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途島海戰:為何日本稱霸太平洋的企圖被截止在中途?

導言

1942年6月的中途島海戰是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也是日本海軍由盛轉衰、由主動轉為被動的轉折點。在這場戰役中,美國海軍不僅以少勝多成功擊退了日本海軍對中途島的攻擊,而且還得到了太平洋戰區的主動權。

中途島海戰:為何日本稱霸太平洋的企圖被截止在中途?

那麼,日軍為何要進攻中途島?真的是被半年前偷襲珍珠港的勝利衝昏了頭腦嗎?是因為其狂傲自大而失敗了嗎?答案究竟是什麼呢?

今天,就和阿康同學一起來探索一下日軍失敗的真正原因吧。


進攻中途島的目的

1.中途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中途島的面積只有4.7平方公里,但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也決定了它戰略地位的重要性。這個島距美國舊金山和日本橫濱均為2800海里,處於亞洲和北美之間的太平洋航線的中途, 故名為中途島。

中途島海戰:為何日本稱霸太平洋的企圖被截止在中途?

距珍珠港1135海里的中途島,是美國在中太平洋地區的重要軍事基地和交通樞紐,也是美軍在夏威夷的門戶和前哨陣地。中途島一旦失守,唇亡齒寒,美太平洋艦隊的大本營珍珠港也將不保。


2.山本五十六的狂妄野心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軍航空兵突然偷襲了美國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的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此後3個多月的時間裡,到中途島海戰之前,日本海軍幾乎控制了整個西太平洋。

中途島海戰:為何日本稱霸太平洋的企圖被截止在中途?

珍珠港事件

在這幾個月裡,日本軍隊每取得一次勝利,日本國內都會群情激昂。被戰爭狂熱煽動起來的 東京市民排著長隊,揮舞著紙製太陽旗,湧到皇宮門前舉行祝捷大會。日本軍人更是士氣高漲。然而,在這些熱鬧歡騰的背後,有一個人總顯得心事重重。此人便是日本海軍聯合艦隊 司令山本五十六大將。日軍偷襲珍珠港成功後,他就曾冷靜而清醒地指出:我們只是喚醒了一個巨人,必須在巨人尚未起身之前,完成襲擊珍珠港未竟之事業,徹底擊毀美太平洋艦隊。

中途島海戰:為何日本稱霸太平洋的企圖被截止在中途?

在他看來,雖然珍珠港事件中,美國陸海軍及其航空力量損失慘重,8艘戰列艦中,4艘被擊沉,一艘擱淺,其餘都受重創;6艘巡洋艦和3艘驅逐艦被擊傷,200多架飛機被擊毀,數千官兵傷亡。但是美太平洋艦隊的3艘航空母艦卻毫髮無損。而且,當時美國的生產能力數倍於日本,一旦美國的戰爭機器開動起來,日本很難有取勝的把握。

中途島海戰:為何日本稱霸太平洋的企圖被截止在中途?

因此,山本五十六竭力贊成聯合艦隊參謀長宇垣少將提出的進攻中途島計劃,他認為如果能佔領中途島,這樣既可以將該島作為日機空中巡邏的前進基地,威逼夏威夷,又可以誘出美國艦隊,在決戰中予以殲滅。這豈不是一舉兩得?

中途島海戰:為何日本稱霸太平洋的企圖被截止在中途?

於是,日本海軍軍令部發布了《大本營海軍部第18號命令》,正式批准中途島作戰計劃,並被命名為“米號作戰”。


那麼,既然有詳細的作戰計劃,為什麼會失敗呢?

1.日軍戰略佈局不合理,作戰模式死板,戰術受傳統思維束縛

在中途島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主力幾乎傾巢而出,但是實際參戰的只有第一機動部隊的4艘航母以及其艦載飛機,而其他水面艦艇部隊都站在旁觀者的位置,類似隔岸觀火。以主隊自居的戰列艦部隊甚至一炮未發,就在美軍航空兵面前倉皇敗退。然而,這種情況的出現則源於日軍依然按照傳統的戰法行事,將兵力分散為相互距離幾百海里的幾個大的集團。

中途島海戰:為何日本稱霸太平洋的企圖被截止在中途?

這種佈勢在水面艦隊為核心的海戰中問題不大,各個集團完全有時間相互策應、相互支援,但是在以航空兵為主的快節奏作戰中,這種部署就顯得緩不濟急,實際上等於是剝奪了各集團參加作戰的機會。反觀美軍艦隊的部署卻很集中,水面艦艇部隊始終圍繞母艦航空部隊,形成了緊湊有力的航空作戰佈局。結果,弱勢的美軍得以發揮其全部能量,而日軍絕大部分力量卻處於閒置狀態。

中途島海戰:為何日本稱霸太平洋的企圖被截止在中途?

所以,由於日軍戰略佈局不合理,作戰模式死板,戰術受傳統思維束縛,完全不符合以航空一體為核心的現代海上作戰快節奏的要求,因而這也是日軍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2. 日軍航母艦隊編組不合理,位置過於分散,無法滿足支援與決戰的需要

首先是作為海戰核心之一的航空母艦被分散派往三地作戰。數量分佈如下,參加中途島作戰的日軍共有8艘航母,其中除了第1機動部隊的4艘航母外,由2艘航母組成的第2機動部隊在上千海里之外的阿留申方向作戰,另外2艘航母分別配屬中途島作戰的其他水面艦艇部隊。最後的結果是,在第1機動部隊的航母遭到重創時,其他日軍航母特別是第2機動部隊的2艘主力航母都來不及趕赴戰場,因而無法對美軍實施原本可能實現的有力反擊。對此,當時參加作戰的參謀源田就感慨道:如果其他航母在這裡,就不至於落得如此慘敗了。

中途島海戰:為何日本稱霸太平洋的企圖被截止在中途?

