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有和俄羅斯開戰的可能嗎?

海日冬晴


誠邀,如題。北約,全稱“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是二戰結束後冷戰時期美國為對抗蘇聯,糾集加拿大和西歐國家成立的一個跨國軍事組織,與蘇聯的華沙齊名。蘇聯解體後,為了對抗俄羅斯,北約並沒有解體,所以二者有著廣泛的利益衝突,但是若說北約和俄羅斯會直接開戰,小編以為可能性不大。

北約近年來不斷的向東歐和中亞擴張以壓縮俄羅斯的安全空間,連俄羅斯家門口的波羅的海三國,烏克蘭,和格魯吉亞都加入了北約,俄羅斯普京大帝可是極為不滿,兩方的戰爭彷佛一觸即發。

但是二者短時間是不會發生戰爭的。

理由很簡單,因為俄羅斯的錢首要來源於資源出口;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氣;而且首要供應給歐洲;當今社會;一個國家沒有黃金能夠生計;沒有美元也能夠生計;可是;沒有石油基本上完蛋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儘管歐洲是最大的買家;可是;卻是弱勢的買家,基於此,歐洲國家為主的北約除非解決了能源問題,不然它們不可能把普京逼得太緊。不然歐洲各國的家庭很有可能在冰天雪地裡看著歐俄戰爭了。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北約並不恐俄!只是拿著俄羅斯威脅論做文章炒作而已。就如同美國炒作那個東亞國威脅論一樣,不過是北約國內政客為了撈政績脫褲子放屁而已。從蘇聯解體到現在,俄羅斯失去的外圍國土比被希特勒佔領時期還多,這些國家大部分已經加入歐盟或者北約。

我們看看現在的俄羅斯,陸軍已經縮減到35萬,放到廣袤的國土上面幾乎就是毛毛小螞蟻。俄羅斯現在的快速反應部隊已經被壓縮到10個陸軍旅,大約三萬五千人左右;三個機降師,大約五萬人左右。而北約總部的直屬部隊就有八萬,其中五萬是快速反應部隊。從這方面看,俄羅斯對北約就沒有軍力優勢。

比如,我們看看最近德國的態度,比如德國總理默克爾已經明確表態支持俄羅斯在敘利亞的軍事行動。足以證明歐洲只要不繼續裝傻下去,根本就不怕俄羅斯。

如果說俄羅斯對北約的軍事威脅那隻能說俄羅斯不像其他國家可以讓北約隨意攻進本土而已。俄羅斯在大規模軍時候唯獨沒有削減防空能力,防空火力網增加了大約三倍左右。因為別人家設了密碼鎖不能讓人來去自由,就說別人有威脅,恐怕只有北約強盜可以做到吧!因此,只要北約不動手,俄羅斯肯定不會先動手的!


優己


別說俄羅斯了,北約自2009年4月1日起,就不可能與任何國家開戰了。因為在這一天,克羅地亞共和國正式加入北約成為了成員國。如果我說克羅地亞是最具盛名的“豬隊友”,怕是沒什麼國家會反對吧。

1389年,塞爾維亞中世紀軍隊與土耳其軍隊在科索沃的波爾耶進行了戰鬥,克羅地亞作為塞爾維亞的盟友也應邀出戰——最後塞爾維亞人輸掉了這場戰爭。

1526年,匈牙利國王盧多維奇率領軍隊對抗蘇萊曼的土耳其人。由於當時克羅地亞王國處於匈牙利王國的統治之下,因此他從克羅地亞得到了一支龐大的特遣部隊。但是,盧多維奇輸掉了這場戰役。隨後,匈牙利王國在土耳其的猛攻之下一度消失了數個世紀。

1527年,克羅地亞王國在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之下。一場長達30年的戰爭在以哈布斯堡君主國為首的天主教與新教諸侯等德語國家之間展開,北德的克羅地亞僱傭軍也因此得以快速壯大,成為了一支令人敬畏的精銳部隊。儘管如此,哈布斯堡王朝最終還是輸了。

17世紀末期,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為了打仗僱傭了兩支克羅地亞僱傭軍。這些僱傭兵驍勇善戰,戰績斐然,可是路易十四卻一次也沒贏過。

