。仅此而已。

【电视剧《军师联盟》中曹彰形象】

建安(220)正月,曹操病逝于洛阳,曹彰匆忙赶去洛阳,见到主持丧礼工作的贾逵,他问道:“我父王的印绶在哪里?”贾逵直接怼了曹彰:“这事根本不是你该问的!”

《三国志·贾逵传》:时鄢陵侯彰行越骑将军,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王玺绶所在。逵正色曰:“太子在邺,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

曹彰便不吭声,灰溜溜的走了。

曹植又去撺掇曹植:“父亲招我来这里,就是要我去帮你继位呢。”

曹植一口回绝:“不可!你没看到袁绍的儿子们的下场吗?”

好吧,曹彰又蔫吧了。

《魏略》:(曹)彰至,谓临菑侯植曰:“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植曰:“不可。不见袁氏兄弟乎!”

这两件事,都是曹彰在父亲病逝后,积极想搞事情,但最终他发现自己没有党援,自己一点能量都没有,才认命放弃。

综上

历史上的曹彰没有太大兵权,而且在军队中呆的时间不长,身边没有党羽、信得过的人。

曹彰也知道自己没有名望,根本无法跟曹丕、曹植相比,所以他仅凭一个人是根本搞不出什么风浪来的。

【曹彰画像】

黄初四年(223),封了任城王的曹彰在洛阳觐见曹丕时,突然得暴病身亡。此事可疑,引得民间传说纷纷。到了南朝宋时,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中说曹彰是被曹丕除掉的(用毒枣子毒杀),虽然是出自野史,但也反应出:在民间传说中,人们认为曹丕对曹彰耿耿于怀,才痛下杀手。

《世说新语》:魏文帝忌弟任城王骁壮。因在卞太后合共围棋,并噉枣,文帝以毒置诸枣蔕中。自选可食者而进,王弗悟,遂杂进之。既中毒,太后索水救之。帝预敕左右毁缾罐,太后徒跣趋井,无以汲。须臾,遂卒。

首先一点,曹彰确实做了一些出格的事,让曹丕不爽,这是真的,例如在《魏氏春秋》中也提到,曹彰在父亲问印绶的事传到了曹丕耳中,于是曹丕对这个弟弟也是耿耿于怀。

《魏氏春秋》:初,彰问玺绶,将有异志,故来朝不即得见。”

至于曹彰是否因此招来杀身之祸,只能说各执一词了。


浔阳咸鱼


曹彰是曹操和卞皇后所生的第二个儿子,曹丕的亲弟弟。不过曹彰这个人和父亲兄弟们的性格却大不一样,他不爱读书搞政治,却爱冲锋陷阵上战场。论打架,曹彰或许能打赢曹丕,但论计谋城府,他和曹丕相比就是个单纯的孩子,根本不是曹丕的对手。

218年曹彰征讨鲜卑得胜去长安觐见曹操,路过邺城时和大哥曹丕见了一面。曹丕对他说,见到父王的时候你千万不要自夸,要把功劳分给底下的将士。曹彰见到曹操后按曹丕所言对答,让曹操大为震惊。曹操高兴的摸着曹彰的胡须说,想不到我这黄须儿(曹彰的外号)也不简单嘛!

曹操的言外之意就是曹彰是个“简单”的人,以他的水平根本说不出这种话来。而曹彰完全按照曹丕的意思说话办事,也可以看出曹彰这个人确实没啥心眼,大哥让他干啥他就干啥,即便被坑了也察觉不到。

所以以他这种政治头脑,怎么和曹丕斗?

但曹操也害怕头脑简单的曹彰被人忽悠,在他去世后发起叛乱。为了保护他,曹操在长安召见曹彰后,曹操并没有让他和自己回去,也没有让他回到熟悉的北方,而是让他留在长安,所以曹彰是不可能从乌丸那里得到援兵的。

曹操病重之时召曹彰回洛阳,想见他最后一面,安排一下后事。如果曹彰这时带着兵马前去,那就是明反了,不过这个时候造反,曹彰一点胜算都没有。

一来,曹彰是次子,而嫡长子曹丕已经被曹操册立为太子,所以曹彰出师无名。

二来,曹彰常年领兵在外,在朝廷并无人脉关系,得不到世家大族支持的他即便侥幸拿下洛阳也难以服众,下场可想而知。

所以曹彰领兵前去只有死路一条,只有只身前往才有一线生机。最终曹彰只带着几个随从前去,但他走到半道曹操就去世了,这省亲之路变成了奔丧之途。

等到曹彰到洛阳的时候,一切木已成舟,曹丕接班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曹丕为了控制曹彰,给他加封了5000户的封邑,让他回封地鄢陵(隶属于河南许昌市)待着,第二年又改封其为任城(隶属于山东济宁市)王。曹彰在短时间内搬了两次家,也就没心思想着造反的事情了。

