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宜宾马湖江,再见宜宾金沙江

再见宜宾马湖江,再见宜宾金沙江


再见马湖江,再见金沙江

--探索金沙江历史之名

文 | 米纹冰


今天,作为长江上游的金沙江被分为上、中、下三个河段。

上游河段:从青海玉树始,过西藏,至云南石鼓镇止,河长约965公里;

中游河段:从云南石鼓镇至四川新市镇止,河长约1220公里;

下游河段:从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新市镇至宜宾市区岷江口,河长106公里。

而这个只有全长二十分之一的下游河段,才是宜宾人心中最为熟悉的金沙江。然而,大多数人不知,这一段金沙江在古时候,还有另外一个名字——

马湖江

历史上一般认为宜宾于秦汉时期(约公元前187~180年间)建县,名僰道,属蜀郡,治马湖江会

东晋时期成汉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蜀志》中这样记载到:“僰道县,治马湖江会,水通越巂。”

所谓“治马湖江会”,就是县衙在马湖江会这个地方。会,是汇集,汇聚,汇合的意思。马湖江会即是马湖江与岷江汇合的地方,其实就是我们今天的宜宾市三江口。

再有,唐代樊绰所著《蛮书》卷二中记载:“又东北入戎州界,为马湖江”。

又,北宋时期欧阳忞编撰《舆地广记》卷三十中记载:“其水下合绳水、若水、孙水、淹水、径马湖,总曰马湖江”。

可见,“马湖江”这个名字从秦汉时期开始,历经唐宋,一直都被沿用,直至明清时期才开始逐渐被“金沙江”这个新名字所取代,到了清雍正年间(约1727年)之后,几乎就不再被使用,而改称金沙江。

至于“马湖江”改称“金沙江”的原因,我们后面再讨论。我们先来说一说,被古人使用了至少两千年的“马湖江”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

关于马湖江


马湖,其实是地处今雷波县东面,距县城47公里,距宜宾137公里的一座湖泊。如今,马湖与邛海、泸沽湖齐名,号称四川第三大天然高原湖泊;其湖面海拔1100米,面积7.32km²,是省级风景名胜区。


再见宜宾马湖江,再见宜宾金沙江


据《雷波厅志》记载,相传,昔人以牡马系湖岸,湖中龙出与交,后产异马,因而名之马湖;又以湖中有龙,故又称龙湖。现在湖的西面有一处“海马石”,传说是龙马出现之地。本地人也把马湖叫做大海。

马湖水域面积宽广,达7.32km²,被古人称为“海”是可以理解的。与穿梭于山地峡谷间的江水相比,马湖自然要雄浑了许多。于是,当地古人就误以为马湖就是江水的发源地,而给江水取名为马湖江。

宜宾自秦汉时期建县,汉人政权也沿用了当地人对于江水的称呼。

明代人罗洪先,在元代人朱思本绘制的地图《舆地图》基础上订正增广,终于嘉靖二十年(1541)前后完成了《广舆图》,成为后世诸多传统舆图编绘时所据之底本。

在《广舆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江水贯穿马湖,流至叙州(宜宾)。


再见宜宾马湖江,再见宜宾金沙江

○明代罗洪先绘制的《广舆图》,马湖与江水相连。


在距今快一百年的1925年,出版的《中华民国地图集》中,依然可以看到与《广舆图》相似的绘制,马湖成为下游的发端之一。


再见宜宾马湖江,再见宜宾金沙江

○1925年,出版的《中华民国地图集》。


这似乎也是与北宋时期欧阳忞编撰《舆地广记》中的记载一脉相承:“其水下合绳水、若水、孙水、淹水、径马湖,总曰马湖江”。

其中“径马湖”中“径”字,应该理解为直径、穿过的意思。

这些地理资料中的描述,也一直沿用并影响到了今天的百度百科。

在百度百科“金沙江”词条下,我们可以见到相关描述:“马湖(龙湖),……,西南纳诸河来水,东与金沙江相通。”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金沙江下游,之所以古称“马湖江”,其原因就金沙江与马湖相连。

