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清朝東北傅家甸爆發的鼠疫是怎樣引起的?據說和發生的非典有相似之處?

秉燭讀春秋


在1910年的滿洲里,爆發了一場席捲整個東北的大型鼠疫,給當時的晚清中國帶來了巨大的人口損失。

鼠疫(Plague)是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能夠見於一些小型哺乳動物及其跳蚤,並且藉由叮咬傳播給人。人在感染後,會罹患淋巴腺型鼠疫。

值得一日的是,鼠疫與動物生態循環是關係的。也就是說,流行病的源頭未必是老鼠,很有可能是捕食老鼠的動物。

這些動物的身上攜帶鼠疫病毒,人們將這些動物獵殺後,或是取其皮毛,或是食其肉,為感染創造了條件。

1910年的這場大型鼠疫的肆虐,其源頭不在於老鼠,而是一種叫旱獺的動物。

旱獺主要存在於蒙古、東北和俄國的貝加爾地區,它的皮毛受到當時世界皮草市場的歡迎。

根據數據統計:1910年,每張早獺皮的售價就1907年猛漲6倍,僅滿洲里一地的早獺皮出口量就達到了250萬張。

在暴利的趨勢下,大量狩獵者前往滿洲里獵殺旱獺:

俄人見滿洲里旱獺之多也,私募華工四處捕取練制以充豹皮,利甚厚……於是山東直隸兩省無業遊民相率獵滿洲里山中,而川穀流血,原野厭肉,其狼籍實不堪形狀。

然而,這些旱獺的身上是攜帶鼠疫病毒的。如此捕殺,使得人類進入到鼠疫病毒的傳播鏈,這正是1910年那場鼠疫的緣由。

如果與非典進行對比,確實能發現兩者的相似性。

首先,無論是旱獺還是果子狸,其實都是中間宿主。

其次,由於人類為滿足私慾——捕殺旱獺取皮售賣,或者是食用果子狸——最終誤入了病毒的傳播鏈。


HuiNanHistory


1910年的東北,確實是發生了鼠疫,而且當時的情況十分的嚴重,每天都有幾百人感染這種病。

關鍵是當時的清政府無能管理,很多得病的人都死了。

這就引起了更多人的恐慌,但是,這個病是一定要治的。畢竟它是傳染病呀,若是傳到全國各地,豈不是所有的人就遭殃了。

所以,清政府就派了一個叫伍連德的外國醫生,去總管這一件事。

在說伍連德是如何消滅鼠疫之前,我們有必要說一下,這一場鼠疫是如何爆發的?

事實上這一場鼠疫的發生,是和土撥鼠有關,根本原因是人們追逐利益造成的。

大家都知道東北的貂是很貴重的,但是,貂的數量供應是有限的,在沒有大量貂供應的前提下, 很多人覺得土撥鼠的毛,一樣也是可以賣一個高價錢的。

發現這個商業機密的正是當時的蘇聯人,它們就僱傭了一些華人在滿洲里來抓土撥鼠。一般生活在本地的人,它們知道土撥鼠的生活習性。

健康的土撥鼠是不容易抓的, 但是,經過幾個人的合作,一天還是可以抓幾隻的。生病的土撥鼠他們跑的慢,一個人就可以抓到。

但是,本地的人它們不會抓這種病的土撥鼠,因為怕有傳染病。

可是,有一些人他們不是本地人,而是從關外遷移過來的。

這些人對土撥鼠不瞭解,他們抓到的土撥鼠,往往都是生病的。更加要命的是,當他們感到飢餓的時候,就把這樣的土撥鼠給烤來吃了。

因此,土撥鼠身上的病毒,就感染到了他們的身上。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幾天的時間,傳遍了整個東北。

每天都有新的感染者,每天都有幾百人被奪去生命,每個人都是十分的惶恐的。在加上那時候日本和俄國的勢力的干涉,東北地區如同煉獄一般。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伍連德被派去了東北,其實伍連德是馬來西亞人,他在歐洲留過學對西醫十分的精通。

到了東北之後,他把詳細的情況瞭解了之後,就開始解刨屍體,然後瞭解到了這種病是傳染病。

當然了伍連德到了東北之後,展開這個工作的時候,是十分的艱難的,畢竟他是一個外國人,那時候的西醫還不被人接受,沒有人願意讓他解刨屍體。

解刨不了屍體,他就不能確定病情。

最後,他只能等待選擇一些沒人要的,外國人的屍體來解刨。

還有更多的困難他當時面對的情況,我們就不多說了,總之,伍連德得出來的結論,就是這是鼠疫,要讓當地的人戴口罩,防止人傳人。

還有大量死去的人,他們身上帶有病毒,若是這些屍體不焚燒,病情肯定會越來越嚴重的。

可是,那時候的中國人,都是入土為安的觀念呀。

要焚燒屍體,很多人是不敢的,伍連德不得不上書清政府強制執行焚燒屍體。正是在這兩項措施實施之後,病情得到了抑制。

東北的鼠疫,就是在戴口罩和焚燒屍體,切斷感染源的情況下,獲得的抑制的。所以說傳染病,都是有相似之處,只要把傳染源給切斷,然後病情就可以得到抑制了。


漢史趣聞


1910年10月,隨著滿洲里死亡了第一例鼠疫病人開始,疫病在很短的時間裡,便蔓延到東北的邊邊角角。甚至河北和山東等地,也發現了鼠疫病人。那麼,這場瘟疫是如何引發的?最終又是怎麼消失的呢?

