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唐山市內這些奇怪的地名是咋來的嗎?


你知道唐山市內這些奇怪的地名是咋來的嗎?

唐山市區內及周邊有許多奇怪的地名,這些地名都是咋來的?隨著城市建設步伐加快,有的地名開始淡出人們的記憶了。

1.果園

原屬常各莊公社,上世紀60年代起大種果樹,1964年稱果園公社,1984年改鄉,即果園鄉。

2.馬家涯

1960年由薊縣搬遷而來來,因原村馬姓居多又南臨薊運河,沿用了簡名馬家涯 (涯意水邊)。

3.吳家莊、甄家莊、張各莊

均以該村創建者的姓氏命名

4.張思莊

明永樂三年(1405年)張姓移民由山東棗林莊遷來,開始在現在的村址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各建一小村,統稱張四莊。後合併為一個大莊,為思念原四個小村,改稱張思莊。

5.定福莊

永樂元年(1403年)董、李、石、週五個姓氏隨開平中屯衛(明建制)由真定府遷來落戶,取“定府”諧音稱“定福莊”懷念故土。

6.賈庵子

相傳清咸豐年(公元1851~1861間)始建賈庵子村時有一座庵寺坐落此地。

7.娘娘廟

傳說300年前該村有個塑有“娘娘”佛身的大廟。

8.龍王廟

龍王廟村原名趙莊。據傳唐太宗李世民徵東時路過此地安營下寨,並在此建了一座廟宇,名聖泉寺。清嘉慶二年(1797年)該寺僧人發起募捐,重修廟宇,再塑金身,同時增塑了四海龍王的神像,稱龍王廟。從此龍王廟取代了趙莊村名。

9.越河

相傳朱棣曾被圍困於陡河東岸,危急時刻提戰馬一躍跨過陡河,突圍得救,所以陡河兩岸的越河村得名。

10.碑子院

相傳,丘處機的弟子分赴各地傳教,靈雲道長來到這裡。四周鄉中望族慕名而來,積極捐資修廟。村民也都自動出工,為記述這段故事,由鄉中文人題名為“背子院”。其後世的人們覺得一個“背”字不足以凸顯靈雲道長的大悲大德,便將“背子院”改為“悲子院”。到了大明永樂之後,大批移民遷至開平一帶,紛紛來此上香,一些鄉紳、文人覺得應為靈雲道長立碑,碑建成後,立於院前南側,從此又稱“碑子院”。

你知道唐山市內這些奇怪的地名是咋來的嗎?


11.喬屯

是唐山最早的“村落”,建在大城山南麓的坡地上。村子東面下坡就是陡河,河上有橋,是通往開平鎮和灤州重要通道。所以喬屯最初叫“橋頭屯”。今日所稱喬屯的喬,是以姓氏的喬替代了河橋的橋。

12.趙各莊

原為趙家莊、顧家莊、樓子莊的統稱。後三莊連成一片,趙家莊最大,遂稱趙各莊。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此地建煤礦稱趙各莊礦,逐漸形成城鎮。

13.南劉屯

屯,多指戍邊屯墾而形成的村落。明永樂年間,山東棗林莊劉姓移民建莊,稱劉家屯。因為在唐山的最南端,俗稱南劉屯。

14. 路南“三屯”

唐山市內鐵路以南,原有馬家屯、劉家屯和福星屯,都隸屬於灤州。這三個屯,都是明朝永樂年間,南方的移民來這裡屯田墾荒時所建的村屯。這三個村屯隔道相望。隨著唐山的開發,居民的增殖。三個村屯的街道逐漸毗連起來,成為唐山城鎮的一部分。但各個街道仍保留著它們原來村屯和名稱。

15. 路南“六謝莊”

唐山市區鐵路以南,在上述3個村屯之間,還佈列著老謝莊、宋謝莊、郭謝莊、陳謝莊、王謝莊和達謝莊。謝,多為朝廷封賞之地,加謝字以表感恩。這6個謝莊都隸屬於豐潤縣,始建莊於清朝初年,為官莊,“以近畿民來歸者為莊頭。”這6個莊,也隨著唐山的開發而發展,每莊有幾條街道,街街相連,蔚成一片。

16.西北井

1896年,開平礦務局成立西山煤礦於大城山西麓,同年開鑿礦井,稱西北井。此井位於唐山礦西北且較唐山礦小,故稱為西北井或小窯。西北井早於日本時期廢棄,井眼改為開灤水廠,絞車房及辦公用房後被西北井小學和開灤牛奶房利用,塌陷坑即現鳳凰山北的小窯大坑。

17.釣魚臺

傳說唐太宗東征駐兵唐山時,曾到今大城山北側河岸邊觀賞風景,放線垂釣,後這裡稱釣魚臺,名稱沿用至今。

18.溝東

復興路是日本投降時修的,原啟新南門經地道橋至萬里香段曾是大溝,故將東側地段稱為“溝東”。

19.培仁裡

經調查考證,它的得名大致源於1922年底開灤五礦大罷工結束後。那時,社會上譴責開灤外國資本家鎮壓工人的活動仍在繼續,鬥爭熱潮不斷掀起,使開灤外國資本家惶惶不可終日。為緩和矛盾,外籍總礦師杜克茹決定改良勞工政策,興辦開灤教養院,收容一些殘疾礦工及其家屬,由喬屯天主教堂管理,聘請薛馥淵擔任名譽院長。

教養院越辦越大,到1926年,共盈純利13,636元。為擴大產業,薛神父會同王錦章用此款先後建起仁愛育嬰堂、培仁小學、培仁中學等設施。從此,喬屯西北側開始有了培仁之稱。與此同時,杜克茹大肆吹噓惠工事業,力圖通過建築少許工房,籠絡現役礦工及其後代,成為給開灤“提供熟練勞工的永久來源”的基地。由於工房靠近教會慈善機關,且培仁符合杜克茹心理,工房區便被命名為培仁裡。

20.荷花坑

昔日,馬家屯莊東有一條開平礦務局的排水溝。居民在該地開挖一個池塘,引溝水注入塘中,並築一堤,把池塘隔開,堤南栽蘆葦,堤北種荷花。環池塘種洋槐。夏日,遍池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為遊人休息勝地,稱之為荷花坑。

你知道唐山市內這些奇怪的地名是咋來的嗎?


21.小山

小山本無名,乃是大城山餘脈的類山凸起,像山又不是山,故周邊俗稱小山兒,從山字有兒話音來看,證明人們從不認為“小山兒”是正宗的山。

22.鳳凰山

鳳凰山原為雙鳳山,主峰海拔88米,因山形如鳳凰展翅而得名。另有傳說,鳳凰為了救百姓捨命打敗禍害惡龍落地變成了這座鳳凰山,守護這方百姓。

23.彎道山

原名“豌豆山”,因陡河在這裡打了個彎兒,漸漸地,就變成了“彎道山”了。

24.西山口

源於西山。以前唐山市很小且侷限在礦務局周圍,故鳳凰山也曾稱為西山、大城山稱為北山。西山口乃西山東出口,由此上坡向西經原西山路可直奔鳳凰山(西山)。

25.韓城

遼大將韓昌(字彥壽)率軍南征,見永濟務(今唐山豐潤)南50裡許有一高崗,可極目四眺,易守難攻。遂駐紮在此。築城鑿池(即護城河),囤積糧草,操練兵馬。值兵事畢,人去城空,四方百姓陸續彙集於此,安家落戶,朝作夕眠。念韓將軍築建斯城,故名曰韓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