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被吴国打败后,秦国出兵相助,有伍子胥和孙武的吴国为何失败?

调侃历史


导语:

伍子胥从楚国逃到了吴国,在吴国成为了吴王阖闾的重要帮手。此外孙武也加入到了吴王阖闾的阵营当中。这对阖闾来说,简直如虎添翼。

伍子胥负责整体战略的谋划,而孙武则负责具体的战术布局。这两个人帮助吴王阖闾击败楚国,楚昭王逃亡在外,楚国几乎灭国。

在这个档口上,秦国出手相助。拥有伍子胥加孙武的黄金配置的吴国,依旧还是退了回去,使得楚国得以复国。那么是什么阻挡了吴国灭亡楚国之路呢?

01申包胥入秦求救,秦王出兵救楚。

楚昭王简直哭瞎了,伍子胥和孙武实在是太强大了,眨眼之间楚国大军溃败而逃,吴国军队长驱直入进入楚国国都郢都。

楚昭王立刻带着妻儿老小逃了出去,这个时候能够搭救楚国的,可能只有秦国了。因为当时的秦哀公是现在楚昭王的外公,有这么一层亲戚关系,秦国应该不会袖手旁观。

二子对曰:“楚将子常贪,而唐、蔡皆怨之。王必欲大伐,必得唐、蔡乃可。”阖庐从之,悉兴师,与唐、蔡西伐楚,至於汉水。楚亦发兵拒吴,夹水陈。吴王阖庐弟夫概欲战,阖庐弗许。夫概曰:“王已属臣兵,兵以利为上,尚何待焉?”遂以其部五千人袭冒楚,楚兵大败,走。於是吴王遂纵兵追之。比至郢,五战,楚五败。楚昭王亡出郢,奔郧。郧公弟欲弑昭王,昭王与郧公奔随。而吴兵遂入郢。---《史记》

所以楚昭王派遣申包胥前往秦国求援,结果秦哀公却拒绝了申包胥的请求,因为秦国并不希望得罪强大的吴国。

这个时候申包胥展现出了他的忠义,他在宫殿大门口哭了七天七夜,终于打动了秦哀公。于是秦哀公派遣了子蒲、子虎率领500辆战车前往救助楚昭王。

  1. 但是秦军从来没有跟吴国打过仗,所以这两位将领也不知道吴国的战术。于是他们打算先让楚军和吴军交战,他们在旁边观战。
  2. 当时吴王阖闾派遣他的弟弟夫概追击楚军,本是必胜的战役,结果半路杀出了一支秦军。秦军和楚军合作,将夫概彻底击败。
  3. 此后吴国的军队虽然再次击败楚军,可后发制人的秦军又击败了吴军。这场战争,孙武和伍子胥都没有参与其中,所以他们俩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

当时伍子胥正在楚国国都为他的父兄报仇雪恨,而孙武也没有赶往前线,这才给了秦国和楚国得以喘息的机会。

当然秦国的出手,不是决定这场战役最终胜败的关键所在。真正的关键,其实还在楚国人自己身上,他们自己不努力,谁也救不了他们。

02吴国内部叛乱,越国偷袭吴国,阖闾无暇顾及楚国。

秦军和楚军联合起来,实力的确不小,不过强大吴国并不会感到害怕。可这个时候吴国出现了新的情况,迫使阖闾必须要回去解决问题。

  • 当时越国的国王允常觉得阖闾大军正在楚国,他们国内比较空虚,所以允常就吩咐越国的人马进攻空虚的吴国,希望能够拿下吴国。
  • 阖闾志得意满,压根就瞧不起越国的进攻,索性只派遣了一支人马去对付越国,自己依旧留在楚国。
  • 可是另外一件事的发生,使得阖闾不得不动身回去。当时阖闾的弟弟夫概被秦军击败以后,不告而别,带着自己的人马提前回到了吴国。

他回去不是为了抵抗越国,而是为了在吴国自立为王。这件事非同小可,毕竟夫概是阖闾的亲弟弟,是有继承权的。

如果夫概在吴国的地位稳固了,那阖闾可就无家可归了。所以阖闾不得不带领大军回到吴国,平定这场内乱。

十年春,越闻吴王之在郢,国空,乃伐吴。吴使别兵击越。楚告急秦,秦遣兵救楚击吴,吴师败。阖庐弟夫概见秦越交败吴,吴王留楚不去,夫概亡归吴而自立为吴王。阖庐闻之,乃引兵归,攻夫概。夫概败奔楚。楚昭王乃得以九月复入郢,而封夫概於堂溪,为堂溪氏。---《史记》

也就是说吴国的外患其实并不能阻挡阖闾灭亡楚国的决心,但是内乱是阖闾最担心的事情。其实强大的对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跟你不是一条心的队友。