其次,是航母艦隊自身的輔助兵力嚴重不足。艦載飛機是航空母艦的基本作戰手段,為滿足飛機起降和存放等方面的需要,航母建造首先要滿足空間需要,因此,相對戰列艦而言,航母艦高體大,結構比較脆弱。這個弱點需要合理的編組來彌補,需要給航母配備強大的護衛和警戒兵力。事實上,航母艦隊已經承擔了最重要的作戰任務,所有作戰組合和部隊編組理應圍繞航母艦隊來進行,但日本海軍依然按照以大炮鉅艦為中心的思想進行作戰組合。

比如,聯合艦隊將航母機動部隊頂在最前面充當先鋒,而將稱為主隊的戰列艦部隊部署在航母部隊的後方,目的是待航空作戰掃清障礙後,再投入主隊展開決戰。


中途島海戰:為何日本稱霸太平洋的企圖被截止在中途?

因而,如此一廂情願的組合使航母艦隊承受了來自美軍的全部壓力,而本可以分擔這些壓力的部隊最後卻無用武之地。所以,這也是日軍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3. 日本聯合艦隊指揮官山本五十六對現代海戰的錯誤理解

作為聯合艦隊的最高的指揮官,山本五十六一直被日本海軍奉為神明,然而,沒有人料想到,作為最先提出航空戰理論的他,居然在中途島戰役中避長揚短,採用近代傳統海戰模式,即戰列艦為核心,配合驅逐艦、潛艇等戰艦,這種行為為日本聯合艦隊失敗埋下了禍根。

中途島海戰:為何日本稱霸太平洋的企圖被截止在中途?

面對美國航空母艦群,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山本帶領著日本海軍很快就走到了末日。同時,山本的錯誤並不僅僅表現在作戰計劃中,也表現在戰場指揮方面。

比如,在得知機動部隊遭到重創後,山本竟然無視海戰樣式和作戰節奏已經出現的變化,下令距離遙遠的各部隊向戰場集中,追上美軍航母艦隊,並進行水面艦隊的夜間決戰,結果使各部在美軍航空威力圈內前伸過遠。雖然10多個小時後山本糾正了這個錯誤,下令全軍撤退,全速脫離美軍航空威力圈,但這時聯合艦隊大部分的部隊已經處於險境了。由於山本的這個錯誤,聯合艦隊各部不得不在長達20個小時裡倉惶東撤,竭力逃離美軍航空兵的虎口,並在這個過程中付出了損傷重型巡洋艦各1艘,損傷驅逐艦2艘的殘酷代價。


中途島海戰:為何日本稱霸太平洋的企圖被截止在中途?

由於聯合艦隊指揮官對海上航空作戰認識不夠,導致了在這場戰爭中出現了很多次的失誤,因此這也是日軍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4.日軍情報作戰能力欠缺,效率遲緩,耽誤戰機

情報戰歷來都是作戰中的重要環節,但是相對傳統大炮鉅艦之間慢節奏的作戰而言,現代海上航空作戰的速度節奏明顯加快,作戰形勢的突變往往表現在瞬息之間,因此情報戰的地位作用與傳統海戰不可同日而語。早在日軍偷襲珍珠港之前,英國情報部門就已經成功地攔截了日本電報,並向美國發出警告,但由於美國整體消極避戰,不相信日本會愚蠢到向美國開戰,這才釀成了慘劇。

中途島海戰:為何日本稱霸太平洋的企圖被截止在中途?

這次,中途島海戰開始前,美軍太平洋艦隊聯合他國情報部門早早地就掌握了日軍聯合艦隊的所有計劃細節,並做出針對性的部署。開戰當天,美軍戰場偵察的效率也遠高於日軍聯合艦隊,雙方偵察機發現對方航母艦隊的時間竟然相差了近2個小時!一方早已經洞察了一切,而另一方卻需要依靠猜測來作戰。

因此,日軍遲緩低效的情報戰完全不適應海上航空作戰的快節奏。


5.日本海軍上下的狂妄自大心理

珍珠港戰役的勝利大大鼓舞了日本海軍的信心,使之以前認為的龐然大物美國居然是一隻紙老虎。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珊瑚海海戰過後,僅僅一個月,山本把中途島擬定為下一個攻擊目標。

中途島海戰:為何日本稱霸太平洋的企圖被截止在中途?

當日本第一機動部隊抱著自大的心理,氣勢洶洶地朝著中途島飛來,這次日本人怎麼也沒有想到,美國航空木劍上的大炮早就對準了他們,加之參謀部未認真制定作戰計劃和海軍部隊演練的虛假數據,部隊遭到重創。因此,這也是日軍失敗的重要原因。


總結

中途島海戰是海軍史上成敗瞬息萬變的一戰,是美國海軍以少勝多的一個著名戰例。美軍共損失1艘航空母艦、1艘驅逐艦、147架飛機和307人,而日軍由於作戰情報被美軍破解、聯合艦隊指揮官對海上航空作戰認識不夠、排兵佈陣不合理等原因,導致日軍一共損失4艘航空母艦、1艘重巡洋艦、322架飛機和3500人,另外還有1艘重巡洋艦和2艘驅逐艦受重創。

中途島海戰:為何日本稱霸太平洋的企圖被截止在中途?

更重要的是,日本海軍損失了三分之二的航空母艦和幾百名熟練的艦載機飛行員,這使得日軍完全喪失了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據有的海空控制權,也使得日本稱霸太平洋的企圖被截止在中途。

日本也由於在這場海戰中受到的重大損失,所以在這場戰爭之後,日軍被迫停止了在戰略上的全面進攻,轉而採取了守勢,因此太平洋戰爭開始出現了轉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