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镇溪镇再无沙,临江古镇山上扎

中国的一些地名,富有特点。有些地名,一听到就会联想到那个地方是个啥样子,沙镇溪这个地名就是这样。

沙镇溪镇位于长江南岸的青干河与长江交汇处,长江边有一小岛流来峰,流来峰与青干河两岸之间的三角地带,形成了一个较大的港湾。

每年汛期,江水上涨,携带大量泥沙的洪水就会淹没这个港湾。汛期结束,洪水退却,因流来峰的阻隔,大量的泥沙便会沉积下来,这些河沙可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建筑材料。

青干河水量本来不算太小,但从这些泥沙之间穿过,看上去就是一条浅浅的小溪,很不显眼,人们都说是泥沙压住了溪流,于是就把这个地方叫做沙镇溪。

沙镇溪镇再无沙,临江古镇山上扎

时过境迁,当年沙子用不完,如今修路建房没有沙子用。许多地方不许挖沙,沙子价格涨了好些倍,而且要从很远的地方买,运费高。

沙镇溪古代曾名沙溪、沙城溪。沙镇溪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00多年前。明朝有文记载:“秭归之南,江流而上者十里许,地名沙镇溪。在承平时,烟火腾雾,鸡犬相闻,亦为水陆商贾群聚之区。”承平是北魏时期的年号(公元443~460年)。

到了明朝嘉靖年,沙镇溪已经形成集镇。嘉靖《归州全志·坊市》记载,“沙城溪镇,州西北十五里。”《归州志·山川》也有关于沙镇溪的记载。

沙镇溪港口和郭家坝的卜庄河港口曾是秭归江南地区重要的人流、物资集散地。“郭群杨(郭家坝、周坪、杨林桥)”、“沙两磨”两条地理线,都是以这两个港口为起点。

三峡工程建设前,沙镇溪是“沙两磨”一线,即沙镇溪、两河口、梅家河、磨坪四个乡镇老百姓到县城、下宜昌的必经之地;这些地方的生活生产物资主要也是通过船只运到沙镇溪码头,再送往各地的。

长江从西北向东南流经沙镇溪古镇时,滩头水急,行船难以通过。上行船只到此,桡夫必须下船拉纤。沙镇溪古镇前江岸边原是古老的纤道,纤道上立有铁柱旗杆,方便纤夫拉纤时“歇脚”(即休息一下)。

沙镇溪镇再无沙,临江古镇山上扎

在长江上看沙镇溪(1942年)

沙镇溪古镇临江街面长年被江水冲击,不断向内坍塌,街道越来越窄。清末民初,古镇仅有一条小街,前面是坎,后面是岩。这条小街的石板路约200米长,2米宽。街道虽小,街内仍有“恒丰益”等三家杂货店,有“郭鼎新”商号与“胡德新”药号。小街上,除了这几家斗砖浆瓦房外,其余全是板壁屋与吊脚楼。

沙镇溪镇再无沙,临江古镇山上扎

沙镇溪古镇

民国时期,沙镇溪商贸逐渐发达,除鼎新元、乾元生、德新义老字号外,又增加了20多家商铺。民国23年,主要商号有同济和、兴隆、兴昌祥、郭永兴、何万泰等。到民国30年,来自全国的难民与各地商号云集古镇,沿长江与青干河修建的临时棚所与房屋,鳞次栉比,盛极一时。抗战胜利,各地难民回乡,不少商号搬走,盛况不再。

解放后,沙镇溪建了新街,长约1500米,宽8米,先是碎石子,后换成水泥路面。公路两边的房屋,很少再见到板壁屋,逐渐发展为砖混结构与预制板结构。沙镇溪镇内街道上,行政机构有公社粮管所、供销分社、水运社、搬运站等单位,还有许多饭馆、旅社、商店、茶馆等。

沙镇溪镇再无沙,临江古镇山上扎

沙镇溪古镇街道一角

沙镇溪镇再无沙,临江古镇山上扎


沙镇溪古镇街头小木屋

沙镇溪古镇还曾经是叱咤风云的中国抗战堡垒。民国29年(1940年)6月,宜昌失陷。沙镇溪是保卫中国大西南的重要防线,民国30年(1941年)1月,第六战区在沙镇溪瓦场屋设立指挥部,第六战区辖鄂西、鄂中、鄂南、湘北、川东、黔东等地。


沙镇溪镇再无沙,临江古镇山上扎

守卫在长江两岸的第六战区中国军队

江防军总司令部设于锣鼓洞河边的大岭,隶属于江防军的第94军军部,设在溪口的胡家坪,第94军的战斗部队,部署在沙镇溪古镇与青干河两岸,钳制住溪口。

西陵峡口的石牌保卫战取得胜利,挫败了日军打通长江西进四川的计划,沙镇溪防线除了遭受日军轰炸外,没有与日军发生实战。

2003年6月,三峡大坝蓄水至135米水位,沙镇溪古镇没入水下。

沙镇溪镇再无沙,临江古镇山上扎

沙镇溪新集镇

在三星店的山坡上,沙镇溪新镇依山而建,不再面临长江。

沙镇溪古镇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特别鸣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