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被吳國打敗後,秦國出兵相助,有伍子胥和孫武的吳國為何失敗?

調侃歷史


導語:

伍子胥從楚國逃到了吳國,在吳國成為了吳王闔閭的重要幫手。此外孫武也加入到了吳王闔閭的陣營當中。這對闔閭來說,簡直如虎添翼。

伍子胥負責整體戰略的謀劃,而孫武則負責具體的戰術佈局。這兩個人幫助吳王闔閭擊敗楚國,楚昭王逃亡在外,楚國幾乎滅國。

在這個檔口上,秦國出手相助。擁有伍子胥加孫武的黃金配置的吳國,依舊還是退了回去,使得楚國得以復國。那麼是什麼阻擋了吳國滅亡楚國之路呢?

01申包胥入秦求救,秦王出兵救楚。

楚昭王簡直哭瞎了,伍子胥和孫武實在是太強大了,眨眼之間楚國大軍潰敗而逃,吳國軍隊長驅直入進入楚國國都郢都。

楚昭王立刻帶著妻兒老小逃了出去,這個時候能夠搭救楚國的,可能只有秦國了。因為當時的秦哀公是現在楚昭王的外公,有這麼一層親戚關係,秦國應該不會袖手旁觀。

二子對曰:“楚將子常貪,而唐、蔡皆怨之。王必欲大伐,必得唐、蔡乃可。”闔廬從之,悉興師,與唐、蔡西伐楚,至於漢水。楚亦發兵拒吳,夾水陳。吳王闔廬弟夫概欲戰,闔廬弗許。夫概曰:“王已屬臣兵,兵以利為上,尚何待焉?”遂以其部五千人襲冒楚,楚兵大敗,走。於是吳王遂縱兵追之。比至郢,五戰,楚五敗。楚昭王亡出郢,奔鄖。鄖公弟欲弒昭王,昭王與鄖公奔隨。而吳兵遂入郢。---《史記》

所以楚昭王派遣申包胥前往秦國求援,結果秦哀公卻拒絕了申包胥的請求,因為秦國並不希望得罪強大的吳國。

這個時候申包胥展現出了他的忠義,他在宮殿大門口哭了七天七夜,終於打動了秦哀公。於是秦哀公派遣了子蒲、子虎率領500輛戰車前往救助楚昭王。

  1. 但是秦軍從來沒有跟吳國打過仗,所以這兩位將領也不知道吳國的戰術。於是他們打算先讓楚軍和吳軍交戰,他們在旁邊觀戰。
  2. 當時吳王闔閭派遣他的弟弟夫概追擊楚軍,本是必勝的戰役,結果半路殺出了一支秦軍。秦軍和楚軍合作,將夫概徹底擊敗。
  3. 此後吳國的軍隊雖然再次擊敗楚軍,可後發制人的秦軍又擊敗了吳軍。這場戰爭,孫武和伍子胥都沒有參與其中,所以他們倆的作用並沒有發揮出來。

當時伍子胥正在楚國國都為他的父兄報仇雪恨,而孫武也沒有趕往前線,這才給了秦國和楚國得以喘息的機會。

當然秦國的出手,不是決定這場戰役最終勝敗的關鍵所在。真正的關鍵,其實還在楚國人自己身上,他們自己不努力,誰也救不了他們。

02吳國內部叛亂,越國偷襲吳國,闔閭無暇顧及楚國。

秦軍和楚軍聯合起來,實力的確不小,不過強大吳國並不會感到害怕。可這個時候吳國出現了新的情況,迫使闔閭必須要回去解決問題。

  • 當時越國的國王允常覺得闔閭大軍正在楚國,他們國內比較空虛,所以允常就吩咐越國的人馬進攻空虛的吳國,希望能夠拿下吳國。
  • 闔閭志得意滿,壓根就瞧不起越國的進攻,索性只派遣了一支人馬去對付越國,自己依舊留在楚國。
  • 可是另外一件事的發生,使得闔閭不得不動身回去。當時闔閭的弟弟夫概被秦軍擊敗以後,不告而別,帶著自己的人馬提前回到了吳國。

他回去不是為了抵抗越國,而是為了在吳國自立為王。這件事非同小可,畢竟夫概是闔閭的親弟弟,是有繼承權的。

如果夫概在吳國的地位穩固了,那闔閭可就無家可歸了。所以闔閭不得不帶領大軍回到吳國,平定這場內亂。

十年春,越聞吳王之在郢,國空,乃伐吳。吳使別兵擊越。楚告急秦,秦遣兵救楚擊吳,吳師敗。闔廬弟夫概見秦越交敗吳,吳王留楚不去,夫概亡歸吳而自立為吳王。闔廬聞之,乃引兵歸,攻夫概。夫概敗奔楚。楚昭王乃得以九月復入郢,而封夫概於堂溪,為堂溪氏。---《史記》

也就是說吳國的外患其實並不能阻擋闔閭滅亡楚國的決心,但是內亂是闔閭最擔心的事情。其實強大的對手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跟你不是一條心的隊友。