(參與防疫的醫生)

在東北,貂皮大衣一直是闊人的標配,當時國際上對貂皮也是大量需求。於是,聰明人發現,旱獺的皮毛在經過處理後,成色不輸於貂。所以捕捉旱獺,成了一些人的謀生之道。

短短的時間裡,旱獺的皮毛就上漲了好幾倍。然而就這樣還是供不應求,俄羅斯見有利可圖,於是在旱獺聚集的滿洲里設立了據點,大量招募華工獵獺。

由於待遇不錯,一些逃荒到東北的苦力,儘管沒有捕獵技巧,還是源源不斷地加入到獵獺的隊伍中去了。

所謂旱獺,其實就是土撥鼠。別看它們生得憨態可掬,其實行動敏捷,對於沒有經驗的人而言,並不是很容易捕捉到。

不過,草原上偶爾也會有腋窩腫脹,行動遲緩的旱獺出現。它們都是因為感染了鼠疫後,被同類驅逐出來的病獺。

對於當地的居民和有經驗的獵人來說,這種病獺十分危險,因此他們從來不會去接近這些病獺。

但是那些沒有捕獵技巧的人,卻在利益的驅使下,根本不放過那些感染了鼠疫的旱獺,甚至他們還將剝了皮的旱獺煮熟充飢。

(被隔離的疫病患者)

很快,捕食過旱獺的人,就出現了感染鼠疫的情況。

起初在滿洲里不過一二例,但是僅過了一週左右,鼠疫已經蔓延到離滿洲里有800多公里的哈爾濱一帶,而且還在不斷向外圍擴散。

那時正是春節前夕,再加上沒有防範措施,鼠疫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很快被傳染開去。每天都新增幾百名病人,死者更是不計其數。

出於對鼠疫的恐慌,許多疫區的人開始大逃亡。但是隨著這些人的逃亡,疫區擴展到整個東三省。人們在逃離的過程中,又把鼠疫傳染給了更多的人。

當時的日俄都有奪取東北的狼子野心。

日本見鼠疫在東北肆虐,認為有利可圖,於是打著“人道主義,治病救人”的口號,對東北事務橫加干涉。故意設立隔離區,防止其他國家過問東北疫情。同時,他們還在東北各地設立防疫局,趁機安插大量的軍警和情報人員,以刺探情報,準備隨時發動侵略戰爭。

俄國仗著國力強大,不經過清政府,直接在東北境內駐兵。並警告岌岌可危的清政府,疫情若是威脅到俄國,他們就會對哈爾濱等地實行戒嚴。

除此外,俄國人還把替他們捕獵旱獺的華工作為鼠疫感染者,全部關在幾節火車廂裡進行隔離。由於寒冷和飢餓,許多被困在車廂裡的華工和感染鼠疫的病人都死在車廂裡。

另外,逃往俄國邊境的難民,也被俄國人驅逐出境,以保證俄國不受到鼠疫的感染。

面對日俄的囂張氣焰,東三省官員由於沒有能力設置防疫機構,所以一再上書清政府,請求自救。

(伍連德舊照)

在外務部大臣施肇基的舉薦下,清政府最終任命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伍連德擔任全權總醫官,前往東三省疫區防疫救治。

伍連德是馬來西亞人,早年在劍橋大學取得文學學士和醫學學士雙學位。此後他又到德國和法國等醫科大學及研究院繼續進修,拿到醫學博士學位,後來又開過多年診所,在醫學上有很豐富的經驗。

1907年,袁世凱在小站練兵時,邀請伍連德到天津陸軍軍醫學堂擔任副監督一職。

自此,在伍連德的努力下,西醫才漸漸被國人接受。

伍連德接到清政府的任命後,迅速抵達東三省疫情最為嚴重的哈爾濱,創建了第一所鼠疫研究所。

隨後,伍連德對鼠疫病人進行強制隔離,追溯病源,並大力進行防疫宣傳。

但是伍連德在防治疫病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阻力是非常多的。

比如,沒有可以用來做醫學解剖的屍體。

儘管鼠疫奪走了很多人的生命,但中國人一向有“死者為大”的觀念,因此死者的家人不肯把死者拿出來用作醫學解剖。

最後,伍連德好不容易才找到兩具外國人的屍體,得以實施解剖,確定了疫病。

再比如,當時一些外國醫生認為,鼠疫病人是通過接觸老鼠後才會感染上疫病的,只要消滅感染源就能控制疫情的擴散,因此他們發起捕鼠運動。

但伍連德觀察那些捕捉的老鼠後,發現它們身上並沒有鼠疫桿菌。倒是在俄國人加工的皮毛上,他發現了大量的鼠疫桿菌。在找到疫病源頭後,他大膽地斷定,東北鼠疫的爆發,是通過飛沫和空氣傳播,於是他開始大力推廣口罩。

