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點亮自己, 叫《“武漢加油”十論》

有一種點亮自己,

叫《“武漢加油”十論》

陳 棟

新聞講求時效性,言論沒有保質期。應讀者朋友建議,推送一期《“武漢加油”十論》完整版。

歸零不是忘記過去,而是為了更好地重新出發。正如華中科技大學教授趙振宇所勉勵:“十論結束,一切歸零。在疫情防控的征途上,我們依然期待更多思想的光彩。”

讀《“武漢加油”十論》,用心點亮自己,用愛照亮別人!

《“武漢加油”十論》致讀者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加速蔓延的嚴峻形勢,雖然已經“封城”數日的城市正在負重前行,但是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信心和決心從未動搖。

作為一個留守武漢的普通市民,作為一名教育傳媒工作者,我每天都在密切關注疫情的最新走勢,透過各種媒體平臺,品讀著各類感動人心、觸及靈魂的中國故事,感恩著武漢市民的感恩,致敬著武漢市民的致敬,歡樂著武漢市民的歡樂,悲傷著武漢市民的悲傷。自今日起,我將把自己在武漢“封城”期間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結集為《“武漢加油”十論》,與大家分享交流!

人民至上與中國必勝

——“武漢加油”十論之一(信念篇)

生命重於泰山,人民利益至上。這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黨中央傳遞給廣大民眾的最強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作為當前最重要的工作來抓。

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始終處於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心地位,“增進民生福祉”始終是貫穿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條主線。在此次疫情防控過程中,“人民至上”的治國理政思想得到進一步彰顯與昇華。

從總書記多次重要指示到黨中央成立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從總理與武漢市民齊呼“武漢加油”到國務院領導同志多次深入武漢疫區考查指導疫情防控工作,從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統籌調度到全國各地馳援湖北,從全國上下“一盤棋”到“五級書記”打頭陣……這一切的一切,無疑都是“人民至上”的鮮明寫照。

正是受到“人民至上”思想的激勵與鼓舞,廣大武漢市民果敢選擇從恐慌的逃離走向淡定的留守,從盲目的抱怨走向理性的寬慰。

正是看到“人民至上”的陽光能夠普照到每一箇中國人,廣大武漢市民深切感受到“武漢加油,中國必勝”的堅定信念。

此時此刻,在貫徹落實“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的指示要求中,“武漢加油,中國必勝”的信念必將更加堅定、更加從容、更加正確。正如“學習強國”學習平臺總編輯劉漢俊在《致敬武漢人民》一詩中寫道:“有一座城市,叫眾志成城;有一批戰士,叫白衣戰士;有一種精神,叫科學精神;有一顆信心,叫萬眾一心。”

這場防控疫情的戰爭,是一場人民戰爭。唯有人民至上,方可中國必勝。天佑中華,祈福武漢!

黨旗領航與黨員先鋒

——“武漢加油”十論之二(堡壘篇)

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防控疫情的第一線,不僅是人民戰爭的主戰場,也是檢驗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幹部戰鬥力的主考場。對此,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讓黨旗在防控疫情鬥爭第一線高高飄揚。”

黨旗高高飄揚在第一線,意味著黨旗領航廣大黨員和人民群眾團結一致向前方,標誌著黨員先鋒模範帶頭作用充分體現在基層。

關鍵時刻,關鍵在黨,關鍵在黨員。當前,正是疫情防控的關鍵期和攻堅期。這無疑是對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的一次全面檢驗和自我考驗。換言之,疫情在哪裡,黨旗就要飄揚在哪裡,黨員幹部就要奮戰在哪裡。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黨員醫務工作者紛紛寫下“不計報酬、無論生死”的志願書,陸軍軍醫大學援鄂醫療隊主動呈上“若有戰,召必回,戰必勝”的請戰書,上海華山醫院果斷作出“一線崗位全部換上黨員”的新規定……這些細微卻莊嚴的承諾,便是對基層黨員關鍵時刻顯本色、勇擔當的生動闡釋。

