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之爭打了多少年?劉邦是怎樣快速結束戰爭的?

五月_Jo


從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到垓下之戰項羽烏江自刎,持續數年的楚漢爭霸最終以項羽自盡、劉邦立國告終。那麼劉邦為何最終能夠成功奪取天下呢?我認為就在於劉邦戰略目的的明確和對戰略大局的掌控,他很清楚奪取天下的最大障礙就是來自於項羽,故而一直在不顧一切的“偷發育”,在不具備絕對優勢的情況下絕不輕易與項羽交戰。

趁項羽平定叛亂之際,寧願裝孫子也要偷發育

在劉邦和項羽先後西入關中,滅亡秦國之後,項羽大封天下十八路諸侯,然後自立為西楚霸王,就此決定了秦國滅亡後的天下大勢。在項羽看來,各地諸侯各自歸國,天下就此平定,自己的霸業已成。然而,事情的發展很快就打破了他的幻想。

△秦末十八路諸侯

項羽的分封並沒能換來天下太平,由於對其分封方式的不滿,天下很快便陷入了混亂之中。先是原燕王韓廣對項羽改封自己為遼東王極為不滿,賴在燕地不走,結果與新燕王臧荼發生火拼,結果燕王臧荼殺死韓廣,吞併了遼東之地。緊接著,田榮對於項羽將原齊王田市改封為膠東王,卻以原齊國將領田都為新齊王、田安為濟北王的分封極為不滿,於是田榮殺死了濟北王田安,趕走了齊王田都,又殺死了不聽話的膠東王田市,從而一統三齊之地,自稱齊王,並公然與西楚為敵。而陳餘對於項羽改封趙王趙歇為代王也極為不滿,於是從田榮手中借兵趕走了新趙王張耳,重新迎回趙王趙歇,自己則被趙歇封為了代王,趙地便也站在了西楚的對立面。

△天下迅速陷入混戰之中

面對田榮的公開反抗,項羽本想調集兵力前去平叛,奈何原楚國部將九江王英布卻根本不聽調,無奈之下項羽只得親自率兵前往平叛。而劉邦則趁著這個機會,以“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際,突然從漢中殺出,接連擊敗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一統三齊之地,建都櫟陽。

為了避免引起項羽的注意,劉邦甚至給項羽寫信,“漢王失職,欲得關中,如約即止,不敢東”,意思是當初有“先入關中者王”的約定,我只是為了拿回自己應有的土地罷了,我並沒有多大的野心,不會再繼續向東進攻了。而且又將齊地、梁地共約反楚的書信轉交給了項羽。而項羽果然信了劉邦的鬼話,此後不再關注西線戰事,只是將鄭昌封為韓王(韓王韓成已被項羽所殺),用來防範劉邦東進,而將主要精力放在了齊地叛亂上。

△項羽伐齊,劉邦攻韓

由於項羽在齊地大肆燒殺搶掠,結果導致齊地的叛亂始終無法快速平定,劉邦見機不可失,於是立馬整頓軍隊,先後擊敗河南王申陽、魏王魏豹、殷王司馬卬和韓王鄭昌。同時,積極善待各地百姓,使得自己獲得了關中地區百姓的普遍支持。

△劉邦兵分三路進攻彭城

至此,在項羽還未徹底平定齊地叛亂的情況下,劉邦卻已經接連滅掉了七個諸侯國,第一次在實力上對項羽形成了絕對壓制。這種情況下,劉邦便想在項羽無法從齊地抽手之際,以絕對優勢兵力滅掉西楚,消滅統一天下的最大絆腳石,於是彭城之戰爆發了。

彭城之戰:劉邦第一次嘗試失敗,劉邦開始另闢蹊徑

漢二年(前205年)四月,劉邦趁項羽主力被牽制在齊地的機會,親率大軍56萬直撲西楚都城彭城,彭城之戰就此爆發。

△彭城之戰時劉邦已經具備優勢

由於項羽主力被牽制在齊地,面對劉邦突然發起的進攻,西楚方面根本來不及,也沒有足夠的力量進行應對,於是彭城迅速告破。然而,就在劉邦志得意滿之際,項羽便帶著三萬精銳起兵從齊地殺了回來,劉邦五十六萬大軍竟然一戰而潰,面對項羽的不斷追殺,劉邦率領殘兵敗將一直逃到滎陽,遇到關中援軍,這才重新穩住陣腳。

△彭城之戰項羽回援路線

雖然彭城之戰以劉邦的失敗告終,但需要注意的是,從關中封王時期項羽統兵40萬而劉邦僅有10萬兵馬,到彭城之戰時劉邦擁兵56萬而項羽僅靠3萬騎兵回援。項羽雖然贏下了彭城之戰,但從戰略全局來講,此時的項羽其實已經處在了下風。

