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宜賓馬湖江,再見宜賓金沙江

再見宜賓馬湖江,再見宜賓金沙江


再見馬湖江,再見金沙江

--探索金沙江歷史之名

文 | 米紋冰


今天,作為長江上游的金沙江被分為上、中、下三個河段。

上游河段:從青海玉樹始,過西藏,至雲南石鼓鎮止,河長約965公里;

中游河段:從雲南石鼓鎮至四川新市鎮止,河長約1220公里;

下游河段:從四川省宜賓市屏山縣新市鎮至宜賓市區岷江口,河長106公里。

而這個只有全長二十分之一的下游河段,才是宜賓人心中最為熟悉的金沙江。然而,大多數人不知,這一段金沙江在古時候,還有另外一個名字——

馬湖江

歷史上一般認為宜賓於秦漢時期(約公元前187~180年間)建縣,名僰道,屬蜀郡,治馬湖江會

東晉時期成漢常璩撰寫的《華陽國志·蜀志》中這樣記載到:“僰道縣,治馬湖江會,水通越巂。”

所謂“治馬湖江會”,就是縣衙在馬湖江會這個地方。會,是彙集,匯聚,匯合的意思。馬湖江會即是馬湖江與岷江匯合的地方,其實就是我們今天的宜賓市三江口。

再有,唐代樊綽所著《蠻書》卷二中記載:“又東北入戎州界,為馬湖江”。

又,北宋時期歐陽忞編撰《輿地廣記》卷三十中記載:“其水下合繩水、若水、孫水、淹水、徑馬湖,總曰馬湖江”。

可見,“馬湖江”這個名字從秦漢時期開始,歷經唐宋,一直都被沿用,直至明清時期才開始逐漸被“金沙江”這個新名字所取代,到了清雍正年間(約1727年)之後,幾乎就不再被使用,而改稱金沙江。

至於“馬湖江”改稱“金沙江”的原因,我們後面再討論。我們先來說一說,被古人使用了至少兩千年的“馬湖江”這個稱呼是怎麼來的。

關於馬湖江


馬湖,其實是地處今雷波縣東面,距縣城47公里,距宜賓137公里的一座湖泊。如今,馬湖與邛海、瀘沽湖齊名,號稱四川第三大天然高原湖泊;其湖面海拔1100米,面積7.32km²,是省級風景名勝區。


再見宜賓馬湖江,再見宜賓金沙江


據《雷波廳志》記載,相傳,昔人以牡馬系湖岸,湖中龍出與交,後產異馬,因而名之馬湖;又以湖中有龍,故又稱龍湖。現在湖的西面有一處“海馬石”,傳說是龍馬出現之地。本地人也把馬湖叫做大海。

馬湖水域面積寬廣,達7.32km²,被古人稱為“海”是可以理解的。與穿梭于山地峽谷間的江水相比,馬湖自然要雄渾了許多。於是,當地古人就誤以為馬湖就是江水的發源地,而給江水取名為馬湖江。

宜賓自秦漢時期建縣,漢人政權也沿用了當地人對於江水的稱呼。

明代人羅洪先,在元代人朱思本繪製的地圖《輿地圖》基礎上訂正增廣,終於嘉靖二十年(1541)前後完成了《廣輿圖》,成為後世諸多傳統輿圖編繪時所據之底本。

在《廣輿圖》上,我們可以看到,江水貫穿馬湖,流至敘州(宜賓)。


再見宜賓馬湖江,再見宜賓金沙江

○明代羅洪先繪製的《廣輿圖》,馬湖與江水相連。


在距今快一百年的1925年,出版的《中華民國地圖集》中,依然可以看到與《廣輿圖》相似的繪製,馬湖成為下游的發端之一。


再見宜賓馬湖江,再見宜賓金沙江

○1925年,出版的《中華民國地圖集》。


這似乎也是與北宋時期歐陽忞編撰《輿地廣記》中的記載一脈相承:“其水下合繩水、若水、孫水、淹水、徑馬湖,總曰馬湖江”。

其中“徑馬湖”中“徑”字,應該理解為直徑、穿過的意思。

這些地理資料中的描述,也一直沿用並影響到了今天的百度百科。

在百度百科“金沙江”詞條下,我們可以見到相關描述:“馬湖(龍湖),……,西南納諸河來水,東與金沙江相通。”