危難時刻,群眾看黨員,黨員看幹部。這個鼠年春節,包括武漢在內的全國很多地方的黨員幹部與醫務工作者基本沒有假期,持續奮戰在疫情防控第一線,有的同志每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放眼望去,廣大黨員幹部深入到動員教育群眾的最基層,督辦在醫療、生活物資生產運輸保障的最前線,謀劃於協調處理防控難題的最前端,已經成為防控疫情的頂樑柱和主心骨。

決戰時刻,黨員當先鋒,幹部打頭陣。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保康縣堯治河村黨委書記孫開林帶領村民艱苦創業過程中說過一句名言:“要苦先苦黨員,要死先死幹部。”這句話激勵著堯治河村黨員幹部和廣大村民用30多年時間把一個全省貧窮落後小山村建成了中國山區幸福村。在這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中,廣大黨員幹部正在用實際行動弘揚“黨員不怕苦,幹部不怕死”的奉獻精神和擔當品格,感動人心,撼動天地。正在看到黨旗高高飄揚在疫情防控第一線,我們堅信:黨中央一定能夠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有決心、有信心、有能力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黨旗領航新時代,黨員譜寫新篇章。這不也是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留給黨和人民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嗎?

信息公開與謠言粉碎

——“武漢加油”十論之三(透明篇)

隨著疫情防控阻擊戰逐漸進入決戰階段,各類謠言烽煙四起,網絡“陰謀論”傳播盛行,給疫情防控工作帶來嚴重困擾,必須高度重視、及時粉碎。

梳理疫情之下瘋傳的這些謠言,基本可以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是醫學謠言,比如:吸菸喝酒能防病毒感染,喝板藍根和燻醋可以預防肺炎,吃維生素C能提高免疫力,用了7天的N95口罩用吹風機吹或酒精消毒後可繼續使用……

第二類是社會謠言,比如:北京協和醫院一武漢肺炎患者跑了,武漢某醫院三具屍體無人處理,武漢上空開始播撒消毒粉液,武漢三鎮實現分級管理:漢口全封閉,漢陽強限制,武昌弱限制……

第三類是政治謠言,比如:某位市領導因為防控失職被撤職調查,某位區領導因為防控瀆職被刑拘,武漢市衛健委某副主任感染後逃竄、擅離職守……

科學是最好的謠言“粉碎機”。阻斷醫學謠言傳播,迫切需要醫學專家和科普工作者及時站出來,澄清事實,普及常識,傳播知識,以事實和真相擊破謠言,用科學和真理廓清迷霧。

阻斷社會謠言和政治謠言傳播,信息公開無疑是最強利器。自武漢疫情爆發以來,湖北省、武漢市走過了疫情信息公開的艱辛曲折歷程,承受了難以承受之重,在實踐探索中逐漸構建了一套信息公開的科學、規範、高效運作體系。在疫情防控攻堅的這段時間裡,湖北省每天晚上召開一次新聞發佈會,省、市及相關部門主要領導及時發佈疫情第一信息,如實回應、直面解答社會關切的敏感問題、熱點問題和疑點問題,為阻擊謠言傳播發揮了積極的示範作用。

值得稱讚的是,藉助新聞發佈會這個信息公開平臺,省委書記帶頭為疫情逝者鞠躬哀悼,省長主動為疫情蔓延鞠躬道歉,給社會各界留下了深刻印象,為黨委政府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群眾決戰決勝疫情防控這場人民戰爭贏得了民心和諒解。

病毒是現實的瘟疫,而謠言卻是籠罩在城市上空的瘟神。瘟疫可能隨時滅亡,但瘟神對城市文明建設的傷害卻是持久的、無窮的。正如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教授吳廷俊所言:“自媒體時代,網絡‘陰謀論’卻能瘋狂傳播。若想從根本上粉碎網絡‘陰謀論’,提升民眾媒介素養、增強辨別真假信息能力與媒體報道真實新聞同等重要。”

病毒是我們共同的敵人,謠言是我們共同的瘟神。疫情之下,每一個人都要保持理性、尊重科學、恪守良知、傳遞善意,不斷提升媒介素養、增強辨別能力,真正讓公開照亮現實,讓謠言無處躲藏。

決戰決勝疫情防控這場人民戰爭,必須跨過粉碎疫情謠言這道難關。讓我們一道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為徹底切斷謠言的傳播鏈盡一份微薄之力!