△彭城之戰劉邦撤退路線

彭城之戰後,項羽雖然數次將劉邦逼入險境,但劉邦總算穩定住了局面,而楚漢雙方也就此開始進入長期對峙階段。彭城之戰使得劉邦充分認識到了自己一方和項羽在軍事方面的差距,因而在正面對峙的同時,他開始劍走偏鋒,繼續擴充自己的實力。

△韓信攻取趙代、勸降燕王

漢三年(前204年),魏豹反漢歸楚,劉邦在勸說無果後,派韓信攻打魏豹,重新平定魏地,並設立河東郡、太原郡、上黨郡,徹底將魏地納入統治。此後,又以韓信和張耳率兵接連攻取代地、趙地,殺死代王陳餘和趙王趙歇,並封張耳為趙王。同時,韓信寫信成功勸降燕王臧荼。

△韓信攻齊

漢四年(前203年)十一月,劉邦派使者酈食其赴齊講和,在田廣和田橫同意與劉邦聯手對付項羽後,韓信趁齊國軍隊懈怠之際,率兵攻入齊國,酈食其雖然被烹殺,但韓信卻成功奪取了齊地,並擊敗了齊王田廣和楚將龍且的聯軍。後韓信自請立為齊王,劉邦聽從張良建議,逐封韓信為齊王。

與此同時,劉邦派遣張良為使者,勸降衡山王吳苪。同時又派遣隨何為使者拜訪九江王英布,隨和在和項羽使者的交鋒中勝出,用計使九江王英布降漢。

△劉邦勸降吳芮和英布,項羽奪取九江

而除了正面戰場的對峙外,劉邦還用彭越在梁地積極開闢敵後戰場,開展游擊戰爭,不斷破壞項羽後勤補給線,導致項羽多次出現糧食供應出現問題。而項羽也由於背後彭越的牽制,即無法在正面對劉邦發動大規模攻擊,更使其對劉邦吞併、拉攏其他諸侯的行動無法做出反應。

採用一切手段換取優勢,戰略天平開始全面倒向劉邦

劉邦除了不斷鞏固和發展自己的地盤之外,還極度善於利用一切有效手段,對項羽一方實力進行削弱,從而一點一滴積蓄優勢,直到戰略天平的全面傾斜。

△楚漢對峙

1、製造輿論優勢。劉邦在起兵東進之際,便打出了“為義帝報仇”的招牌,要知道秦朝滅亡之後,義帝乃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卻被項羽派人追殺而死。而在對峙階段,劉邦更是歷數項羽十大罪狀,“當初我與你同受懷王之命,相約先入關中者為關中王,你卻違背了約定,讓我遠去蜀漢為王,此一罪;你假託懷王之命,謀殺卿子冠軍宋義而自任上將軍,此二罪;你奉命援救趙國,本當回報懷王,你卻擅自劫持諸侯軍入關,此三罪;懷王要求入關後不準燒殺搶掠,你卻焚秦宮,挖始皇帝墳墓,私吞秦朝財物,此四罪;秦王子嬰已降,你卻將其殺死,此五罪;你坑殺秦朝降卒二十萬,封賞降將為王,此六罪;你分封諸侯將領好地方,卻遷走原來的諸侯王,使得他們的臣下為爭相反叛,此七罪;你將義帝逐出彭城,自己卻建都於此,又奪韓王地盤,據梁、楚之地為已有,此八罪;你派人秘密殺害義帝,此九罪;你為人臣卻弒君,殺降,為政不公,信約不守,不容於天下,大逆不道,此十罪。”正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此十條罪狀一出,項羽還能獲得人心嗎?

△漢初三傑各負其責

2、穩固根基之地。與項羽不同的是,劉邦手下人才濟濟,張良、陳平與其留守正面戰場,韓信、張耳率領大軍擴大地盤,而蕭何則主要負責經營後勤保障。而且,劉邦對於自己的根基之地經營極為上心,在被項羽射傷之後,剛剛養好傷勢,他便積極慰問關中地區百姓,擺酒設宴款待各方人士,並殺死了為關中百姓憎恨的塞王司馬欣。通過這些手段,劉邦受到了秦地百姓的一致擁戴,不僅為自己軍隊爭取到了穩定的後勤保障,還成功使得出關參軍作戰的百姓逐漸增多。

△范增被劉邦離間

3、瓦解項羽集團。由於項羽的性格原因,其手下本就人才凋零,在龍且戰死齊地之後,其手下更是沒有了一個可以獨當一面的良將。最直接的證據就是,在項羽親自率兵攻擊騷擾己方糧道的彭越時,正面戰場便迅速被劉邦所突破。而在謀士方面,項羽手下更是隻有范增一人堪稱大才,而劉邦卻採取陳平之計,在項羽使者面前假裝說漏嘴,引起項羽疑心,最終導致項羽和亞父范增關係破裂,最終病死於返回彭城的途中。

