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入局後,創業者很難掌控節奏

資本入局後,創業者很難掌控節奏

拿到投資後,很多創業者就失去了初衷,不知道該做什麼,之前想做的事情,定位市場,定位人群,都會隨之改變。因為資本的催促,開始不斷地擴大宣傳力度,不斷地引流,上規模,認為規模大了就能迅速成為一家了不起的公司,能迅速賺錢。

因為資本留給創業者的時間不多,公司需要盈利,就難免急功近利,很多事情自己就無法把控了。如果項目能夠盈利,藉助資本的時候一定要保持好自己的模式,不要被資本牽著鼻子走偏了,或者當項目能夠盈利的時候,不要急著去借助資本。

拿到融資並不是什麼好事,資本對投資回報是有預期的,也是有時間表的。尤其是國內的資本市場,還處在起步階段,不算是一個很健康的市場。

資本走向臺前,為公司宣傳,為創始人站臺。很多時候這些投資者表現很奇怪,像是在為自己宣傳,盡力地表現自己的眼光,自己的專業態度。不斷地塑造個人品牌,包括投資人自己,而不僅僅只是項目,因為在互聯網時代,不僅創業者需要個人品牌,投資人也需要,投資機構更需要。

既然連投資方都出來站臺了,創業公司怎麼可能沒有動靜呢,他們既要配合投資方,也要加緊節奏,擴大宣傳力度。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這些年輕的創業者在和資本打交道的時候是沒有掌控能力的,投資者大部分都是在商場上混跡多年的老將,深諳其中的道道坎坎,如財務,法律,項目的風險性等。他們見過各種項目,各種創業者,對人性的把控,輿論的把控,項目節奏的把控,都有自己的方式。

投資者遇到各種風險都有自己的解決方式,包括出現重大糾紛時,如何將自己的風險降到最低,如何規避一些風險等,但這些年輕創業者不一定很懂這些,只覺得拿到了錢就是好的。

對於資本而言,一個項目的失敗很正常的,投資界每一個投資人都有無數失敗的案例,投20個項目,有一個成功的就很不錯了。投資項目失敗沒有什麼大不了的,而且有些項目是失敗了,但在項目的操作過程中,配合項目的炒作,投資機構被大家所熟知,投資人被大家所熟知,有了這些影響力,對於資本而言,項目就不算失敗。

但對於年輕的創業者來說,有人也可能呢不再年輕,就不是那麼回事了,一旦失敗,代價是非常大的,首先是心理上的打擊,自己傾注的所有心力付之一炬;其次,二次創業的成本會非常高,再去工作需要很大的勇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