民有所呼與政有所應

——“武漢加油”十論之四(民意篇)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治國理政過程中探索積累出來的一條寶貴經驗。

把“以人民為中心”落到實處,就要多做順應民心、尊重民意、關注民情、致力民生的事情,真正讓“民有所呼,政有所應”成為一種執政情懷,讓“民有所憂,政有所解”成為一種民意基礎,讓“民有所求,政有所為”成為一種奮鬥目標。

作為公共突發事件,疫情防控的成敗是檢驗黨委政府踐行執政為民理念好與壞的試金石。換言之,黨委政府不僅要把百姓的呼聲“當回事”,更要對群眾的訴求“有回應”。這既是黨委政府執政為民的職責所在,也是黨員幹部勤政愛民的使命所繫。

民有所呼,政有所應,需要的不只是口頭的及時回應,更需要行動的落地有聲。

針對武漢醫護人員提出醫護人員和醫療物資短缺的緊迫需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武漢調研疫情防控時現場回應“馬上從全國再增調醫護人員以及所需物資,優先保障武漢,兩天內還將有2500名醫護人員特別是護士增援武漢,2萬個醫用護目鏡今天下午即可運到”。

針對外界對武漢某些慈善機構發放物資不規範、不透明問題,湖北省委副書記、武漢市委書記馬國強接受央視採訪時現場回應“將責成慈善機構每三天發佈接受捐贈情況、捐贈物品使用去向,廣泛接受社會監督”。

殊不知,一個個現場回應的承諾與行動,便是一塊塊構建政府與民眾信任大廈的堅硬基石。

民有所呼,政有所應,不只是為了響應民眾的基本訴求,更要把好事辦到民眾的心坎裡。

針對武漢市民反映的新鮮蔬菜供應不及時、不充分問題,湖北省委書記蔣超良實地調研並現場督辦,叮囑相關單位“確保長期穩定供應、品種豐富多樣、價格基本穩定,讓廣大市民吃上新鮮蔬菜”。

針對部分鄉村採取建渣或泥土封堵道路的方式防控疫情引發村民緊急出行難問題,湖北省疫情防控指揮部下發緊急通知“禁止採取挖斷公路、設置硬性永久隔離等方式中斷公路交通”。

針對疫情防控期間醫護人員短缺問題,湖北省人社部門迅速回應“在信息公開前提下,事業單位醫護及疫情防控人員可先聘用再補手續”。

在十萬火急的疫情防控人民戰爭中,黨委政府在“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方面作出了很好的示範和表率。我們更期待,各級黨委政府在疫情之後能夠把“民有所呼,政有所應”的執政情懷堅持好、發揚好、守望好,真正把老百姓關切的一件件民生小事辦成一項項民心工程。

民意非小事,民心即政治。需要警醒的是,“民之所怨,劍之所指”與“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同等重要、不可偏廢。

家國情懷與家園情結

——“武漢加油”十論之五(家園篇)

鼠年春節本是萬家團圓的日子。由於疫情肆虐,武漢這座城市正在經歷一場生死浩劫,武漢千萬市民正在經歷一次生死考驗。

疫情之下的這個場景讓我極度心酸、終身難忘:未離開武漢的市民,出不了戶,拜不了年;離開武漢的市民,回不了家,出不了門。

武漢是疫情防控的主戰場,既是疫源地與擴散地的中心,也是“內防擴散、外防輸出”的關鍵。武漢的疫情防控,直接關係全國疫情防控的大局。

面對城與國的考量,武漢作出斷然舉措——封城,努力以“封閉一座城,守護一國人”的最小代價,換來整個國家的健康平安。

面對家與國的權衡,武漢市民捨棄了萬千家庭的春節團聚,自發選擇自我禁足、居家隔離,努力不給疫情防控添堵添亂,用實際行動支持黨委政府儘快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看到外交部協調安排民航包機把海外的湖北籍旅客接回武漢,湖北旅客油然而發地流露出愛國、想家的真實情感時,我們為強大的祖國而自豪。