趁着吴国带兵回到了自己的国家,秦国的大军也长驱直入,将吴国残留的人马全都赶跑了。秦哀公帮助楚昭王重新恢复了自己的国家,楚国这才得以复国。

不过经此一役,楚国元气大伤,国内损坏十分严重,民不聊生的状态持续了很长时间,楚国自此失去了争雄天下的能力。

03伍子胥太缺德,灭楚之战天怒人怨。

伍子胥父亲和兄长的死,的确令人感到比较凄凉,毕竟他们是忠臣孝子,却遭遇了如此不公平的待遇。

  1. 不过伍子胥后来报仇的手段,实在是令人感到胆寒。他带兵攻入楚国国都以后,将杀害他父亲的楚平王给挖了出来鞭尸,这在当时来说,是很令人惊讶的一件事。
  2. 不仅如此,他强烈建议吴王阖闾,必须要彻底消灭楚国,所以一定要将楚国的宗庙给全部捣毁了。所以当时阖闾将楚国祭祀先贤的宗庙尽数捣毁,楚国失去了相应的根基。
  3. 对死人如此残忍,那也就算了。伍子胥对楚国的活人也豪不手下留情。伍子胥进城以后,完全放纵手下的士兵对楚国国都内的百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阖闾本人霸占了楚昭王的夫人,伍子胥甚至将楚国大夫的家人们全都抓了过来,按照男女分成了两队。大夫的女眷们,全都被吴国将士们给糟蹋了。

他们对楚国造成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以至于楚国复国以后,不少女子因为失身自缢而死,楚昭王的夫人更是觉得失身于阖闾,对不起楚昭王,所以自尽谢罪。

如此行径,长达三月有余。阖闾为什么不愿意那么早回到吴国呢?他在楚国的小日子过得实在是太舒服了,他舍不得回去。

郧公之弟怀曰:“平王杀吾父,今我杀其子,不亦可乎?”郧公止之,然恐其弑昭王,乃与王出奔随。吴王闻昭王往,即进击随,谓随人曰:“周之子孙封於江汉之间者,楚尽灭之。”欲杀昭王。王从臣子綦乃深匿王,自以为王,谓随人曰:“以我予吴。”随人卜予吴,不吉,乃谢吴王曰:“昭王亡,不在随。”吴请入自索之,随不听,吴亦罢去。---《史记》

因为他们对楚国造成了如此大的破坏,所以引起了楚国百姓的群情激奋。几乎所有楚国百姓,都开始反抗吴国。吴国军队也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一时之间无法应付楚国百姓们的反抗。所以在这个时候,阖闾选择回国,这也是一个原因。

总结:孙武看不惯伍子胥和阖闾的所作所为。

整个过程当中,阖闾骄奢淫逸,伍子胥发泄出气,所有主人公当中,只有孙武是沉默不语的。他完全没有想到,自己帮助阖闾战胜楚国以后,居然会出现如此残忍的事情。

也是在这里,孙武看清了吴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人性到底又是怎么一回事。所以孙武在回到楚国以后,毅然决然选择辞职。

即使阖闾将灭楚的最大功劳给了孙武,孙武还是表示拒绝。和肮脏的官位比起来,孙武似乎更喜欢归隐山林的生活。

所以从这儿以后,孙武选择归隐山林。也是在他归隐以后,他写出了旷世名作《孙子兵法》。


江湖小晓生


导语

吴国霸业的建立,自然离不开孙武的赫赫战功,曾经疆域并不辽阔的吴国,却因为吴王阖闾迈上新的征程,然而同样也因为阖闾,为将来的吴国埋下祸根。很显然,在整个吴国的称霸过程当中,孙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但是后来吴国对于楚国的战略行动,就不得不提及伍子胥。

当时伍子胥逃离到吴国之时,除了带着杀父之仇的滔天怒火,还有关于楚国的战略布局,军事机密,显然能快速打败楚国也就不足为奇了,有孙武就足够称霸,那么在孙武、伍子胥联手之下,显然收了楚国也不在话下,但是为何最终却被残楚绝地反击呢?难道真的是因为骄兵必败吗?

失误之一(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确实,本来强大如斯的吴国,再有了伍子胥 的加盟,显然消灭楚国不在话下,但就是因为当时伍子胥参与这场战争目的并不单纯,所以也进一步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伍子胥之初奔吴,说吴王僚以伐楚之利。公子光曰:“胥之父兄为僇於楚,欲自报其仇耳。未见其利”

很显然,只要是明眼人一看便知,当时的伍子胥主要目的是报仇雪恨,后来的事实也证实如此,确实在伍子胥的带领下,吴军很快便攻破了当时楚国的都城,但是此时的伍子胥就开始忙着处理旧恩怨了,近乎丧失理智,不仅将过世的楚平王鞭尸300下,而且也纵容手下的将士为非作歹,却不想这时的楚昭王无奈之下已经到秦国求援。

得到秦国增援的楚昭王,利用自己和吴军交手的经验,先让夫概率军乘胜追击,却不料早就秦军早已经有所准备,刚开始还窜逃的楚军,瞬间与秦军形成合围之势,给了当时心高气傲的吴军沉重一击 ,也此时的伍子胥忙着复仇,孙武也并未料到楚军会来这一手,没过多久,楚军再次上演同样的套路,再次力挫夫概大军,在灭吴军威风的同时,也数倍提升了楚军士气。

失误之二(霸业已成?君臣二心!)

这场吴楚之争,吴王阖闾就是为了称霸大业,战神孙武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伍子胥说白了就是为了自己的复仇计划,但是接下来关于战后的权力斗争,才是最为致命可怕的,忙着接收胜利果实 的吴王阖闾,不仅霸占了楚昭王的夫人,而且同伍子胥一般,以胜利者的姿态,不顾一切将楚国旧臣百姓置于水深火热之中。

孙武辅佐吴王破楚,已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与此同时对于吴王与伍子胥大破楚都之后的所做作为也感到不齿,或许是为了远离世俗纷争,没多久后就自此销声匿迹,楚国的现状,让吴王及其下属都已经认为大局已定,但是此时的夫概却憋了一肚子火,被秦楚联军打败不说,给吴王阖闾汇报战况,本想求援,却不料被吴王阖闾怼了回去,还骂他无能,这事岂能忍?