趁著吳國帶兵回到了自己的國家,秦國的大軍也長驅直入,將吳國殘留的人馬全都趕跑了。秦哀公幫助楚昭王重新恢復了自己的國家,楚國這才得以復國。

不過經此一役,楚國元氣大傷,國內損壞十分嚴重,民不聊生的狀態持續了很長時間,楚國自此失去了爭雄天下的能力。

03伍子胥太缺德,滅楚之戰天怒人怨。

伍子胥父親和兄長的死,的確令人感到比較淒涼,畢竟他們是忠臣孝子,卻遭遇瞭如此不公平的待遇。

  1. 不過伍子胥後來報仇的手段,實在是令人感到膽寒。他帶兵攻入楚國國都以後,將殺害他父親的楚平王給挖了出來鞭屍,這在當時來說,是很令人驚訝的一件事。
  2. 不僅如此,他強烈建議吳王闔閭,必須要徹底消滅楚國,所以一定要將楚國的宗廟給全部搗毀了。所以當時闔閭將楚國祭祀先賢的宗廟盡數搗毀,楚國失去了相應的根基。
  3. 對死人如此殘忍,那也就算了。伍子胥對楚國的活人也豪不手下留情。伍子胥進城以後,完全放縱手下的士兵對楚國國都內的百姓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闔閭本人霸佔了楚昭王的夫人,伍子胥甚至將楚國大夫的家人們全都抓了過來,按照男女分成了兩隊。大夫的女眷們,全都被吳國將士們給糟蹋了。

他們對楚國造成的傷害是無法彌補的,以至於楚國復國以後,不少女子因為失身自縊而死,楚昭王的夫人更是覺得失身於闔閭,對不起楚昭王,所以自盡謝罪。

如此行徑,長達三月有餘。闔閭為什麼不願意那麼早回到吳國呢?他在楚國的小日子過得實在是太舒服了,他捨不得回去。

鄖公之弟懷曰:“平王殺吾父,今我殺其子,不亦可乎?”鄖公止之,然恐其弒昭王,乃與王出奔隨。吳王聞昭王往,即進擊隨,謂隨人曰:“周之子孫封於江漢之間者,楚盡滅之。”欲殺昭王。王從臣子綦乃深匿王,自以為王,謂隨人曰:“以我予吳。”隨人卜予吳,不吉,乃謝吳王曰:“昭王亡,不在隨。”吳請入自索之,隨不聽,吳亦罷去。---《史記》

因為他們對楚國造成了如此大的破壞,所以引起了楚國百姓的群情激奮。幾乎所有楚國百姓,都開始反抗吳國。吳國軍隊也承擔著巨大的壓力,一時之間無法應付楚國百姓們的反抗。所以在這個時候,闔閭選擇回國,這也是一個原因。

總結:孫武看不慣伍子胥和闔閭的所作所為。

整個過程當中,闔閭驕奢淫逸,伍子胥發洩出氣,所有主人公當中,只有孫武是沉默不語的。他完全沒有想到,自己幫助闔閭戰勝楚國以後,居然會出現如此殘忍的事情。

也是在這裡,孫武看清了吳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人性到底又是怎麼一回事。所以孫武在回到楚國以後,毅然決然選擇辭職。

即使闔閭將滅楚的最大功勞給了孫武,孫武還是表示拒絕。和骯髒的官位比起來,孫武似乎更喜歡歸隱山林的生活。

所以從這兒以後,孫武選擇歸隱山林。也是在他歸隱以後,他寫出了曠世名作《孫子兵法》。


江湖小曉生


導語

吳國霸業的建立,自然離不開孫武的赫赫戰功,曾經疆域並不遼闊的吳國,卻因為吳王闔閭邁上新的征程,然而同樣也因為闔閭,為將來的吳國埋下禍根。很顯然,在整個吳國的稱霸過程當中,孫武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決定性作用,但是後來吳國對於楚國的戰略行動,就不得不提及伍子胥。

當時伍子胥逃離到吳國之時,除了帶著殺父之仇的滔天怒火,還有關於楚國的戰略佈局,軍事機密,顯然能快速打敗楚國也就不足為奇了,有孫武就足夠稱霸,那麼在孫武、伍子胥聯手之下,顯然收了楚國也不在話下,但是為何最終卻被殘楚絕地反擊呢?難道真的是因為驕兵必敗嗎?

失誤之一(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確實,本來強大如斯的吳國,再有了伍子胥 的加盟,顯然消滅楚國不在話下,但就是因為當時伍子胥參與這場戰爭目的並不單純,所以也進一步導致了嚴重的後果。


伍子胥之初奔吳,說吳王僚以伐楚之利。公子光曰:“胥之父兄為僇於楚,欲自報其仇耳。未見其利”

很顯然,只要是明眼人一看便知,當時的伍子胥主要目的是報仇雪恨,後來的事實也證實如此,確實在伍子胥的帶領下,吳軍很快便攻破了當時楚國的都城,但是此時的伍子胥就開始忙著處理舊恩怨了,近乎喪失理智,不僅將過世的楚平王鞭屍300下,而且也縱容手下的將士為非作歹,卻不想這時的楚昭王無奈之下已經到秦國求援。

得到秦國增援的楚昭王,利用自己和吳軍交手的經驗,先讓夫概率軍乘勝追擊,卻不料早就秦軍早已經有所準備,剛開始還竄逃的楚軍,瞬間與秦軍形成合圍之勢,給了當時心高氣傲的吳軍沉重一擊 ,也此時的伍子胥忙著復仇,孫武也並未料到楚軍會來這一手,沒過多久,楚軍再次上演同樣的套路,再次力挫夫概大軍,在滅吳軍威風的同時,也數倍提升了楚軍士氣。

失誤之二(霸業已成?君臣二心!)

這場吳楚之爭,吳王闔閭就是為了稱霸大業,戰神孫武是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伍子胥說白了就是為了自己的復仇計劃,但是接下來關於戰後的權力鬥爭,才是最為致命可怕的,忙著接收勝利果實 的吳王闔閭,不僅霸佔了楚昭王的夫人,而且同伍子胥一般,以勝利者的姿態,不顧一切將楚國舊臣百姓置於水深火熱之中。

孫武輔佐吳王破楚,已經達到了自己的目的,與此同時對於吳王與伍子胥大破楚都之後的所做作為也感到不齒,或許是為了遠離世俗紛爭,沒多久後就自此銷聲匿跡,楚國的現狀,讓吳王及其下屬都已經認為大局已定,但是此時的夫概卻憋了一肚子火,被秦楚聯軍打敗不說,給吳王闔閭彙報戰況,本想求援,卻不料被吳王闔閭懟了回去,還罵他無能,這事豈能忍?