223年曹彰来洛阳觐见曹丕,染病暴亡于府宅,终年35岁。曹彰死的很突然,所以有人认为曹彰是被曹丕害死的,不过曹彰的兵权已经交出,曹丕没有理由对亲弟弟动杀手。而当时疾病流行,曹彰又常年领兵在外,很可能积劳成疾,所以染病暴亡也是很正常的。


石头说历史


曹彰还真做了,但绝对没有几十万兵马让他带来。曹操攻下汉中后,急于清理后方稳定政局,收兵回邺城,经过一番清洗,进位魏王,加九锡,曹丕为王太子。刘备在西南也没有闲着,开始小打小闹攻打汉中,渐至大兵并出,夏侯渊兵败身死,曹军退守阳平关。曹操大急,自提大兵来争,刘备派刘封阵前挑战,曹操大骂道,织席卖鞋的小子,老是让假子来抗拒我,等我叫黄须儿来,看你假子怎么死。


曹操说到做到,果然传檄到在北方防守鲜卑乌丸(桓)的曹彰率军星夜兼程前来助战,曹刘大军继续在汉中开战,不久曹操屡受挫折,后勤压力增大,不得已让出汉中,退兵回长安,这时曹彰刚好赶到长安,在来长安之前经过邺城,其兄长曹丕劝说他,如今立了大功,在外更要谦虚谨慎,不要招人非议。(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来到长安见过曹操汇报情况,曹彰把战功全部归功给部下,曹操明白他的用意,大笑抚摸着曹彰的黄须说,没想到黄须儿也长大了啊。


就这样,曹彰刘封一仗没打成,封越骑将军驻兵长安,不久刘备称汉中王,关羽北伐,引发襄樊大战,曹操调兵布阵边回师洛阳,等到连场大战,关羽被孙权偷袭而败亡。关羽死后,曹操在洛阳也得了重病,派人快马加鞭召曹彰前来,要有所交代,曹彰未至曹操已经病死。这时曹操身死的消息传了出去,各地引起骚动,青州兵先后大批人马溃散,洛阳军民蠢蠢欲动,在这种情况下,曹彰带兵到了。(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曹丕当时在邺城还未到洛阳,曹彰便问魏王府属官说,先王的印绶在哪里?贾逵便出来接话回答,说国有储君,家有嫡子,先王的印绶不是君侯可以问的。曹彰无言可答。于是为曹操打理后事,把他的遗体送到邺城由曹丕发丧。(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这一席对话,似可看出曹彰有上位的心思,只是被贾逵顶了回去,见众人无人帮助自己,不好强下手,才勉强服软。

可能在洛阳或是在邺城,曹彰碰到四弟曹植,对他说,先王临终召我前来,要我拥立你为魏王。这话试探意味非常浓厚,他未到时曹操已死,怎么可能知道曹操要和他说什么话呢!曹植听出话意,拒绝说,你难道忘了袁氏兄弟的事吗?等到曹操丧事办理完毕,曹丕继位,令各人各回原位待命,曹彰得知遣返众人的消息,不等命令到来,立即自己返回驻地了。从这些可见曹彰是非常不爽曹丕的。

如果其时曹彰凭借武力和兵马,强要抢夺魏王位,他的势力主要在军中,朝中无人作为后援,成功的可能性并不大。有董卓前车之鉴。曹彰应该意识到这一点,才会有意拉拢曹植,想借重他在朝中原来的人望。如果二人合作,胜负可真说不定。但不管谁胜出,曹方人马都会元气大伤,便宜了孙权刘备


南方鹏


曹彰这个人的名气并不大,或许在不少朋友眼中,曹操的这个儿子只是个作战英勇,谋略不足的武夫罢了。之前的热播剧《大军师司马懿》中播出过曹彰率军与曹丕争夺王位的剧情,不过剧中的曹彰显然是一个鲁莽勇夫的形象,所以最后迅速落败。说到历史上真实的曹彰,我们不妨看一看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所作的名诗《老将行》,其中有句写到: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其中的“黄须儿”指的便是曹彰,王维此诗中写到了卫青,李广等诸多古代名将,而王维将曹彰也列入了其中,足见曹彰确有过人之处而绝非等闲之辈。那么回到主题,倘若曹彰率十万兵马与曹丕争王位,有胜算吗?其实凡事没有绝对,若曹彰真能调动十万兵马,胜算还是很大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因有三!