抢先一步回到吴国的夫概,借势自立为王,而当时在楚都的吴军,太过于嚣张跋扈,引起楚国百姓的全体抵抗,反而需要面临巨大的压力,吴军成为楚国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阖闾等人也没办法继续待下去,只能战略性撤退,但是此时的阖闾却怎么也没有想到将面临无家可归的局面。

失误之三(失民心者,也失天下!)

孙武英明一世,但却因为吴王阖闾一事头昏脑热,让孙武成了间接帮凶,尽管伍子胥为了复仇,做一些报复之事情有可原,但是太过于小心谨慎的的他,对于楚国遗留百姓的精神迫害确实最惨无人道的,公然羞辱当时诸多士大夫的女眷们,丝毫不念旧情,也忘记了自己曾经楚人的身份。

事已至此,吴楚一战也成为强吴最后的辉煌,‘虎落平阳被犬欺负’而此时的吴国也不例外,曾经他们不屑一顾的越国,这时候也来给吴国来了临门一脚,诸事不顺 的吴王阖闾,回到吴国一方面要处理内部叛乱,另一方面还要提防越国偷袭,而此时的秦楚联军,已经顺利收复被攻陷的楚都。

夫概作为吴王阖闾的弟弟,没有号召力那是假的,何况吴王阖闾的在楚都的作为,自然不是那么得民心的。

阖庐弟夫概见秦越交败吴,吴王留楚不去,夫概亡归吴而自立为吴王。阖庐闻之,乃引兵归,攻夫概。夫概败奔楚。

吴楚之战暂时告一段落,吴王阖闾在攻越途中,中箭伤亡,随后阖闾之子夫差即位,而后来伍子胥曾多次告诫吴王夫差,要及时亡羊补牢,处理越王勾践,但是夫差就是不听从,反而听信他人谗言,让伍子胥自杀,临终前的伍子胥,甚至发下毒誓,挖出他的眼球,他要看着吴国的败亡,果不其然,九年后得以应验。

总结概述

冤冤相报,何时能了?伍子胥为了杀父之仇,怂恿爆发吴楚之争,尽管但是伍子胥成功复仇,但是处理方式太过于极端,反而激发民怨,最终导致被群起而攻之,也因为越国的偷袭,导致吴王阖闾秋后算账,哪里曾想到,一代霸主吴王阖闾因为脚趾中箭,最终伤亡。这一下越国与吴国又因为杀父之仇结下梁子。

吴王夫差确实不负众望,同样也完成父亲遗愿,攻破越国报仇雪恨,还囚禁了越王勾践,此时伍子胥同样要求别留活口,要下死手,而此时的夫差显然不愿意再受伍子胥掣肘,重蹈覆辙,但是九年后,他也终于认清现实:

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

刚开始,种种迹象表明,胜利的天平是向吴王阖闾倾斜的,但是就因为人性使然,最终一步步将整个吴国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贪心就是整个吴国败亡的最大根源。尽管有孙武,伍子胥坐镇,也终究抵不过人心险恶。

战争没有绝对的胜负之分,同样也人生也必定跌宕起伏。事实证明:骄兵必败,也不是不无道理。


科技历史说


春秋战国时期,诸国纷战,百家争鸣,一个又一个的国家不断的兴盛又衰弱,在春秋时期上演了一篇不一样的史诗战歌。各国纷争,无不在为了土地权势相互征伐,大国乱战随处可见,然而,乱世出英豪,正是因为乱世,才有了这些有才之人的发挥的余地。

大争之世豪杰辈出,张仪,苏秦,孙膑,孙武等等英豪相继出山,以众生为棋子,在天下这个巨大的棋盘之上进行着旷世的对决。而一旦一个国家能够得到一位真正的大才的扶持,崛起就必定不算太远,例如管仲与齐恒公,商鞅与秦孝公等等。

管仲相恒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

这些英杰一个个独领风骚,大放异彩。在吴王阖闾时期,更是依靠着兵圣孙武以及伍子胥等人,攻破楚国得国都,使得楚国的君主都不得不弃城而逃,创造出了春秋时期以弱国攻占强国的先例,不可谓不强大。

比至郢,五战,楚五败。楚昭王亡出郢,奔郧。郧公弟欲弑昭王,昭王与郧公奔随。而吴兵遂入郢。——《史记》

不过在后来楚国求救于秦国,吴国却最终战败了,不得不选择撤退。看到这里大家或许会感到奇怪,当时吴国明明携大胜之势,兵锋正盛,更有着孙武以及伍子胥这样的大才,为何终究没能延续锋芒呢?

