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尼泊爾入侵西藏,乾隆為何捨近求遠從黑龍江發兵

乾隆時期捨近求遠的調兵方式不止這一次,乾隆的軍機班子也不止一次的提出,盛京地區的遊牧民弓馬嫻熟,戰鬥力強,不用來打仗實在是可惜了。所以自平定新疆準噶爾叛亂時調遣的錫伯兵,到乾隆帝“十全之功最後一役”平定廓爾喀時調遣的索倫兵,都是利用東北原著部落強大的戰鬥力,提高戰爭的勝算。而且乾隆帝強調過“盛京之兵亦不如索倫”,所以徵廓爾喀的索倫兵戰鬥力更為彪悍。另外,根據戰爭的規模、目的、對方實力、將領與士兵的粘合度等綜合考慮,從黑龍江調兵符合當時的現實需求。

清朝時期,尼泊爾入侵西藏,乾隆為何捨近求遠從黑龍江發兵

戰爭背景

廓爾喀是從部落走向沙啊王朝的尚武民族,於18世紀中葉崛起後迅速統一了尼泊爾,這個民族曾被印度僱傭,抵抗近代裝備下的英國殖民者都不落下風。所以當英國戰領印度後,格外拉攏這個戰鬥民族,這也正迎合了廓爾喀對外擴張的需求,所以東印度公司就與廓爾喀形成了軍事合作,東印度公司輸送近代工業的軍事成果,廓爾喀則通過貿易手段成為英國的資金來源與礦產原料產地,並希望由廓爾喀向西藏輸送鴉片進入清朝市場。廓爾喀的擴張領域是今天尼泊爾領土的三倍之多,在近代軍事成果的支撐下,其擴張開始向清朝西藏地區滲透。

清朝時期,尼泊爾入侵西藏,乾隆為何捨近求遠從黑龍江發兵

乾隆五十三年(1788),六世班禪之弟沙瑪爾巴與康藏地區“活佛”發生爭端,沙瑪爾巴引廓爾喀為援,廓爾喀則趁機藉口貿易稅過重,動用3000兵力入侵西藏,迅速佔領了聶拉木、宗喀和濟嚨。清政府方面,駐藏大臣慶麟組織藏內500清兵,1600藏兵,1300臺站兵設防的同時,向四川總督求援,並向紫荊城送去消息;四川總督李世傑急遣提督成徳、總兵穆克登啊率領500滿兵、1300綠營、1200屯練降番,由康定線赴藏;清政府收到消息後,令成都將軍鄂輝率滿漢兵3000入藏;乾隆皇帝又欽派理藩院侍郎巴忠赴藏查辦。

清朝時期,尼泊爾入侵西藏,乾隆為何捨近求遠從黑龍江發兵

而當援軍奔赴藏廓邊境之時,達賴喇嘛、活佛和駐藏大臣慶麟、雅滿泰等,已私下同廓爾喀議和,後得到巴忠、鄂輝、成德等贊同。並在欽差巴忠的暗允下,雙方簽訂《廓藏密約》,規定西藏地方當局每年向廓爾喀賠款300個元寶(銀1萬兩左右),廓爾喀則立刻撤軍。但到了乾隆五十六年(1791),西藏地區的失職官員被換了一茬又一茬,駐藏大臣和幫辦都換了兩撥,哪還承認密約,由此爭端,又引發了廓爾喀第二次入侵。這次入侵規模遠大於上次,廓爾喀直接佔據了後藏(日喀則市),並搶掠了扎什倫布寺,其中還包括六世班禪的冊封金冊。由於冬雪封路,廓軍暫時對前藏(拉薩附近區域)無法構成威脅,清軍也無法出擊後藏地區,故而乾隆帝決心春雪消融之後,重兵進擊廓爾喀腹地,徹底令其臣服。

清朝時期,尼泊爾入侵西藏,乾隆為何捨近求遠從黑龍江發兵

由黑龍江調兵的原因

“現剿辦廓爾喀賊匪,索倫、達斡爾兵丁向為得力,著都爾嘉將呼倫貝爾兵挑選六百名,打牲兵挑選四百名,照例辦給馬匹路費,令呼倫貝爾兵從多倫諾爾行走,打牲兵從八溝行走,迅速到京。”——《清實錄》

乾隆帝已經下了決心,戰略目標也已明確,所以搬出了軍事大佬福康安,由兩廣召入京城授將軍銜,欽令督辦西藏軍事,副手則是他平定臺灣林爽文叛亂的老搭檔,名將海蘭察,由此人事認命就可看出乾隆帝對此戰的重視。在徵調兵力方面,清政府也不惜各地召集精銳,動用了四川金川兵、青海、甘肅滿蒙八旗兵、西藏駐地滿、漢、藏兵,加之黑龍江索倫兵,共計一萬三千多人,索倫兵只有1000正兵,500隨從。

清朝時期,尼泊爾入侵西藏,乾隆為何捨近求遠從黑龍江發兵

(福康安劇照)

