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清朝东北傅家甸爆发的鼠疫是怎样引起的?据说和发生的非典有相似之处?

秉烛读春秋


在1910年的满洲里,爆发了一场席卷整个东北的大型鼠疫,给当时的晚清中国带来了巨大的人口损失。

鼠疫(Plague)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能够见于一些小型哺乳动物及其跳蚤,并且借由叮咬传播给人。人在感染后,会罹患淋巴腺型鼠疫。

值得一日的是,鼠疫与动物生态循环是关系的。也就是说,流行病的源头未必是老鼠,很有可能是捕食老鼠的动物。

这些动物的身上携带鼠疫病毒,人们将这些动物猎杀后,或是取其皮毛,或是食其肉,为感染创造了条件。

1910年的这场大型鼠疫的肆虐,其源头不在于老鼠,而是一种叫旱獭的动物。

旱獭主要存在于蒙古、东北和俄国的贝加尔地区,它的皮毛受到当时世界皮草市场的欢迎。

根据数据统计:1910年,每张早獭皮的售价就1907年猛涨6倍,仅满洲里一地的早獭皮出口量就达到了250万张。

在暴利的趋势下,大量狩猎者前往满洲里猎杀旱獭:

俄人见满洲里旱獭之多也,私募华工四处捕取练制以充豹皮,利甚厚……于是山东直隶两省无业游民相率猎满洲里山中,而川谷流血,原野厌肉,其狼籍实不堪形状。

然而,这些旱獭的身上是携带鼠疫病毒的。如此捕杀,使得人类进入到鼠疫病毒的传播链,这正是1910年那场鼠疫的缘由。

如果与非典进行对比,确实能发现两者的相似性。

首先,无论是旱獭还是果子狸,其实都是中间宿主。

其次,由于人类为满足私欲——捕杀旱獭取皮售卖,或者是食用果子狸——最终误入了病毒的传播链。


HuiNanHistory


1910年的东北,确实是发生了鼠疫,而且当时的情况十分的严重,每天都有几百人感染这种病。

关键是当时的清政府无能管理,很多得病的人都死了。

这就引起了更多人的恐慌,但是,这个病是一定要治的。毕竟它是传染病呀,若是传到全国各地,岂不是所有的人就遭殃了。

所以,清政府就派了一个叫伍连德的外国医生,去总管这一件事。

在说伍连德是如何消灭鼠疫之前,我们有必要说一下,这一场鼠疫是如何爆发的?

事实上这一场鼠疫的发生,是和土拨鼠有关,根本原因是人们追逐利益造成的。

大家都知道东北的貂是很贵重的,但是,貂的数量供应是有限的,在没有大量貂供应的前提下, 很多人觉得土拨鼠的毛,一样也是可以卖一个高价钱的。

发现这个商业机密的正是当时的苏联人,它们就雇佣了一些华人在满洲里来抓土拨鼠。一般生活在本地的人,它们知道土拨鼠的生活习性。

健康的土拨鼠是不容易抓的, 但是,经过几个人的合作,一天还是可以抓几只的。生病的土拨鼠他们跑的慢,一个人就可以抓到。

但是,本地的人它们不会抓这种病的土拨鼠,因为怕有传染病。

可是,有一些人他们不是本地人,而是从关外迁移过来的。

这些人对土拨鼠不了解,他们抓到的土拨鼠,往往都是生病的。更加要命的是,当他们感到饥饿的时候,就把这样的土拨鼠给烤来吃了。

因此,土拨鼠身上的病毒,就感染到了他们的身上。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几天的时间,传遍了整个东北。

每天都有新的感染者,每天都有几百人被夺去生命,每个人都是十分的惶恐的。在加上那时候日本和俄国的势力的干涉,东北地区如同炼狱一般。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伍连德被派去了东北,其实伍连德是马来西亚人,他在欧洲留过学对西医十分的精通。

到了东北之后,他把详细的情况了解了之后,就开始解刨尸体,然后了解到了这种病是传染病。

当然了伍连德到了东北之后,展开这个工作的时候,是十分的艰难的,毕竟他是一个外国人,那时候的西医还不被人接受,没有人愿意让他解刨尸体。

解刨不了尸体,他就不能确定病情。

最后,他只能等待选择一些没人要的,外国人的尸体来解刨。

还有更多的困难他当时面对的情况,我们就不多说了,总之,伍连德得出来的结论,就是这是鼠疫,要让当地的人戴口罩,防止人传人。

还有大量死去的人,他们身上带有病毒,若是这些尸体不焚烧,病情肯定会越来越严重的。

可是,那时候的中国人,都是入土为安的观念呀。

要焚烧尸体,很多人是不敢的,伍连德不得不上书清政府强制执行焚烧尸体。正是在这两项措施实施之后,病情得到了抑制。

东北的鼠疫,就是在戴口罩和焚烧尸体,切断感染源的情况下,获得的抑制的。所以说传染病,都是有相似之处,只要把传染源给切断,然后病情就可以得到抑制了。


汉史趣闻


1910年10月,随着满洲里死亡了第一例鼠疫病人开始,疫病在很短的时间里,便蔓延到东北的边边角角。甚至河北和山东等地,也发现了鼠疫病人。那么,这场瘟疫是如何引发的?最终又是怎么消失的呢?