搶先一步回到吳國的夫概,借勢自立為王,而當時在楚都的吳軍,太過於囂張跋扈,引起楚國百姓的全體抵抗,反而需要面臨巨大的壓力,吳軍成為楚國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闔閭等人也沒辦法繼續待下去,只能戰略性撤退,但是此時的闔閭卻怎麼也沒有想到將面臨無家可歸的局面。

失誤之三(失民心者,也失天下!)

孫武英明一世,但卻因為吳王闔閭一事頭昏腦熱,讓孫武成了間接幫兇,儘管伍子胥為了復仇,做一些報復之事情有可原,但是太過於小心謹慎的的他,對於楚國遺留百姓的精神迫害確實最慘無人道的,公然羞辱當時諸多士大夫的女眷們,絲毫不念舊情,也忘記了自己曾經楚人的身份。

事已至此,吳楚一戰也成為強吳最後的輝煌,‘虎落平陽被犬欺負’而此時的吳國也不例外,曾經他們不屑一顧的越國,這時候也來給吳國來了臨門一腳,諸事不順 的吳王闔閭,回到吳國一方面要處理內部叛亂,另一方面還要提防越國偷襲,而此時的秦楚聯軍,已經順利收復被攻陷的楚都。

夫概作為吳王闔閭的弟弟,沒有號召力那是假的,何況吳王闔閭的在楚都的作為,自然不是那麼得民心的。

闔廬弟夫概見秦越交敗吳,吳王留楚不去,夫概亡歸吳而自立為吳王。闔廬聞之,乃引兵歸,攻夫概。夫概敗奔楚。

吳楚之戰暫時告一段落,吳王闔閭在攻越途中,中箭傷亡,隨後闔閭之子夫差即位,而後來伍子胥曾多次告誡吳王夫差,要及時亡羊補牢,處理越王勾踐,但是夫差就是不聽從,反而聽信他人讒言,讓伍子胥自殺,臨終前的伍子胥,甚至發下毒誓,挖出他的眼球,他要看著吳國的敗亡,果不其然,九年後得以應驗。

總結概述

冤冤相報,何時能了?伍子胥為了殺父之仇,慫恿爆發吳楚之爭,儘管但是伍子胥成功復仇,但是處理方式太過於極端,反而激發民怨,最終導致被群起而攻之,也因為越國的偷襲,導致吳王闔閭秋後算賬,哪裡曾想到,一代霸主吳王闔閭因為腳趾中箭,最終傷亡。這一下越國與吳國又因為殺父之仇結下樑子。

吳王夫差確實不負眾望,同樣也完成父親遺願,攻破越國報仇雪恨,還囚禁了越王勾踐,此時伍子胥同樣要求別留活口,要下死手,而此時的夫差顯然不願意再受伍子胥掣肘,重蹈覆轍,但是九年後,他也終於認清現實:

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

剛開始,種種跡象表明,勝利的天平是向吳王闔閭傾斜的,但是就因為人性使然,最終一步步將整個吳國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貪心就是整個吳國敗亡的最大根源。儘管有孫武,伍子胥坐鎮,也終究抵不過人心險惡。

戰爭沒有絕對的勝負之分,同樣也人生也必定跌宕起伏。事實證明:驕兵必敗,也不是不無道理。


科技歷史說


春秋戰國時期,諸國紛戰,百家爭鳴,一個又一個的國家不斷的興盛又衰弱,在春秋時期上演了一篇不一樣的史詩戰歌。各國紛爭,無不在為了土地權勢相互征伐,大國亂戰隨處可見,然而,亂世出英豪,正是因為亂世,才有了這些有才之人的發揮的餘地。

大爭之世豪傑輩出,張儀,蘇秦,孫臏,孫武等等英豪相繼出山,以眾生為棋子,在天下這個巨大的棋盤之上進行著曠世的對決。而一旦一個國家能夠得到一位真正的大才的扶持,崛起就必定不算太遠,例如管仲與齊恆公,商鞅與秦孝公等等。

管仲相恆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論語》

這些英傑一個個獨領風騷,大放異彩。在吳王闔閭時期,更是依靠著兵聖孫武以及伍子胥等人,攻破楚國得國都,使得楚國的君主都不得不棄城而逃,創造出了春秋時期以弱國攻佔強國的先例,不可謂不強大。

比至郢,五戰,楚五敗。楚昭王亡出郢,奔鄖。鄖公弟欲弒昭王,昭王與鄖公奔隨。而吳兵遂入郢。——《史記》

不過在後來楚國求救於秦國,吳國卻最終戰敗了,不得不選擇撤退。看到這裡大家或許會感到奇怪,當時吳國明明攜大勝之勢,兵鋒正盛,更有著孫武以及伍子胥這樣的大才,為何終究沒能延續鋒芒呢?