15到18世紀期間,威尼斯統治著克羅地亞的達爾馬提亞,與各種敵人戰鬥周旋。威尼斯在這一時期的歷史可謂慘不忍睹,歷經多次失利。

奧地利女皇瑪麗亞•特蕾莎於1740-1748年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以及1756-1763年與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的七年戰爭中,都僱傭了克羅地亞軍隊。克羅地亞騎兵團甚至擊敗了普魯士軍隊,可是哈布斯堡王朝這兩場仗全打輸了。

1795年至1812年期間的拿破崙•波拿巴可謂是戰無不勝。1812年,他率領大軍入侵俄羅斯,為此僱傭了幾個克羅地亞兵團。他對克羅地亞人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但是,他卻輸掉了此次以及此後的所有戰爭。

1857年至1867年期間,哈布斯堡君主與普魯士和意大利作戰。克羅地亞兵團作戰勇猛,甚至打敗了意大利人,可是奧地利人卻滿盤皆輸。

1914年,哈布斯堡王朝對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由此爆發。克羅地亞作為其附屬國,派出了超過20萬名士兵和水手加入到奧匈帝國的大軍。最後,戰爭隨著哈布斯堡王朝君主政體的解體而宣告結束。

後來,克羅地亞成為了塞爾維亞-克羅的亞-斯洛凡尼亞王國的一部分,也就是後來的南斯拉夫王國。1941年4月,這個王國被納粹德國所統治,成為了由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扶植的傀儡政權——克羅地亞獨立國。克羅地亞從1941年10月10日起作為盟軍加入了巴巴羅薩入侵行動,此後,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失利,該行動於1943年宣告終止。值得注意的是,德國軍隊在此前1941年12月的莫斯科戰役中從未打過敗仗。

二戰後,克羅地亞成為南斯拉夫共和國的一部分,後者在1991年到1999年期間由於巴爾幹戰爭而陷入混亂。

鑑於所有的歷史數據,北約在未來的所有戰事中,哪怕是面對最弱小的敵人,也一定會被打敗的。因為克羅地亞現在是北約的一份子了。


義薄雲間


北約與俄羅斯開戰就意味著相互毀滅,這不符合雙方生存的利益,因此北約與俄羅斯開戰的可能性為零。



1.北約是全世界最強大的軍事集團。而俄羅斯是全世界軍事實力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北約國家與俄羅斯都擁有核武器。如果雙方開戰就意味著相互毀滅,因此雙方不會開戰。

2.北約主要以歐洲國家和美國、加拿大為主。他們的目的就是為了擠壓俄羅斯的生存空間。因為俄羅斯歷史上就是歐洲強國,俄羅斯擁有領導世界的雄心壯志。因此,一個強大的俄羅斯不符合歐美國家的發展利益。

3.俄羅斯擁有1709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相當於兩個中國那麼大。因此,俄羅斯有非常豐富的自然資源。俄羅斯工業製造業的所有原材料都能夠自給自足。所以俄羅斯的能源安全非常好。

4.俄羅斯以羅馬帝國的傳人自居,因此俄羅斯崇尚武力擴張。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進入的衰退。不過每一位俄羅斯人民都有一顆大國心態。他們希望俄羅斯從衰弱走向強盛。

5.俄羅斯擁有巨大的國土,因此俄羅斯蘊含著無限大的發展潛力,如果給俄羅斯5億人口和美國強大的經濟、高科技實力。那麼一定會激發俄羅斯的國家潛力,使俄羅斯成為下一個超級大國。



6.所以歐美國家希望在俄羅斯虛弱的時候繼續消耗俄羅斯的國力。讓俄羅斯陷入烏克蘭和敘利亞的戰爭泥潭。最終將俄羅斯解體,這樣就能消除俄羅斯成為世界超級大國的可能性。


香堂風子


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近日到訪德國,並再次談及對俄態度,斯托爾滕貝格聲稱北約對俄羅斯實施雙軌政策,即在繼續保持遏制的同時,尋求和俄羅斯的對話。