(参与防疫的医生)

在东北,貂皮大衣一直是阔人的标配,当时国际上对貂皮也是大量需求。于是,聪明人发现,旱獭的皮毛在经过处理后,成色不输于貂。所以捕捉旱獭,成了一些人的谋生之道。

短短的时间里,旱獭的皮毛就上涨了好几倍。然而就这样还是供不应求,俄罗斯见有利可图,于是在旱獭聚集的满洲里设立了据点,大量招募华工猎獭。

由于待遇不错,一些逃荒到东北的苦力,尽管没有捕猎技巧,还是源源不断地加入到猎獭的队伍中去了。

所谓旱獭,其实就是土拨鼠。别看它们生得憨态可掬,其实行动敏捷,对于没有经验的人而言,并不是很容易捕捉到。

不过,草原上偶尔也会有腋窝肿胀,行动迟缓的旱獭出现。它们都是因为感染了鼠疫后,被同类驱逐出来的病獭。

对于当地的居民和有经验的猎人来说,这种病獭十分危险,因此他们从来不会去接近这些病獭。

但是那些没有捕猎技巧的人,却在利益的驱使下,根本不放过那些感染了鼠疫的旱獭,甚至他们还将剥了皮的旱獭煮熟充饥。

(被隔离的疫病患者)

很快,捕食过旱獭的人,就出现了感染鼠疫的情况。

起初在满洲里不过一二例,但是仅过了一周左右,鼠疫已经蔓延到离满洲里有800多公里的哈尔滨一带,而且还在不断向外围扩散。

那时正是春节前夕,再加上没有防范措施,鼠疫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很快被传染开去。每天都新增几百名病人,死者更是不计其数。

出于对鼠疫的恐慌,许多疫区的人开始大逃亡。但是随着这些人的逃亡,疫区扩展到整个东三省。人们在逃离的过程中,又把鼠疫传染给了更多的人。

当时的日俄都有夺取东北的狼子野心。

日本见鼠疫在东北肆虐,认为有利可图,于是打着“人道主义,治病救人”的口号,对东北事务横加干涉。故意设立隔离区,防止其他国家过问东北疫情。同时,他们还在东北各地设立防疫局,趁机安插大量的军警和情报人员,以刺探情报,准备随时发动侵略战争。

俄国仗着国力强大,不经过清政府,直接在东北境内驻兵。并警告岌岌可危的清政府,疫情若是威胁到俄国,他们就会对哈尔滨等地实行戒严。

除此外,俄国人还把替他们捕猎旱獭的华工作为鼠疫感染者,全部关在几节火车厢里进行隔离。由于寒冷和饥饿,许多被困在车厢里的华工和感染鼠疫的病人都死在车厢里。

另外,逃往俄国边境的难民,也被俄国人驱逐出境,以保证俄国不受到鼠疫的感染。

面对日俄的嚣张气焰,东三省官员由于没有能力设置防疫机构,所以一再上书清政府,请求自救。

(伍连德旧照)

在外务部大臣施肇基的举荐下,清政府最终任命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伍连德担任全权总医官,前往东三省疫区防疫救治。

伍连德是马来西亚人,早年在剑桥大学取得文学学士和医学学士双学位。此后他又到德国和法国等医科大学及研究院继续进修,拿到医学博士学位,后来又开过多年诊所,在医学上有很丰富的经验。

1907年,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邀请伍连德到天津陆军军医学堂担任副监督一职。

自此,在伍连德的努力下,西医才渐渐被国人接受。

伍连德接到清政府的任命后,迅速抵达东三省疫情最为严重的哈尔滨,创建了第一所鼠疫研究所。

随后,伍连德对鼠疫病人进行强制隔离,追溯病源,并大力进行防疫宣传。

但是伍连德在防治疫病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阻力是非常多的。

比如,没有可以用来做医学解剖的尸体。

尽管鼠疫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但中国人一向有“死者为大”的观念,因此死者的家人不肯把死者拿出来用作医学解剖。

最后,伍连德好不容易才找到两具外国人的尸体,得以实施解剖,确定了疫病。

再比如,当时一些外国医生认为,鼠疫病人是通过接触老鼠后才会感染上疫病的,只要消灭感染源就能控制疫情的扩散,因此他们发起捕鼠运动。

但伍连德观察那些捕捉的老鼠后,发现它们身上并没有鼠疫杆菌。倒是在俄国人加工的皮毛上,他发现了大量的鼠疫杆菌。在找到疫病源头后,他大胆地断定,东北鼠疫的爆发,是通过飞沫和空气传播,于是他开始大力推广口罩。