看到全國文藝工作者和武漢市民為武漢鼓勁加油而創作的詩詞、歌曲、微電影等文藝作品得到廣泛傳播時,我們深感“武漢不是一座孤城”。

看到足不出戶的武漢市民新年夜晚隔空合唱國歌、齊呼“武漢加油、湖北加油”,全國人民情不自禁地為廣大武漢市民表現出來的愛國愛家與樂觀心態點贊時,我們以“我是一個武漢市民”為光榮。

當看到武漢市民紛紛感慨“在同一個城市裡見一面,從來沒有這麼難”時,我們深知:“封城”割捨的只是一時的家園情結,連接的卻是永久的家國情懷。

讓人欣慰的是,城市管理者對城市治理、家園建設的自我反思顯得更加難能可貴。湖北省委副書記、武漢市委書記馬國強接受央視採訪時說:“我現在是一種內疚、愧疚、自責的心態,如果自己可以早一點決定,採取像現在這樣嚴厲的管控措施,結果會比現在要好,對全國各地的影響要小,也會讓黨中央、國務院少操心。”

我相信,經歷這場疫情防控人民戰爭後,廣大武漢市民對家國情懷與家園情結的認知和理解會更加深刻。

身處和平年代,我們詮釋愛國之心與愛國熱情,無須驚天動地的壯舉,但需把愛家與愛國統一起來,讓自己的人生、家庭的夢想融入到祖國的前途、民族的命運之中,努力使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都能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繁榮昌盛添磚加瓦、增光添彩。

倘若沒有家國情懷,精神就無法永續;倘若沒有家園情結,靈魂就無地安放。正如歌曲《國家》中所唱:“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有了強的國,才有富的家。”

不論疫情如何侵蝕這座城市和這個國家,道理千萬條,我只信一條——武漢是我們的家園,祖國是我們的後盾。

城市治理與應急管理

——“武漢加油”十論之六(治理篇)

城市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已經成為城市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過程中呈現的碎片化、分散化、無序化問題,折射出的是城市治理體系和能力方面的短板與差距。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研究疫情防控工作時所強調的那樣:“這次疫情是對我國治理體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我們一定要總結經驗、吸取教訓。”

毫不誇張地說,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把武漢市醫療系統的“家底”掀了個底朝天。比如,公共衛生短板明顯,重大公共衛生風險點偏多,關鍵醫療物資生產、供給不足,醫用口罩、護目鏡、防護服等基本醫療用品儲備不夠,傳染病定點醫院床位嚴重短缺等。其實,這些問題不只是武漢市的個性問題,而是全國的共性問題,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視。

風險是現代社會的鮮明特徵。知名危機管理專家唐鈞曾這樣描述“現代社會”:“從某種意義上講,現代社會就是風險社會,各種風險與城市生活如影隨形,有的風險可以防範,但有的風險防不勝防。既然我們不能杜絕所有的風險,就必須提高自身應對風險的能力。”在武漢疫情防控過程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單災種”型的應急管理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只有從城市治理共同體的全局高度去整合各類資源、調度多方力量,健全城市應急管理體系,構建“大治理”城市管理格局,才能有效突破資源分散、條塊分割、各自為政、參差不齊的制約瓶頸,切實提高處理急難險重任務能力,從而實現公共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科學化和精細化。

誰都知道,“早發現、早隔離、早報告、早治療”是控制傳染源、阻斷傳播途徑、管好易感人群的最優路徑;“應收盡收、應管儘管、應治盡治”是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最佳舉措。可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由於基本條件達不到、醫療能力跟不上、物資保障受制約、應急管理受限制,疫情防控中“一床難求”、藥品供給不足、醫護人員緊缺、組織保障不暢等突出問題的集中暴露便在意料之中。

