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道的雪,高倉健的人,還有那個被廢棄的小站!

大概是從《入殮師》這部電影開始,我便被日本文藝片所深深吸引。那種穿越人海後的寧靜祥和,總是能夠站在生與死的中間,細細品味著人生的過程。也許,電影裡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的

文化底蘊,在擁有一種對於生命虔誠態度的同時,潛意識中又不斷促使著人們,直面著生活中所有的孤獨和落寞。

順著《入殮師》,我接觸到了《鐵道員》,相似的電影風格,卻擁有著對於生命不同的解讀,前者是對於生命的尊重,後者是對於生命的追求。

雖然,《鐵道員》這部電影,我已經看過不止一次了,可卻遲遲不能吐露心聲,總覺得,電影裡傳遞出的那份精神的追求和信念的堅守,大概是我這輩子都無法企及的高貴品格。

北海道的雪,高倉健的人,還有那個被廢棄的小站!

《鐵道員》上映於1999年,是高倉健主演的電影,由淺田次郎獲得日本直木獎的同名短篇小說改編而來。在電影裡,創作者們保留了小說中溫暖的情感後,將原本只是文字簡單描寫的場景,利用光影效果完美呈現的同時,營造出了一個阻擋俗事幹擾的世外桃源。

白雪皚皚的幌舞車站,迎來送往的列車隨著煤礦產業的沒落而日漸衰敗,最終迎接它的是被徹底的廢棄。於是,世外桃源被人們刻意遺忘,只有乙松固執的充當著這裡最後的“留守兒童”。

北海道的雪,高倉健的人,還有那個被廢棄的小站!

這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啟,也寓意著一箇舊時代的離去,而被迫裹挾在其中的鐵道員,卻遲遲保留著對於這份職業最初的溫熱情感與淳樸品質。

我想,他們並不是保守,而是不捨,因為,那份被情感包裹著的時代精神,總是需要被傳承與發揚的,可惜,快速發展的社會大背景下,人們總在遺忘,也總在丟棄。

北海道的雪,高倉健的人,還有那個被廢棄的小站!

乙松是固執的,職業與家庭之間的徘徊,讓他選擇了對於職業的忠誠;乙松是孤獨的,從列車員到小站站長,列車的終點,永遠都只有他在揮動指令的小紅旗;乙松是不捨的,他捨不得鐵道員的身份,因為,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中,這已經不單單是一份職業,更多的是一種對待生活的態度,以及忠於使命的責任。

高倉健飾演的鐵道員乙松,在電影裡說的話幾乎是很少的,而電影裡的畫面,又幾乎是固定機位下的靜止呈現,這就如同中國的山水畫一般,在貫穿始終的白雪覆蓋中,處處點到為止,卻處處意猶未盡。

電影從整體看,像是創作者對那個時代和時代中的人致敬,但我覺得,更像是表達一種不屈服於現實生活的自我救贖,以及堅定自我精神的無形傳遞。

北海道的雪,高倉健的人,還有那個被廢棄的小站!

1

《鐵道員》這部電影的節奏有些舒緩,甚至很多時候會出現無聲靜止的畫面,而那種舊照片質感的畫面裡,到處充斥著曖昧的暖黃色。雖然,電影在整體上營造著一種平常人家的生活氣息,可我還是隱約能夠感受到,電影帶給觀眾情緒上的某種

壓抑,這大概和主人公乙松的情感和人生經歷有關。

作為鐵道員的乙松是子承父業的,從原先的火車司機到轉行成站臺接站員,他一點一點地見證著小站的興衰起伏,此時,小站就是他生命裡的第二個家。

妻子生產時,他因為工作無法陪伴;女兒生病時,他還是因為工作無法陪伴;直到妻子去世,他也沒能見上最後一面。電影便在這種現在與過去的時間線中來回穿梭,給觀眾慢慢展示著乙松完整的人生過程。

北海道的雪,高倉健的人,還有那個被廢棄的小站!

