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小記:致命的疏忽

東漢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漢光武帝劉秀統一全國的戰役進入最後階段。建武九年,平定關中的漢軍大舉西進,消滅了佔據隴右的隗囂集團,割據的地方勢力就只有益州公孫述了。經過一年多的整軍備戰,漢軍分南北兩路進軍益州,勢如破竹,局勢一片大好。

讀史小記:致命的疏忽

北路漢軍統帥來歙是劉秀寄予厚望的文武全才,也是平定隴右的主將,副帥蓋延為日後雲臺二十八將之一。此軍久經戰陣,挾攻滅隗囂餘威,揮師南下,迅速攻克河池、下辨諸城,如果延西漢水順流而下,可直抵巴郡,成都震恐。然而,就在連克連勝之際,北路漢軍整體放鬆了警惕,蜀人有機可乘,派人行刺,居然在北軍大營重傷了主帥來歙。垂危之際,來歙徹底清醒了,強忍重傷,急召副帥蓋延,叮囑軍國大事,並急就短書上表劉秀,“誠恨奉職不稱,以為朝廷羞”。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來歙不僅是驍將,還是優秀的戰略構架師,正是他為劉秀提出了討隴蜀的總體方略,並帶頭執行計劃,臨別之言出自肺腑,飽含了壯志未酬身先死的巨大遺憾,也深深自責慮事不周,在關鍵階段疏忽大意,既殞己命、更誤國事。來歙去世後,蓋延並無作為,南北兩路夾擊公孫述的設想落空了。

讀史小記:致命的疏忽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正當北軍痛失主帥,南軍也將遇到同樣的問題。南路漢軍統帥岑彭為東漢中興猛將,名列雲臺,所部軍紀嚴明,攻守多變,所逢必取。南軍主力在荊門集結後,進發益州,火燒蜀軍連營數十里,攻取江關,蜀將田戎退守江州。岑彭率軍溯流而上,兵臨江州,見地勢險要,城高池深,臨機變陣,畫出神來之筆。岑彭分兵牽制江州守敵,主力攻擊平曲、獲得糧食米數十萬石,此後火速回轉江州,繼續沿江而上,晝夜兼程兩千餘里,突然攻佔了成都南部屏障武陽,前鋒甚至已經直抵廣都,距離成都不過數十里。岑彭所部如此刁鑽兇狠、神出鬼沒,公孫述在震驚之餘,決定效仿刺殺來歙,再度派遣刺客相機行事。此時岑彭大軍駐紮在彭亡,這個地名詭異,猶如冥冥之中的警示。岑彭本想換個地方紮營,但夜幕降臨,猶豫之間準備將就一夜。然而,“墨菲定律”猶如貫通中外古今的魔咒,偽裝成降卒的刺客恰恰乘夜色而來。岑彭本想通過與“來降之人”交流了解敵情,卻在決勝前夜死於自己的中軍大帳。

如果說來歙之死,是亡於疏忽,情有可原,那麼此後岑彭之死就是重大失誤了。一是來歙也是死於中軍大帳,如此極端變故沒有吸收教訓,加強大本營的防衛;二是對於來降之人毫無戒備,主帥親自接見,五尺之內,萬軍之將一人敵而;三是岑彭似有“貪功”之心,急切之間想畢其功於一役,故夜見降敵,哪知造成顛覆。同一場重大戰役,在大好局勢中,兩員主將以同樣的方式,接連喪命於小人之手,令人唏噓不已。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大事成與細節之間,越接近成功越應小心備至,誠然如是。

讀史小記:致命的疏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