顯然在蘇聯解體、俄羅斯力量大幅削弱之後,北約並沒有能夠進一步解決俄羅斯這個“威脅”,而又無法真正做到接納俄羅斯,所以北約只能繼續保持小心謹慎的態度。

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

長期來看,北約和俄羅斯的對抗性關係是會繼續存在的。但是北約和俄羅斯真正開戰的幾率卻很低,即使烏克蘭、白俄羅斯都跑到北約那邊去了,北約和俄羅斯仍然不大可能開戰。

因為現在的俄羅斯打不起大規模戰爭,所以俄羅斯選擇了收縮防禦,北約東擴固然會讓俄羅斯忐忑不安,但是俄羅斯基本上不可能開第一槍。當然收縮不代表沒有能力反抗,俄羅斯可是擁有7000枚核彈頭的核大國,且海陸空三軍均有投射核武器的能力。北約國家中真正能夠讓俄羅斯顧忌的核大國,實際上主要就是美國而已。

北約軍演

而反觀北約,現在其實也不想和俄羅斯開戰,因為一旦開戰就可能標誌著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發生,後果可能是不可挽回的。歐洲經歷了一戰和二戰的傷痛,已經不可能再想要來一次三戰。

美國雖然遠在海外,但是美國也並不一定想和俄羅斯開打,即使是在蘇聯時期,美國實際上也沒真的想過要和蘇聯幹一架,唯一一次差點幹起來就是古巴導彈危機,但是古巴導彈危機最後也不了了之。美國和蘇聯都沒幹起來,和俄羅斯就更加不可能了。

普京

而且,北約成員國越多,意見也就越多,如果要通過一個對俄羅斯開戰的決議,可能要權衡討論很久,而且很多成員國會反對,搞不好一開戰北約就分解了。美國雖然主導北約,但是也還沒到令出必行的地步,成員國之間的相互制約也使得北約對俄開戰的幾率降到最低。

俄羅斯接收克里米亞半島的時候,黑海區域就一度瀰漫著危機的陰雲,但是北約國家在關鍵時刻卻把烏克蘭給賣了,烏克蘭期望的支援並沒有到來,北約就這樣眼看著俄羅斯輕鬆拿走克里米亞半島,除了口頭上嚷嚷和經濟上制裁之外,北約其實並沒有幹什麼事情。


白虎堂


先說答案,可能性很小,或說沒有可能。這個問題可以從軍事實力對比,戰爭意志,戰爭結局等方面來分析。


首先,看軍事實力對比。北約擁有29個成員國,除了美國這個超級強國,還有英法德意加等中等強國。29國的軍隊總規模,軍費總額,主要裝備數量等均遠遠超過俄羅斯。雖然俄羅斯近年來不斷推進軍事改革,軍事實力提升很多,也有很多亮眼武器,但常規軍力無疑要弱於北約各國之和。俄羅斯能夠與北約抗衡的也許只有核武器,但僅此足以。俄羅斯之所以敢於並勇於與北約抗衡,主要的依仗便是核武庫。

其次,看戰爭意志。在冷戰後的北約與俄羅斯關係中,北約屬於戰略攻勢一方,不斷進行東擴,俄羅斯處於戰略守勢,其原有戰略空間不斷遭北約侵蝕。正因為如此,俄羅斯的抵抗意識應該更強烈,因為這是在守護自己的生存空間。如果雙方爆發戰爭,如果是在前蘇聯空間,那麼俄羅斯可能會硬抗到底,不會輕易退縮。如果是在此之外,那麼俄羅斯的戰爭意志可能會弱一些,選擇與北約妥協。



第三,戰爭結局。北約與俄羅斯即便是最小規模的軍事摩擦,都有可能引發大規模的戰爭。一旦雙方爆發戰爭,如果俄羅斯在常規戰爭中撐不下去,必然會以核武器相威脅,甚至直接動用戰術核武器,絕不會戰敗投降。因此,可以想象,一旦北約與俄羅斯開戰,雙方的結局將難以收場,最終會走向共同毀滅。這也是二戰後美蘇對峙幾十年沒有爆發戰爭的主要原因。

