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漢字多少年曆史?

手機用戶21929058257


你好,我是“立學練字”,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漢字的確切歷史一直是一個爭議性的話題。就我能查到的資料,談一下我的看法。

漢字的起源,有學者分成了兩大類

一類是甘肅大地灣遺址出土的彩陶刻符,這種刻符為抽象的、方折形的符號;另一類是河南賈湖遺址出土的甲骨上的刻符,這是一種生肖象形的符號。(經碳14物理測定,賈湖刻符距今約7700年左右),但這僅僅是可能發展為漢字的符號,沒有確切認定為漢字。

時間推斷

上世紀80年代,在河南登封夏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上,發現了的比較完備的文字,被學者們確認的迄今為止我國有確切時代的最早的文字。按照夏朝建立的時間推算(公元前2097年禹的兒子啟即位,改國天下為家天下,稱夏朝),漢字應該有4000多年的歷史。但也有人說,據考證原始漢字在新石器時代中期產生,到它發展成初步的文字體系大約經過了近2600年之久。中國的文字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

推測結論

漢字萌發起源於6000年前新石器時代中期(8000年前的已有刻畫符號)經過,漫長的發展過程,於距今約4000年前形成文字系統。

當然,我們的漢字的形成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而絕非短時間內完成。漢字的零散的字符在經過長期積累之後,達到一定規模,經過人為規範整理,才成為了一種文字體系。隨著考古工作的開展,相信有關漢字最早形成的確切時間也會越來越清晰。


立學練字


一、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漢字又稱為中文,中國字,方塊字,它是漢語的記錄符號。到現在已經有六千多年的歷史。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中國曆代都以漢字為主要的官方文字。

二、漢字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形式,並一直沿用至今。漢字是漢族先民發明創制並改進,是維繫漢族各方言區重要的紐帶。

三、漢字的發展經歷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圖畫文字階段。商代以前的文字屬於這個階段。第二表音文字階段。從甲骨文到秦代的文字都是屬於這個階段。第三個階段是以形聲字為主體。從秦漢到現代漢字屬於這個階段。

漢字記錄著中國漫長的歷史。它是中華民族獨有的國寶。每一個漢字都有它背後的故事。文字的出現使人類進入了文字文明時代。漢字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共六種構造原理。它是中華民族的根,是華夏文明歷史的載體,是人類集體智慧的結晶。





亭夏


漢字至今到底有多少年曆史?有的說九千年,有的說五千年,也有的說是三、四千等等。但從考古資料顯示最少有六千歷史。

漢字與黃河文明習習相關,互為表裡。我們漢族先民在漫長的原始社會中,一直探尋記錄事件的方法。他們先是發明了結繩記事,後又在岩石鑿出簡單的圖案和符號來記錄當時發生的事件。再後又發明了在龜板上刻劃出一些簡單的符號,來記錄各種大事情,並逐步演化出象形字體,而象形文字就是漢字最早的雛形。

象形文字又經過慢長的演變,文字由少到多,由繁到簡,字也由象形文字逐步變成會意文字,成為一種被先民們認可並廣泛使用的原始漢字。這些漢字大量的出現在夏、商、周出土的青銅器物品上,通過這些文字記錄,反應了各朝的發生的事件和各朝發佈的政令。

到東周時期,先民們發明了毛筆、墨塊、竹簡。使書寫變得更加方便,文字也得到廣泛、大量的使用。在應用文字過程中,先民們在原有基礎上又完善、發明了更多文字。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百家爭鳴”的需要,各種字體應運而生,造成了文字的混亂局面。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統一了文字,後稱為漢字。中國也自秦朝起到以後的各朝各代都一直使用漢字,而漢字也在不斷變化中,逐步完善至完美流傳到今天。

文字就是眾人認同的一種特殊符號結構,是記錄、表達各種人、物、事的工具。全世界有很多各種各樣的文字,唯有漢字歷史最悠久、使用漢字的人也最多。


曉岸漫步2018


漢字大約五六千年前就開始華夏大地上誕生了。甲骨文化就是漢字的雛形鼻祖,華夏族的祖先開始文化生活的見證。

人類社會向前,慢慢往文明進化,漢字一步一步的演變成形。

我們今天廣凡的使用漢字,務必向古先人滿懷敬意,感謝創造漢字的智慧。然而近代學者提出廢出漢字的聲音,差一點漢字蒙難。

漢字永遠光輝燦爛,永遠服務與人類社會。






郭璽清


漢字為上古時代的漢族先民所發明創制並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隸變,至唐朝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準—正楷。

中國考古界先後發佈了一系列較 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文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 賈湖刻符經碳14物理測定,距今約7762年(±128年)歷史;還有七千年前的 雙墩刻符、六千年前的 半坡陶符、五千多年前 青墩遺址刻符、連字成句的 莊橋墳遺址文字、 大汶口陶尊符號、堯舜時代的 陶寺遺址朱文、 夏墟的水書。

早期的 骨刻文就是豐富的文字系統,後期的屬於初步成熟階段。這些考古發現可能是漢字起源的重要線索,也可能是各種文字發展的不同源流。

擴展資料

漢字後來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曆程,經歷了 甲骨文、 金文、 篆書、 隸書、 楷書、 草書、 行書等階段,至今普遍使用楷書,但仍未完全定型。

古文字階段的漢字,漢代以前的文字。更具有形象性。

戰國文字:“諸侯力政,不統於王,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田疇異畝,車塗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具有很強的地域性。秦國文字是漢字發展的主流。六國文字,地域差異大,不反映漢字發展軌跡,是支流。