一、大肆屠城,军纪败坏,顿失民心

楚国强而吴国弱但是因为楚国发生了内乱,政治形势一片混乱,所以这给了吴国可趁之机。然而,楚国毕竟是大国,在春秋时代,人们对于乡土观念以及国家观念看的非常的重要,出门在外,往往同乡甚至是同国的人显得更加的亲近。

所以,在先天上,吴人与楚人就处在了对立面。对于吴人来说,楚人是他们的手下败将,是俘虏。然而对于楚人而言,吴人则是破坏他们家园的敌人。只是因为一时不备,才被吴军侵占,所以双方有着不可调节的矛盾。

然而此时吴军的统帅阖闾没有意识到这种矛盾,本来吴军就是孤军潜入楚国,处在四面无援的方面。对于这些楚人百姓,应该主要以安抚为主,这样才能够让吴人所占领的楚人城池变得安慰。这也是古代对战,大军每占领一处城池,就发榜安抚民众的原因之一。毕竟只有民心安抚好了,大军长久驻扎才能无后顾之忧。然而吴国的大军进攻到了楚国都城郢都之后,从吴国君王阖闾开始,上到大臣,下到士卒,都开始放纵起来,烧杀淫掠,无恶不作,伍子胥更是因为自己的私人恩怨,甚至鞭尸于楚国先王。


这一系列的种种行为天怒人怨,使得楚国百姓怒火滔天,本来吴国军队就属于孤军深入,没有援军,不仅不安抚楚民,反而大肆的屠城,使得楚国上下所有人都充满愤怒,所以在楚军与吴国军队的战斗中,楚军则更加顽抗,给吴国军队造成了剧烈的打击。

这样军纪败坏的军队,尽管暂时占据楚国都城,但是却只是武力占据,反而使得所有的楚人同仇敌忾,变得更加团结起来。

二、目光短浅,错失良机

最初的阖闾在进攻楚国的问题上,积极的采取了孙武伍子胥的建议,然而楚国毕竟是大国,虽然被吴国攻占了国都,但是这些楚国的大臣们甚至于楚国的君王仍然存在,也就相当于楚国的政治基础,统治阶层还保持完整。

随着这些楚国统治阶层的逃亡,尽管阖闾攻占了楚国国都,但是这些人只要还在,楚国的抵抗势力就有了主心,这对于吴国而言,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隐患。这个时候吴国本应该乘胜追击,将楚王等统治阶层一网打尽。

然而吴国上下却忽视了这个问题,来到楚国的国都以后,迅速的被楚国国都的繁华迷乱了双眼,阖闾忙着享受楚王的后宫,大臣们士卒们忙着抢夺财物,奸淫妇女。没有人再去考虑这个问题,这也就使得楚国自此有了喘息之机。

当时吴国不仅不继续进攻楚国,反而这个时候还妄图扩大战果,分兵去进攻郑国,结果因为伍子胥的原因,攻打郑国也没有成功,使得良机错失。而与此同时,在粮草补给上,楚国疆域广大,能够充分补给;而吴国的军队却是一直靠的后方的粮草补给,由于吴国不断推进,战线的不断拉长,使得吴军出现补给困难现象,粮食上出现短缺。俗话说的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了粮草,对于一支军队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如此,两者这就形成了一个鲜明对比。

正是因为吴国上下的目光短浅,使得这场战争的最终结局并不完美,并且吴国上下全部出马进攻楚国,却在楚国都城耽误了太长时间,虽然吴国打败了楚国,但是却因为错失良机,使得楚国在秦国的帮助下复国。

三、包胥之哭,援军到来

正是因为吴国上下的目光短浅,给了楚国上下喘息之机,于是就有了求援的机会。这个时候秦国成为了楚国的救命稻草。并且因为当时秦国君王秦哀公是当时楚国国君的外公,所以秦楚两国相处的是比较和谐的。

于是,趁着吴军占据都城的这段时间,楚王派遣申包胥向秦国求援。然而春秋无义战,尽管秦楚两国有着亲戚关系,但是无端的招惹吴国这样一个可以将楚国打的崩溃的强国,秦国没有一点好处肯定是不会出兵相助的。于是,秦国上下开始推脱,趁机索要好处。于是就有了后来的申包胥之哭的故事,显现出了申包胥的忠义。申包胥连续哭了七天七夜,只为请求秦国出兵援助。

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定公四年》

后来秦楚两国商量好了条款之后,秦国迅速的出兵援助楚国。有了秦军的加入,再加上吴军对于楚人的侵略,楚国上下对于吴军的反抗因为秦国这支生力军的加入而变得更加高涨。

除了正面战争之外,吴国的后方也变得不安稳起来。由于夫概与秦军战斗的失败,由于担心受到处罚,所以夫概抢先回到国内,趁机作乱。

俗话说国无主不稳,正是因为阖闾的长期离开,使得吴国内部有心之人起了别样的心思,于是当夫概叛乱的时候,在吴国上下掀起了很大的声势。

这个时候假如阖闾不立马返回国内,稳定叛乱,那么假如夫概一旦地位彻底的稳固下来,他们这一支在外征战的军队就没有了援军以及补给,所以阖闾不得不放弃继续对楚国的征战,选择返回国内。

阖庐弟夫概见秦越交败吴,吴王留楚不去,夫概亡归吴而自立为吴王。阖庐闻之,乃引兵归,攻夫概。夫概败奔楚。楚昭王乃得以九月复入郢,——《史记》

同时,趁阖闾战争之际,越国对于吴国也起了暗中偷袭的心思,趁着吴国远征之际,越国派遣兵马进攻吴国。外有楚军秦军的反抗,内有叛乱,又有越国的趁机偷袭,吴国看似进攻楚国是大胜,但是在这场胜利下,却有着层层的凶险。

