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津門一樁舊聞,觀此事不難發現,古人尤為信奉“因果”二字

古今有奇案,津門有奇談。欲知其中事,需聽“大獅”言!

清末光緒年間,天津衛有個人名叫彭澤剛,他的妻子臥病在床,兒子又年幼,一家人的生計全靠他販賣棉線度日。

一日,彭澤剛揹著一大捆棉線來到棉絲行出售,棉絲行掌櫃找茬故意壓價,彼此爭執不下,那捆棉線就放在櫃檯上,這時候來棉絲行買線賣線的人很多,掌櫃子嫌彭澤剛的生意太小,跟他爭執一會兒後,去招呼別的顧客,將他獨自晾在一邊。

清末津門一樁舊聞,觀此事不難發現,古人尤為信奉“因果”二字


誰料等彭澤剛到櫃檯想要拿回自己那捆棉線之時,卻發現棉線不見了,這是用來養家餬口的棉線,就這麼憑空不見了,一家人的飯轍也就沒著落了。彭澤剛認為是棉絲行的夥計乘其不注意的時候偷偷藏了起來,一怒之下,當場叫板,拉著棉絲行掌櫃到衙門打官司。

到了衙門,棉絲行掌櫃理直氣壯,要麼彭澤剛拿出證據來,空口無憑,憑嘛非認定就是棉絲行藏了他的棉線?再者說了,棉絲行這麼大的買賣,光本錢就幾萬兩銀子,何至於騙他這三瓜兩棗的破棉線?

清末津門一樁舊聞,觀此事不難發現,古人尤為信奉“因果”二字


棉絲行掌櫃的話不無道理,沒有證據如何認定人家藏匿你的物品?官司不了了之,各回各家,各找各媽,誰也不許再鬧騰。

彭澤剛憋了一肚子窩囊火,悶悶不樂回到家中,恰巧他的兒子小寶在門口跟別的小孩玩耍。孩子是天真無邪的,小寶認為父親賣了棉線賺了錢給自己買了糖豆,於是跟別的小孩炫耀一番,接著興高采烈地跑到父親身邊,磨著父親要糖豆。

彭澤剛心裡有火,一把將小寶推搡到一邊兒。小寶大哭,埋怨父親說話不算數,明明說好給自己買糖豆回來,如今卻空著手回來。他不依不饒,抓著父親的褲腿,非要讓父親去給自己買糖豆不可。

清末津門一樁舊聞,觀此事不難發現,古人尤為信奉“因果”二字


他這一哭一鬧,彭澤剛心裡的火就到了腦門子上。火撞頂梁門失去理智了,一把將小寶拎起來用力一拋,結果用力過猛,小寶的腦袋撞在磚牆上,當即就斷氣了。

彭澤剛見失手害死了兒子,立馬得了失心瘋,衝進一家肉鋪,奪了一口剁肉刀,自己抹了脖子。鄰居趕忙施救,但已經為時已晚。家裡遭瞭如此變故,彭澤剛的妻子一無所知,直到鄰居到家裡告知實情,她方才知道丈夫和兒子都沒了。

等到鄰居幫著料理完丈夫和兒子的後事後,她系脖上了吊,一個家庭就因為一捆棉線徹底毀了。

清末津門一樁舊聞,觀此事不難發現,古人尤為信奉“因果”二字


若說這件事情到此就結束了,那也沒什麼稀奇,稀奇的事兒發生在三天後。

那天突然雷電交加,棉絲行對面一家估衣店的大梁被雷電擊斷,砸中了屋裡的三個人,兩個當場死亡,另外一個剃頭匠被砸斷離開一條腿。

剃頭匠醒來後,認為是老天爺懲罰自己,他對救醒自己的人說:“姓彭的棉絲是被小綹(小偷)孫小愣偷走的,偷了棉線後,直接躲到棉絲行對面的估衣店,估衣店掌櫃張五要跟孫小楞平分棉線,他倆讓我幫著把棉線銷贓,我今天過來送錢,誰料房梁斷裂,把我三個砸在下面,死的那倆正是孫小楞和張五。為了一捆棉線害死人家一家三口,我三個都有罪,這也許就是因果報應吧!”

清末津門一樁舊聞,觀此事不難發現,古人尤為信奉“因果”二字


好了,陋文一篇就此打住。本文原記載於清末文言作品《沽上閒文》當中,至於真假,無從考證。不管真假與否,也不管是否為巧合,最終的結局還是令人感到滿意的,畢竟作惡之人沒有逃脫掉應有的懲罰,只是彭澤剛一家,也忒是慘了點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