初茅廬露鋒芒


漢字是世界上使用時間最久、空間最廣、人數最多的文字之一,漢字的創制和應用不僅推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還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大約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遺址等地方,已經出現刻劃符號,共達五十多種。

中國自古就有“書畫同源”一說,這是因為最早的文字來源就是圖畫,書與畫好比是兄弟,同根生,有很多內在的聯繫。漢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圖畫,原始人在生活中用來表達自己的“圖畫”形式。慢慢的從原始圖畫變成了一種“表意符號”。 它們整齊規範,並且有一定的規律性,具備了簡單文字的特徵,學者們認為這可能是漢字的萌芽。

大約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表意符號”演變成了比較定型的“甲骨文”。這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被刻在動物的骨頭上和烏龜的龜板上的文字,從殷墟中發現的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直系祖先,這一點也證明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

在中國文字史上,夏、商、週三代,就其對中國文字學的貢獻而言為最。

漢字演變過程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孟氏險峰


從8000多年前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甲骨文的出現,又經歷了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草書等書法,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漢字沿用至今漢字有8000多年曆史。

漢字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漢字體系正式形成於中原地區 —— 文字最早成熟於商代

如果從已知的演化開始推算漢字正式歷史是有6000多年的變化!

漢字可追查歷史是4000多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範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範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裡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體。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中國文字的發展,經過秦統一中國後,連續對漢字進行簡化、整理,使漢字逐漸走向規範化。漢字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古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四個階段的演變過程。其中,篆書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隸書則有秦隸、漢隸之別。由此可知,歷史上任何一種新的字體,都是經過長期演變逐漸形成的。


橙夫子


漢字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



潘姓網


關於漢字有個傳說就是“倉頡造字”,據《萬姓統譜·卷五十二》:記載,“上古倉頡,南樂吳村人,生而齊聖,有四目,觀鳥跡蟲文始制文字以代結繩之政,乃軒轅黃帝之史官。”也就是說倉頡是黃帝的史官,為了記錄方便而將在獸骨上刻字記事代替了結繩記事的方法。如果按照這種說法,漢字應該在上古黃帝時期就有了,也就是公元前2700年左右,已經五、六千年了。 \r

當然上面的說法只是一個傳說,並無考古依據。若果具體說漢字開始產生的時間,其實很難斷定。我們今天能見到的最古老的文字就是商代貴族為占卜而刻在獸骨上的文字。從考古發現,當時的文字已經很豐富。可以推測文字演變到商代應該經歷了很長的時間。\r

漢字從出現到現在先後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總的演變趨勢是由繁到簡。這讓漢字的到了很好的普及,為文化的傳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七星4887


漢字的歷史源遠流長。上古時代各個主要文明所發明使用的文字,漢字是唯一延續下來的。今天的我們所使用的簡體字,是直接繼承自遠古的文字的。稍加訓練,一個普通的中國人便可以認出一些商周時代的甲骨文和金文;同樣的情況卻不適用於印度人或者埃及人。漢字並非死文字。
那麼,最早的漢字出現在什麼時候呢?我們的先民是什麼時候發明的漢字呢?
首先,我們要區分語言和文字的界限。社會中的大多數人,包括很多學者在內,都把語言和文字混為一談了。語言是人類發聲表述的內容,而文字則是相對應的記錄語言的符號。語言的使用所運用的器官是嘴巴和耳朵,屬於聽覺系統;而文字所運用的則是眼睛和手,屬於視覺系統。漢語在很早之前就已經出現了,但是記錄它的視覺符號—漢字,出現的要晚一些。
我們要尋找最早的漢字,需要從考古發現的器物中找到某些符號,而這個符號可以驗證為用來記錄語言的符號,方可證明是最早的漢字。也就是說,這些符號連在一起必須能讀成一句話,才能證明是文字。
(一)疑似文字的原始符號
距今五千年的半坡遺址中發現了一些符號:
這些符號多刻在陶器外口沿的黑寬帶紋或者黑色倒三角紋上。有些人把它們當作原始文字。也有人認為這不過是作器者特意做的記號。筆者認為,這些符號無法連起來讀成一句話,所以很難說這是對應漢語裡的那個詞,所以並不能稱之為文字。
大汶口文化的器物上也出現了一些象形符號:
有些學者認為這些就是文字。唐蘭、李學勤等學者都對這些符號做了考釋。但是,和前面提到的問題一樣,這些符號並不能找到和其對應的語言,所以很難說就是文字。
(二)漢字完整體系出現的年代
裘錫圭先生在《文字學概要》一書中對最早的漢字體系出現的年代進行了推定。裘先生指出,商代晚期出現的甲骨文,已經是一種非常成熟的文字體系了。這證明漢字的出現已經經過了一些時日了。但是,甲骨文中也會出現文字和語序不相稱的現象,表明甲骨文距離文字形成的時代也不會太遠。
《尚書.多士》為我們判定文字出現的年代提供了一點點文獻上的證據:“(周公曰)惟爾知,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殷革夏命。”裘錫圭先生分析指出,周公特別強調殷人是冊典記載“殷革夏命”這一歷史事件的。這說明,最遲到夏商之交,漢字完整的文字體系已經形成。
根據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成果,商湯滅夏大概是在前1600年。所以,能夠記錄漢語的完整的漢字體系的歷史,大概有3600多年。
參考文獻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
李學勤:《古文字學初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