起初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會對突然出現的小女孩,還有就是不斷亂入的回憶線感到莫名其妙。可是,順著小站廢棄前的時間線,慢慢理清楚整個故事內容脈絡時,才會發現,原來,寄託情感的家人出現,都是乙松個人的一種幻想罷了。妻子是幻想,女兒也是幻想,而這種幻想的出現,大概源自他內心因為愧疚而引發的自我救贖

這部電影基本上是屬於乙松的獨角戲,而大部分的場景設置中 ,也總是可以看到乙松孤獨的身影。在我看來,與其說是乙松熱愛著自己的事業,倒不如說是他對於即將逝去時代的留戀,以及鐵道員精神無法傳承的失落。

好友仙次和乙松一樣,都面臨著小站廢棄後的失業風險,於是,仙次早早的就在度假村找了一份職業,還計劃拉著乙松一起。可是,乙松卻拒絕了,因為,長期以來的責任與使命,讓這份事業成為了乙松的一種

信仰,而過去的時代中對於自我精神的堅守,讓他很自覺地抵制著各種誘惑。

北海道的雪,高倉健的人,還有那個被廢棄的小站!

乙松的父親,妻子和女兒都埋葬在了這裡,而他又一直在這裡工作,所以,小站不僅僅是情感的寄存處,也是精神的寄託處。

因為煤炭資源枯竭後的小鎮衰落,造成了大量人口的外流,這種時代帶給人們的陣痛,總是伴隨著生活的迷茫與精神的困頓

。於是,更多的人都在逃離,逃離到更為繁華的地方去,可是,逃離的肉體終究把奮鬥與堅守的精神留在了這裡。

我想,乙松就像是一個即將過去的那個時代的猛士,固執的用自我長期以來保持的堅定信仰,試圖挽留和傳遞著最後的精神。可惜,沒有人能夠理解他的這份堅持,更沒有人願意傾聽他的心聲。大概,只有三個年齡段女兒靈魂的出現和陪伴,才算是找到了久違的溫暖。

北海道的雪,高倉健的人,還有那個被廢棄的小站!

2

《鐵道員》這部電影,在敘事上保持了最大限度的剋制,而建立在現實基礎上的魔幻化處理,讓女兒的靈魂與乙松的靈魂完成了零距離的交流。

此刻,觀眾不會有那種特別想哭的衝動,卻會產生一種比較壓抑的情緒,因為,乙松面對無人理解的窘境時,大概,只有幻想出來的女兒,才會真正走近他,嘗試著瞭解他。

小學生時期女兒的生疏,初中時期女兒的親近,高中時期女兒的理解,在乙松的幻想中,一步步的與不同年齡段的女兒,在情感和靈魂上達成共識,同時,也讓女兒走進自己的心裡,理解著自己的堅守,明白著自己的使命,這何嘗不是乙松在失去所有親人之後的另一種自我救贖呢?

北海道的雪,高倉健的人,還有那個被廢棄的小站!

他痛苦嗎?肯定痛苦,那麼,他後悔嗎?我想,當最後一次見到幻想中的女兒,帶著他的鐵道員帽子,朝著他敬禮時,我想,乙松臉上的幸福表情與眼中的淚水,並不是因為悔恨而產生的愧疚,而是更加清楚的明白了自己身上肩負的責任,與那個時代必須堅守的精神

小站終究廢棄,人們終究搬離,可是,曾經集體奮鬥開採煤礦的時代精神,卻不應當被丟棄,而應當被傳承。

北海道的雪,高倉健的人,還有那個被廢棄的小站!

電影裡的愛情或是友情並不是真正的主題,而藉由愛情和友情延伸出的對於那個時代精神的思考,才是電影的核心。

很多人不理解乙松的這種略帶偏激的做法,我想,我們沒有必要站在當下的角度進行過分指責,因為,我們從來沒有將自己置身到那個時代,沒有學會做到真正的換位思考。

那個北海道的小鎮,昔日人來人往的繁華早已逝去,包括為了建設國家而散發的拼搏熱情。可逝去並不代表不存在,乙松從父親手中拿到鐵道員的接力棒,他早就不再屬於自己,而是融入到了那個時代的群體當中,體會和留住集體奮鬥的熱情和為國努力的決心。

北海道的雪,高倉健的人,還有那個被廢棄的小站!

從一無所有到繁榮昌盛,這不正是那個時代開拓奮進精神的代表嗎?怎麼可能因為小鎮的沒落,而讓曾經的精神隨意丟棄呢?

乙松最終倒在了自己奮鬥一輩子的站臺上,白雪覆蓋,唯有那面引路的紅旗格外顯眼。我想,他完成了自我救贖,也做到了直到最後一刻的自我精神堅守,至於那個時代的精神是否能夠延續到這個時代,我寧願相信,精神被傳遞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