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國強:“村醫書記”治病又治村

1966年,杜國強出生於一個黨員家庭,他的姥姥是村裡最早入黨的,在戰爭時期,她是黨的地下交通員,經常以做小買賣的身份為掩護,走鄉串鎮,傳送情報。他的母親16歲入黨,曾經當過鄉長,解放後,她回到文安縣蘇橋鎮宋莊夥村當婦女主任,副業廠廠長,上到政策傳達,下到村子建設,都是她跟著忙活。

老一輩人勤勤懇懇的工作態度,給杜國強心裡留下了深深的烙印。1986年夏,20歲的杜國強從衛校順利畢業,被分配到蘇橋鎮衛生院實習工作。1992年4月,為了照顧母親,他辭去了衛生院的工作,借了3000元錢購藥和器械,開了一間衛生室,一邊行醫,一邊治療母親的心腦血管病。

村醫是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的“網底”,他們沒有假期,24小時都要在崗,不分晝夜,隨叫隨到,這種辛苦非常人能體會,杜國強也是如此。“年輕時,我平均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最多一夜出診12次。因為又累又困,腦子經常段片兒,有時走到半路上,突然忘了要去哪裡。有時快到家了,不知道眼前是哪兒。一開始,我騎的是自行車,後來換了摩托車,不到一年,兩條腿因為受風,全發炎了,上臺階時都邁不開步。”杜國強說。

1997年中秋節,村裡有一家辦喪事的,很多人都去吃酒席。第二天凌晨一點多,有村民敲開杜國強家的門,說自己又拉又吐,很快,越來越多的人前來就診。杜國強仔細詢問,認真檢查後,診斷為群發性食物中毒。為了不耽誤病情,杜國強只好走家串戶進行治療。由於當時村裡正在修路,天還下著雨,道路泥濘,他就穿著雨靴在泥路里跑。整整兩夜一天,他沒怎麼閤眼,又渴又餓,累得精疲力盡。但經過他的治療,210多名食物中毒患者無一人死亡。

“醫者父母心。”杜國強的母親王秀玲經常告誡兒子。他深深恪守著母親的教誨,近30年來,只要來到他的衛生室,不管對方多髒多窮,他從不嫌棄,如果沒錢付藥費,他就讓對方打個欠條,等有錢了再還。“凡是欠賬的家庭家裡肯定困難,常年有病的家庭那就更困難了。”母親的話杜國強時刻記在心裡,從那以後直到現在凡是欠賬的患者,他從來沒有向他們要過賬,有錢就還沒錢就還記賬。從1992年到現在欠的藥費條子就有十六七萬元。“我們開門診一半是為養家餬口另一半就是為人民服務。不管到什麼時候都不許去和病人要賬。”2016年,杜國強把一些年頭久遠還一些確實困難家庭的約合七八萬藥費條子全部燒掉。

杜國強的衛生室現在基本上採用綠色療法治療,從2013年來不打針不輸液,主要以中藥的貼敷和中醫中藥為主,配合小兒推拿,針灸,針刀,拔罐,刮痧,無痛催乳回乳和各種理療。杜國強通過這些年孜孜不斷的學習和努力受到了周圍患者的好評也受到裡上級的表彰:2003年評為“優秀鄉村村醫生”,2016年4月被河北省名醫會評為“最美鄉村醫生”,2016年11月在廊坊衛計系統四名評選中被評為“廊坊名醫”,2017年8月在美麗廊坊最美醫護評選中被評為“最美醫生”,2018年4月在廊坊市白求恩式好醫生護士評選中被評為“白求恩式好醫生”,2018年4月榮獲“2017年度廊坊十大新聞人物榮譽稱號”。

2006年以前,杜國強一直埋頭看病,從沒有想過自己能和政治沾邊,直到這一年他被選為村幹部,但因為病患太多,他只幹了半年。2009年村裡換屆選舉,又選了他當村支書,杜國強依然拒絕了。直到2015年,杜國強再次被選為村支書,他決定幹好這一屆,為村裡乾點實事。

上任初期,杜國強就幹了一件大事:把自己的工資全分了。原來,村裡的土地都承包給了個人,村集體沒有一分地,沒有經濟來源,杜國強就提議改變工資方式。“我三年的工資一分錢不要,全拿出來留給村裡正常開支。不管是什麼人,幹一天活兒就記一天工資,不幹就沒錢。”這兩年裡,他差不多墊資了十多萬元。如今,宋莊夥村發生了改變——百姓家門口的45盞路燈全換成了新的,通往地裡的1000多米路修好了,街道變美了、變亮了、變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