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必須區別對待,且看堪比名臣的趙默不“默”,孫小不“小”

趙默,又叫趙黑,字文靜,原名海,最早為涼州(今甘肅武威)隸戶。趙默的五世祖趙術在晉時為平遠將軍、西羌校尉,居酒泉安獼縣(今甘肅酒泉東)。趙默出生時,正值北剩平定涼州,他被俘至北魏京城,割為閹人。

趙默容貌端正,處事恭謹小心,深為魏太武帝拓跋燾賞識,漸漸遷侍御,拜安遠將軍,賜爵睢陽侯,後又轉為選部尚書,負責為朝廷推薦人才。趙默身居要職,能推薦賢良,由此,很快又加為侍中,進爵河內公。

宦官必須區別對待,且看堪比名臣的趙默不“默”,孫小不“小”

獻文帝拓跋弘繼位,醉心於佛道之術,想把皇位傳給他人以專事佛道。在議論傳位時,獻文帝提出傳給京兆王子推,遍問朝廷百官大臣。百官大臣唯唯喏喏,不敢率先表示自己的意見。只有源賀等少數幾個人辭義正直,不同意獻文帝拋棄社稷而專事佛道。獻文帝大為不悅,轉問趙默。趙默回答說:

“臣愚昧沒有知識。大膽直言,陛下正當壯年,就像中午的太陽,其盛明為天下所贊,萬物沐其光輝。老百姓的心願就是希望陛下善始善終。如果陛下性情淵達,確想慕神求道,默以死擁戴皇太子,沒有別的考慮。”

這一番話,既委婉地責備了獻文帝棄社稷而追佛道的做法,又包含了倘若事不可阻,也可傳位太子之意。獻文帝聽後,默然良久,由於太熱心於佛道,最後還是把皇位傳給了太子。

宦官必須區別對待,且看堪比名臣的趙默不“默”,孫小不“小”

尚書李沂,與趙默對掌選部,也是深得獻文帝寵信的人。一次,在薦舉官員的奏摺中,李沂連薦三人,聲稱他們都是有才有識的官員。實際上,這三人都是李沂的至交。對於這種敗壞選舉制度的做法,趙默十分憤恨,闖上殿對獻文帝說:

“以功而授於官,因爵位而給以俸祿是國家的常典。中書侍郎、尚書主書郎、諸曹監,以勳爵而論,不超過一個郡,今李沂都薦為一方之長官,臣實在感到疑惑。”

原來李沂所薦三人,一個是中書侍郎崔鑑,薦為東徐州刺史;一個是北部主書郎公孫處顯,薦為荊州刺史;一個是選部監公孫迷,薦為幽州刺史。獻文帝聽了趙默的話,也感到疑惑,便令還沒有就職的公孫暫時停止前往就職,等事情調查清楚後再行定奪。公孫遽與李沂關係最密,如此一來,趙默與李沂的關係迅速惡化。李沂為了打擊趙默,不惜捏造罪名誣告趙默貪汙公家財物。趙默於是被罷為門土。

宦官必須區別對待,且看堪比名臣的趙默不“默”,孫小不“小”

次年,朝廷重新起用趙默,拜為侍中、尚書左僕射,同時兼任選部職務。趙默決心為朝廷除掉李沂,以清朝政。他詳細地上了一份奏摺給獻文帝,控告李沂專權恣橫,請求朝廷加以裁撤。朝廷核實趙默奏摺,句句屬實,於是把李沂貶出了朝廷。趙默又收集李沂罪狀,問成死罪,把他殺了。

後來,趙默又被賜儀同三司,任鎮南大將軍、定州刺史,進爵為王。趙默任職期間,公正廉明。曾經有人想要賄賂趙默,他說:“高官厚祿,已足以自給。賣公營私,不是我所願意幹的。”終身不收一文賄賂,為時人所稱讚。

魏孝文帝太和六年(公元482年),趙默死於冀州刺史任上。

宦官必須區別對待,且看堪比名臣的趙默不“默”,孫小不“小”

當時與趙默齊名的分一個宦官,就是孫小。

孫小,竽茂翹,咸陽石安(今陝西涇陽)人。其父曾經飪西涼姚泓的安定將軍。赫連屈丐攻打定安時,其父被殺,其子孫小也被沒入宮廷,施以宮刑,成了一名宦官。

魏定大夏之後,孫小轉而歸入北魏宮廷。他以聰明有識、智勇兼備而為太武帝賞識。很快,孫小即被遷為西臺中散。太武帝東征西討,每每讓孫小同行;而每次征伐,孫小都建有戰功,時常獲得太武帝的嘉獎。

宦官必須區別對待,且看堪比名臣的趙默不“默”,孫小不“小”

公元450年,太武帝率兵南征,企圖統一南方。但他擔心大軍南下時,北方的少數民族軍隊會乘機出兵,攻打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在深思熟慮之後。太武帝決定留下孫小,加封他為左魏將軍,賜爵泥陽子,任留臺將軍,負責保衛都城以及整個後方。雖然這次太武帝南征可以說是無功而還,但孫小卻不辱使命,使都城和後方安然無事。因而,太武帝回到平城,立刻升孫小為給事中,管太僕曹。

後來,孫小轉任駕部。任職期間,他課理有方,畜牧繁息。不久,他又出任冠軍將軍、幷州刺史,進爵中都侯。在他離開幷州轉赴冀州任職的時候,幷州各界代表一百多人趕到州治,為他餞行,頌揚其政績。其得幷州之民稱譽,作為名宦官,實在是很難得的。

宦官必須區別對待,且看堪比名臣的趙默不“默”,孫小不“小”

孫小一生,為官清正,就是當時的高官侯伯也望塵莫及,受到時人的高度評價。

同屬宦官,而且活動的時間大體一致,趙默、孫小的所作所為,與北魏宗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由此可見,對於宦官,我們必須區別對待,不可一概而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