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九土墩墓群:青銅文明曙光乍現 顛覆“福建先秦無史”

【世界遺產·文化】

福建日報社 福建省文物局 合辦

2020年第8期

管九土墩墓群:青铜文明曙光乍现 颠覆“福建先秦无史”

青銅劍出土情況

文物名片

管九土墩墓群

浦城管九土墩墓群位於仙陽鎮管九村,墓葬除在管九村西側搶救發掘的33座土墩以外,其餘保存尚好。土墩外形多數為饅頭狀,少數為覆鬥狀。平面呈長方形、方形、圓形、橢圓形及不規則形等。

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福建博物院、福建閩越王城博物館和浦城縣博物館聯合在管九村西側的相關地段對部分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共發掘33個土墩,計47座墓葬,其中一墩二墓的6墩、一墩多墓的1墩,其餘為一墩一墓。墓葬形制可分為平地掩埋、長方形淺坑、帶墓道豎穴土(巖)坑三個類型。共出土遺物280餘件,其中原始瓷器67件,主要器形有豆、罐、尊、甕、簋、盂、碟等;印紋陶器146件,主要有罐、簋、豆、尊、盅等;青銅器55件,以短劍、矛為主,還有戈、錛、匕首、刮刀、鏃及尊、盤、盅形器等;此外還有玉管飾和石器各7件。

參考碳十四測年數據,這批土墩墓可分為三期:第一期為夏商時期,均出土黑衣陶器和軟陶器;第二、三期分別為西周和春秋時期,其中部分墓葬呈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過渡狀態。2013年,管九土墩墓群成功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如果將來能在閩北和閩南的某地發現城址遺蹟,那麼城址和土墩墓這類貴族墓葬相互印證,福建青銅文明的曙光將真實再現,那就是重新認識福建文明史的突破。

前世傳奇

印紋硬陶·原始瓷·青銅器

講述人 陳兆善(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浦城管九土墩墓群,是福建首次發現的土墩墓群,填補了中國東南地區土墩墓分佈區域的空白,其年代約在夏商、西周至春秋階段,填補了福建地區該階段考古學序列的缺環,因此位列200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管九土墩墓的發掘,再次讓人驚豔。它在福建屬於首次發現,填補了福建土墩墓分佈區域的空白。斷代表明其年代始於夏商,止於春秋,學術意義巨大,填補了福建地區該階段考古學序列的缺環,因此位列200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土墩墓是南方一種獨有的埋葬方式,在上世紀50年代就被發現,但長期無人認識,直到上世紀70年代,南京博物院在蘇南地區考古中發現它是一種特殊的葬俗,根據墓葬形態、結構而定名之“蘇南土墩墓”,後學術界泛稱“土墩墓”。

上世紀80年代起,安徽、浙江等地也有陸續發現,形成了一個包含江蘇、安徽、浙江、福建等地廣泛分佈的巨大文化圈。有人認為在廣東、廣西也發現相似遺存,甚至認為日本、韓國的墳丘墓也可算在這一文化圈中。

隨著發現越多,討論越熱烈,爭議也越大。不過,土墩墓流行於江南,以地上掩埋、封土成墩為特徵,以隨葬印紋硬陶與原始瓷器為特色的古墓遺存,一般認為其下限止於戰國前期。

土墩墓的墓主人身份如何,在蘇南發現的一些大型墓已有結果,有些已明確了屬於吳王的墓葬(如吳王餘眜),大部分還是未知數。從結構和規模看,大體推測應是貴族階層所擁有,平民百姓還不能享用。

這種葬式源自哪裡,至今成謎。不過,土墩墓的流向相對比較清楚。學術界有兩種觀點值得重視,一種觀點認為它是中國古代墳丘起源的一種特殊例證,一路北傳中原,影響了漢代貴族和王陵大型封土的形成,打破了中原墓葬“不封不樹”的傳統;另一種觀點幾乎可以確定,那就是直接影響漢代越文化墓葬形式,包括閩越墓葬。比如,浙江和福建漢代埋葬中墓底普遍鋪設河卵石棺床、墓內有棺槨、地表有封土堆做法,隨葬品有印紋硬陶、原始青瓷,無疑是土墩墓的傳統,證據比較有力。漢代的這種葬式很可能就是韓國墳丘的來源。

2005年—2006年浦城土墩墓的發掘收穫是極其豐富的,為閩北先秦考古學文化的傳承關係提供了可貴的佐證,反映出先秦時期閩北文化的繁榮,其價值和意義重大,可供研究的內容也非常豐富。