总结

内有叛乱,外有敌军,又不得民心,就算有着孙武伍子胥这样的英杰,吴国在不占地利不占人和的情况下又怎能取得胜利。于是,最终阖闾只能选择无奈退兵,选择回国稳固后方。


夏目历史君


当时的形势,即使秦国不出兵,吴国最终也得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吴国陷入了全民抗战的泥潭。历史上有很多巧合,很多重复,说是巧合,实际上往往是重蹈覆辙。秦国的出兵,只是加速了吴军的失败,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在吴军破楚的二百多年后,燕国又攻破了齐国,情形颇有几分相似。燕将骑劫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把齐国人的祖坟给刨了,这一刨,齐国全民皆愤,怒不可遏。本来都已经投降的城池,已经做好当燕人的齐人,一听说有这种事,都立马起来反抗,跟燕军血战到底。古代人迷信,掘坟是很大的禁忌,如果被掘而无动于衷,那会终生自责,会认为死后无颜见列祖列宗。骑劫的一时冲动,是真的挑战了齐人的底线,让齐人忍无可忍。当全民反抗的时候,即使把乐毅再请回来,也无济于事了。

伍子胥千不该万不该,不应该打老楚王坟墓的主意。其实,攻破楚国首都,让新楚王流离失所,这已经报仇了,再鞭尸,实在是太过了。老楚王虽然不好,虽然对不起伍家,但是并没有对不起大多数的楚国人。而且新楚王还比较英明,对百姓还不错,这样侮辱他的先王,老百姓不同意,会认为是对全体楚国人的侮辱。另一方面,吴王阖闾占领楚都后,没有安抚当地百姓,而是只顾着收集楚都的财富,这在策略上是严重的失误。当年周武王可不是这样,他攻破朝歌后,赶紧亲自全城巡行,安抚百姓,并让商朝的官员都各复其职,还把蒙冤入狱的人都给释放出来,又打开粮仓分给百姓,还把鹿台的金银财宝拿出一部分分给百姓。武王的做法,才是真正的王者风范,一系列的举动下来,殷人无不感动,无不称赞,甘心臣服。可惜阖闾把这些旧事都给忘了,没把“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放在心上。

吴军的失败,一方面是陷入了抗战的泥潭,另一方面是后院问题没有解决好。吴军攻楚,几乎是倾巢而出,导致后方严重空虚。越国虽弱,虽远不足以跟吴国正面抗衡,但是趁虚而入,打个胜仗还是绰绰有余。不打楚国的时候,越国很老实,一旦楚国受到重创,那越国人是坐不住的。因为楚国一旦被灭,下一个一定是越国,所以必须通过进攻吴国的后方,来缓解楚国的压力,保住了楚国,才能保住越国。阖闾当年没做到稳扎稳打,没先灭越然后再攻楚,在先后顺序上犯了严重的错误。伍子胥总结了经验,所以到夫差的时候,坚决建议夫差先灭越,然后再争霸。

还有一方面,阖闾当时没认清国际形势,不知道在那样的形势下,要吞并一个大国是会引起其他大国强烈关注的。那时候总体来讲,大国之间有一个平衡,一旦某一国实力急剧扩充,其他各国会有严重的危机感,会不得不相继卷入进来,以遏制平衡的严重打破。吴军占领楚国的时间很短,如果时间再长一点,不但秦军会来,其他北方大国的军队也会来。国与国之间互救,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常有的事,到了战国时期更明显。倘若吴国攻破了越国,那中原各国是不会公开介入的,因为越国当时还是小国,无足轻重,但是楚国不行,影响太大。

除了以上原因,还有一个要命的原因,那就是自家叛变,导致四线作战,跟楚,跟秦,跟越,跟自己人。越国袭击吴国后方,阖闾好像也没有太在乎,有迁都的倾向,想干脆把吴国的首都搬到楚国的都城来,因为郢都确实比姑苏城繁华很多。同时他的弟弟夫概也有了新想法,既然阖闾要迁都楚地,那我干脆击败越国,我返回姑苏老家称王。本来越人袭击后方,阖闾并不是太在意,因为吴国的精锐都在他身边,只要楚国这边稳定了,返回灭越,分分钟的事。但是夫概背着他在吴都称王了,这是坚决不能容忍的,所以他立刻决定放弃吴地,返回平叛。因为如果不平叛,就是在给手下的将士树立不好的榜样,以后叛变的人会越来越多。

吴军虽然有伍子胥、孙武这样的名将,但是名将只是名将,不是宰相。伍子胥打仗,搞经济,都很厉害,但是安抚民心不太会,是一个比较冲动的人,不是肚里能撑船的人。孙武是一个纯粹的军事家,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他也不太懂。另一方面,孙武的建议,伍子胥和阖闾明显没有完全采纳,因为《孙子兵法》很重视对百姓的安抚,不重视对财富的掠夺。很多人有疑问,为什么这场战役后孙武不见了?这很有可能就是因为攻陷郢都后,吴王和吴军的一系列举动,给楚国人民造成了灾难,让他感觉很失望,所以就选择隐退了。周礼有这样的规定,“为人臣,三谏而不听,则逃之”。

吴军的失败,不是失败在军事上,而是失败在政治和外交上,如果仅仅从军事战术角度考虑,那是很成功的。其实吴国是有盟国的,一个比秦国还要强大的国家,那就是晋国。当吴国战败的时候,晋国没有丝毫的援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晋国虽然看楚国不顺眼,但是并不想让楚国灭亡。