基於此,城市治理和應急管理的終極目標就是要通過預防為主、關口前移、風險防控,科學防範各類重大公共突發事件或災難事件的發生,切實提高廣大市民的安全感、獲得感和歸屬感。簡言之,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應急管理水平,既要思考“救災”,更要做好“防範”。前期防控、防患未然才是核心之核心、關鍵之關鍵。

正確處理建設、發展、治理的關係,是衡量城市治理體系和能力邁向現代化的重要標誌。從一定意義上講,城市治理體系和能力的優劣,不僅直接影響著城市經濟發展和社會民生改善,還深刻影響著民眾對城市管理者的評價和城市公共品牌的塑造。

此次疫情再次警醒我們:沒有應急管理科學化,何談城市治理現代化;沒有城市治理現代化,談何應急管理科學化。只有城市治理與應急管理雙管齊下、有機統一,歷經疫情大考的武漢才能真正走向“大城善治”,實現涅槃重生。

醫者仁心與仁者醫心

——“武漢加油”十論之七(致敬篇)

疫情就是命令,醫者就是戰士。疫情之下,廣大醫護人員不分白晝黑夜地奮戰在防控第一線,同時間賽跑,與病毒決戰,為生命接力,充分展示出非常時期的淡定從容、危險時刻的時代擔當、特殊環境的職業崇高。

疫情防控的第一線就是醫護人員的主戰場。當疫情防控這場人民戰爭宣告打響時,身穿白大褂的醫護人員註定就是這場戰爭的主力軍和排頭兵。

武漢疫情爆發以來,一連串感人至深的畫面呈現在我們眼前:

84歲的鐘南山院士建議別人“沒有特殊的情況,不要去武漢”,自己卻義無反顧地趕往武漢疫情防控最前線。

73歲的李蘭娟院士繼1月18日與鍾南山院士一同調研會商武漢疫情防控工作後,2月1日率領樹蘭(杭州)醫院緊急醫療隊再戰武漢。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女醫生張旃寫下現代版“與夫書”——“本來處處都是戰場”,90後女護士單霞為避免交叉感染、節約穿脫防護衣帽的時間,毅然把及腰長髮剃成光頭。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黨員醫護人員紛紛寫下“不計報酬,無論生死”的請戰志願書和“醫者擔當,護佑健康”的應戰承諾書。

來自全國全軍的一支支醫療隊火速馳援武漢,只為踐行“我願意為你擋在疫情之前”、“若有戰,召必回,戰必勝”的仁心和義舉。

更難能可貴的是,廣大醫護人員在治療患者時必須同步實施醫學治療和心理治療,不斷激勵廣大患者堅定戰勝病毒的信心和勇氣。他們不僅在醫病,還在醫心;不僅在用生命拯救生命、用靈魂喚醒靈魂,還在用愛心傳遞愛心、用希望點燃希望。此時此刻的“白衣天使”,是醫者仁心,卻更像仁者醫心。正如一首為疫情防控醫護人員創作的公益歌曲《最美的美麗》所唱:“你以天使的名義,擔起救死扶傷的道義;你用犧牲的勇氣,把自己的安危藏起。人們以崇高的名義,把你的奉獻深深記憶;你以永恆的真情,把愛的真諦演繹。”

殊不知,在病毒面前,廣大醫護人員也是普通人,同樣有生命危險。但是,他們從未退縮,而是勇敢選擇逆向而行。對於這份醫者仁心與仁者醫心,我們再怎麼致敬都不為過。然而,致敬醫者的最好方式理應是關懷醫者、體諒醫者、善待醫者。

醫者仁心是職業崇高,仁者醫心是靈魂偉大。我們時刻都在為千千萬萬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的醫者祈福:盼你們平安,等你們凱旋!