因此,西域都護傾向於認為,北約與俄羅斯開戰的可能性非常低。


西域都護


沒可能,雙方都有所忌憚,北約和俄羅斯一旦開戰,必定將整個歐亞大陸推至全面戰爭狀態,幾乎是第三次世界大戰,這個責任雙方都負擔不起。

不可否認,目前北約和俄羅斯之間的關係是對峙狀態,雙方均在對峙前線囤積重兵且不時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平日裡“互有往來”,尤其以波羅的海上空的空中摩擦巨多,北約軍機(主要是美國軍機)經常飛到俄羅斯的西大門沿著領空邊界搞事情,俄羅斯軍機偶爾也會飛過去搞事情,不過類似的空中對峙至多升級至桶滾攔截的級別,雙方都見好就收,沒有更激烈的摩擦。

類似的摩擦不僅發生在空中,海上也有,這些海空摩擦的背後其實不斷東擴的北約和希望保持戰略生存空間的俄羅斯之間的矛盾的體現,但是這種矛盾暫時沒有上升到不可調和的高度,美國在波蘭部署“愛國者”反導系統的計劃推推拖拖,一會兒2019年一會兒2022年,最關鍵的陸基宙斯盾雷達部署日期一直沒有確定下來,這已經表明了美國在這個問題上已經考慮到了俄羅斯的反應,給波蘭出售“愛國者”的影響僅限於增強波蘭自身的軍事安全,但是在波蘭以及更前沿的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部署宙斯盾系統,就觸及到了俄羅斯的戰略安全利益,俄羅斯肯定不會坐以待斃,後果將不僅僅侷限於退出《中導條約》、在加里寧格勒部署“伊斯坎德爾”彈道導彈。

另外,2014年俄羅斯對烏克蘭動武、2015年土耳其擊落俄羅斯軍機都是北約和俄羅斯武裝衝突的最烈導火索,但結果全世界都看到了,北約和俄羅斯均選擇以其他手段解決問題,動武不是北約和俄羅斯處理問題的首選。


軍機圖


現如今,能跟俄羅斯存在戰爭風險的國家不是美國,更不是西歐地區的任何國家,而且俄羅斯周邊的一些原華約國家。

實際上,鑑於目前的俄羅斯不但擁有強大的常規軍事實力,而且還擁有讓西方談著設變的戰略核力量,因此,無論是美國還是其他西方國家,這些一直被認為最有能力對俄羅斯發動戰爭的國家,實際上恰恰就是最不願意與俄羅斯爆發衝突的國家。

很顯然,目前美歐國家表面上看正擺出一副願意為東歐國家出頭的架勢,通過對俄羅斯實施嚴厲的支持措施,以及軍事圍堵等政策,給東歐國家制造一種西方不惜為東歐國家一戰的假象,其實只不過就是給了東歐國家一種虛假的承諾,以誘使這些東歐國家充當美歐對抗俄羅斯的炮灰而已。

因此,在目前東歐國家無力主動對俄羅斯發動戰爭,以及美歐不願意為了東歐國家與俄羅斯爆發正面衝突的情況下,加之俄羅斯在目前並不打算向任何周邊國家動武,因此,就目前而言,北約和俄羅斯爆發直接衝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行走在雲端上的人


開戰的可能性不大,但北約會一直武力威脅俄羅斯。不久之前美國和土耳其埃爾多安經過拉鋸戰式的會談之後,總算達成了一紙土耳其和庫爾德武裝之間的停火協議。該停火協議雖說等於逼著庫爾德武裝把倒手的勝利全部讓出,但好歹暫時性地恢復了和平。10月22日,埃爾多安和俄總統普京又在索契舉行了關於敘利亞局勢的會談,雙方同樣達成共識,未來俄敘聯軍將會在敘利亞東北部駐紮,而土耳其軍隊則會縮小軍事行動的範圍,等於說各讓一步。23日埃爾多安宣佈,目前與美俄都已經達成一致,加之庫爾德武裝並沒有違反五天停火協議的內容,因此土軍暫時不會繼續進攻。

