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蘇東坡在遂溪的足跡(二)

點開☞

還硯永傳坡老墨 望亭常仰祖先型


前文

回顧

蘇東坡在遂溪樂民鎮興廉村(今樂民城村)暫住40日,與當地結下不解之緣。蘇東坡與鄉民陳夢英道別時,還將其隨身攜帶數十年的漢石渠閣寶硯贈與陳夢英,並在硯的上方刻上一首四言“硯銘詩”作為臨別贈言。為此,村民在樂民城村建起了“贈硯亭”。

尋找蘇東坡在遂溪的足跡(二)

雙村的東坡樓。

故事

小村子內藏有東坡樓 硯臺歷波折失而復得

雙村在遂溪縣河頭鎮,位於290省道旁。到了村口,記者遠遠看到了東坡樓。東坡樓由兩層構成,第一層為該村的陳氏宗祠,第二層供奉著蘇東坡的牌位和文曲星,這是該村為了紀念蘇東坡的贈硯而蓋的“東坡樓”。村幹部陳來告訴我們,村中一直延續著拜祭蘇東坡和文曲星的習俗,尊師重教之風濃厚。

與陳氏宗祠相對的是一座石制亭子,名叫“還硯亭”。這名字的背後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據傳,當年蘇東坡敬重陳夢英風骨高潔,將一方漢石渠閣瓦硯贈與陳夢英。離別之時,蘇東坡帶陳夢英來到興廉村外一塊地,說這裡將會成為人傑地靈的好地方。於是,陳夢英帶著這塊墨硯到此居住,慢慢地就發展成了今天的雙村。

受各種因素影響,硯臺一度丟失近百年。民國年間,時任廣東省會公安局局長的何犖偶得此硯。當他得知這硯臺是雙村陳氏宗族的傳世之寶時,慷慨將其奉還。為紀念此舉,雙村人修建了這座亭子,將其命名為“還硯亭”。

還硯亭造型古樸典雅,四周有迴廊,亭子四角上翹,亭頂中央有一小葫蘆。亭子有南北向兩個拱門,北門撰聯:還硯永傳坡老墨,望亭常仰祖先型。此聯由族人陳樹鍾所作,他曾任民國廣東省會公安局秘書。南門亦有聯:遠挹山光增氣象,近臨池水浴襟懷。此聯由陳樹鍾之子陳煥謀所作,他曾任民國時期廣東省會人事主任。

尋找蘇東坡在遂溪的足跡(二)

雙村還硯亭。

村容

處處可見古雅民居 多設閣樓用以藏書

現在的雙村南面尚保存著面積廣闊的古老的建築群,這些古民居有明清時代的,也有清末民初的。記者在走訪中留意到,與別處不同這一座座一字型排開的古民居都各有一個古雅的名字,如“尚志齋”“廉讓第”“外翰第”“文廬”“宜廬”等,文化韻味悠長。

據村幹部陳來介紹,不少古民居中還有人居住。每一座古民居各具特色,有雕樑畫棟的,有屋脊兩端翹角的,有屋簷塑蓮花、金魚形水槽的,有屏風雕花鳥的,有彩瓷為窗顏色斑斕的。在村中“宜廬”古居前,陳來指著大門上方寫有“宜廬”二字,說這是出自原中山大學校長鄒魯之筆。眼前的“宜廬”二字位於房子門前居中位置,字體雄渾,非常醒目。民居外牆,雕刻著青松、丹鶴、花鹿等圖案,寓意“福祿壽圖”。

最令記者意外的是,不少古民居里有小閣樓用以藏書。“村民受蘇東坡影響很深,愛讀書藏書。”陳來說。

尋找蘇東坡在遂溪的足跡(二)

蘇東坡當年的所的硯臺。

延續

每年村中高考第一名 獲表彰保管硯臺一年

祭祖、祭賢是雙村人最為看重的兩件大事。據陳來介紹,每到這個重要的時期,雙村子孫不管身處何方,都會盡可能趕回家鄉參加盛典。在盛典上,八音齊奏,儀式隆重而又莊嚴。

雙村村民對這方硯臺愛護有加,以此勵志,苦讀詩書,村中人才輩出。雙村現有2600多人,村民崇尚科學,勤奮好學,恢復高考至今,全村養育出大學生、研究生300多人。

陳來告訴我們,為了鼓勵村民讀好書,村子有條不成文的規定:每年高考放榜後成績最好的考生所在家庭可保管該墨硯一年,激勵青少年刻苦勤學,在村子形成好學上進的氛圍。

尋找蘇東坡在遂溪的足跡(二)

2018年5月6日晚報02版截圖。

下期

預告

遂溪縣建新鎮蘇二村原名荔枝村,北宋大文豪蘇東坡為吃荔枝兩次踏進荔枝村,後人把荔枝村改名為蘇二村,意即“蘇東坡二進荔枝村”。蘇東坡在蘇二村留下了什麼?蘇東坡對該村的影響有多大?敬請留意本報下期的尋找蘇東坡的足跡(三)。

通訊員 陳超銘

圖:記者 殷翊展

歡迎親們在底部發表神評,與我們交流

傳家風|揚正氣,從關注開始

更多詳細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蘇氏信息平臺》!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