(口罩得到推广)

但是,外国医生却并不认可伍连德的论断。他们不断给东三省官员施压,希望能通过东三省官员,逼迫清政府撤销伍连德的职务。

就在这时,一名走访鼠疫病人的外国医生,在没有接触病人的情况下,受到了感染,并且很快就病逝了。

外国医生的死亡印证了伍连德的推断,口罩因此得到推广。

还比如,尽管伍连德做了诸多努力,但是疫病却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最后,伍连德以多年丰富的医学经验,认定疫病之所以得不到控制,是因为大量的尸体未能得到正确处理。

经过不断实验,伍连德发现鼠疫病菌在尸体上,能够存活3个月之久。他认为,要想阻断尸体上的传染源,必须对尸体进行严格的处理,要么是深埋,要么是焚烧。

由于人手不够,深埋显然不合适,那么就只能进行焚烧了。

(伍连德旧照)

伍连德虽然一直在国外求学,但是他也知道中国人一向讲究“入土为安”,所以他也不敢擅作决定。于是他只能上书清政府,将东北尸横遍地的悲惨情形向清政府做了详细的汇报。并明确地告诉清政府,那些尸体里活跃的病菌将会导致更多人死于疫病。

清政府不敢马虎,为了早日控制疫情,他们特意以皇帝的名义下发了一份批准火葬的圣旨。

这份圣旨对东三省的百姓,果然起了很大的效果。很快,许多疫病死亡的尸体都被堆积在了公共墓地上,一些已经掩埋的尸体也被挖出来放到一起。

这一天,正是大年初一,举国上下都沉浸在春节的祥和气氛中。但哈尔滨郊外的公共墓地上,却有大大小小100多口棺材累叠在一起,看上去极为悲凉。

在东北官员的组织下,200多名防疫人员挖了一处极深的深坑,随后,大家把这些装满尸体的棺材堆放在深坑里,由于棺材不够,许多尸体又被堆放在棺材上面。

随后,防疫人员浇上煤油,点上火。

在熊熊烈火中,2000多具尸体很快就化成了灰烬。

伍连德深知死者的家属们不能接受这种丧葬模式,为了安慰那些活着的人们,他下发了传单,鼓励大家放鞭炮冲走晦气。

众人也希望疫情早日过去,于是城乡处处鞭炮震天。

意想不到的是,当这一切忙碌告一段落后,不光死亡的人数开始下降,疫情也慢慢得到控制。

原来,鞭炮中的火药在爆炸后,能起到消毒防疫的作用,这无形中又为防治疫情,起到了良性的作用。再加上伍连德不光阻断了感染源,并积极采取了有效的预防措施,因此猖獗了两月之久的疫病,终于得到了控制。随后一切都向好的方向发展,直至死亡人数为零,为闹得人心惶惶的鼠疫,画上了个完美的句号。

伍连德不仅战胜了鼠疫,同时还有效地阻止了日俄侵略东北的行径,因此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甚至,诺贝尔基金会还把他列为诺贝尔候选人名单中。

(参考资料:《哈尔滨 1910:晚清东北大鼠疫纪实》)


张生全精彩历史


2910年11月9号,一名由满洲里来哈尔滨的中国工人,在中东铁路工人居住的房屋内因鼠疫死亡。此次鼠疫是从沙俄西伯利亚传到满洲里,再由满洲里传到中国,很快就传遍了哈尔滨,并蔓延到整个东北,11月初,傅家甸(今道外区),还只有2-3例,12月中旬,一天10来例,到下旬增加至几百人,由于医疗水平、设备、专业人员缺乏,官员的无知导致疫情蔓延到整个东北,哈尔滨防疫局总医官伍连德控制人员流通并隔离感染者,焚烧火化死者尸体消灭感染源,设计防护口罩等一些有效措施。1911年4月底,鼠疫消灭。此次鼠疫6个月时间,死亡六万多人。


五千年铲史官


是的,只是当时医疗极为落后,没有预防,更没有防治,任其漫延,


改变命运靠努力


那可能是世界上第一次以肺鼠疫的形式传播的鼠疫。所以当时欧洲的西医鼠疫权威(伍连德是他徒弟)来了中国 检验出鼠疫菌了 仍然敢不戴口罩去看病人,于是自己也被感染 一命呜呼了。如果不是这个情况,还真轮不着伍连德挑大梁。


寒士有书不虑矣


是因为获取土拨鼠的毛皮,土拨鼠繁殖很慢很低,没办法就老的病的也要!皮做衣服,当然也不能浪费,最初就是发现有人吃完土拨鼠后得病死了,蔓延开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