土耳其與庫爾德之間的衝突可謂是已經告一段落,在促成敘利亞東北部的停火這件事上,美國和俄羅斯可謂罕見地保持了一致。然而白宮和克林姆林宮之間的共同點剛剛找到沒幾天,騰出手來的北約又開始在俄羅斯邊境地區搞事情了。根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的最新報道稱,就在近日美國一家B-52H“同溫層堡壘”戰略轟炸機突然現身俄羅斯邊境,與此同時英國也派遣了一架RC-135偵察機跑到了俄羅斯西北部邊境線上執行偵查任務。

此前B-52H剛剛被部署到歐洲沒多久,就對俄羅斯加里寧格勒、聖彼得堡甚至是莫斯科進行了一次“模擬核打擊”,這回他們又故伎重演。按照俄羅斯媒體發佈的美軍轟炸機飛行路線來看,當時這架B-52H從羅馬尼亞方向飛到了黑海上空,在距離俄羅斯12海里領海基線70公里左右的空域折返了回去,俄空天軍的蘇-27戰鬥機迅速起飛對其進行了全程監視。

表面上來看,此舉只不過是美軍再普通不過的一次偵察任務,然而結合其飛行路線與俄羅斯國防部發表的聲明來看就能發現一些端倪,當時這架B-52H在俄羅斯邊境線上進行了“模擬轟炸”演練,而距離其折返點最近的俄羅斯城市便是黑海艦隊的最重要基地塞瓦斯托波爾,如今俄羅斯全部三個直轄市都被美國人模擬打擊過一回了(莫斯科、聖彼得堡和塞瓦斯托波爾)。

美國和英國的這些“不速之客”同時出現在俄羅斯邊境線上的行為無疑是想要向克林姆林宮釋放信號:雙方在土耳其進攻敘利亞問題上的短暫“蜜月”期已經結束了,現在是時候重回“正常發展軌道”上來。雙方關係的所謂“正常發展軌道”何在呢?不過是重新開始對抗罷了。此事極有可能是西方重新開始在俄邊境地區進行密集偵察的起點,如果敘利亞東北部的局勢能夠平穩向好發展的話,俄西部軍區空天軍部隊的各個航空兵團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恐怕會很忙!有什麼意見,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請支持毅品文團隊的各種原創文章及實體書,獨立專業有種有料)


戰爭史


當然有開戰的可能,不然北約建立的目的是為何。

北約是冷戰之初,美國為了聯合西歐,遏制蘇聯稱霸世界建立的軍事同盟。1949年4月4日,美國同加拿大、比利時、法國、盧森堡、荷蘭、英國、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和意大利在華盛頓簽署了《北大西洋公約》,從而決定成立北約組織。後續,希臘、土耳其於1952年2月18日、西德於1955年5月6日正式加入該組織。北約擁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規部隊,是西方國家最為重要的軍事力量。冷戰期間,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戰略目標,主要是防範華沙條約組織,或者說是蘇聯的大規模軍事入侵。

至今仍有效的《北大西洋公約》的第五款原文規定:締約方同意,對歐洲或北美一個或多個國家的武裝攻擊都應視為對締約國全體的攻擊,因此所有締約國同意,如果這種武裝攻擊出現,每個國家都行使自身或《聯合國憲章》第五十一條承認的集體自衛的權利,將單獨和同其他締約國一致立即協助受到襲擊的一國或多國採取其認為必要的行動,包括使用武裝力量,以恢復和維護北大西洋地區的安全。

這一條款說明,一旦蘇聯集團武力襲擊北約任一盟國,北約就可以使用武力反擊。這裡就存在著戰爭的可能。當然,到了90年代,華沙條約組織解散,蘇聯也走向瞭解體,北約的職能也發生了轉變,所要面對的議題也從過去蘇聯集團的軍事威脅,拓展到全球恐怖主義、能源安全、全球暖化、疾病、網絡攻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等多元問題上,但北約這一根本條約的文本沒有發生變化,北約與俄羅斯之間仍存在戰爭可能。

雖然在現實中,北約還沒有因俄羅斯而啟動北約這一條款,其一直以威懾俄羅斯的定位而存在,但不能否認北約啟動與俄羅斯軍事衝突這一可能性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