比如以幾何形拍印圖案為特徵的陶器,產生於新石器時代晚期,閩北印紋陶起源於牛鼻山文化,陶質較軟,至商代中晚期印紋陶處於鼎盛時期,拍印紋樣繁多而工整,前後演變脈絡清晰。印紋陶器形態圜底器、三足器仍繼續流行,圈足器和平底器趨多,裝飾紋樣常見席紋、方格紋、菱形紋,拍印作風趨向大方而嚴謹。

與此同時,原始瓷器已經盛行,在閩北以往考古發現的光澤楊山墓葬、建甌黃窠山遺址、建陽山林仔遺址等,都有這類相同或相似器物的存在,說明閩北這些地方已形成共同文化類型。歸納其物質文化上的共同特徵,表現為共同擁有印紋硬陶、原始青瓷器和青銅器三大類。其中,原始青瓷和青銅器所見與江南土墩墓相似。

管九土墩墓青銅器的發現,是福建省一次性發現數量最多的銅器群,兵器居多,以短劍、矛為主。10件造型精美的越式青銅劍,在全國首屈一指,其中一把青銅劍至今鋒利,劍莖兩側鑄有扉耳,無劍格,劍首為喇叭形中空,與浙江長興、甌海楊府山和安徽屯溪出土青銅劍形制相似。

浦城土墩墓形式、結構及出土文物都與江南地區同期文化所見大同小異,真實地反映了先秦時期福建與域外文化越來越多的交流與融合,說大點,是福建向中華民族大家庭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有些問題至今沒能給出答案。比如,如果同屬一種文化,浦城土墩墓年代上限早於江浙土墩墓,江南土墩墓是否由此傳入?吳越地區基本是一墩一墓,浦城有一墩兩墓、一墩多墓的現象,原因在哪?均不得而知。

浦城土墩墓的發現為福建學術界的研究帶來重大課題。拿青銅器來說,有史以來,整個福建發現先秦青銅器數量不多,但發現地點頗多,閩北的政和、光澤、武夷山、建甌、建陽等多個縣市都有零星發現,多於福建其他地區。比如建甌曾發現青銅大鐃和青銅甬鍾,再次表明閩北文化走在福建的前列。前些年,武夷山曾發掘過一座墓底有河卵石鋪設的墓葬,發掘者認為屬土墩墓,預示著閩北確實存在較大範圍區域分佈土墩墓的可能。

土墩墓數量如此之多,意味著已有相當的貴族階層存在,像土墩墓這樣的規模,工程浩大,需要相當多的人力和物力,佈列於小山之巔,以一個階級居高臨下的身份依江望川,這些墓主人是誰,他們居住生活的地點在哪,遺址規模有多大,面貌怎樣,迄今還未發現這樣的遺址。

從先秦典籍《周禮》中有關“七閩”的記載來看,當時“七閩”方國可能已經存在,甚至有若干處,包括閩南“浮濱文化”圈也非常發達。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大膽推測,青銅時代福建境內在閩北和閩南具備了產生王國的條件,如果將來能在閩北和閩南的某地發現城址遺蹟,那麼城址和土墩墓這類貴族墓葬相互印證,福建青銅文明的曙光將真實再現,那就是重新認識福建文明史的突破。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管九土墩墓群:青铜文明曙光乍现 颠覆“福建先秦无史”

青銅杯形器

管九土墩墓群:青铜文明曙光乍现 颠覆“福建先秦无史”

原始瓷

今生故事

青銅兵器大量出土

閩北方國今何在

東南網3月9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趙錦飛 鄭雨萱 通訊員 王樹瑜 徐趙浦 文/圖)

管九村位於閩浙贛三省交界處,素有“九里花園十里街”美譽。2006年,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名聲大作,進入了“全國十大考古發現”行列。

讓世人矚目的是佈列於小山之巔的土墩墓,居於山崗高爽之地,俯瞰平川,自帶“居高臨下”的氣勢,在沉寂千年之後,而今又為福建先秦文明史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史料。

以往由於“過了仙霞嶺再無土墩墓”的考古推斷,鮮有人將位於武夷山脈東側、仙霞嶺南側的管九村與神秘獨特的江南土墩墓聯繫到一起。專家指出,我國先秦土墩墓被認為是吳越文化的特徵之一,福建地區此前從未發現過土墩墓。