得到了答案:因为与马湖相连,所以叫马湖江。

你以为今天的考证到这里就结束了吗?当然不是。

打开卫星地图,我们会有惊人的发现。

马湖与金沙江,其实并不相连。马湖其实是一个完整独立的水系单元。马湖与江水之间至少还隔着五六公里的距离。


再见宜宾马湖江,再见宜宾金沙江

○卫星地图,左侧深蓝色是马湖,右侧湖蓝色是金沙江,二者其实并不相连。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江水与马湖不相连,为什么偏要叫马湖江呢?

其实,历史上的马湖存在两个地理概念。

一个是指高原湖泊。作为一个湖泊,马湖确实面积不小,且物产丰富,水资源充足,便于灌溉养殖,福泽一方。加之古老的传说故事,在先民心中有着重要地位。

由此也产生了马湖的另一个地理概念:以湖泊为中心,把周围的地界都认定为马湖区域。马湖就相当于一个县份的名称。

而历史上,马湖也确实建县了。

《屏山县志》相关建置记载:


三国蜀,昭烈帝章武三年(223年),置马湖县。

西魏末年(553年)又置马湖州。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马湖路。路治在夷都溪口南崖(即今新市镇和平街)。成宗大德四年(1300年)路治迁屏山。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治马湖府,任土官知府。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年)置屏山县。

到了,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裁马湖府,留屏山县,属四川省叙州府。

北宋时期欧阳忞编撰《舆地广记》卷三十中记载:“其水下合绳水、若水、孙水、淹水、径马湖,总曰马湖江”。

其中,“径马湖”三个字或许我们该理解为江水穿过马湖县,或从马湖湖泊旁边经过。

我们在很多古代地图中都能够看到,马湖是作为一个地域名称存在,而不是以它湖泊是身份被绘制在地图之上。


再见宜宾马湖江,再见宜宾金沙江

○清嘉庆四年(1799年)绘制的《舆地全图》中,只标注了“马湖”二字,却没有绘制湖泊。


再见宜宾马湖江,再见宜宾金沙江

○2008年由美国史学家班切勒在英国牛津大学多利安图书馆的纸堆中发现的《东西洋航海图》,记载了十七世纪初明朝庆隆开关后的中国,其中马湖与叙州(宜宾)都是以地名的形式出现。


因此,关于马湖江名称的来由,我们可以给出这样的答案:因为江水流经马湖县境内,所以被称作马湖江。

可是问题又来了。前面我们说过,马湖江的叫法自秦汉就有了,而马湖县建县时已经是三国时期。很显然,这个答案站不住脚。马湖江的称谓,显然早于马湖县的建立。

因此,我们只能回到最开始的结论,再进行探索。那么,会不会存在这样一种可能。自秦汉起,江水就确实与马湖相连,故而被称之为马湖江。后因地质变化,而不再相连了呢?

这种推论是有可能存在的。

如今的马湖三面环山,北面是湖口,宛若一个簸箕。湖的东面是金海山、国家山,东南部是唐家山,西边是对门山、文庙山,南面是箐口山,东北和西北有冕旒山。

正北为湖口,是由玄武岩碎块夹泥土堆积而成的天然大坝,坝长约600米,宽200~500米,坝体高出水面15~50米。

马湖地下水向北部黄琅方向渗漏形成了上、中、下3个连贯一通的小湖泊,当地人称作“三海”;在三海的西背部,又有1个山平塘,俗称后海。

那么,极有一种可能。马湖北面,曾有河道与金沙江相连,后因某种原因,而形成了今天的北面的大坝,而将河道堵塞了。

《宋史》卷67《五行志五》中记载到,宋宁宗赵扩嘉定九年二月辛亥(公元1216年3月17日“二月辛亥,东西川地大震四日”。

又《宋史》卷39《宁宗志》中记载到,“甲子(3月30日),又震。马湖夷界山崩八十里,江水不通。”