一、大肆屠城,軍紀敗壞,頓失民心

楚國強而吳國弱但是因為楚國發生了內亂,政治形勢一片混亂,所以這給了吳國可趁之機。然而,楚國畢竟是大國,在春秋時代,人們對於鄉土觀念以及國家觀念看的非常的重要,出門在外,往往同鄉甚至是同國的人顯得更加的親近。

所以,在先天上,吳人與楚人就處在了對立面。對於吳人來說,楚人是他們的手下敗將,是俘虜。然而對於楚人而言,吳人則是破壞他們家園的敵人。只是因為一時不備,才被吳軍侵佔,所以雙方有著不可調節的矛盾。

然而此時吳軍的統帥闔閭沒有意識到這種矛盾,本來吳軍就是孤軍潛入楚國,處在四面無援的方面。對於這些楚人百姓,應該主要以安撫為主,這樣才能夠讓吳人所佔領的楚人城池變得安慰。這也是古代對戰,大軍每佔領一處城池,就發榜安撫民眾的原因之一。畢竟只有民心安撫好了,大軍長久駐紮才能無後顧之憂。然而吳國的大軍進攻到了楚國都城郢都之後,從吳國君王闔閭開始,上到大臣,下到士卒,都開始放縱起來,燒殺淫掠,無惡不作,伍子胥更是因為自己的私人恩怨,甚至鞭屍於楚國先王。


這一系列的種種行為天怒人怨,使得楚國百姓怒火滔天,本來吳國軍隊就屬於孤軍深入,沒有援軍,不僅不安撫楚民,反而大肆的屠城,使得楚國上下所有人都充滿憤怒,所以在楚軍與吳國軍隊的戰鬥中,楚軍則更加頑抗,給吳國軍隊造成了劇烈的打擊。

這樣軍紀敗壞的軍隊,儘管暫時佔據楚國都城,但是卻只是武力佔據,反而使得所有的楚人同仇敵愾,變得更加團結起來。

二、目光短淺,錯失良機

最初的闔閭在進攻楚國的問題上,積極的採取了孫武伍子胥的建議,然而楚國畢竟是大國,雖然被吳國攻佔了國都,但是這些楚國的大臣們甚至於楚國的君王仍然存在,也就相當於楚國的政治基礎,統治階層還保持完整。

隨著這些楚國統治階層的逃亡,儘管闔閭攻佔了楚國國都,但是這些人只要還在,楚國的抵抗勢力就有了主心,這對於吳國而言,仍然是一個巨大的隱患。這個時候吳國本應該乘勝追擊,將楚王等統治階層一網打盡。

然而吳國上下卻忽視了這個問題,來到楚國的國都以後,迅速的被楚國國都的繁華迷亂了雙眼,闔閭忙著享受楚王的後宮,大臣們士卒們忙著搶奪財物,姦淫婦女。沒有人再去考慮這個問題,這也就使得楚國自此有了喘息之機。

當時吳國不僅不繼續進攻楚國,反而這個時候還妄圖擴大戰果,分兵去進攻鄭國,結果因為伍子胥的原因,攻打鄭國也沒有成功,使得良機錯失。而與此同時,在糧草補給上,楚國疆域廣大,能夠充分補給;而吳國的軍隊卻是一直靠的後方的糧草補給,由於吳國不斷推進,戰線的不斷拉長,使得吳軍出現補給困難現象,糧食上出現短缺。俗話說的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沒有了糧草,對於一支軍隊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如此,兩者這就形成了一個鮮明對比。

正是因為吳國上下的目光短淺,使得這場戰爭的最終結局並不完美,並且吳國上下全部出馬進攻楚國,卻在楚國都城耽誤了太長時間,雖然吳國打敗了楚國,但是卻因為錯失良機,使得楚國在秦國的幫助下復國。

三、包胥之哭,援軍到來

正是因為吳國上下的目光短淺,給了楚國上下喘息之機,於是就有了求援的機會。這個時候秦國成為了楚國的救命稻草。並且因為當時秦國君王秦哀公是當時楚國國君的外公,所以秦楚兩國相處的是比較和諧的。

於是,趁著吳軍佔據都城的這段時間,楚王派遣申包胥向秦國求援。然而春秋無義戰,儘管秦楚兩國有著親戚關係,但是無端的招惹吳國這樣一個可以將楚國打的崩潰的強國,秦國沒有一點好處肯定是不會出兵相助的。於是,秦國上下開始推脫,趁機索要好處。於是就有了後來的申包胥之哭的故事,顯現出了申包胥的忠義。申包胥連續哭了七天七夜,只為請求秦國出兵援助。

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定公四年》

後來秦楚兩國商量好了條款之後,秦國迅速的出兵援助楚國。有了秦軍的加入,再加上吳軍對於楚人的侵略,楚國上下對於吳軍的反抗因為秦國這支生力軍的加入而變得更加高漲。

除了正面戰爭之外,吳國的後方也變得不安穩起來。由於夫概與秦軍戰鬥的失敗,由於擔心受到處罰,所以夫概搶先回到國內,趁機作亂。

俗話說國無主不穩,正是因為闔閭的長期離開,使得吳國內部有心之人起了別樣的心思,於是當夫概叛亂的時候,在吳國上下掀起了很大的聲勢。

這個時候假如闔閭不立馬返回國內,穩定叛亂,那麼假如夫概一旦地位徹底的穩固下來,他們這一支在外征戰的軍隊就沒有了援軍以及補給,所以闔閭不得不放棄繼續對楚國的征戰,選擇返回國內。

闔廬弟夫概見秦越交敗吳,吳王留楚不去,夫概亡歸吳而自立為吳王。闔廬聞之,乃引兵歸,攻夫概。夫概敗奔楚。楚昭王乃得以九月復入郢,——《史記》

同時,趁闔閭戰爭之際,越國對於吳國也起了暗中偷襲的心思,趁著吳國遠征之際,越國派遣兵馬進攻吳國。外有楚軍秦軍的反抗,內有叛亂,又有越國的趁機偷襲,吳國看似進攻楚國是大勝,但是在這場勝利下,卻有著層層的兇險。

