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聚焦》:當代社會十日談

一覺睡醒,美股熔斷,A股跌停,疫情未散,孩子們追星搞事情,誰誰誰老婆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殺傷力為2020年添了不少魔幻色彩。


決定著這次經濟是好是壞的石油突然有大動作,也是不怕事大。


今年一開頭就好似一頂綠帽逼到大家都不愉快。


電影《聚焦》:當代社會十日談


金庸誕辰96週年,各位觀眾也變得越來越有正義感,在追尋真相與民主的路上孜孜不倦?


沒有像過去那樣善忘,反而記住了應該銘記的人和事,最重要的是開始尊重真相。


太多事情同時發生,返崗復工艱難險阻,一線仍有醫務人員抗疫不歇,藉著金庸誕辰,就來讓那些充滿俠氣,極富正義感的二三事來振奮人心。


從那篇不知下落幾何卻霸屏各家媒體和觀眾朋友圈的文開始入正題。


電影《聚焦》:當代社會十日談


一個大事件爆發前最黑暗的時刻,一群人不加掩飾的心聲,這是離真相最近的陳述。


不管是爆出來的媒體還是轉出去的人,都為了更接近真相而克服心裡難受恐懼,出於本能對之撐到底。


這般的勇和清醒,和電影《聚焦》想要表達的別無二致。


電影《聚焦》:當代社會十日談


好的電影都是生活的比喻,尤其在這樣的至暗時刻,重新把這部電影拿來回味就是對今時今日之媒體最好的鼓勵,電影映照現實相交輝映出的共鳴感會消除現下觀眾們的孤獨。


選擇正義不是一件曲高和寡的事,做出這種選擇的人都是好樣的,應該驕傲。


新聞在哪裡都是一把雙刃劍,讓人又愛又恨,觀眾愛他永遠有新鮮和獵奇的快感,有人則怕他背後的那點真。


什麼人會害怕呢?信奉“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的人。


那,當新聞工作者老老實實一查到底死都要把真相揭露出來,怎麼辦?


不怕死,鬥到底。這是新聞工作者的責任也是新聞存在的意義。


《聚焦》給出的答案擲地有聲合情有理,這就是《聚焦》被封為聖經的原因,


電影《聚焦》:當代社會十日談


豆瓣8.8分,絕對的佳作。


作為一部以新聞工作者為主的電影,《聚焦》很反骨。


無冕之王懟“神之子”,新聞不應該是權貴的玩物,新聞工作者才不要做扯線木偶。


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理想與現實之間最美的莫過於,有人正在為這兩頭距離的縮短豁出去。


電影《聚焦》:當代社會十日談


不要以為老外真的自由到什麼都可以拿到檯面上來講,政治,情色,哪怕美國總統隨便玩隨便笑都沒問題,唯有宗教不可侵犯,彷彿活在一個超大的保護傘下,人和GOD都要給他們三分薄面。


所以老外們可以隨時隨地說他們不喜歡的總統是哪位,當眾調戲都可,就是無人有膽子去主教面前指指點點,高聲說話。


主教是禁忌,誰碰誰有事。


可偏偏就有一幫記者不怕死,力求真相,挑戰禁忌。


最後獲得勝利的事兒。


電影《聚焦》:當代社會十日談


真人真事改編,一派紀實文學的風格,開頭就是波士頓時報的專刊換主編,幾位仁兄開著玩笑吃著蛋糕開開心心有說有笑。


然後主角們登場,小辦公室裡記者攝影師齊聚一堂,大佬們為了選題焦頭爛額,新聞工作者們翻報紙看新聞馬不停蹄,總希望給觀眾來點不一樣。


當然最不一樣的是,大佬給聚焦專刊的定位是,隨意發揮,百無禁忌。


誰知道剛剛說完話“禁忌”就來了,幾位在做報道的時候,無意間翻到舊聞,他們覺得蹊蹺,便順著線索往後面走。


越走越黑··


電影《聚焦》:當代社會十日談


性侵,孌童。數量之多,涉及面之廣,任何人做了這事都足以讓人觸目驚心。


最可怕的是,這背後惡徒不是別人,竟是天主教主教。


他在位期間,濫權,侵害了一千名兒童,這些兒童都是男孩。他的所作所為使得受害人飽受折磨,好多年不得安生。


時隔多年,主教都已成為了歷史,他們是怎麼知道這些事的?


調查,採訪,不管不顧,執意如此。


電影《聚焦》:當代社會十日談


被阻止,被恐嚇,處處充滿著危險,要在擔驚受怕中推進自己認為對的事。


從未停下思考,在惶恐之時堅定信念往前走。


隨後帶著身邊人一起重新去認識這個世界,讓一顆心去呼吸新鮮空氣,幫助一個又一個受害人直面傷口,鼓起勇氣消除那曾以為無法撼動的惡。


驚動了警察,收到了警告,那又怎麼樣呢?


寫實,揭露,直言不諱,履行新聞工作者的職責,務實,求真。


拿命換一個真相,成為那個揭社會傷疤的人。


電影《聚焦》:當代社會十日談

過程是困難的,結果是好的。

有的人有資本,有的人掌權,有的人泯滅人性,欺善怕惡。

但這個社會不是誰惡誰就是老大,人也不應該是這樣。

然而人活得太久,經歷的事太多,好容易就忘了該堅持該鼓勵該做的一切。

還好《聚焦》在提醒著我們,我們自己也在開始反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