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

一直以來,對恐怖文化就情有獨鍾。


小時候路過賣雜書的地邊攤,眼睛就快速搜尋著有恐怖封面的小書。中學那時候,“怖客”系列的書比青年文摘更新的還快,班裡經常能看到最新的那期。


那時候電影都是從電視機上看的,印象比較深刻的恐怖電影有《教墓處》和《咒樂園》。


《教墓處》講的是一個違反學校秩序的女老師帶著怨氣死去之後冤魂不散,繼續留在學校來懲罰違反紀律的學生的故事,這位老師的懲罰就是殺害!


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


更恐怖的是,對於那些犯了錯誤的學生來說,死亡只是懲罰的開始。第一個死去的女生因為穿了超短裙被罰用自己的血抄寫校規,老師對她說,只要抄夠了她就能離開,但詭異的地方在於,在她快寫完的時候,那張紙就會自燃,她永遠寫不完!


此局無解,最恐懼的是死局。《陰陽路》中一個故事類似,在男女主角逃出電影院時,下樓的樓梯怎麼也下不到底,令人窒息的心理壓迫。不過《教墓處》更讓人覺得不適,因為不僅是死局,更是一種惡意欺騙。


《咒樂園》則是一群作死的年輕人到出過事故的廢棄遊樂場探險,然後一個接著一個死掉的故事。記憶比較深刻的是,女主能從相機裡看到肉眼看不到東西。還有至今不解的,為什麼在別處遇害的人屍體都出現在另外的遊樂設施那裡。


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


再就是《釜山行》,喪屍類的電影除了《生化危機》系列,這個算是特別好的一個。喪屍數量帶來視覺上的衝擊,融合對人性的刻畫,相當精彩,回味無窮。


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


最近覺得超好的一部恐怖電影是《孤兒怨》,一直認為是像《趙氏孤兒》那樣的王室子嗣的權利爭奪。說恐怖其實也沒有出現鬼,有的恐怖是視覺上,有的是心理上,這部片子是後者。


一個身體永遠停留在孩童時期的中年女人,偽裝成天真無邪的樣子,留在孤兒院等待獵物——將要領養她的家庭。


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


故事始於她從孤兒院被帶到寄養家庭,這個家庭失去過一個孩子,他們想要通過領養來彌補這個遺憾,所以他們把這個女孩當成親生孩子一樣疼愛。


擔心她不適應,妻子特意拿出他們的家庭日記本,讓她把想說的話都寫在上面,還帶她去死掉的那個孩子的墓前,和她講這個孩子的故事。把軟肋展示給她的人,被她用匕首刺中。


當她故意送女主人死去孩子的骨灰里長出來的花朵來激怒女主,已達到挑撥離間這對夫妻目的的那一刻,我恨不得衝進屏幕裡打死她。


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


最忍受不了的就是毀滅別人的幸福生活,自己反而裝的像個受害者一樣的人,把對方逼走,再佔據原本屬於別人的一切,還沾沾自喜自己是勝利者,以咀嚼別人的痛苦為樂。


這種人不是真的想要這些東西,只是喜歡毀滅,心理變態而已。那憑什麼別人就要遭受這樣的痛苦。


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


人有很多情緒,最是求而不得到了極點容易崩潰,就會由羨慕到嫉妒,再到渴望剝奪,看那些擁有的人全部失去。為什麼我這麼痛苦,你們卻可以那麼開心,我沒有,你們也應該沒有的。在這些人心中,這,才是正義。


可以想到這個女人是怎麼一點點變得這麼惡毒,明明心理已經達到成年,卻因為長不大的身體無法和同齡人交朋友,無法找到喜歡的男人組建家庭,無法體驗作為女人的快樂,這一切讓她渴望成熟女人的身體。


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


《夜訪吸血鬼》中一百多歲的女吸血鬼,身體永遠停留在少年不再發育,在活著的漫長歲月裡,她最喜歡的是成熟女人的身體,最厭惡的也是。


很多事情就像是個圓,兜兜轉轉糾糾纏纏,極愛和極恨只在一線之間。


而身體無法長大的人其實大可選擇當一個符合他年齡的人,這需要面對的就是別人審視、好奇的圍觀以及不友好的異樣目光,確實沒有當個孩子,享受世界的關愛來的甜美。可既然做出了選擇,就必須要放棄一些東西,把那些嫉妒自行消化。


世間事太難兩全,都認為《鶴唳華亭》裡的太子因為沒有能力才一次次失去所愛之人,哪裡想到如《東宮》太子登上皇位之後,身邊已經沒有了想保護的人。獲得權力的路上要失去很多,包括與所愛之人分道。即使最終都要失去,至少前者是乾淨無悔恨的。


與影視或小說中的虛構人物共情是件幸福多於悲哀的事,不僅看他做了或說了什麼,更多的是創作者未言明的,他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一點點深挖下去,才真正明瞭“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執著背後是迷惑,殘忍背後是脆弱,害怕受傷才去傷害。


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


解決的外部辦法是給他們想要的,內部辦法比較困難,需要讓他們與自己和解,勇敢的去獲得與承擔,明白事難兩全,人生沒有重來一次的機會,夠不到的乾脆就換一個。


原本寫這個人物是想要好好宣洩一下我對她行為的憤怒,可轉念一想,如果有選擇,她也許更想像大多數人那樣,做個正常的普通人。


那些令人恐懼不安的傷害背後,是她扭曲的,無邊的恨意。


她做出的那些事,我們無法原諒;但對她這個人,希望她能得到救贖。


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