曹彰晓军事,亲士卒,赏罚分明,军中威望甚高

曹操和曹彰曾有过一段精彩的对话,据《三国志》记载:

时太祖曰:“为将奈何?”

曹彰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

曹彰的这番言论也确实运用到了实际。建安二十三年,北境乌桓反叛,时曹操令曹彰前往平乱。曹彰初至涿郡境内时,人马尚未集结,但乌丸族的几千骑兵已经攻到。时曹彰采取田豫的计策坚守阵地,等到敌人败退时,曹彰身先士卒,率领人马与敌人搏战。据史料记载,时曹彰铠甲中了数箭,然其愈战愈勇,为此士卒无不死战,最后大败敌军,鲜卑族的首领轲比能更是望风而降,由此北方叛乱顺利平定了。待到论功行赏时,曹彰这人很聪明,非但没有自己邀功,反而超出常例几倍地犒赏将士,当时全军上下没有不高兴的。时曹操也赞曰:“黄须儿不简单。”

曹彰的军事能力不容小觑,若当时真有十万士卒相随且曹彰有意夺取王位,曹丕还真未必能胜他。

曹操病逝于洛阳,时曹丕远在邺城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于洛阳,时曹丕远在邺城,与洛阳相距650余里;而曹彰镇守长安,距离洛阳750余里,相对而言曹丕占有一定距离优势,不过两人都不在曹操身边,那便都不好说。自古权臣擅自篡改君意的事情并不少见,若曹彰真有雄厚的实力,能调动十万精兵,且有意夺取王位,不排除有响应他的朝臣。

时曹操对曹彰有所忌惮

其实曹操病逝前还是曾担心这个儿子会与曹丕争王位的,据《三国志·魏书》记载:

“太祖东还,以彰行越骑将军,留长安。大祖至洛阳,得疾,驿召彰,未至,太祖崩。”

时曹操让曹彰留守长安,不说曹彰手下有十万雄兵,至少四五万还是有的,若生叛乱,那将是曹魏的一场浩劫。其实曹操对此也是担忧的,故在未死前,曾下诏让曹彰去洛阳,至少那时曹彰去洛阳,必不会带大军前往,其实也是有意剥夺他的兵权,以作万全的打算。不过还没到,曹操就死了。

演义中有写到曹丕担心曹彰前往洛阳“奔丧”是要与之争夺王位,最后幸得贾逵解围,才化解了这场危机,演义中贾逵是怎么说的呢?贾逵这样言道:

“臣素知鄢陵侯之所行,当以片言折之。”

直接用言语将曹彰劝返了。其实从这我们也能从侧面分析到其实曹彰或许并没有争夺王位之心,历史上的曹彰性情豪爽,喜武而善军事,与曹丕的关系也不错,并没有交恶的记载,更不曾领军与曹丕争王位。但若曹彰真有这个心思,鹿死谁手还真犹未可知。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如果区区十万兵马,就能争夺王位,这个王位那也为免太廉价了吧!想当年,曹操为爬上这个王位,那是费劲九牛二虎之力,甚至不惜除掉左膀右臂的荀彧,才能在有生之年成为魏王。

后来,曹丕和曹植为了这个王位,那也是处心积虑。再后来,司马家父子历经三代,才爬上王位。现在,曹彰凭借区区十万兵马,就想争夺王位,这是在开玩笑吗?

要知道,一个人想当王或皇帝,绝不是靠你手下有多少士兵,而是帝国有多少军政大佬和豪门大族支持,他们才是帝国的根基,所谓的多少多少士兵,在唐朝之前,那都是豪门大族手下的雇佣劳动力而已。

曹彰一直在边境掌军,充其量就是个职业军官而已,在豪门大族林立的魏晋时代,他连触摸王位的资格都没有。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曹彰想要和曹丕争夺王位,他只能和曹植联手才有机会,毕竟曹植曾经是被作为接班人之一来培养,在他的身后有着部分豪门大族的支持。事实上,在曹操死后,虽然曹丕早已经是世子,但曹彰和曹植一时间那也是蠢蠢欲动。

所以,曹彰就直接跑过去询问曹操的印绥在什么地方?而贾逵(贾充的老爸)则直接告诉曹彰,总而言之,你老爸生前,已经立好太子。你老爸的印绥在什么地方,和你没有什么关系?