至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金沙江下游,之所以古稱“馬湖江”,其原因就金沙江與馬湖相連。

得到了答案:因為與馬湖相連,所以叫馬湖江。

你以為今天的考證到這裡就結束了嗎?當然不是。

打開衛星地圖,我們會有驚人的發現。

馬湖與金沙江,其實並不相連。馬湖其實是一個完整獨立的水系單元。馬湖與江水之間至少還隔著五六公里的距離。


再見宜賓馬湖江,再見宜賓金沙江

○衛星地圖,左側深藍色是馬湖,右側湖藍色是金沙江,二者其實並不相連。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江水與馬湖不相連,為什麼偏要叫馬湖江呢?

其實,歷史上的馬湖存在兩個地理概念。

一個是指高原湖泊。作為一個湖泊,馬湖確實面積不小,且物產豐富,水資源充足,便於灌溉養殖,福澤一方。加之古老的傳說故事,在先民心中有著重要地位。

由此也產生了馬湖的另一個地理概念:以湖泊為中心,把周圍的地界都認定為馬湖區域。馬湖就相當於一個縣份的名稱。

而歷史上,馬湖也確實建縣了。

《屏山縣誌》相關建置記載:


三國蜀,昭烈帝章武三年(223年),置馬湖縣。

西魏末年(553年)又置馬湖州。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馬湖路。路治在夷都溪口南崖(即今新市鎮和平街)。成宗大德四年(1300年)路治遷屏山。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治馬湖府,任土官知府。神宗萬曆十七年(1589年)置屏山縣。

到了,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裁馬湖府,留屏山縣,屬四川省敘州府。

北宋時期歐陽忞編撰《輿地廣記》卷三十中記載:“其水下合繩水、若水、孫水、淹水、徑馬湖,總曰馬湖江”。

其中,“徑馬湖”三個字或許我們該理解為江水穿過馬湖縣,或從馬湖湖泊旁邊經過。

我們在很多古代地圖中都能夠看到,馬湖是作為一個地域名稱存在,而不是以它湖泊是身份被繪製在地圖之上。


再見宜賓馬湖江,再見宜賓金沙江

○清嘉慶四年(1799年)繪製的《輿地全圖》中,只標註了“馬湖”二字,卻沒有繪製湖泊。


再見宜賓馬湖江,再見宜賓金沙江

○2008年由美國史學家班切勒在英國牛津大學多利安圖書館的紙堆中發現的《東西洋航海圖》,記載了十七世紀初明朝慶隆開關後的中國,其中馬湖與敘州(宜賓)都是以地名的形式出現。


因此,關於馬湖江名稱的來由,我們可以給出這樣的答案:因為江水流經馬湖縣境內,所以被稱作馬湖江。

可是問題又來了。前面我們說過,馬湖江的叫法自秦漢就有了,而馬湖縣建縣時已經是三國時期。很顯然,這個答案站不住腳。馬湖江的稱謂,顯然早於馬湖縣的建立。

因此,我們只能回到最開始的結論,再進行探索。那麼,會不會存在這樣一種可能。自秦漢起,江水就確實與馬湖相連,故而被稱之為馬湖江。後因地質變化,而不再相連了呢?

這種推論是有可能存在的。

如今的馬湖三面環山,北面是湖口,宛若一個簸箕。湖的東面是金海山、國家山,東南部是唐家山,西邊是對門山、文廟山,南面是箐口山,東北和西北有冕旒山。

正北為湖口,是由玄武岩碎塊夾泥土堆積而成的天然大壩,壩長約600米,寬200~500米,壩體高出水面15~50米。

馬湖地下水向北部黃琅方向滲漏形成了上、中、下3個連貫一通的小湖泊,當地人稱作“三海”;在三海的西背部,又有1個山平塘,俗稱後海。

那麼,極有一種可能。馬湖北面,曾有河道與金沙江相連,後因某種原因,而形成了今天的北面的大壩,而將河道堵塞了。

《宋史》卷67《五行志五》中記載到,宋寧宗趙擴嘉定九年二月辛亥(公元1216年3月17日“二月辛亥,東西川地大震四日”。

又《宋史》卷39《寧宗志》中記載到,“甲子(3月30日),又震。馬湖夷界山崩八十里,江水不通。”