總結

內有叛亂,外有敵軍,又不得民心,就算有著孫武伍子胥這樣的英傑,吳國在不佔地利不佔人和的情況下又怎能取得勝利。於是,最終闔閭只能選擇無奈退兵,選擇回國穩固後方。


夏目歷史君


當時的形勢,即使秦國不出兵,吳國最終也得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是吳國陷入了全民抗戰的泥潭。歷史上有很多巧合,很多重複,說是巧合,實際上往往是重蹈覆轍。秦國的出兵,只是加速了吳軍的失敗,並不是決定性因素。

在吳軍破楚的二百多年後,燕國又攻破了齊國,情形頗有幾分相似。燕將騎劫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就是把齊國人的祖墳給刨了,這一刨,齊國全民皆憤,怒不可遏。本來都已經投降的城池,已經做好當燕人的齊人,一聽說有這種事,都立馬起來反抗,跟燕軍血戰到底。古代人迷信,掘墳是很大的禁忌,如果被掘而無動於衷,那會終生自責,會認為死後無顏見列祖列宗。騎劫的一時衝動,是真的挑戰了齊人的底線,讓齊人忍無可忍。當全民反抗的時候,即使把樂毅再請回來,也無濟於事了。

伍子胥千不該萬不該,不應該打老楚王墳墓的主意。其實,攻破楚國首都,讓新楚王流離失所,這已經報仇了,再鞭屍,實在是太過了。老楚王雖然不好,雖然對不起伍家,但是並沒有對不起大多數的楚國人。而且新楚王還比較英明,對百姓還不錯,這樣侮辱他的先王,老百姓不同意,會認為是對全體楚國人的侮辱。另一方面,吳王闔閭佔領楚都後,沒有安撫當地百姓,而是隻顧著收集楚都的財富,這在策略上是嚴重的失誤。當年周武王可不是這樣,他攻破朝歌后,趕緊親自全城巡行,安撫百姓,並讓商朝的官員都各復其職,還把蒙冤入獄的人都給釋放出來,又打開糧倉分給百姓,還把鹿臺的金銀財寶拿出一部分分給百姓。武王的做法,才是真正的王者風範,一系列的舉動下來,殷人無不感動,無不稱讚,甘心臣服。可惜闔閭把這些舊事都給忘了,沒把“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放在心上。

吳軍的失敗,一方面是陷入了抗戰的泥潭,另一方面是後院問題沒有解決好。吳軍攻楚,幾乎是傾巢而出,導致後方嚴重空虛。越國雖弱,雖遠不足以跟吳國正面抗衡,但是趁虛而入,打個勝仗還是綽綽有餘。不打楚國的時候,越國很老實,一旦楚國受到重創,那越國人是坐不住的。因為楚國一旦被滅,下一個一定是越國,所以必須通過進攻吳國的後方,來緩解楚國的壓力,保住了楚國,才能保住越國。闔閭當年沒做到穩紮穩打,沒先滅越然後再攻楚,在先後順序上犯了嚴重的錯誤。伍子胥總結了經驗,所以到夫差的時候,堅決建議夫差先滅越,然後再爭霸。

還有一方面,闔閭當時沒認清國際形勢,不知道在那樣的形勢下,要吞併一個大國是會引起其他大國強烈關注的。那時候總體來講,大國之間有一個平衡,一旦某一國實力急劇擴充,其他各國會有嚴重的危機感,會不得不相繼捲入進來,以遏制平衡的嚴重打破。吳軍佔領楚國的時間很短,如果時間再長一點,不但秦軍會來,其他北方大國的軍隊也會來。國與國之間互救,在春秋戰國時期是常有的事,到了戰國時期更明顯。倘若吳國攻破了越國,那中原各國是不會公開介入的,因為越國當時還是小國,無足輕重,但是楚國不行,影響太大。

除了以上原因,還有一個要命的原因,那就是自家叛變,導致四線作戰,跟楚,跟秦,跟越,跟自己人。越國襲擊吳國後方,闔閭好像也沒有太在乎,有遷都的傾向,想幹脆把吳國的首都搬到楚國的都城來,因為郢都確實比姑蘇城繁華很多。同時他的弟弟夫概也有了新想法,既然闔閭要遷都楚地,那我乾脆擊敗越國,我返回姑蘇老家稱王。本來越人襲擊後方,闔閭並不是太在意,因為吳國的精銳都在他身邊,只要楚國這邊穩定了,返回滅越,分分鐘的事。但是夫概揹著他在吳都稱王了,這是堅決不能容忍的,所以他立刻決定放棄吳地,返回平叛。因為如果不平叛,就是在給手下的將士樹立不好的榜樣,以後叛變的人會越來越多。

吳軍雖然有伍子胥、孫武這樣的名將,但是名將只是名將,不是宰相。伍子胥打仗,搞經濟,都很厲害,但是安撫民心不太會,是一個比較衝動的人,不是肚裡能撐船的人。孫武是一個純粹的軍事家,集團內部的權力鬥爭他也不太懂。另一方面,孫武的建議,伍子胥和闔閭明顯沒有完全採納,因為《孫子兵法》很重視對百姓的安撫,不重視對財富的掠奪。很多人有疑問,為什麼這場戰役後孫武不見了?這很有可能就是因為攻陷郢都後,吳王和吳軍的一系列舉動,給楚國人民造成了災難,讓他感覺很失望,所以就選擇隱退了。周禮有這樣的規定,“為人臣,三諫而不聽,則逃之”。

吳軍的失敗,不是失敗在軍事上,而是失敗在政治和外交上,如果僅僅從軍事戰術角度考慮,那是很成功的。其實吳國是有盟國的,一個比秦國還要強大的國家,那就是晉國。當吳國戰敗的時候,晉國沒有絲毫的援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晉國雖然看楚國不順眼,但是並不想讓楚國滅亡。