病毒無情與人間有愛

——“武漢加油”十論之八(大愛篇)

武漢疫情時刻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武漢是疫源地和主戰場,卻絕不是一座孤島。相反,武漢已經成為“中國愛、世界情”的匯聚地和發酵池。

愛心,讓武漢每天不一樣。自疫情爆發以來,人間大愛的故事每天都在武漢這座城市精彩發生:一場場生命接力驚險上演,一支支醫療隊深夜馳援,一筆筆愛心捐贈悄然而至,一個個志願者主動請纓,一群群熱心市民守望相助……

在這股湧動的愛潮之中,絕大多數都是無名英雄或匿名英雄。主動請戰、千里馳援、匿名捐贈、志願服務、互助互愛的一切行動,都是為了一個目標——同時間賽跑,與病毒決戰,為生命接力。

伴隨愛潮激盪江城,“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奉獻精神讓人感動,“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大義精神讓人振奮,“若有戰,召必回,戰必勝”的革命精神讓人鼓舞,“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的科學精神讓人敬佩……這些可貴可敬的精神財富將會永存在英雄城市的歷史豐碑裡。

其實,愛心善意的出發點都很樸實無華,不是為了贏得名譽、鮮花和掌聲,而是為了向受難的同胞伸出一隻援手,盡力幫助他們過關跨坎。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在致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的慰問信中寫道:“在疫情肆虐的特殊時刻,上海世紀出版集團願與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休慼與共、守望相助、共渡難關!貴集團在防控一線如有需要解決相關困難和問題,我們將全力提供支持;貴集團近期在上海的相關業務工作如有需要解決相關困難和問題,我們將盡全力提供幫助。”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給全體師生和校友的一封信中寫道:“廣大校友,特別是奮戰在疫情防控各條戰線的校友尤其是新聞工作者,請在忘我工作的同時,務必做好自身安全防護措施,防止過度疲勞,努力寫出有溫度、有力度、有深度的好報道、好文章。”

華中科技大學武漢校友會招募志願者公開信寫道:“希望我們本次的志願工作可以儘快結束,我們期待疫情儘早結束,早日恢復生活與工作。本次志願工作結束後,希望我們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繼續在各行各業,在祖國的各個地方發光發熱,服務社會,造福一方。”

四川省漢源縣全體師生致湖北恩人的一封信中寫道:“歷經‘5.12’汶川大地震的我們,此時此刻,感同身受,往事歷歷在目。看著疫情發生以來不斷攀升的感染數據,正在湖北的你們,則是我們最深的牽掛;你的健康和安全,時刻牽動著漢源縣五萬名師生的心。”

面對疫情,這種心與心的牽動、情與情的交融、愛與愛的傳遞,不僅彌足珍貴,還會日久彌堅。

上下同心者順,風雨同舟者興,攜手同行者遠。疫情防控是一場人民戰爭,關係到中華民族大家庭每一個成員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任何人都不應該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旁觀者心態,而要明白“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局中人道理,切實以堅定信心、攜手同心的命運共同體精神去戰勝病毒、守護安康。

在無情的病毒面前,我們每一個個體所能做的或許有限,但一個微小的善舉、一指鼓勵的點贊、一句真誠的祝福和一條正能量的信息,都猶如一縷和煦的陽光,能夠照亮每一個需要光芒的角落,溫暖每一個需要關懷的心靈。

當前,即便病毒擴散蔓延的速度依舊很快,但人間大愛的發酵生長速度已經更快。人類必將會把無情的病毒驅除於有情的世界。畢竟,病毒無情只會窮途末路,人間有愛定能大道致遠!