后来,当曹丕还在曹操灵前痛哭流涕时,司马孚(司马懿的弟弟)就出来说了,现在是什么时候?你怎么还有心思哭啊?总而言之,夜长梦多。您应该抓紧时间继位。这时又有人说,太子上位的事,是不是应该先向汉献帝汇报一下呢?

结果陈矫直接站出来说,等汉献帝的命令,万一出了意外,谁能负起责?所以,必须马上让太子上位,一刻也不能耽误!于是,曹操死后,仅一天时间。曹丕就继位。这种效率和速度,直接把曹植、曹彰惊得啥想法也没有了。



因为,这样快速的反应,本身就证明,普遍的军政大佬和豪门大族都是支持曹丕的。否则,总会有人拿各种理由,出来阻止曹丕这样迅速上位的。

比如,如果有人想阻止曹丕上位,只需要出来说一句,总而言之,你老爸刚死,你哭都没心思哭,就是忙着继位;这样大的事,你都不跟汉献帝说一声,你就忙着继位。你也太急了吧!

这种说法于情于理都说得通,但问题是,当时整个豪门大族和军政大佬,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话,这本身就证明,绝大数的人,都是支持曹丕上位的。所以,即使有反对者,也不敢多说什么。在这种背景下,曹植哪里还有机会和曹丕争夺啊!

虽然后来曹彰还想用武力支持曹植上位,但曹植也因为害怕而拒绝。因为这样一折腾,最好的结果,恐怕也就是步袁氏兄弟的后尘罢了。到时,无非是打翻狗食盆,谁也吃不成。甚至而言,从大家都急不耐的支持曹丕上位看。他们敢反对曹丕,恐怕当时就有可能被人拉出去砍掉脑袋。


我是赵帅锅


在中国古代王朝皇位的继承问题上免不了是一番腥风血雨,但是三国中曹操的儿子曹彰面对皇位时却没有像几位兄弟那样你争我夺,而是无动于衷。

他对帝位似乎没什么兴趣,爱好仅仅是带兵打仗,试想,如果曹彰率数十万乌丸兵与曹丕争王位,有胜算吗?

▲曹彰剧照

师出无名,大义不符

古代中国由于周礼的教导,很是讲究大义名分。自古以来便是嫡长子继承制,曹操更是懂得这个道理,早早的就把曹丕立为了世子,作为自己的继承人,防止自己死后各个儿子们为了皇位争的你死我活。在这一点上,曹丕拥有天然的优势。

曹彰如果这样做了那就是大逆不道,不仅得不到魏国官员的支持,就连普通百姓都会对他唾之以鼻。就算他能调动军队,但是数量也是十分有限,并不是十万大军,他的后方还需要防守,而且就算他真的来到了长安,以他士兵大部分属于关中人氏来看,曹丕拿出军队家属一威胁,估计整个军队也就土崩瓦解了,更不用说夺取皇位了。

其他军事力量牵制,夺位无望

要做到皇帝这个位置,那可是智力,魅力,都达到了顶峰才行,不仅要文武具备,还要擅长制衡约束。身为千古一帝的曹操在制衡上面更是不会输给任何人,在魏国创立早期就已经把各个大将分开镇守其他地方,防止他们有联合做乱的机会。

而皇子们就更不用说了,例如曹彰就被派往远离都城的朔方郡,又在他旁边布置了张辽,夏侯渊等重要将领给予监视,一旦有轻举妄动就会直接处置,这些不成文的规矩在他们心中都很清楚。后来继承曹操位置的曹丕也是明白的,所以说曹彰如果敢兴兵造反进攻京城,曹丕只要派一员大将便可阻止他的行动,所以说基本没有胜算。

差距巨大,难以战胜

曹彰手里掌握的是一个郡的领土与军政大权,能够调动的人力物力极其有限。而曹丕则不同,他掌握的是曹操的所有地盘,整个 北中国都在他手里,当时最富裕的几个地方全是他的,能够调动的人力和物力在当时也是最强的,就连南方的吴国和蜀国联合起来也仅仅只是抵挡他的军威,更不用说一个曹彰了。若真正打起来,失败的只会是曹彰。

一个资深历史爱好者,每日分享历史上的那些事,欢迎大家关注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