吴军进入楚国,打着以华夏伐蛮夷的旗号,但是到了楚国境内,所作所为却并没有华夏的样子。后来导致秦国以秦楚“诸夏亲昵”为由,来驱逐吴国这个蛮夷。华夏不仅仅是一个血统问题,不光是“姬姓我为伯”就能怎么样,还得有华夏王师的那份威武文明才行。楚庄王当年经常把周武王挂在嘴边,向周武王学习,最终成就了一番霸业,但是吴王阖闾作为周室宗亲,却没有向周武王学习。夫差后来很重视礼仪之邦的建设,也是对阖闾过往的总结,只可惜夫差也是顾此失彼。


秦客逸民


秦国出兵帮助楚国,有伍子胥和孙武的吴国为何会失败?因为在绝对实力面前,任何智谋和兵法都是没用的。

当时的吴国国力原本就比楚国差,只是还没达到实力悬殊的程度,尚有拼手一搏的机会,因此在伍子胥和孙武的智谋指挥下,可以取得胜利。

但是,当秦国加入进来以后,这种机会彻底没有了,两个大国联手打击一个小国吴国,吴国无论再怎么智谋超群,都无法在实力上抵挡秦楚联军,因为战争归根结底拼的还是国力,所以当秦国出兵以后,吴国必败。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程小满的文史日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先前楚王听信谗言,迫害伍子胥父子,丧失民心。国力江河日下。吴王阖闾重用伍子胥,富国强兵,同时在诸侯盟会上孤立楚国,因此能势如破竹,五战五捷,攻下楚国都城郢。

可是攻下郢都后,吴人却充分暴露出暴虐无道的一面。吴国君臣羡慕郢都繁华,纵兵抢劫,各自忙着占据豪宅大院,又见楚人貌美,强行贱淫各家妇女。伍子胥为报家仇,将楚王掘墓戮尸,这一系列的举动,让楚国人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投降是死,投降也是死,何不奋力一战呢?丧失了群众基础,吴军焉能不败?这是主观原因。

另外当时越国趁吴国空虚而攻吴,阖闾弟弟夫概私自回国,自立为王。内外交困,吴王不得不率领大军回国平叛,楚国在秦国的帮助下,才慢慢恢复元气。这是客观因素。


煮酒放歌


我们先交代一下为什么吴国要灭楚国,春秋时期楚国就是大国了,楚平王听信谗言,杀了伍子胥的父亲和兄长,只有伍子胥只身逃离楚国,投奔楚国东边大国吴国。吴王阖闾领兵灭楚国不但替伍子胥了报仇,而且可以扩大自己领地,何乐而不为呢。吴王阖闾能顺利灭掉楚国,和一个人分不开,就是鼎鼎大名“武圣”孙武。吴王拜孙武为大将军,发兵攻楚,吴军在苏武指挥下连战连捷打败楚军,攻下都城,楚王和太子都逃离了楚国。吴王阖闾贪恋楚国广大土地,就想完全占领楚国,孙武说楚国也是南方大国,地界大,人又多,附属国也多。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收服的。

忠臣,申包胥是伍子胥是老朋友了,现在伍子胥带领吴国大军不但灭了楚国,还占了国都郢都。申包胥想要复国,写信给伍子胥希望他说服吴王退兵,伍子胥当然不肯退兵。申包胥无奈只能去西方大国秦国搬救兵。见到秦国秦哀公,说吴王是贪心暴君,现在灭了我们楚国,下一个灭就是你们秦国,他想独霸天下。秦哀公不想和吴国打仗,就敷衍申包胥,申包胥在秦庭哭了七天七夜,米水没进。史称“哭秦庭”,秦哀公被申包胥忠诚打动,派大将子虎和子蒲率领500战车和吴军决一死战,申包胥知道秦国派兵之后,让楚昭王收拾残兵败将有子西和子期指挥和秦军合兵一处攻吴军。

吴国公子夫概(阖闾亲兄弟)和秦楚联兵相遇,看到大军帅旗是“秦”,不由心惊,不敌秦楚联军败下阵来。没有想到秦军来救楚,夫概速回郢都见阖闾。吴王没有想到秦国会出兵救楚,和大将军苏武紧急商量对策。

夫概偷偷带一队人马跑回国内,散布谣言说吴王阖闾兵败,生死不明,依照吴国规矩,有我继承王位,守城的太子波和专毅不让夫概进城,夫概无奈请求越国出兵,事成之后送五座城池当谢礼。伍子胥听说夫概偷偷回国了,告诉吴王,夫概要篡位,吴王连夜回师,路上碰见太子波信使,信上说夫概勾结越国,越军快打到国都了。吴王派人去把孙武和伍子胥招来商议。申包胥派来信使谈议和,大概意思是你们吴军退出楚国,我们也让秦国退兵,吴王、伍子胥和孙武都同意,吴兵撤退时,把都城所有值钱东西都搬走了,一把火把郢都也给烧了,还迁走一万多户人。

吴王带兵回国和城内士兵夹击打败了夫概和越军。夫概兵败逃跑了。


话历史谈道理


当时伍子胥的父亲和兄长被楚王所杀,伍子胥怀着怨恨投奔了吴国,这时候孙武也加入到吴王阖闾的阵营中。

孙武主要是负责军队训练和战术布局,伍子胥负责整个战略的谋划和一些实施的步骤。两方面的发展迅速让吴国强大,吴国向楚国发起攻击,一举击败楚国,楚昭王只好在逃,吴军差点把楚国灭了。