吳軍進入楚國,打著以華夏伐蠻夷的旗號,但是到了楚國境內,所作所為卻並沒有華夏的樣子。後來導致秦國以秦楚“諸夏親暱”為由,來驅逐吳國這個蠻夷。華夏不僅僅是一個血統問題,不光是“姬姓我為伯”就能怎麼樣,還得有華夏王師的那份威武文明才行。楚莊王當年經常把周武王掛在嘴邊,向周武王學習,最終成就了一番霸業,但是吳王闔閭作為周室宗親,卻沒有向周武王學習。夫差後來很重視禮儀之邦的建設,也是對闔閭過往的總結,只可惜夫差也是顧此失彼。


秦客逸民


秦國出兵幫助楚國,有伍子胥和孫武的吳國為何會失敗?因為在絕對實力面前,任何智謀和兵法都是沒用的。

當時的吳國國力原本就比楚國差,只是還沒達到實力懸殊的程度,尚有拼手一搏的機會,因此在伍子胥和孫武的智謀指揮下,可以取得勝利。

但是,當秦國加入進來以後,這種機會徹底沒有了,兩個大國聯手打擊一個小國吳國,吳國無論再怎麼智謀超群,都無法在實力上抵擋秦楚聯軍,因為戰爭歸根結底拼的還是國力,所以當秦國出兵以後,吳國必敗。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程小滿的文史日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先前楚王聽信讒言,迫害伍子胥父子,喪失民心。國力江河日下。吳王闔閭重用伍子胥,富國強兵,同時在諸侯盟會上孤立楚國,因此能勢如破竹,五戰五捷,攻下楚國都城郢。

可是攻下郢都後,吳人卻充分暴露出暴虐無道的一面。吳國君臣羨慕郢都繁華,縱兵搶劫,各自忙著佔據豪宅大院,又見楚人貌美,強行賤淫各家婦女。伍子胥為報家仇,將楚王掘墓戮屍,這一系列的舉動,讓楚國人民明白了一個道理:不投降是死,投降也是死,何不奮力一戰呢?喪失了群眾基礎,吳軍焉能不敗?這是主觀原因。

另外當時越國趁吳國空虛而攻吳,闔閭弟弟夫概私自回國,自立為王。內外交困,吳王不得不率領大軍回國平叛,楚國在秦國的幫助下,才慢慢恢復元氣。這是客觀因素。


煮酒放歌


我們先交代一下為什麼吳國要滅楚國,春秋時期楚國就是大國了,楚平王聽信讒言,殺了伍子胥的父親和兄長,只有伍子胥隻身逃離楚國,投奔楚國東邊大國吳國。吳王闔閭領兵滅楚國不但替伍子胥了報仇,而且可以擴大自己領地,何樂而不為呢。吳王闔閭能順利滅掉楚國,和一個人分不開,就是鼎鼎大名“武聖”孫武。吳王拜孫武為大將軍,發兵攻楚,吳軍在蘇武指揮下連戰連捷打敗楚軍,攻下都城,楚王和太子都逃離了楚國。吳王闔閭貪戀楚國廣大土地,就想完全佔領楚國,孫武說楚國也是南方大國,地界大,人又多,附屬國也多。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收服的。

忠臣,申包胥是伍子胥是老朋友了,現在伍子胥帶領吳國大軍不但滅了楚國,還佔了國都郢都。申包胥想要復國,寫信給伍子胥希望他說服吳王退兵,伍子胥當然不肯退兵。申包胥無奈只能去西方大國秦國搬救兵。見到秦國秦哀公,說吳王是貪心暴君,現在滅了我們楚國,下一個滅就是你們秦國,他想獨霸天下。秦哀公不想和吳國打仗,就敷衍申包胥,申包胥在秦庭哭了七天七夜,米水沒進。史稱“哭秦庭”,秦哀公被申包胥忠誠打動,派大將子虎和子蒲率領500戰車和吳軍決一死戰,申包胥知道秦國派兵之後,讓楚昭王收拾殘兵敗將有子西和子期指揮和秦軍合兵一處攻吳軍。

吳國公子夫概(闔閭親兄弟)和秦楚聯兵相遇,看到大軍帥旗是“秦”,不由心驚,不敵秦楚聯軍敗下陣來。沒有想到秦軍來救楚,夫概速回郢都見闔閭。吳王沒有想到秦國會出兵救楚,和大將軍蘇武緊急商量對策。

夫概偷偷帶一隊人馬跑回國內,散佈謠言說吳王闔閭兵敗,生死不明,依照吳國規矩,有我繼承王位,守城的太子波和專毅不讓夫概進城,夫概無奈請求越國出兵,事成之後送五座城池當謝禮。伍子胥聽說夫概偷偷回國了,告訴吳王,夫概要篡位,吳王連夜回師,路上碰見太子波信使,信上說夫概勾結越國,越軍快打到國都了。吳王派人去把孫武和伍子胥招來商議。申包胥派來信使談議和,大概意思是你們吳軍退出楚國,我們也讓秦國退兵,吳王、伍子胥和孫武都同意,吳兵撤退時,把都城所有值錢東西都搬走了,一把火把郢都也給燒了,還遷走一萬多戶人。

吳王帶兵回國和城內士兵夾擊打敗了夫概和越軍。夫概兵敗逃跑了。


話歷史談道理


當時伍子胥的父親和兄長被楚王所殺,伍子胥懷著怨恨投奔了吳國,這時候孫武也加入到吳王闔閭的陣營中。

孫武主要是負責軍隊訓練和戰術佈局,伍子胥負責整個戰略的謀劃和一些實施的步驟。兩方面的發展迅速讓吳國強大,吳國向楚國發起攻擊,一舉擊敗楚國,楚昭王只好在逃,吳軍差點把楚國滅了。