(口罩得到推廣)

但是,外國醫生卻並不認可伍連德的論斷。他們不斷給東三省官員施壓,希望能通過東三省官員,逼迫清政府撤銷伍連德的職務。

就在這時,一名走訪鼠疫病人的外國醫生,在沒有接觸病人的情況下,受到了感染,並且很快就病逝了。

外國醫生的死亡印證了伍連德的推斷,口罩因此得到推廣。

還比如,儘管伍連德做了諸多努力,但是疫病卻並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最後,伍連德以多年豐富的醫學經驗,認定疫病之所以得不到控制,是因為大量的屍體未能得到正確處理。

經過不斷實驗,伍連德發現鼠疫病菌在屍體上,能夠存活3個月之久。他認為,要想阻斷屍體上的傳染源,必須對屍體進行嚴格的處理,要麼是深埋,要麼是焚燒。

由於人手不夠,深埋顯然不合適,那麼就只能進行焚燒了。

(伍連德舊照)

伍連德雖然一直在國外求學,但是他也知道中國人一向講究“入土為安”,所以他也不敢擅作決定。於是他只能上書清政府,將東北屍橫遍地的悲慘情形向清政府做了詳細的彙報。並明確地告訴清政府,那些屍體裡活躍的病菌將會導致更多人死於疫病。

清政府不敢馬虎,為了早日控制疫情,他們特意以皇帝的名義下發了一份批准火葬的聖旨。

這份聖旨對東三省的百姓,果然起了很大的效果。很快,許多疫病死亡的屍體都被堆積在了公共墓地上,一些已經掩埋的屍體也被挖出來放到一起。

這一天,正是大年初一,舉國上下都沉浸在春節的祥和氣氛中。但哈爾濱郊外的公共墓地上,卻有大大小小100多口棺材累疊在一起,看上去極為悲涼。

在東北官員的組織下,200多名防疫人員挖了一處極深的深坑,隨後,大家把這些裝滿屍體的棺材堆放在深坑裡,由於棺材不夠,許多屍體又被堆放在棺材上面。

隨後,防疫人員澆上煤油,點上火。

在熊熊烈火中,2000多具屍體很快就化成了灰燼。

伍連德深知死者的家屬們不能接受這種喪葬模式,為了安慰那些活著的人們,他下發了傳單,鼓勵大家放鞭炮沖走晦氣。

眾人也希望疫情早日過去,於是城鄉處處鞭炮震天。

意想不到的是,當這一切忙碌告一段落後,不光死亡的人數開始下降,疫情也慢慢得到控制。

原來,鞭炮中的火藥在爆炸後,能起到消毒防疫的作用,這無形中又為防治疫情,起到了良性的作用。再加上伍連德不光阻斷了感染源,並積極採取了有效的預防措施,因此猖獗了兩月之久的疫病,終於得到了控制。隨後一切都向好的方向發展,直至死亡人數為零,為鬧得人心惶惶的鼠疫,畫上了個完美的句號。

伍連德不僅戰勝了鼠疫,同時還有效地阻止了日俄侵略東北的行徑,因此在國際上引起了極大的反響。甚至,諾貝爾基金會還把他列為諾貝爾候選人名單中。

(參考資料:《哈爾濱 1910:晚清東北大鼠疫紀實》)


張生全精彩歷史


2910年11月9號,一名由滿洲里來哈爾濱的中國工人,在中東鐵路工人居住的房屋內因鼠疫死亡。此次鼠疫是從沙俄西伯利亞傳到滿洲里,再由滿洲里傳到中國,很快就傳遍了哈爾濱,並蔓延到整個東北,11月初,傅家甸(今道外區),還只有2-3例,12月中旬,一天10來例,到下旬增加至幾百人,由於醫療水平、設備、專業人員缺乏,官員的無知導致疫情蔓延到整個東北,哈爾濱防疫局總醫官伍連德控制人員流通並隔離感染者,焚燒火化死者屍體消滅感染源,設計防護口罩等一些有效措施。1911年4月底,鼠疫消滅。此次鼠疫6個月時間,死亡六萬多人。


五千年鏟史官


是的,只是當時醫療極為落後,沒有預防,更沒有防治,任其漫延,


改變命運靠努力


那可能是世界上第一次以肺鼠疫的形式傳播的鼠疫。所以當時歐洲的西醫鼠疫權威(伍連德是他徒弟)來了中國 檢驗出鼠疫菌了 仍然敢不戴口罩去看病人,於是自己也被感染 一命嗚呼了。如果不是這個情況,還真輪不著伍連德挑大樑。


寒士有書不慮矣


是因為獲取土撥鼠的毛皮,土撥鼠繁殖很慢很低,沒辦法就老的病的也要!皮做衣服,當然也不能浪費,最初就是發現有人吃完土撥鼠後得病死了,蔓延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