就在吴国胜利在望之际,秦哀公收到楚昭王的求救,就派兵到楚国相助。秦军和楚军联合作战,吴王并不会感到惧怕,有吴子胥和孙武的配合,吴国的士气更高,大有可能击败联军。就在这时,吴国传来消息,内部发生判乱,吴王只好选择撤退回国,楚国得以复国。

孙武剧照

孙武训练的军队也太强大,眨眼时之间把楚国大军溃败而逃。吴国军队长驱直入打到楚国国都郢都,楚昭王吓的赶快出逃吧,大半个楚国都被吴军攻占了,惊吓的楚昭王赶快派申包胥入秦向秦王求救。

原来楚昭王和秦国还有一层亲戚关系,楚昭王是秦哀公的外孙。亲情放在哪,外孙向外公求救,那有不管不顾的道理。

申包胥带着使命就前往秦国求援,当时秦哀公意识到了吴国的强大,不敢轻易得罪,就当即拒绝了申包胥的请求。

申包胥这就为难了,这样回去也无法给楚昭王交代,再晚了楚国真就亡国了,楚昭王连命都没了。怎么办?申包胥只能用行动去打动秦哀公能出兵相救。他在宫殿门前哭了七天七夜,终于打动了秦哀公,秦王派了子蒲、子虎率领五百辆战车前往救助楚昭王。

援军虽然到了,秦军将领先让楚国跟吴国开战,他们在旁边观战,观察一下吴国打战的战术。是因为秦军以前没跟吴国打过仗,秦军作战很谨慎。

当时孙武没在前线指挥作战,伍子胥又在楚国国都为父亲报仇雪恨。吴王阖闾派遣弟弟夫概追击楚军,战争快胜利了,这时候半路杀出一只秦军,两军合作将夫概彻底击败,吴军再次出击,反复两次,最后吴军还是被联军击败。孙武和伍子胥没有参加这次战役,两人的能力也无法发挥。吴军的失利给了楚、秦军喘气的机会。

两军正打的火热的时候,吴国方面传来新的消息,越国王允常趁吴国内空虚突袭要占领吴国,吴王先派遣了一支部队去迎战越军。

紧接着,吴王的弟弟夫概被联军打败,退回到吴国想自立为王。这件事很棘手,处理不好,阖闾就无家可归,就无心再跟楚国交战,阖闾先要撤回吴国解决这些问题。

按理说,吴国当时的实力能打败秦楚联军,接下来也能把楚国灭了,阖闾对外患并不担心,怕的是有这样一个不省心的弟弟想要篡位。

吴王剧照

吴王带着部队回国处理国内事情,秦楚联军趁势把残余的吴军要赶出去,楚昭王在秦国的帮助下已经复国。

还有一个原因,让阖闾无法在楚国继续待下去,伍子胥为了父兄之仇,攻入楚国国都后,派人挖出楚平王的尸体鞭尸。更可恶的是他建议吴天彻底消灭楚国,将楚国的宗庙全部捣毁。伍子胥当时率兵进入城内,纵容手下士兵对吴国的百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最后还将楚国大夫的家人抓起来,把女眷们让吴国的将士们糟蹋了。

阖闾还霸占着楚昭王的夫人,从吴王到伍子胥再到将士们,对楚国百姓的这种伤害行为,已经引起楚国百姓的全体愤恨反抗。

楚国复国后慘状连续发生,楚王夫人自尽,被糟蹋过的妇女自尽。

这是行为孙武看在眼里,他很无奈,没想到曾经帮助吴国强大起来战胜楚国,会发生如此残忍的事。孙武看清了吴王阖闾和武子胥的真面目,他不愿意再和这些人共谋,即使吴王给他记大功,给高官他断然回绝,归隐山林,过自己悠闲的生活。

总体来说,楚国复国也是侥幸,有秦军帮助的作用,也有后期楚国百姓含辱爆发出的集体反抗作用有关联,还有多种因素造成吴王不得不撤军。吴王和吴军的作为,彻底激怒了一个军事家孙武选择归隐,归隐后写出了盛名千年的《孙子兵法》。


斌哥居丹霞


首先你说失败不合适。伍子胥,孙武以当时弱小的吴国兵力,长驱直入,攻破强大的楚国郢都,鞭尸楚王,最后全身而退,这本身就是胜利。

但由于楚国土地广阔,吴国只是攻破了都城,没有那么强的兵力去占据地方,楚国依然有战略空间,而且楚国人心都未归附,这种情况下吴国就不可长期停留,拖得时间越长,对自己越不利,更不可能据楚国为己有,况且还有强秦作为外援,胜算就更不大。

此时吴国内部正好发生内乱,吴王阖闾就先回去平叛了,命令伍子胥、孙武留守。伍子胥、孙武搬空了楚国宝物,又从容迁走楚国人口数万到吴国,还立了華胜为楚王,智者知难而退,真看不出来失败在哪里。


太宗历史


吴国最为强大之时,号称两千里之地,其实力足以与东周各大强国相抗衡。但在吴国发起灭楚之战前,其实力却弱于楚国太多。

吴王阖闾时期,吴军兵力应该是三万人,约合二千一百乘;算上国内留守的兵力,吴国顶多也就算是三千乘之国。

可是,楚国的实力有多么强大?

