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鎮溪鎮再無沙,臨江古鎮山上扎

中國的一些地名,富有特點。有些地名,一聽到就會聯想到那個地方是個啥樣子,沙鎮溪這個地名就是這樣。

沙鎮溪鎮位於長江南岸的青幹河與長江交匯處,長江邊有一小島流來峰,流來峰與青幹河兩岸之間的三角地帶,形成了一個較大的港灣。

每年汛期,江水上漲,攜帶大量泥沙的洪水就會淹沒這個港灣。汛期結束,洪水退卻,因流來峰的阻隔,大量的泥沙便會沉積下來,這些河沙可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建築材料。

青幹河水量本來不算太小,但從這些泥沙之間穿過,看上去就是一條淺淺的小溪,很不顯眼,人們都說是泥沙壓住了溪流,於是就把這個地方叫做沙鎮溪。

沙鎮溪鎮再無沙,臨江古鎮山上扎

時過境遷,當年沙子用不完,如今修路建房沒有沙子用。許多地方不許挖沙,沙子價格漲了好些倍,而且要從很遠的地方買,運費高。

沙鎮溪古代曾名沙溪、沙城溪。沙鎮溪古鎮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500多年前。明朝有文記載:“秭歸之南,江流而上者十里許,地名沙鎮溪。在承平時,煙火騰霧,雞犬相聞,亦為水陸商賈群聚之區。”承平是北魏時期的年號(公元443~460年)。

到了明朝嘉靖年,沙鎮溪已經形成集鎮。嘉靖《歸州全志·坊市》記載,“沙城溪鎮,州西北十五里。”《歸州志·山川》也有關於沙鎮溪的記載。

沙鎮溪港口和郭家壩的卜莊河港口曾是秭歸江南地區重要的人流、物資集散地。“郭群楊(郭家壩、周坪、楊林橋)”、“沙兩磨”兩條地理線,都是以這兩個港口為起點。

三峽工程建設前,沙鎮溪是“沙兩磨”一線,即沙鎮溪、兩河口、梅家河、磨坪四個鄉鎮老百姓到縣城、下宜昌的必經之地;這些地方的生活生產物資主要也是通過船隻運到沙鎮溪碼頭,再送往各地的。

長江從西北向東南流經沙鎮溪古鎮時,灘頭水急,行船難以通過。上行船隻到此,橈夫必須下船拉縴。沙鎮溪古鎮前江岸邊原是古老的纖道,纖道上立有鐵柱旗杆,方便縴夫拉縴時“歇腳”(即休息一下)。

沙鎮溪鎮再無沙,臨江古鎮山上扎

在長江上看沙鎮溪(1942年)

沙鎮溪古鎮臨江街面長年被江水衝擊,不斷向內坍塌,街道越來越窄。清末民初,古鎮僅有一條小街,前面是坎,後面是巖。這條小街的石板路約200米長,2米寬。街道雖小,街內仍有“恆豐益”等三家雜貨店,有“郭鼎新”商號與“胡德新”藥號。小街上,除了這幾家鬥磚漿瓦房外,其餘全是板壁屋與吊腳樓。

沙鎮溪鎮再無沙,臨江古鎮山上扎

沙鎮溪古鎮

民國時期,沙鎮溪商貿逐漸發達,除鼎新元、乾元生、德新義老字號外,又增加了20多家商鋪。民國23年,主要商號有同濟和、興隆、興昌祥、郭永興、何萬泰等。到民國30年,來自全國的難民與各地商號雲集古鎮,沿長江與青幹河修建的臨時棚所與房屋,鱗次櫛比,盛極一時。抗戰勝利,各地難民回鄉,不少商號搬走,盛況不再。

解放後,沙鎮溪建了新街,長約1500米,寬8米,先是碎石子,後換成水泥路面。公路兩邊的房屋,很少再見到板壁屋,逐漸發展為磚混結構與預製板結構。沙鎮溪鎮內街道上,行政機構有公社糧管所、供銷分社、水運社、搬運站等單位,還有許多飯館、旅社、商店、茶館等。

沙鎮溪鎮再無沙,臨江古鎮山上扎

沙鎮溪古鎮街道一角

沙鎮溪鎮再無沙,臨江古鎮山上扎


沙鎮溪古鎮街頭小木屋

沙鎮溪古鎮還曾經是叱吒風雲的中國抗戰堡壘。民國29年(1940年)6月,宜昌失陷。沙鎮溪是保衛中國大西南的重要防線,民國30年(1941年)1月,第六戰區在沙鎮溪瓦場屋設立指揮部,第六戰區轄鄂西、鄂中、鄂南、湘北、川東、黔東等地。


沙鎮溪鎮再無沙,臨江古鎮山上扎

守衛在長江兩岸的第六戰區中國軍隊

江防軍總司令部設於鑼鼓洞河邊的大嶺,隸屬於江防軍的第94軍軍部,設在溪口的胡家坪,第94軍的戰鬥部隊,部署在沙鎮溪古鎮與青幹河兩岸,鉗制住溪口。

西陵峽口的石牌保衛戰取得勝利,挫敗了日軍打通長江西進四川的計劃,沙鎮溪防線除了遭受日軍轟炸外,沒有與日軍發生實戰。

2003年6月,三峽大壩蓄水至135米水位,沙鎮溪古鎮沒入水下。

沙鎮溪鎮再無沙,臨江古鎮山上扎

沙鎮溪新集鎮

在三星店的山坡上,沙鎮溪新鎮依山而建,不再面臨長江。

沙鎮溪古鎮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部分素材來源網絡,特別鳴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