來自《宋史》的記載,幾乎就能夠佐證,在南宋嘉定九年(公元1216年),一場地震導致山體滑坡,形成了天然的大壩,從而堵塞了北面河道,導致馬湖不再與江水相連。


再見宜賓馬湖江,再見宜賓金沙江

○紅圈處為馬湖北部湖口,是地震引發山體塌方,又玄武岩石塊形成的大壩,阻塞了河道。


因此,北宋時期歐陽忞編撰《輿地廣記》卷三十中記載:“其水下合繩水、若水、孫水、淹水、徑馬湖,總曰馬湖江”。

其中“徑馬湖”三個字實有“馬湖與江水相接”的意思。

古代地圖的繪製,由於沒有什麼飛機火箭衛星等高科技手段,因此主要是參考前人的資料,及實地的考察。

明代人羅洪先於1541年完成的《廣輿圖》中,馬湖正東面與江水相連。其主要是參考元代人朱思本於1299年繪製的《輿地圖》。可惜,此圖早已失傳。

我們可以判定,朱思本在繪製馬湖時,極有可能漏掉了《宋史》中關於地震的記載,由於蜀地行路艱難,也沒有實地考察,僅僅參考了早於地震發生前的史料。這就導致了在地震發生後,馬湖東面與江水相連的謬誤一直代代相傳,影響後世乃至他國的地圖繪製,到了民國1925年繪製的地圖依然存在這樣的錯誤,甚至影響到了今天百度百科“金沙江”詞條下關於馬湖的描述。


再見宜賓馬湖江,再見宜賓金沙江

○明朝羅洪先繪製的《廣輿圖》,馬湖作為金沙江支流的一個湖泊。


再見宜賓馬湖江,再見宜賓金沙江

○現藏於日本龍谷大學的《混一疆理歷代國度之圖》,是由朝鮮人於1402年繪製。圖中的馬湖與江水直接相連,上游居然是麗江。參考的就是羅洪先的《廣輿圖》。


再見宜賓馬湖江,再見宜賓金沙江

○日本文化六年(1810年)印刻的《萬里一覽圖》,圖中的江水也是直穿馬湖而過。


再見宜賓馬湖江,再見宜賓金沙江

○1925年,出版的《中華民國地圖集》,馬湖與西寧河相連,匯入金沙江。其實,馬湖並未與西寧河相連。


再見宜賓馬湖江,再見宜賓金沙江

○百度百科“金沙江”詞條下關於馬湖的錯誤描述。


現在,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金沙江下游段,之所以古稱“馬湖江”,並不是因為其江水川流於馬湖縣境內,而是因為馬湖水確實曾與江水相連,故而被古人稱之為馬湖江。

隨著南宋嘉定九年(公元1216年)的一場地震,切段了馬湖與江水的聯繫。朝雍五年(1727年),裁馬湖府,留屏山縣,名為馬湖的建置也不復存在。無論是自然界的地質變化、還是歷史政治的變革,“馬湖”二字與江水都不在有任何聯繫。


“馬湖江”作為江水的曾用名,也必然掩埋於歷史的塵埃,一個更為富麗的名字“金沙江”,走入了歷史的舞臺。


關於金沙江

金沙江為什麼叫金沙江呢?因為江水之中真的有金沙。

“黃金生於麗水,白銀出自朱提”這句古話,由來已久。其中“麗水”指的就是麗江,“朱提”指的就是昭通。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麗江裡面產黃金,昭通出產白銀。

麗江是金沙江的支流之一,麗江含有金沙的江水匯入金沙江,是我們普遍認為這條江水名字的來由。

明朝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中《五金》一文有詳細的記載,是金沙江名字由來的有力證據:


“水沙中所出,大者名狗頭金,小者名麩麥金、糠金。平地掘井得者,名面沙金,大者名豆粒金。皆待先淘洗後冶煉而成顆塊。金多出西南,取者穴山至十餘丈見伴金石,即可見金。其石褐色,一頭如火燒黑狀。水金多者出雲南金沙江(古名麗水),此水源出吐蕃,繞流麗江府,至於北勝州,迴環五百餘里,出金者有數截。”

翻譯過來就是:


在水沙中所出產的,大的叫狗頭金,小的叫麥麩金、糠金。在平地挖井得到的叫面沙金,大的叫豆粒金。這些都要先經淘洗然後進行冶煉,才成為整顆整塊的金子。黃金多數出產在我國西南部,採金的人開鑿礦井十多丈深,一看到伴金石,就可以找到金了。這種石呈褐色,一頭好像給火燒黑了似的。蘊藏在河裡的沙金,大多產於雲南的金沙江(古名麗水),這條江發源於青藏高原,繞過麗江府,流至北勝州,迂迴達五百多里,產金的有好幾段。

所以,金沙江裡面是真的金沙。

同一時期,明朝徐霞客在《溯江紀源》中寫道:


“在敘州者,只知其水出於馬湖、烏蒙,而不知上流之由雲南、麗江;在雲南、麗江者,知其為金沙江,而不知下流之出敘為江源。……故推江源者,必當以金沙為首。”

翻譯過來就是:


在宜賓的人,只知道金沙江源於馬湖、昭通地區,卻不知道這條江水上面還流經了雲南、麗江;在雲南、麗江的人卻不知道金沙江還流到了宜賓,成為了長江之源。……所以要說長江的源頭,那必定是金沙江(而不是岷江)。

徐霞客的這篇散文遊記,推翻了古代文獻中的記載,使得金沙江取代岷江,成為長江的源頭。徐霞客在文中直呼其名“金沙”,從此金沙江就名聲大振。隨著“馬湖”二字的沒落,“金沙”二字逐漸在明清時期成為了這條江水的名字。轉眼間,金沙江的名字也陪伴了宜賓人三百多年的光陰。

當然,不太熟悉典籍的朋友可能並不太知道這個緣由。對於大多數宜賓人來說,金沙江之所以叫金沙江,只不過是因為其含沙量巨大,江水常年渾濁,色澤昏黃,映日之下波光粼粼罷了。

宜賓人常立於三江口,感嘆岷江水綠,金沙江水黃,雙江匯合乃奇觀也。

其實,金沙江泥沙含量也確實大。

金沙江是長江泥沙的主要來源之一。屏山站多年平均年輸沙量為2.55億噸,約為宜昌站多年平均年輸沙量5.21億噸(1950~1989年)的48%,少數年份所佔比重更大。如1974年,屏山站年輸沙量達5.01億噸,佔宜昌6.76億噸的74.2%,佔長江大通站年平均輸沙量的近一半。因此控制金沙江的洪水和泥沙,對三峽水庫長期運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新中國成立後,基於金沙江水量豐沛、落差大且集中的水電優勢,國家在其下游段規劃並建設了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向家壩四座水電站,用於電力開發和對下游泥沙的控制。

其中,位於水富市與宜賓交界處的向家壩水電站是宜賓人最為知曉的。宜賓人甚至將向家壩冠之以啤酒名。


再見宜賓馬湖江,再見宜賓金沙江


隨著向家壩水電站的落成,宜賓人驚奇地發現,金沙江的水居然不“金”了。站到三江口一看,金沙江的水是清綠清綠的,對比之下,岷江的水反而渾濁了。這綠油油、藍汪汪的水還能叫做金沙江嗎?

正好像《我的祖國》中的歌詞,“為了開闢新天地,喚醒了沉睡的高山,讓那河流改變了模樣……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處都有青春的力量”。


再見宜賓馬湖江,再見宜賓金沙江

再見宜賓馬湖江,再見宜賓金沙江

○曾經金沙江水濁,岷江水清;現在是金沙江水清,岷江水濁。是誰讓河流改變了顏色?


曾經的奔騰怒號的馬湖江,因為地質變化、建置變革而失去了原有的名字,今天的金沙江,會不會也因為祖國現代化建設改變了原有的水色,而將名字掩埋於泥沙之中呢?

沒有了金沙的金沙江,還能稱之為金沙江嗎?如果不叫金沙江,又該叫什麼江呢?新天地裡,會不會有新的名字呢?

總之。再見了,馬湖江。再見了,金沙江。

①1998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屏山縣誌》

②百度百科-詞條名“金沙江”、“馬湖”

③相關地圖《廣輿圖》、《中華民國地圖集》、《東西洋航海圖》、《輿地全圖》、《萬里一覽圖》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