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發展最初階段是什麼特徵?

陽光小姐215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最初發展階段就是甲骨文,被認為是現代漢字最早期書寫體,也是古代一種最成熟的文字。目前發現的一共有4500個單字,主要應用在天文、曆法、醫藥、占卜、文化、社會習俗等方面,從字體來看基本以象形、會意、假借、形聲、指事的造字方法。







閒雲倚山聽天籟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漢字至少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是目前世界上廣泛使用高度發達的文字!現存最早的可識別並具備一定體系的漢字是中國商朝時期的甲骨文,經考古研究發現被確定是漢字發展的早期雛形!

《說文解字》中說:黃帝的史官倉頡看見鳥獸的腳印,明白可以用形來區分事理,開始創造文字,由“圖畫”經過一個簡化過程,取事物的主要特徵,開始了“文字”的進化過程。

縱觀整個漢字發展歷史,漢字在形體上是逐漸由圖形符號慢慢變為筆畫,由象形轉變為象徵,由複雜向簡單轉化,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的統一!

漢字作為一套複雜且發達的文字系統,從早期的象形造字開始,形成了以象形為主,衍生出包括會意、形聲、指事、借代、擬物等多種造字特徵,我們一起來看下。

象形

象形屬於“獨體造字法”。是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徵,具體地勾畫出來。象形來自於圖畫文字,象形字就是畫物像它的形狀,以此形狀表達它的含義。

例如“月”字像一彎明月的形狀,“龜”字像一隻龜的側面形狀, “馬”字就是一匹有馬鬣、有四腿的馬,“魚”是一尾有魚頭、魚身、魚尾的游魚,“艹”(草的本字)是兩束草,“門”字就是左右兩扇門的形狀。而“日”字就像一個圓形,中間有一點,很像我們在直視太陽時,所看到的形態。

象形作為一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但它的侷限性很大,因為有些實體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畫不出來的,隨著文字慢慢發展,由象形拓展到象徵,圖畫的性質減弱,象徵的性質增強!

會意

會意是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體字會合起來表示一個新的意義的造字法。

會意字類型包括異體會意字和同體會意字兩種,異體會意字用不同的字組成。如“武”,從戈從止。止是趾本字,戈下有腳,表示人拿著武器走,有徵伐或顯示武力的意思。同體會意字用相同的字組成如“從”,表示兩人前後相隨、“比”,表示兩人接近並立。

會意是為了補救象形和指事的侷限而創造出來的造字方法。會意法具有明顯的優越性:第一,它可以表示很多抽象的意義;第二,它的造字功能強.《說文解字》收會意字1167個,比象形字、指事字多得多。直到現在人們還用會意的方法創造簡體漢字或方言字。

形聲

形聲屬於“合體造字法”。形聲字由兩部份組成:形旁(又稱“義符”)和聲旁(又稱“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類屬,聲旁則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發音。

形聲是由表意符號和表音符號兩部分組合成字的造字法。形聲字的兩部分一部分是表意的,叫形旁;一部分是表音的,叫聲旁。例如:“櫻”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種樹木,聲旁是“嬰”表示它的發音與“嬰”字一樣。

常見的形聲字的結構方式包括左形右聲(湖)、右形左聲(期)、上形下聲(琶),下形上聲(想)、外形內聲(圍)和內形外聲(聞)等!

指事

與“象形”相同,“指事”也是漢字造字法之一。許慎在《說文解字》對“指事”進行如下定義:指事者,視而可識 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相較於象形“畫成其物,隨體詰屈”的明確定義,“指事”的定義多少顯得有些模糊。無論是“視而可識”還是“察而見意”,都是很明顯的主觀行為。

對於“象形”而言,主要是通過臨摹事物的形狀或提取事物主要特徵來創造文字;對於“指事”來說,則主要是通過指示符號來表達文字的具體含義——這種“指示符號”並不具備以形見意的特徵,為此其指示符號並非不可替代。

最初階段

作為漢字的最初階段,肯定是以象形為主的造字特徵,而且主要的承載主體就是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中國商朝晚期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

甲骨文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青銅銘文,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態,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被稱為“最早的漢字”。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

甲骨文中形聲字約佔27%,可見甲骨文已是相當成熟的文字系統。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2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註、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而且這些早期漢字的內容已經涉及到天文、曆法、習俗、醫藥,社會生活等多方面,含義深遠!


