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向前,需要先驅人物


一、段子

一個美國人、一個俄國人、一箇中國人和一個以色列人在聊天…

一位記者走向這群人問道:不好意思…你們對肉類短缺有什麼意見?

美國人說:什麼是短缺?

俄國人說:什麼是肉類?

中國人說:什麼是意見?

以色列人說:什麼是不好意思?

——寫在前面




二、詩說”刺頭”

“刺頭”,是指遇事刁難不好對付的人。貶義詞。

“刺頭”人物寫入文化,就是文化現象;”刺頭”人物寫入歷史,就是歷史現象。

較早歌頌”刺頭”文化現象是唐代杜荀鶴的《小松》:


小松

【唐】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裡,

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

直待凌雲始道高。


這裡的”刺頭”指長滿松針的小松樹。

放眼望去,草色萌萌,柔嫩新綠,一片和諧,一棵刺頭破土而出,草不草,樹不樹,遭到眾草及園丁的唾棄。最終給這篇草地遮陰避風的還是這凌雲之松。

詩歌託物言志,喻才不得遇,志不得伸。




歷史上的文化”刺頭”有兩種:“非暴力不合作”者、激越叛逆者。




三、“非暴力不合作”者

竹林七賢,是 “刺頭文化” 早期的重要符號。

竹林七賢,指阮籍、嵇康、阮咸、王戎、山濤、劉伶、向秀,精神領袖是阮籍、嵇康。他們越名教而任自然,蔑視禮法、崇尚自然、率性而為,成就了“魏晉風度”。


竹林七賢中,最“刺頭”的當屬阮籍,他能作“青白眼”,兩眼正視,露出虹膜,則為“青眼”,以看他尊敬的人;兩眼斜視,露出眼白,則為“白眼”,以看他不喜歡的人。據說,阮籍母親死時,其好友嵇康來慰問,阮籍給的就是“青眼”;而阮籍看不順眼的嵇康的哥哥嵇喜來弔唁時,阮籍就是給的“白眼”。


嵇康的傲是出名的。《世說新語》中描寫道,鍾士季(鍾會)要於時賢俊之士,俱往尋康。康方大樹下鍛,向子期為佐鼓排。康揚槌不輟,傍若無人,移時不交一言。鍾起去,康曰:“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鍾曰:“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因受到冷遇,鍾會懷恨在心,後藉故在司馬昭前誣陷,終被殺,廣陵散絕。


歷史向前,需要先驅人物


這些”刺頭”七賢與政權的相處採取的是“非暴力不合作”,最終呈現的生存方式便是自我麻醉,他們最流行的飲料是酒,他們最喜歡的零食是五石散,他們最愛穿的服飾是寬衣博帶,他們最瀟灑的情懷抒發方式是嘯歌。


關於嘯歌,是很高級的。嘯不是簡單的高聲大喊,《說文解字》中將“嘯”解釋為“吹聲也”,類似現代的吹口哨。東漢鄭玄認為嘯是“蹙口而出聲也”。如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嘯是很清越傲然的。


原來”刺頭”也可以很清雅,原來”刺頭”也能發展成為文化高標,原來”刺頭”的名聲最終比司馬氏的名聲更高更好。




四、激越叛逆不妥協者(一)

再說說五四時期的兩大”刺頭”:陳獨秀和魯迅。

陳獨秀是我黨早期重要領導人,對於滿清政府、北洋政府,陳是不折不扣的”刺頭”。

陳獨秀的性格基因是叛逆性,貫穿一生。早期,陳獨秀雖以“學者”、“文人”的面目辦雜誌,從事思想文化方面活動,但與《新青年》供稿人胡適、魯迅、周作人、錢玄同等大為不同,因為他的動機是思想改造,是政治革命。

陳獨秀是“五四總司令”,是新文化運動中的“思想界的明星”。這種”刺頭”創造了全新的思想領域,開啟了全新的政治風尚。


歷史向前,需要先驅人物




五、激越叛逆不妥協者(二)

魯迅的話題感就更強了。

有人說假如魯迅生活在現在會怎樣?這個假設真不懷好意。

因為一方面歷史不容假設,其次,魯迅的骨子裡是叛逆性的。

但魯迅這種叛逆性的基礎是“愛”。

愛誰呢?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魯迅在《自序》裡說得非常感人。


1915年,時任教育部長的湯化龍,出面改組了“民間社團通俗教育研究會”,指定魯迅擔任小說股主任,明確指示小說要“寓忠孝節義之意”,為袁世凱復闢帝制搖旗吶喊。而魯迅卻不予合作,甚至強硬抗阻,成了領導眼裡的“刺頭分子”,很快就被免去了小說股主任之職。

1916年,他又與一些同事好友聯名上書,公然反對“祭孔讀經”,從而變成了領導心中的“另類分子”。

再後來,為了抨擊北洋政府對外賣國求榮、對內鎮壓學生愛國運動的行徑,開始大量寫作抨擊專制統治和黑暗政治的雜文。1925年,因為寫了《紀念劉和珍君》等著名篇章,魯迅成了“反動分子”,被打入當局的“黑名單”。

後到廈門大學任教,離開官場,開始了他的自由鬥士生涯。


魯迅是一個文化符號,只能生活在那個時代,蓋上“民族魂”旗幟,肉身劃上句號。但思想與精神,卻引領、震顫後世。


歷史向前,需要先驅人物




六、結語

窗外,晶瑩剔透,白茫茫一片大地真乾淨。臘梅凌寒吐蕊,暗香令人銷魂。這是我們喜歡的梅的樣子。

【宋】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這就是梅花的最美姿態,只要努力的站在風雪中,扮演出不畏嚴寒的風采來,這就足夠了。


歷史向前,需要先驅人物




群體文化中,沒人會喜歡”刺頭”,難以管理,老唱反調。

而歷史長河中,”刺頭”有如鯰魚,能攪活一池死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