英雄城市與文明市民

——“武漢加油”十論之九(文明篇)

輝煌永遠與苦難相伴隨行。只有經歷苦難,才能鳳凰涅槃、走向輝煌。這對一個人如此,對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城市,同樣如此。

武漢是一座具有3500年文明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有英雄的優良傳統。改革開放以來,武漢的健康快速持續發展,贏得了全世界的關注和尊重。即便歷經1998年特大洪水、2003年抗擊“非典”、2008年風雪冰凍、2016年特大暴雨等種種災難,武漢不但沒有停滯不前,相反還實現涅槃重生,迅速搶位國家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中部崛起戰略支點,成為名副其實的大江大湖大武漢。

此次疫情爆發後,武漢斷然選擇“封閉一座城,守護一國人”,積極動員廣大市民自我禁足、居家觀察,努力把病毒的擴散蔓延扼殺於城池之內。

即便各種不斷升級的防控措施給武漢市民生活帶來諸多不便,但武漢市民沒有牴觸,而是顧全大局、默默承受,努力克服生理、心理方面的重重困難,守望相助,共克時艱。他們深知,疫情防控阻擊戰不僅是武漢一座城市的“突圍戰爭”,也是全國乃至全世界的一場“防衛戰爭”。

即便外界對出行的武漢籍民眾產生防備甚至歧視,但武漢市民沒有抱怨,而是積極配合、安守本分,欣然接受異地隔離或醫學觀察的統一安排。他們深知,疫情面前,武漢人與大家一樣都是受害者,不給別人添麻煩、不給社會添亂添堵是一種文明行為。

即便疫情防控過程中存在醫護人員和醫療物資嚴重短缺、患者“一床難求”等現實困難,但武漢市民沒有放棄,而是勇敢面對、向死而生。他們深知,武漢病了,中國一定能治好它。待山花爛漫、櫻花盛開時,武漢一定能夠勇敢地站起來,開啟新的歷史征程。

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漫長道路上,“做文明有禮武漢人”已成為廣大武漢市民的自律要求和行為準則。哪怕是在這個鼠年春節的夜晚,武漢市民隔空齊唱國歌,齊呼“武漢加油”,表現出不同尋常的樂觀心態與愛國情懷,給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還有不少熱心市民以“你們守護疫情患者,我們守護你”的無私奉獻,志願投身到醫護救助第一線的後勤保障服務之中。

病毒從未戰勝過希望,愚昧從未戰勝過真理。有一個武漢市民讓人肅然起敬、共同緬懷,他就是武漢疫情“吹哨人”、武漢中心醫院眼科醫生李文亮。因患新冠肺炎不幸去世的好醫生李文亮,敢講真話,捍衛真理,用職業操守和社會良知吹響了武漢疫情預警的“哨聲”,贏得了社會各界的敬佩與憐憫。

解放日報社《上觀新聞》特派記者董天曄發表的《記者日記》這樣寫道:“我也能想象,這個城市正常的樣子一定是繁華熱鬧。知名度最高的熱乾麵,這次沒機會吃了。下次等武漢好了,我要再來吃熱乾麵。”

或許,這是千千萬萬關心和支持武漢的人們沒有說出來的心裡話。作為一個普通的武漢市民,我想對你們說:“武漢歡迎您!武漢感謝您!武漢永遠等您!”

英雄城市人民愛。我堅信鍾南山院士飽含眼淚時說的那句話:“大家全國幫忙,武漢是能夠過關的。武漢本來就是一座很英雄的城市。”

武漢加油與祖國安康

——“武漢加油”十論之十(祈福篇)

疫情爆發以來,一趟趟民航包機把滯留海外的湖北遊客紛紛接回武漢天河機場。走下飛機旋梯的那一刻,湖北遊客的心裡難以平靜,有的情不自禁地感動落淚,有的綻放出如釋重負的笑容……此景此景,與電影《戰狼2》裡的那個經典鏡頭十分相似:“請記住!在你的身後,有一個強大的祖國!”

