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怦然心動》:孩子“怦然心動”不可怕,學學這家父母如何引導

週末參加了高中的同學聚會,和幾個玩的不錯的小姐妹湊在一塊聊起了育兒經。有個同學結婚早,孩子今年上初中了,一提到孩子,她就滿臉愁色。大家問她怎麼回事,難道是孩子成績不好?她嘆了一口氣,說道:"孩子進入了青春期,有了自己的小秘密,什麼話都不跟我和他爸爸講。

前些日子班主任老師打電話告訴我們,孩子在學校跟一個女同學走得很近,周圍的同學都說他們在談戀愛。還讓我們仔細注意一下,'早戀'要不得,現在這個階段還是學業為重,不要影響孩子的學習……我和孩子爸爸都有些茫然,不知道該怎麼跟孩子講這件事,唉……"

一提到處在青春期的孩子,家長們避免不了的話題當然就是孩子的"早戀"問題。一提到"早戀"問題,很多的家長總是諱莫如深,似乎這個話題是什麼不可觸碰的禁忌。

"早戀"的話題真的有那麼可怕嗎?家長有應該如何引導處在青春期的少年少女呢?

《怦然心動》:孩子“怦然心動”不可怕,學學這家父母如何引導

你以為的"早戀"其實是"怦然心動"

對很多家長而言,青春期的孩子一旦涉及感情問題,就是帶來不好影響的早戀。少年少女懵懵懂懂的"怦然心動",在家長的眼裡,是沒有意義的。那麼,"早戀"究竟是什麼,它真的有那麼可怕嗎?孩子們的"怦然心動"就那麼不被允許嗎?

在百度百科上,我們可以看到百度詞條對於"早戀"一詞的釋義:早戀在字面上理解為"談戀愛過早",深入理解為"指的是未成年男女建立戀愛關係或對同性或異性感興趣、痴情或暗戀"。

"早戀"一詞帶有長輩一方的否定性感情色彩,並且世界範圍內只在中國內地被廣泛使用。早戀一般指未進入大學的青少年之間發生的愛情,特別是在校的中小學生為多。

大多數的孩子在進入青春期後,因性取向的不同,會對異性或者同性產生產生好奇,他們想要更深入地瞭解對方。

從科學的角度看,一個人到了青春期的時候,體內的荷爾蒙變化促使他們在性方面會越發成熟和渴望,這是一個人的本性。

正如百度詞條中的釋義,"早戀"一詞本身便是一種對孩子情感的否定,帶有偏見的色彩。當青春期的孩子喜歡上另一個人,必然是因為對方身上有某個優點或者特徵對他產生了吸引,孩子喜歡上另一個人的這一瞬"怦然心動",其實是非常美好的存在,這是孩子在探索與認識世界的旅途中,十分重要的一步。

《怦然心動》:孩子“怦然心動”不可怕,學學這家父母如何引導

"怦然心動"有錯嗎?

上文提到,青春期的荷爾蒙變化帶給孩子的怦然心動,其實是人之本性。這也就意味著,"怦然心動"本身並沒有問題。

作為過來人的我們,或多或少都曾體驗過,在某個瞬間,看到了某個少年或者少女,此後眼中再無他人——怦然心動,一眼萬年。當時的我們小心翼翼的地把這份小而美好、不與外人道也地感情放在心尖上,或許你也曾想要做些什麼,但你最後大抵會選擇不做什麼,因為外界的聲音一直在不斷地告訴你:這是不對的。我想,大概每個身為少年的我們都曾在心裡悄悄地堅定地反駁過:這不是錯的。

長大後的我們成為了家長,有的人已然忘卻當年那聲"沒錯"。當你回想起來,你是否會因為歲月的流逝,而不再相信當年自己的信仰——我希望我們都不會。

"怦然心動"的美好,我們都深有體會,有的時候,外界的聲音並沒有那麼重要,這些聲音也並不值得我們將它們奉為圭臬,不如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這才是更有意義的思考。