2002年全省開展閩越文化調查時,管九村土墩墓群首次浮出水面。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為了配合京臺高速浦城至南平段建設,省、市、縣三級組成考古隊,對分佈於柘溪兩岸的土墩墓進行搶救性發掘。“這些土墩墓呈散點狀和帶狀分佈,總佔地面積約13萬平方米。”浦城縣博物館副館長楊軍說,發掘的33座土墩47座墓葬距今4500年到2500年。

此前,“福建先秦無史,屬蠻夷之地”已是史學定論。這次撼動學界的考古發現,不僅彌補了福建地區考古學時代序列中夏商周時期的缺環,還把福建文明史向前推了1000多年。

考古出土的文物中,有一把劍柄兩邊各有一耳的青銅劍(現為福建博物院館藏),全長35釐米,劍身和劍柄處雕刻有精美的雲紋、雲雷紋、曲尺紋等,鏤空、透雕工藝十分精湛。與一同出土的矛對比,青銅劍的工藝及用料高出一籌,出土時矛已腐蝕長鏽,青銅劍卻完好無損,劍上的紋路仍然清晰可辨。原因是青銅劍採用“失蠟法”鑄造,即便在地下埋藏3000多年,劍刃仍十分鋒利。

閩北地區作為福建天然屏障,土墩墓大量出土青銅兵器,其軍事意義不言而喻。從後段出土的青銅器形制和原始青瓷工藝作風中,專家們捕捉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子。專家們推測,西周以來隨著吳越勢力向南滲透和影響,在福建地區首先進入閩北,當時“七閩”方國可能有若干,而閩北應是閩越方國的重心所在。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作為閩越的部族方國,中原先進文化已影響帶動了當地社會初級文明的發展。在出土的青銅器皿中,杯、盤、尊等既為日常使用的宴饗之器,亦可充當祭祀中的禮器;而青銅兵器中,劍、戈、矛這類較為流行的組合品種,多由古閩越方國中軍事武官階層以上的人物所使用,足以體現當時部族對祭祀和軍事的重視。

除青銅器使用外,2003年考古專家在(管九)大王塝發現的“江南第一冢”石室土墩墓,指向當時閩北方國已經存在等級差異。“這座2400年前春秋戰國時期的墓葬整體規制極高,處於盆地水口位置,有居高臨下的宏偉氣勢。”楊軍說。

這座有棺槨的石室土墩墓,與1996年在浙江紹興印山發現的春秋晚期越王允常墓相類似,雖然規模與結構不能與越國王陵相匹敵,但墓主人身份尊貴。在管九已探明的土墩墓群中,根據陪葬品數量以及墓葬規模,墓主人地位尊卑有別,高大封土或許就是階級產生、文明曙光開始顯露的一個重要標誌。

由於龐大的體系和年代跨度,時至今日,管九土墩墓群依舊身世成謎。“除了浦南高速當時搶救性發掘的墓葬外,其他墓群都保存完好。”楊軍說,目前前期考古調查和地質測繪已經完成,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守好這片土地,留待權威專家學者去發掘研究。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管九土墩墓群:青铜文明曙光乍现 颠覆“福建先秦无史”

印紋陶

專家點評

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楊楠:

從宏觀上考察,中國古代封土或墳丘的起源發展,與江南地區土墩墓可能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繫。墓上封土的習俗早在夏商之際的江南地區就已經存在,然後出現於豫皖兩省的江淮之間,大約在春秋中晚期以後擴展到南方其他地區和北方中原一帶,進而延續到漢代及其以後廣大地區的墓葬遺存。

廈門大學歷史系考古教研室付琳博士:

土墩墓中所見的器物祭祀遺存一般都出現在喪葬過程中相對固定的環節,而且在土墩內擺放祭祀器物或挖掘祭坑的空間位置也存在一定規律可循。江南地區土墩墓中常見四類器物祭祀遺存形式,即“墓下祭祀”遺存、“墓前祭祀”遺存、“墩上祭祀”遺存和“墩腳祭祀”遺存。土墩墓中的“墓下建築”遺存、人骨祭坑和燎祭遺存等可能與喪葬祭祀活動相關。

江蘇省考古研究所所長林留根、南京博物院研究員谷建祥:

江南地區大型土墩墓的形制演變與中國先秦史的發展息息相關。西周初年,江南上層社會雖已受到了西周文化的影響,但從葬制上看,主要仍以土著文化為中心,沒有擺脫“平地起封”這一從新石器時代發展而來的土墩墓的葬式。其“一墩一墓”的規格和“石床”的出現大概只是本地社會中階級分化的體現,而非受中原文化的影響所致。這種分化,標明新的階級的產生和意識形態上的獨立,新的階級已成為當地先進文化的代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