从楚武王到楚昭王,在漫长的春秋时代楚国所吞并的诸侯国不下数十,即便这些被楚人“灭国为县”的诸侯国实力都不过三百乘,也可轻松地超越吴国了。更何况,这些被吞并的诸侯国中有不少都是千乘之国。楚灵王时期吞并了陈、蔡、东西不羹等等诸国后,楚国极有可能是东周第一个超过万乘的诸侯国。虽然楚平王推翻楚灵王后履行承诺,将陈、蔡等等复国,但楚国综合国力依然远超吴国。

吴国之所以敢于发起灭楚之战,是看准了三点时机:其一,王子朝在王室内部斗争中失败后,楚国收留了他,致使周王室召集诸侯一致反对楚国,这让楚国陷入了孤立;其二,楚昭王年幼,楚国大权落入令尹囊瓦之手,而囊瓦又是一位贪得无厌、嫉贤妒能之人,杀死了许多贤良大臣,造成人心不附楚国公室;其三,因为囊瓦的贪得无厌,导致盟友蔡、唐二国与楚国反目成仇,加入了吴国阵营,这更进一步削弱了楚国力量。

正是看清了楚国处于长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低谷期,熟谙楚国事务的伍子胥才趁机怂恿吴王阖闾前往伐楚,并在柏举一战中侥幸地战胜了令尹囊瓦率领的楚军主力,攻入了郢都,差点灭了楚国!

之所以说这是是“侥幸”,就是因为一个重要人物——楚国左司马沈尹戌。

战前沈尹戌曾提出了一个诱敌深入的歼敌计划:放吴国大军入南阳盆地,由令尹囊瓦率大军据守汉水西岸与吴军形成对峙,拖住入侵之敌;沈尹戌则率方城(今河南方城)之外的军队杀向蔡国附近,破坏吴国舟船,以切断吴军的粮草供给;然后,沈尹戌再通过后世的武胜关、九里关、平靖关杀回南阳盆地,与楚国主力配合,对汉水以东的敌人来个前后夹击,彻底击溃吴军!

如果沈尹戌的作战计划能够顺利实施,即使吴军再怎么英勇善战,恐怕都难以善终。恰恰是因为囊瓦嫉贤妒能,中途单方面改变了沈尹戌的作战计划,把歼灭战打成了遭遇战,才造成了郢都的沦陷。

柏举之败,并非楚军实力不如人,而是因为囊瓦的嫉贤妒能,太不得人心

即便是郢都被攻陷后,楚军还有大量军队退守南阳盆地北部以及方城之外;楚国领土辽阔,也有足够的战略空间与吴国军队进行长期的消耗战。


可就在攻破郢都后,吴王阖闾出现了政治上的致命失误。

进入郢都后,吴王阖闾下令,从他本人到下臣,按照禄位等级分别住进楚王及各级大臣的宫殿,淫遍楚王君臣的妻子。吴军贵族们尚且如此荒淫无度,吴军底层将士的兵纪如何,可想而知。

吴军对郢都的肆意劫掠,激发出了楚人仇恨,使得他们的抵抗更加顽强了。

为了彻底消灭楚国的残余抵抗力量,吴王阖闾不得不再次分兵:他本人率主力在南阳盆地内由南向北进攻;亲弟弟夫概则东出南阳盆地,从外围往方城方向攻击前进,试图来个前后包抄。

就在此关键时刻,申包胥从秦国搬来了五百乘的救兵。方城之外的楚兵配合秦国救兵,迅速击溃了夫概的军队。然后,他们再迅速返回南阳盆地内,与吴王阖闾展开了决战。

这时,楚国另一盟友越国也趁虚对吴国发起了进攻。为了抵御越人,南阳盆地之外的夫概被迫率军退回国内。可夫概刚一回国,见国内无人能制衡,就野心膨胀地自行称王!

留在南阳盆地内的吴国疲惫之师根本无法抵挡生猛的秦、楚联军,连败数阵。在听到夫概自行称王后,多重打击之下吴王阖闾再也无心恋战,赶紧退兵,回国平叛去了。

至此,吴人灭楚之战功败垂成,彻底失败了。


为什么拥有伍子胥、华登、孙武等等精兵强将的吴国大军,会功败垂成?

首先,最关键因素在于楚国综合国力实在太强,即便是郢都被攻破,其残存兵力在广阔的楚国大地上也足以与吴人进行长期消耗战。相反,吴军却是劳师远征,根本承受不起这种长期的消耗战。

其次,吴王阖闾在攻破郢都后的倒行逆施,激发了楚人仇恨,让楚人抵抗得更加强烈了。郢都被攻破前后,楚国上下可谓是一片散沙:蓝尹亹拒载逃跑的楚昭王,蔓成然之子斗怀曾经想杀楚昭王,云梦泽内的楚人攻击楚昭王……。这些事实都说明楚国公室已经不得人心了。如果不是吴人的倒行逆施激发出了楚人仇恨之心,让楚人再度团结在公室之下进行顽强的抵抗,也许楚国真会被吴人灭国。

第三,楚国两个盟友秦、越在关键时刻鼎力支持,发挥出“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同仇敌忾之心,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

第四,阖闾之弟夫概的造反算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使得吴国陷入了内外交困的窘境之中,阖闾不得不退军去平定国内之乱。

正因如此,使得吴国伐楚形势急转直下,即使伍子胥、华登、孙武等人再强大,都无法扭转败局了。时势可造人,也可毁人。错过了绝佳时势,就算是神仙也难以再挽回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