對待孩子們的"怦然心動",家長要做的不是打壓,而是引導。作為孩子們的人生導師,我們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怦然心動"究竟是什麼,守護好孩子們每一次不期而至的"怦然心動"。

《怦然心動》:孩子“怦然心動”不可怕,學學這家父母如何引導

家長該怎樣對待孩子的"怦然心動"

孩子"怦然心動"不可怕,但是家長到底該怎麼做,引導怦然心動的少年少女呢?在美國導演羅伯·萊納執導的電影《怦然心動》中,小主人公朱莉的父母,他們的做法或許會告訴你答案。

在這部電影中,有一個場景是:在河邊,爸爸在畫風景畫,朱莉在旁邊在和爸爸談論著自己喜歡的男生。朱莉談到自己喜歡的男生有一雙迷人的眼睛,當爸爸問道"他人怎麼樣?"時,小朱莉顯得有些無措,她似乎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後來爸爸又對朱莉講了一番話,當時的朱莉對爸爸的化一知半解,但後來發生了一些事,她最終領悟了爸爸話中的深意。

作為家長的我們,在對待孩子的"怦然心動"時,務必做到尊重平等,真誠交流。

《怦然心動》:孩子“怦然心動”不可怕,學學這家父母如何引導

1)家長要尊重孩子的情感,給予孩子尊重與關心。

想要與孩子進行心靈的交流,就要取得孩子的信任,尊重與理解是前提。家長所持的態度將直接影響到交流的質量,在進行交流之前,家長應當事先了解青春期的相關科學知識與信息,首先要自己擺正自己的心態,孩子才能放下心防,認真地和你對話。

2)家長要幫助孩子瞭解自己的"怦然心動",正視自己的情感。

朱莉的爸爸說:"整體大於部分之和"。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對性抱有無窮的好奇與期待。孩子的所謂愛情究竟是尚膚淺的衝動,還是真摯的理想,很多的孩子並不知道,也未曾思考。家長可以推薦孩子一些青少年的書籍,讓孩子通過閱讀了解更多科學的有關青春期的知識,而後與孩子對話,恰到好處地向孩子傳輸一些正確的觀點。

比如愛情並不是簡單的異性或者同性相吸,它還包含著更深層次的情操與精神世界;又比如在自己沒有能力去好好地處理這份感情時,不如將這份愛慕,轉化成為讓自己努力進取的動力。

《怦然心動》:孩子“怦然心動”不可怕,學學這家父母如何引導

3)家長要優化家庭環境,給孩子營造有愛的家庭氛圍。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怦然心動》中小朱莉生活在一個拮据但溫暖的家庭——父親對智障兄弟的不離不棄以及父母之間的互相尊重、相互理解,都讓朱莉逐漸成長為一個內心溫柔而真誠的女孩。這樣的性格也讓朱莉在後面開始思考與正視自己的感情時,認真且堅定。

另一方面,來自家庭的關愛不會使得孩子將被關愛的渴望轉移到異性或者同性身上,進而盲目將其理想化為"愛情"。

4)家長要鼓勵孩子勇敢地面對現實,解決問題。

隱藏與逃避不能解決任何問題,面對處於早戀之中的孩子,家長與老師只能在旁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作為事件主體的孩子,要學會主動面對現實,家長要給孩子留出充足的時間與空間去思考,去面對,去行動,去解決,使孩子的內在因素髮生轉變。這是非常重要的環節。

孩子的"早戀"不過是"怦然心動",面對這份小而珍貴的感情,家長要做孩子的後盾,讓孩子信任,讓孩子有所依靠;家長還要做孩子的導師,更包容、更理性地看待孩子的情感,孩子的"怦然心動"並不可怕,家長的引導能夠幫助孩子面對現實,自主地解決問題。

《怦然心動》:孩子“怦然心動”不可怕,學學這家父母如何引導

我是吳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