就在吳國勝利在望之際,秦哀公收到楚昭王的求救,就派兵到楚國相助。秦軍和楚軍聯合作戰,吳王並不會感到懼怕,有吳子胥和孫武的配合,吳國的士氣更高,大有可能擊敗聯軍。就在這時,吳國傳來消息,內部發生判亂,吳王只好選擇撤退回國,楚國得以復國。

孫武劇照

孫武訓練的軍隊也太強大,眨眼時之間把楚國大軍潰敗而逃。吳國軍隊長驅直入打到楚國國都郢都,楚昭王嚇的趕快出逃吧,大半個楚國都被吳軍攻佔了,驚嚇的楚昭王趕快派申包胥入秦向秦王求救。

原來楚昭王和秦國還有一層親戚關係,楚昭王是秦哀公的外孫。親情放在哪,外孫向外公求救,那有不管不顧的道理。

申包胥帶著使命就前往秦國求援,當時秦哀公意識到了吳國的強大,不敢輕易得罪,就當即拒絕了申包胥的請求。

申包胥這就為難了,這樣回去也無法給楚昭王交代,再晚了楚國真就亡國了,楚昭王連命都沒了。怎麼辦?申包胥只能用行動去打動秦哀公能出兵相救。他在宮殿門前哭了七天七夜,終於打動了秦哀公,秦王派了子蒲、子虎率領五百輛戰車前往救助楚昭王。

援軍雖然到了,秦軍將領先讓楚國跟吳國開戰,他們在旁邊觀戰,觀察一下吳國打戰的戰術。是因為秦軍以前沒跟吳國打過仗,秦軍作戰很謹慎。

當時孫武沒在前線指揮作戰,伍子胥又在楚國國都為父親報仇雪恨。吳王闔閭派遣弟弟夫概追擊楚軍,戰爭快勝利了,這時候半路殺出一隻秦軍,兩軍合作將夫概徹底擊敗,吳軍再次出擊,反覆兩次,最後吳軍還是被聯軍擊敗。孫武和伍子胥沒有參加這次戰役,兩人的能力也無法發揮。吳軍的失利給了楚、秦軍喘氣的機會。

兩軍正打的火熱的時候,吳國方面傳來新的消息,越國王允常趁吳國內空虛突襲要佔領吳國,吳王先派遣了一支部隊去迎戰越軍。

緊接著,吳王的弟弟夫概被聯軍打敗,退回到吳國想自立為王。這件事很棘手,處理不好,闔閭就無家可歸,就無心再跟楚國交戰,闔閭先要撤回吳國解決這些問題。

按理說,吳國當時的實力能打敗秦楚聯軍,接下來也能把楚國滅了,闔閭對外患並不擔心,怕的是有這樣一個不省心的弟弟想要篡位。

吳王劇照

吳王帶著部隊回國處理國內事情,秦楚聯軍趁勢把殘餘的吳軍要趕出去,楚昭王在秦國的幫助下已經復國。

還有一個原因,讓闔閭無法在楚國繼續待下去,伍子胥為了父兄之仇,攻入楚國國都後,派人挖出楚平王的屍體鞭屍。更可惡的是他建議吳天徹底消滅楚國,將楚國的宗廟全部搗毀。伍子胥當時率兵進入城內,縱容手下士兵對吳國的百姓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最後還將楚國大夫的家人抓起來,把女眷們讓吳國的將士們糟蹋了。

闔閭還霸佔著楚昭王的夫人,從吳王到伍子胥再到將士們,對楚國百姓的這種傷害行為,已經引起楚國百姓的全體憤恨反抗。

楚國復國後慘狀連續發生,楚王夫人自盡,被糟蹋過的婦女自盡。

這是行為孫武看在眼裡,他很無奈,沒想到曾經幫助吳國強大起來戰勝楚國,會發生如此殘忍的事。孫武看清了吳王闔閭和武子胥的真面目,他不願意再和這些人共謀,即使吳王給他記大功,給高官他斷然回絕,歸隱山林,過自己悠閒的生活。

總體來說,楚國復國也是僥倖,有秦軍幫助的作用,也有後期楚國百姓含辱爆發出的集體反抗作用有關聯,還有多種因素造成吳王不得不撤軍。吳王和吳軍的作為,徹底激怒了一個軍事家孫武選擇歸隱,歸隱後寫出了盛名千年的《孫子兵法》。


斌哥居丹霞


首先你說失敗不合適。伍子胥,孫武以當時弱小的吳國兵力,長驅直入,攻破強大的楚國郢都,鞭屍楚王,最後全身而退,這本身就是勝利。

但由於楚國土地廣闊,吳國只是攻破了都城,沒有那麼強的兵力去佔據地方,楚國依然有戰略空間,而且楚國人心都未歸附,這種情況下吳國就不可長期停留,拖得時間越長,對自己越不利,更不可能據楚國為己有,況且還有強秦作為外援,勝算就更不大。

此時吳國內部正好發生內亂,吳王闔閭就先回去平叛了,命令伍子胥、孫武留守。伍子胥、孫武搬空了楚國寶物,又從容遷走楚國人口數萬到吳國,還立了華勝為楚王,智者知難而退,真看不出來失敗在哪裡。


太宗歷史


吳國最為強大之時,號稱兩千裡之地,其實力足以與東周各大強國相抗衡。但在吳國發起滅楚之戰前,其實力卻弱於楚國太多。

吳王闔閭時期,吳軍兵力應該是三萬人,約合二千一百乘;算上國內留守的兵力,吳國頂多也就算是三千乘之國。

可是,楚國的實力有多麼強大?

