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2019年經營“大數據”:證券投資規模超32000億元 連續三年佔據收入貢獻來源之首

本報記者 李文

證券業2019年整體業績明顯改善,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其中的“得失”也值得回顧和探討。《證券日報》記者從券商處瞭解到,中證協向券商下發了《證券公司2019年經營情況分析》報告。該報告從行業業績狀況、行業整體財務狀況兩大項以及眾多分項,詳細盤點了券業2019年。

整體來看,去年證券行業業績明顯改善,扭轉了連續三年的下跌態勢,行業虧損面大幅縮窄,僅10%證券公司經營虧損;同時,頭部證券公司各主要業務優勢地位較為穩固。2019年度,133家證券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604.83億元,同比增長35.37%;實現淨利潤1230.95億元,同比增84.77%;前十大證券公司營業收入佔全行業41.82%,淨利潤佔全行業52.95%。淨利潤行業集中度有所下降,但仍未改變行業分化趨勢,頭部證券公司依然佔據優勢地位。從各項業務來看,全行業中前十大證券公司經紀業務收入佔比44.43%,投行業務收入佔比44.45%,資管業務收入佔比50.56%,利息淨收入佔比47.95%,投資業務收入佔比44.19%。

從主營業務線來看,證券經紀業務收入增長顯著,收入佔比持續下降;2019年度證券經紀業務收入佔比21.85%,較上年下降1.56個百分點。

投資銀行業務收入受市場環境改善、註冊制試點改革等影響大幅增長。2019年度,證券公司實現投行業務淨收入482.65億元,同比增長30.46%。

證券投資業務再次蟬聯成為第一大收入貢獻來源。按期末賬面價值統計,2019年證券投資規模為32,238.33億元,與上年末相比增加23.51%。2019年度,證券公司投資業務收入(證券投資收益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1,221.60億元,同比大幅增長52.65%,收入佔比33.89%。證券投資業務已連續三年成為行業收入佔比最大的業務表明重資本業務能力逐漸成為證券公司的核心競爭能力,這對證券公司的資產獲取、風險定價和主動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資產管理業務收入保持相對穩定。2019年度,證券公司資產管理規模尤其是通道類資產管理規模持續收縮。截至2019年末,全行業受託資金12.29萬億元,比上年末減少12.91%,主要是定向資產管理受託資金規模大幅下降21.23%所致。從收入來看,2019年度資產管理業務淨收入275.16億元,與上年幾乎持平,在營業收入中佔比7.63%。其中,公募基金管理業務(含大集合)收入首次超越定向資產管理業務收入成為資產管理業務中最大部分,佔比37.26%。

另外,受市場行情轉暖、報表口徑調整等多重因素影響,利息淨收入大幅提升。

報告也特別提到了外資券商的發展狀況。目前,外資證券公司盈利能力較弱,外資證券公司收入、淨利潤增速均低於行業平均水平,盈利能力有所提升但依然較低。截至2019年末,共有15家外資參控股證券公司,13家(有數據可比的)外資證券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30.2億元,同比增長27.98%;實現淨利潤55.85億元,同比增長61.32%。淨利潤佔行業整體水平的4.43%,較上年下降0.77%。2019年度外資證券公司虧損家數為5家,虧損面達1/3;不考慮新設外資證券公司的影響,虧損家數為3家,虧損面為23%。

去年,證券行業整體財務狀況穩健。資產實力不斷增厚,2019年末證券公司總資產為7.26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16.10%;負債規模穩步提升,2019年末證券公司總負債為5.24萬億元,較上年末上升20.06%,其中證券公司自有負債總額為3.92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4.32%。2019年末證券公司自有資產負債率為65.96%,平均財務槓桿倍數由2018年末的2.81上升至2.94,維持較低水平;2019年風控指標也保持穩定。

經過了2019年的蓬勃發展,接下來隨著資本市場深化改革節奏加快,證券行業還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中國銀河證券3月11日發佈的證券行業點評認為,政策逆週期調控力度加大以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市場流動性充裕,交投回暖,券商經營環境改善。資本市場深化改革節奏加快,新證券法實施,再融資新規鬆綁超預期,公司債、企業債發行實施註冊制,新三板轉板上市機制公開徵求意見,券商投行業務空間擴容。多家券商獲批基金投顧試點資格,助力財富管理業務轉型升級。疫情不改資本市場深化改革方向,政策寬鬆支撐業務擴容,行業長期向好趨勢不變。監管打造航母級券商政策引導下,行業集中度提升邏輯不變,頭部券商受益明顯,持續看好龍頭券商投資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