太平風物


漢字的發展最初階段是象形文字,漢字作為歷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有著別的文字不具有的特點。漢字是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之間有一定的區別。

漢字的發展經歷了象形文字,表意文字,形聲字三個階段。

象形文字形象客觀,但只適合記錄簡單的事物,因此象形文字比較少,只是構成漢字的一個重要基礎。

最早的比較成熟的象形文字是產生於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在這之前有一個發展的過程,因此漢字的形成歷史要比甲骨文的歷史更長。





拂硯


混沌時,結繩記事,再到倉頡造字,中間漫漫,骨殼,龜殼,絹布,竹片,再到蔡倫造紙朮,漢字的過程,可謂波波折折。古人,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與之間的交流,對世間的萬千景像,豐富的內心和情緒的變化。急需一種共同認可且又時間變,它不變的一種符號載體。由是,最初的,且真實立體的字,家形字出現。比如山,日,月……形似。爾後,隨著要表達內心的思想的感觀意識,便應運形意字,例男,田裡幹活的人,大都是男人。好,什麼是好,有兒有女。再忍字,心上一把刀等等。再後,生產力的提高,交往的升級,:形字意字,已不能滿足語言的功能,交流的深入,便演化又一種形字和意字結合體,形意字,如林,森,淼焱等等。這就是漢字發展的主要形式,當然了,還有漢字許多演化的途徑,中國古人,聰慧絕頂,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字,照耀世界文明的星空,讓中華文化,中華文明,屹立世界之林,熠熠輝煌。


楓林晚185736420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甲骨文(商) → 金文(周) → 小篆(秦) → 隸書(漢) → 楷書(魏晉) → 行書,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1、甲骨文:商朝時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從商朝開始的。  

2、金文:是商周時代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又稱鐘鼎文。金文有粗而寬的筆畫,點畫圓渾,金文比甲骨文更規範。  

3、大篆:西周晚期,金文形體趨向線條化,筆畫比較整齊、勻稱。  

4、小篆:李斯按照秦國的文字標準,對漢字進行整理簡化,在全國推行,這種新字體叫小篆。  

5、隸書:篆書筆畫圓轉。符號性顯然大加強。小篆文字規範了,但書寫不方便,民間流行一種更簡單的字體,叫隸書。

6、楷書:漢朝後期,隸書又演變為楷書。字形結沒有什麼變化,書寫更為簡便。  

7、草書:草書特徵是筆畫連帶、結體簡約、字形奔放。 

8、行書: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字體,比楷書簡便,且比草書易辨認。


汾酒一杏花村


最初形態象形居多,其次是會意,其他幾種是後來逐漸發展起來的



國學小師


這個問題,有點深奧,先穿越一下,回到漢字出現前的古代:黃河邊上,生活著一大群人,同宗同族同姓,屬於同一氏族部落!他們說話,都是屋裡哇啦,外面比劃,有時候腳都用上了,甚至還得學學鳥🐦🐦叫,學學蛇🐍🐍爬。看到日頭,就畫個☀,見到月亮就畫個🌙,就是比葫蘆畫瓢,見啥畫啥。他們畫得越多,越想說更多的話,表達更多的意思,還想跑到別的氏族部落裡去,給人家也講上一陣子,甚至還想當人家的老師哩!他們中的一個回來後睡不著啦,有了思想就有了煩惱嘛!早早起來,坐在黃河邊上,看見日頭☀剛剛升起,掛在樹木中間,月亮🌙還沒有下去,斜楞在天的西邊,他明白了,這就是朝;再過一會兒,日上樹頭,他知道了,這就是早ノ☀呀;中午日上天際,在天的正中間空蕩蕩的就是個熱,他對著天空問幾聲,吼道:這才能稱得上日☀呀!等到日落西山,太陽☀落到了草艹艹艹艹窩裡,上面是艹,下面是艹,日頭在裡面,這就是暮啦!一直坐到這個時候,這位先哲會意地笑了,這一天沒有白過,一個日頭,按照它和其他事物不同搭配,就可以表達出一天內的不同時間:朝,早,日,暮,最初的構思就有了,於是他就把這些符號再此寫下來,儘管寫得歪歪扭扭,寫得現代人一點也人不出來,但是,漢字的靈魂出現了。傳說,伏羲氏一畫開天,讓鬼神驚心,從此以後,地球上的人們,逐步擺脫矇昧,走向文明,文字是標誌。我們的漢字,更是其中瑰寶。為了和更遠更多的人交流,我們把這些觀察到的象形字,領悟到的會意字,形狀和聲音搭配起來的相聲字,刻在龜骨獸甲上,刻在青銅器上,刻在竹簡上,後來寫到布帛上,很久以後,才寫在粗糙的紙上,印在官辦的經使子集上!寫了又寫,印了又印,唸了又念,變了又變,不管怎樣,我們沒有中斷我們的文字,我們一直說著自己的話,寫著自己的文字!從字裡行間,我們彷彿可以看見:我們的先民們,在黃河岸邊耕耘;我們的先哲們,在對著天空凝視!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512,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cf387731bd8a49578eeda46b48691705\

報紙廣告守望者


理 事 象



御華香山


首先是象形,然後指事,會意,只有漢字才具備,是中華民族對世界的一大貢獻。



古董老馮


漢字最初是象形字還有其他分類,比如看到太陽就畫個圓裡面加上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