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是蜀漢後期名將,是諸葛亮之後獨立領導北伐之人,但是多次北伐無功,累年攻戰,功績不立,也是被後世所詬病,而姜維主張蜀漢軍事時期,對於漢中的防守策略則是被後來人認為很失敗的。
當初魏延鎮守漢中之時,的確實現了曾經對劉備許下的豪言壯語,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劉備拔魏延於微末,論軍職諸葛亮不如魏延,劉備過世,諸葛亮,李嚴等輔政,才開始輪到諸葛亮做主,但戰術及防守方針,一直在魏延手中,甚至王平也是沿用魏延的防守方針,據敵十萬,這充分說明,以魏延的軍略,吞十萬,拒全國是有根有據的。值得一提的是,漢中戰之後魏蜀都在休養生息,但蜀國還是發生了一件大事,關羽失荊南,而漢中不僅沒有資源也沒有人口,已經完全變成軍鎮地,所以其實魏延守漢中其實比王平守漢中是要難的。
但是姜維改變了魏延所建立的禦敵於國門之外,據守漢中外圍險要之地的戰略,轉而為,誘敵深入漢中腹地,尋機殲之,結果是漢中在姜維手裡一個月就丟了,鄧艾更是秀了一把操作,偷渡陰平直接把蜀漢滅了,這也成為了姜維的一大敗筆,不過小編覺得,姜維的戰略不能說錯。
姜維採用的是當年劉備奪漢中策略,劉備在曹操來之前已經佔據險要了。曹操大軍進入漢中時,劉備斂眾據不跟曹操打。曹操強攻傷亡很大,糧草又不繼。不得已棄漢中。對於蜀軍來說,兵太少了是根本,收縮兵力於谷中,守幾個通向谷地必經關口。有限兵力下最理智的守勢佈局也是可以理解的,禦敵於國門之外太耗兵力錢糧,已無法持久。姜維改變魏延的策略,也是逼不得已。姜維改變漢中戰略是因為當時兩國的立足點不同,國力也有所不同,改變漢中戰略更是說明姜維是一個敢作敢當的大將,如果實際情況允許,他就守著外線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姜維面對的是魏國越來越強,司馬昭鍾會鄧艾等人的才能非曹爽能比的。姜維的策略是不讓魏軍進入平原。王平也是贏的非常艱難,虛張聲勝。也就曹爽會信,換了鍾會會信?王平身為督漢中統帥,只能率領千餘機動兵力。可見兵力太過分散。姜維的關門打狗只因兩道門沒守住。
據《三國志》記載,維表後主:「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這是姜維在改變漢中戰術後,給劉禪上表,希望能夠增加安關口、陰平橋兩處險要的防禦能力,只不過當時蜀漢是黃皓專政,劉禪只在乎玩樂,大事都交給了黃皓,黃皓本來就看不慣姜維啊,畢竟姜維曾經上表要劉禪殺了黃皓,劉禪不答應,姜維見自己性命堪憂才去屯田避禍的,所以黃皓自然懶得搭理姜維的軍事建議,結果就尷尬了。及鍾會將向駱谷,鄧艾將入沓中,然後乃遣右車騎廖化詣沓中為維援,左車騎張翼、輔國大將軍董厥等詣陽安關口以為諸圍外助。等到了魏軍打了過來才派出援軍支援,但是蜀軍已經失去了先機,在前線發生了姜維控制不了的事情,陽安關守將蔣舒投敵,致使陽安關失守。
《三國志》記載鍾會攻圍漢、樂二城,遣別將進攻關口,蔣舒開城出降,傅僉格鬥而死。當初姜維在漢中選川將兩員訓練兵馬,一是蔣舒,一是傅僉,可以說蔣舒是姜維的心腹也不為過,可惜蔣舒因個人恩怨,和傅僉合不來,見魏軍來襲,蔣舒假意說率軍出城迎敵,結果直接變成了投敵,魏軍得以輕鬆攻破陽安關,乘虛襲城,僉格鬥而死,魏人義之。會攻樂城,不能克,聞關口已下,長驅而前。
陽安關對於蜀漢來說至關重要,《三國志·蜀志·法正傳》:“魚復與關頭,實為益州禍福之門。同時也是姜維誘敵深入戰術的關鍵,因為蔣舒的投降,導致了姜維控制不了局勢,進而丟了漢中,不是戰略改變的問題,是實際執行中,人的問題。蜀漢是有二道防線的,第一道陽安關陰平,第二道是劍閣涪城。姜維在劍閣擋住了鍾會,但蔣舒投敵給了鄧艾偷渡陰平的機會,諸葛瞻也沒擋住鄧艾,黃崇當時建議搶佔險要不要讓鄧艾入平原,諸葛瞻不聽。李球又建議據城據險而守,諸葛瞻又不聽,蜀軍大敗,才讓鄧艾有了兵臨成都的機會。
戰場法則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不能說有降將就是這人沒用好,古戰場中的投降者還少嗎?關羽都降過,魏延,姜維皆是,龐德黃忠,就連蜀後期的夏侯霸,跟曹魏淵源那麼深的人都是降將。只能說蜀漢和曹魏國運差太多,國力決定一切,這個國力必然包含國君的聖明、君臣齊心、將帥的謀略,士兵的人數和戰鬥力,以及關隘的險要(要會守)等,試問,蜀漢後期佔了幾條?亡國是遲早的事。
閱讀更多 牛犇犇510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