“武漢病了,中國治好它”,這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心聲。不論在危機關頭,還是在危難時刻,祖國永遠是我們的堅強後盾。

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疫情防控工作,並多次召開會議、聽取彙報、作出重要指示。他強調,要按照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要求,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事實表明,疫情防控這場人民戰爭只有“華山一條路”,唯有堅定打贏信心和必勝信念,才能取得最後勝利。

信心和信念是武漢加油的力量源泉。疫情防控阻擊戰不是一場排位賽,而是一場生死戰。越是形勢嚴峻,越要萬眾一心;越是任務艱鉅,越要眾志成城;越是生死對決,越需要狹路相逢勇者勝的信心和信念。

祖國是武漢的堅強後盾,祖國母親一定會也一定能幫助武漢過關。自疫情爆發以來,武漢需要什麼,祖國就支援什麼。一時間,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的各種智慧向武漢匯聚,各種資源向武漢集結。令人鼓舞的是,“沒有過關,決不收兵”的決戰決勝信念已經昭示天下,並時刻激勵著億萬民眾的心。

武漢是祖國的中心城市,武漢一定會也一定能讓祖國母親放心。面對疫情肆虐,武漢沒有退縮,而是以一系列壯士斷腕的管控措施確保“內防擴散、外防輸出”目標的實現。祖國指向哪裡,武漢就衝向哪裡。在祖國母親的強力支持下,武漢以“封閉一座城,守護一國人”的壯舉贏得外界讚譽和同情;武漢快速建成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和方艙醫院,創造了令人驚歎的“中國速度”;武漢湧現出張定宇、張繼先、李文亮等一大批疫情防控戰線的“戰鬥英雄”,激發了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復興大武漢的精神偉力。

此次此刻,病毒可能增加了全國人民與武漢的空間距離,卻讓全國人民與武漢的心靈距離越來越短。我們深知,病毒是人類共同的瘟疫,疫情是人類共同的敵人。只有堅定信心、同舟共濟,才能直面病毒;只有科學防治、精準施策,才能戰勝疫情。

春天已經來了,櫻花很快就要開了。冰雪終會消融,病毒總會驅散,武漢定能重生。

疫情防控決戰的衝鋒號已經吹響,讓我們一起祈福:武漢加油,祖國安康!

等到戰勝疫情、恢復正常、迴歸繁華時,武漢第一個想報答的人就是您——祖國母親,讓我們一起唱響那首動人的旋律《祖國萬歲》:“我的愛只為你準備,我的靈魂與你緊緊依偎。除了你,我還能去愛誰。舉起手,舉起杯,祖國萬歲!”

《“武漢加油”十論》後記

《“武漢加油”十論》推送結束了,疫情防控這場人民戰爭卻還在繼續。但我堅信,人民必勝,中國必勝。

在創作這組評論過程中,我學到很多、收穫很多、成長很多,特別是看到疫情防控一線湧現出的先進典型事蹟,不禁熱淚盈眶、感慨萬千。這些先進典型是民族的脊樑,將會是我終身學習的標杆和榜樣。

這組評論也留下了一些遺憾。不少熱心志願者、基層黨員幹部為疫情防控挺身而出、默默奉獻,用自己的微小行動盡力守護千家萬戶的健康平安。由於篇幅有限,我沒有專題去寫作這方面的評論。由於能力水平有限,我沒能把一些評論寫深寫透寫專業。這些遺憾只能以後再去彌補。

文以載道,化雨春風。因時而著,合時而作。從事過新聞評論工作的人或許知道,以一人之力去創作十篇容量的主題系列評論,是需要信心和勇氣的。這種信心和勇氣,來源於對病毒嚴重侵害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嫉惡如仇,來源於武漢這座英雄城市的精神滋養,來源於新聞工作者的使命與擔當,來源於華中科技大學教授趙振宇、武漢市民政局副局長彭莉莉、“武漢發佈”編輯部主任宋濤、棗陽市東漢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趙正鵬等良師益友和母校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廣大師生的指導與鼓勵。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用心點亮自己、用愛照亮別人。希望這組評論能夠為武漢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傳遞一絲絲正能量,哪怕是激勵一些讀者朋友在這個陰冷蕭條的非常時期點亮自己的內心、照亮別人的世界!

感謝讀者朋友的支持和相伴!祝福歷經苦難的英雄城市武漢能夠在這個春天裡涅槃重生、走向輝煌!

作者陳棟簡介: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評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校外導師,經濟學博士後,高級記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