在這些兵員中,乾隆帝的考量很是細緻。徵廓兵是以川兵為主,其中以金川部落的土司兵為核心,金川位於四川東北部,當時的金川部落稱金川苗,但實際上屬於藏族的一支系。這支部落在乾隆朝兩次叛清,皆消耗了清朝大量人力物力,原因是其強悍的戰鬥力,以及對山地高寒地區的適應性極強,這正是清朝滿漢兵不具備的素質。但金川兵的缺陷也足夠明顯,他們更擅長依託有利地形的防禦戰,一旦陷入野戰,就暴露軍事素養不足的問題;而且他們是有兩次叛亂“前科”的,對於清廷的認同感不如滿蒙漢軍,臨陣倒戈不無可能。而青海、陝甘地區的八旗、綠營空響問題早就暴露,乾隆帝為解燃眉之急,睜隻眼閉隻眼不追究而已,所以陝甘總督勒保、青海辦事大臣奎舒皆是奉旨籌辦乘騎、運畜、糧秣、柴薪、臺站、嚮導等事宜,動員的兵力多用於後勤保障。

清朝時期,尼泊爾入侵西藏,乾隆為何捨近求遠從黑龍江發兵

更為滑稽的是,甘肅綠營撥掉1500匹戰馬供督辦官員、傳訊兵使用;青海辦事大臣從蒙古王公處採購3000多匹戰馬專供索倫達斡爾騎兵使用,這樣的軍需分配,就不難看出此役的特種部隊是誰了。索倫達斡爾到底什麼來頭呢?現代學者考證認為,索倫人即鄂溫克人,而乾隆時代應該是鄂溫克、達斡爾、鄂倫春的合稱,他們被合編為索倫八旗,亦是兵民合一的黑龍江土著。其中鄂溫克、鄂倫春遊獵山林,肩負著向皇室“納貂”的職責;達斡爾人則定居農耕區域,相比較前兩者,更容易集中動員,人口數量也更多,所以徵廓一戰中,應該是達斡爾人居多。

清朝時期,尼泊爾入侵西藏,乾隆為何捨近求遠從黑龍江發兵

“打牲索倫等處兵丁,人甚健壯,搶箭敏捷,臨戰甚屬得力。”——《東北邊防輯要》

康熙一朝就非常重視東北地區的土著居民,時常讚美其勤勞衷心,並“異日加恩”。到了乾隆朝,軍機處就在平定準噶爾叛亂時,提出了重用東北土著的思想,隨後就挑選了千餘錫伯兵隨徵新疆地區,最後還留鎮伊犁,並於乾隆三十二年建制“錫伯營”,編入八旗。其實在錫伯營之前的康熙時期,索倫人就派駐於烏里雅蘇臺,並建制成營,按理說要比錫伯營更早,只是乾隆時期,分批進入新疆的索倫人陸續編進錫伯營,這才抬起了錫伯營的名號,也使伊犁四營成為維護邊疆穩定的中堅力量。乾隆帝十分重視索倫人的悍勇,稱“東三省兵制,定能得力,索倫質性獷悍。”也就是說,東北地區的土著,論兇悍沒有超過索倫人的,所以乾隆皇帝從黑龍江調索倫兵,是增加戰爭勝利的籌碼,也是對金川兵、八旗兵的不放心。

清朝時期,尼泊爾入侵西藏,乾隆為何捨近求遠從黑龍江發兵

“該索倫兵丁等,衝寒就道,亦當加以體恤,於該兵丁等過境時,所有飯食湯水等項,俱應妥為預備,給豬羊肉湯飯,使得飽暖前行。”——《清高宗實錄》

從戰役經過來看,索倫兵出發時,廓爾喀已經入侵西藏半年之久,金川兵與青海兵早已先期到達。乾隆帝向福康安下發的手諭是務必等待索倫兵到達才可開戰,當索倫兵到達西寧時稍微做了修整,乾隆帝還專門下旨囑咐地方軍需供給要保障好,生怕餓著這支特種部隊。經過四個多月跋涉,索倫兵從西寧到達拉薩,未經修整,直接投入戰鬥。半個月時間,由前藏推向後藏,濟嚨宗之役,海蘭察指揮索倫兵六個小時解決戰鬥,殺敵六百、俘虜兩百。再過半月,已入廓爾喀境內百七十里,在逼近其首都加德滿都時,才遭遇頑強抵抗,雖清軍陷入腹背夾擊,但廓爾喀主動請降,此戰以清軍勝利而告終。

清朝時期,尼泊爾入侵西藏,乾隆為何捨近求遠從黑龍江發兵

索倫兵在這場遠征中戰績不菲,但也損失慘重,海蘭察也在戰後第二年,累傷不愈而亡。這位名將其實也是鄂溫克族,世居黑龍江布特哈阿倫河,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以索倫族馬甲的身份從徵準噶爾部,可以說這場戰爭調用索倫兵,與海蘭察為副統率有關,將士的粘合度是戰爭走向的重要因素。所以綜合來看,乾隆帝捨近求遠,主要是對方實力不俗,自身動用主戰兵員具有一定缺陷,故而需要做出補充,以提高勝算,加之海蘭察的因素,由黑龍江調派索倫兵就最為合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