来自《宋史》的记载,几乎就能够佐证,在南宋嘉定九年(公元1216年),一场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形成了天然的大坝,从而堵塞了北面河道,导致马湖不再与江水相连。


再见宜宾马湖江,再见宜宾金沙江

○红圈处为马湖北部湖口,是地震引发山体塌方,又玄武岩石块形成的大坝,阻塞了河道。


因此,北宋时期欧阳忞编撰《舆地广记》卷三十中记载:“其水下合绳水、若水、孙水、淹水、径马湖,总曰马湖江”。

其中“径马湖”三个字实有“马湖与江水相接”的意思。

古代地图的绘制,由于没有什么飞机火箭卫星等高科技手段,因此主要是参考前人的资料,及实地的考察。

明代人罗洪先于1541年完成的《广舆图》中,马湖正东面与江水相连。其主要是参考元代人朱思本于1299年绘制的《舆地图》。可惜,此图早已失传。

我们可以判定,朱思本在绘制马湖时,极有可能漏掉了《宋史》中关于地震的记载,由于蜀地行路艰难,也没有实地考察,仅仅参考了早于地震发生前的史料。这就导致了在地震发生后,马湖东面与江水相连的谬误一直代代相传,影响后世乃至他国的地图绘制,到了民国1925年绘制的地图依然存在这样的错误,甚至影响到了今天百度百科“金沙江”词条下关于马湖的描述。


再见宜宾马湖江,再见宜宾金沙江

○明朝罗洪先绘制的《广舆图》,马湖作为金沙江支流的一个湖泊。


再见宜宾马湖江,再见宜宾金沙江

○现藏于日本龙谷大学的《混一疆理历代国度之图》,是由朝鲜人于1402年绘制。图中的马湖与江水直接相连,上游居然是丽江。参考的就是罗洪先的《广舆图》。


再见宜宾马湖江,再见宜宾金沙江

○日本文化六年(1810年)印刻的《万里一览图》,图中的江水也是直穿马湖而过。


再见宜宾马湖江,再见宜宾金沙江

○1925年,出版的《中华民国地图集》,马湖与西宁河相连,汇入金沙江。其实,马湖并未与西宁河相连。


再见宜宾马湖江,再见宜宾金沙江

○百度百科“金沙江”词条下关于马湖的错误描述。


现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金沙江下游段,之所以古称“马湖江”,并不是因为其江水川流于马湖县境内,而是因为马湖水确实曾与江水相连,故而被古人称之为马湖江。

随着南宋嘉定九年(公元1216年)的一场地震,切段了马湖与江水的联系。朝雍五年(1727年),裁马湖府,留屏山县,名为马湖的建置也不复存在。无论是自然界的地质变化、还是历史政治的变革,“马湖”二字与江水都不在有任何联系。


“马湖江”作为江水的曾用名,也必然掩埋于历史的尘埃,一个更为富丽的名字“金沙江”,走入了历史的舞台。


关于金沙江

金沙江为什么叫金沙江呢?因为江水之中真的有金沙。

“黄金生于丽水,白银出自朱提”这句古话,由来已久。其中“丽水”指的就是丽江,“朱提”指的就是昭通。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丽江里面产黄金,昭通出产白银。

丽江是金沙江的支流之一,丽江含有金沙的江水汇入金沙江,是我们普遍认为这条江水名字的来由。

明朝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五金》一文有详细的记载,是金沙江名字由来的有力证据:


“水沙中所出,大者名狗头金,小者名麸麦金、糠金。平地掘井得者,名面沙金,大者名豆粒金。皆待先淘洗后冶炼而成颗块。金多出西南,取者穴山至十余丈见伴金石,即可见金。其石褐色,一头如火烧黑状。水金多者出云南金沙江(古名丽水),此水源出吐蕃,绕流丽江府,至于北胜州,回环五百余里,出金者有数截。”

翻译过来就是:


在水沙中所出产的,大的叫狗头金,小的叫麦麸金、糠金。在平地挖井得到的叫面沙金,大的叫豆粒金。这些都要先经淘洗然后进行冶炼,才成为整颗整块的金子。黄金多数出产在我国西南部,采金的人开凿矿井十多丈深,一看到伴金石,就可以找到金了。这种石呈褐色,一头好像给火烧黑了似的。蕴藏在河里的沙金,大多产于云南的金沙江(古名丽水),这条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绕过丽江府,流至北胜州,迂回达五百多里,产金的有好几段。

所以,金沙江里面是真的金沙。

同一时期,明朝徐霞客在《溯江纪源》中写道:


“在叙州者,只知其水出于马湖、乌蒙,而不知上流之由云南、丽江;在云南、丽江者,知其为金沙江,而不知下流之出叙为江源。……故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为首。”

翻译过来就是:


在宜宾的人,只知道金沙江源于马湖、昭通地区,却不知道这条江水上面还流经了云南、丽江;在云南、丽江的人却不知道金沙江还流到了宜宾,成为了长江之源。……所以要说长江的源头,那必定是金沙江(而不是岷江)。

徐霞客的这篇散文游记,推翻了古代文献中的记载,使得金沙江取代岷江,成为长江的源头。徐霞客在文中直呼其名“金沙”,从此金沙江就名声大振。随着“马湖”二字的没落,“金沙”二字逐渐在明清时期成为了这条江水的名字。转眼间,金沙江的名字也陪伴了宜宾人三百多年的光阴。

当然,不太熟悉典籍的朋友可能并不太知道这个缘由。对于大多数宜宾人来说,金沙江之所以叫金沙江,只不过是因为其含沙量巨大,江水常年浑浊,色泽昏黄,映日之下波光粼粼罢了。

宜宾人常立于三江口,感叹岷江水绿,金沙江水黄,双江汇合乃奇观也。

其实,金沙江泥沙含量也确实大。

金沙江是长江泥沙的主要来源之一。屏山站多年平均年输沙量为2.55亿吨,约为宜昌站多年平均年输沙量5.21亿吨(1950~1989年)的48%,少数年份所占比重更大。如1974年,屏山站年输沙量达5.01亿吨,占宜昌6.76亿吨的74.2%,占长江大通站年平均输沙量的近一半。因此控制金沙江的洪水和泥沙,对三峡水库长期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基于金沙江水量丰沛、落差大且集中的水电优势,国家在其下游段规划并建设了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四座水电站,用于电力开发和对下游泥沙的控制。

其中,位于水富市与宜宾交界处的向家坝水电站是宜宾人最为知晓的。宜宾人甚至将向家坝冠之以啤酒名。


再见宜宾马湖江,再见宜宾金沙江


随着向家坝水电站的落成,宜宾人惊奇地发现,金沙江的水居然不“金”了。站到三江口一看,金沙江的水是清绿清绿的,对比之下,岷江的水反而浑浊了。这绿油油、蓝汪汪的水还能叫做金沙江吗?

正好像《我的祖国》中的歌词,“为了开辟新天地,唤醒了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再见宜宾马湖江,再见宜宾金沙江

再见宜宾马湖江,再见宜宾金沙江

○曾经金沙江水浊,岷江水清;现在是金沙江水清,岷江水浊。是谁让河流改变了颜色?


曾经的奔腾怒号的马湖江,因为地质变化、建置变革而失去了原有的名字,今天的金沙江,会不会也因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改变了原有的水色,而将名字掩埋于泥沙之中呢?

没有了金沙的金沙江,还能称之为金沙江吗?如果不叫金沙江,又该叫什么江呢?新天地里,会不会有新的名字呢?

总之。再见了,马湖江。再见了,金沙江。

①1998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屏山县志》

②百度百科-词条名“金沙江”、“马湖”

③相关地图《广舆图》、《中华民国地图集》、《东西洋航海图》、《舆地全图》、《万里一览图》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