從楚武王到楚昭王,在漫長的春秋時代楚國所吞併的諸侯國不下數十,即便這些被楚人“滅國為縣”的諸侯國實力都不過三百乘,也可輕鬆地超越吳國了。更何況,這些被吞併的諸侯國中有不少都是千乘之國。楚靈王時期吞併了陳、蔡、東西不羹等等諸國後,楚國極有可能是東周第一個超過萬乘的諸侯國。雖然楚平王推翻楚靈王后履行承諾,將陳、蔡等等復國,但楚國綜合國力依然遠超吳國。

吳國之所以敢於發起滅楚之戰,是看準了三點時機:其一,王子朝在王室內部鬥爭中失敗後,楚國收留了他,致使周王室召集諸侯一致反對楚國,這讓楚國陷入了孤立;其二,楚昭王年幼,楚國大權落入令尹囊瓦之手,而囊瓦又是一位貪得無厭、嫉賢妒能之人,殺死了許多賢良大臣,造成人心不附楚國公室;其三,因為囊瓦的貪得無厭,導致盟友蔡、唐二國與楚國反目成仇,加入了吳國陣營,這更進一步削弱了楚國力量。

正是看清了楚國處於長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低谷期,熟諳楚國事務的伍子胥才趁機慫恿吳王闔閭前往伐楚,並在柏舉一戰中僥倖地戰勝了令尹囊瓦率領的楚軍主力,攻入了郢都,差點滅了楚國!

之所以說這是是“僥倖”,就是因為一個重要人物——楚國左司馬沈尹戌。

戰前沈尹戌曾提出了一個誘敵深入的殲敵計劃:放吳國大軍入南陽盆地,由令尹囊瓦率大軍據守漢水西岸與吳軍形成對峙,拖住入侵之敵;沈尹戌則率方城(今河南方城)之外的軍隊殺向蔡國附近,破壞吳國舟船,以切斷吳軍的糧草供給;然後,沈尹戌再通過後世的武勝關、九里關、平靖關殺回南陽盆地,與楚國主力配合,對漢水以東的敵人來個前後夾擊,徹底擊潰吳軍!

如果沈尹戌的作戰計劃能夠順利實施,即使吳軍再怎麼英勇善戰,恐怕都難以善終。恰恰是因為囊瓦嫉賢妒能,中途單方面改變了沈尹戌的作戰計劃,把殲滅戰打成了遭遇戰,才造成了郢都的淪陷。

柏舉之敗,並非楚軍實力不如人,而是因為囊瓦的嫉賢妒能,太不得人心

即便是郢都被攻陷後,楚軍還有大量軍隊退守南陽盆地北部以及方城之外;楚國領土遼闊,也有足夠的戰略空間與吳國軍隊進行長期的消耗戰。


可就在攻破郢都後,吳王闔閭出現了政治上的致命失誤。

進入郢都後,吳王闔閭下令,從他本人到下臣,按照祿位等級分別住進楚王及各級大臣的宮殿,淫遍楚王君臣的妻子。吳軍貴族們尚且如此荒淫無度,吳軍底層將士的兵紀如何,可想而知。

吳軍對郢都的肆意劫掠,激發出了楚人仇恨,使得他們的抵抗更加頑強了。

為了徹底消滅楚國的殘餘抵抗力量,吳王闔閭不得不再次分兵:他本人率主力在南陽盆地內由南向北進攻;親弟弟夫概則東出南陽盆地,從外圍往方城方向攻擊前進,試圖來個前後包抄。

就在此關鍵時刻,申包胥從秦國搬來了五百乘的救兵。方城之外的楚兵配合秦國救兵,迅速擊潰了夫概的軍隊。然後,他們再迅速返回南陽盆地內,與吳王闔閭展開了決戰。

這時,楚國另一盟友越國也趁虛對吳國發起了進攻。為了抵禦越人,南陽盆地之外的夫概被迫率軍退回國內。可夫概剛一回國,見國內無人能制衡,就野心膨脹地自行稱王!

留在南陽盆地內的吳國疲憊之師根本無法抵擋生猛的秦、楚聯軍,連敗數陣。在聽到夫概自行稱王后,多重打擊之下吳王闔閭再也無心戀戰,趕緊退兵,回國平叛去了。

至此,吳人滅楚之戰功敗垂成,徹底失敗了。


為什麼擁有伍子胥、華登、孫武等等精兵強將的吳國大軍,會功敗垂成?

首先,最關鍵因素在於楚國綜合國力實在太強,即便是郢都被攻破,其殘存兵力在廣闊的楚國大地上也足以與吳人進行長期消耗戰。相反,吳軍卻是勞師遠征,根本承受不起這種長期的消耗戰。

其次,吳王闔閭在攻破郢都後的倒行逆施,激發了楚人仇恨,讓楚人抵抗得更加強烈了。郢都被攻破前後,楚國上下可謂是一片散沙:藍尹亹拒載逃跑的楚昭王,蔓成然之子鬥懷曾經想殺楚昭王,雲夢澤內的楚人攻擊楚昭王……。這些事實都說明楚國公室已經不得人心了。如果不是吳人的倒行逆施激發出了楚人仇恨之心,讓楚人再度團結在公室之下進行頑強的抵抗,也許楚國真會被吳人滅國。

第三,楚國兩個盟友秦、越在關鍵時刻鼎力支持,發揮出“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同仇敵愾之心,起到了力挽狂瀾的作用;

第四,闔閭之弟夫概的造反算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使得吳國陷入了內外交困的窘境之中,闔閭不得不退軍去平定國內之亂。

正因如此,使得吳國伐楚形勢急轉直下,即使伍子胥、華登、孫武等人再強大,都無法扭轉敗局了。時勢可造人,也可毀人。錯過了絕佳時勢,就算是神仙也難以再挽回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