△垓下之戰時勝利天平已經完全倒向劉邦

可以說,此時的戰略天平已經完全倒向了劉邦,整個天下除了臨江王共敖之外,幾乎全部落到了劉邦手中。而項羽由於糧道受到彭越襲擾,在糧食匱乏、士兵疲憊之下,無奈選擇了和劉邦議和。在雙方達成和解之後,劉邦眼看著項羽率領著這支戰鬥力已經下降嚴重的楚軍離去,在張良的建議下,立刻便撕毀合約,調動一切能夠調動的軍隊,對項羽展開了追擊,垓下之戰就此爆發。

由於劉邦是以絕對優勢發動的追擊,在彭越、張耳、韓信、英布等人從各地率兵發動的圍剿之下,垓下之戰的項羽,並沒能重複彭城之戰的壯舉,最終落得個烏江自刎的下場。


香茗史館


楚漢戰爭說長也不長,但說短也不短,雙方打四五年左右,最終以劉邦的獲勝而結束。縱觀楚漢戰爭,劉邦並沒有很順利且很快速的結束戰爭,反而是經歷了幾大階段才結束了這場戰爭,下面來說說這幾個階段。

獲取資格階段

劉邦當初被項羽分封到蜀地,雖然還有漢中地區,但劉邦迫於無奈,在去漢中的路上不得不燒燬棧道,假裝自己沒有意圖爭霸。這時候劉邦並沒有和項羽抗衡的資格。不過只要有心,機會抓住了變成了資格。劉邦在項羽平齊無暇顧及的時候,採用韓信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舉拿下了三秦大地,這下就擁有了和項羽爭雄的資格,楚漢戰爭就此正式拉開序幕。


被動階段

劉邦雖然有了資格和項羽較量,但漢軍實力相較於楚軍還是弱小的。所以這個階段的劉邦不僅沒有得到多少好處,反而失利的地方很多,是在被項羽牽著鼻子走,這是非常被動的。

相持階段

劉邦有一個很強大的地方,那就是他肯定謀士的建議,並且在這些建議中優中選優。既然正面戰場和項羽幹不過,那麼就從後面或者側面攻打楚軍,並且斷其糧道。劉邦採取了這種保存自己有生力量和消耗敵人有生力量,且又讓其失去補給的做法很管用,雙方短暫的進入了相持階段,並且約定劃鴻溝為界。


反勝階段

劉邦從來就沒有想過要真的和項羽劃所謂的鴻溝為界,所以在自己老爸和老婆迴歸之後,就再次和項羽對戰起來。然後劉邦為了全殲項羽,給了韓信等人他們想要的利益。最終項羽被圍垓下,兵敗自殺身亡。


從楚漢戰爭經歷的這幾個階段就可以看出,劉邦雖然開局還行,但是在正式對戰的過程中卻因實力不濟步步敗退,然後劉邦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改變打法才慢慢的轉敗為勝。故楚漢戰爭並沒有多麼的順利,反而過程很曲折。


淡看天上月


楚漢之戰只打了四年,劉邦能夠快速的與項羽一爭天下並勝出,建立大漢王朝,其中的原因有幾點:

一、天時

秦末時期,各地諸侯群起反秦,項羽力鼎天下,攻入咸陽,滅了秦國,秦帝國雖然崩潰了,但是項羽並沒有重新建立一個新的王朝,他重新恢復了戰國諸侯分封制。

項羽進行了諸侯分封,在全國局勢上來看,依然是政權不統一,各地割據,雖然西楚霸王佔據了中原腹地地區,分封了十八路諸侯王,分別割據、管理原秦國各地。

劉邦最先攻入關中,打下咸陽,受到了項羽的猜忌,甚至在灞上差點被項羽給殺了,項羽封劉邦為漢中王,遠離中原地區,並有蜀道天險,以此希望把劉邦困死在漢中。

天時對項羽非常的不利,暴秦滅亡,政權四分五裂,劉邦由於受封偏遠,得以休養生息,招兵買馬,屯田集糧。

二、地利

項羽封劉邦為漢中王后,還是對劉邦留有心眼,封了秦國三位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將關中地區分為三塊,封他們三人為王,用意是防止劉邦東出關中。

按照項羽的盤算,能夠把劉邦封到漢中,又用三王防止劉邦外出,萬事大吉,卻沒有想到正是這種項羽認為萬無一失的安排卻對劉邦是最好的掩護,劉邦正好利用了漢中偏遠的地理優勢,發動了偷襲,並且迅速的擊破章邯、司馬欣、董翳等人,佔領了關中地區。

有關中地區,劉邦極大的豐富了兵源和後勤供給,並以關中為基地,發動了對項羽的楚漢之爭。

三、人和

人,才是戰爭最為關鍵的因素,人才的此消彼長最終決定了楚漢之爭的結局。項羽在推翻秦朝後,對有能力的將領進行了分封,讓其到封地割據稱王,真正能夠為項羽作為征伐的將領並不多,除了龍且、鍾離昧等人,而董翳、章邯、英布、彭越、臧荼等人卻被項羽分封為王了,這完全就是讓其自立,而最終這些人要麼被劉邦輕易所滅,要麼投靠了劉邦,成了項羽最為難纏的對手。

而在劉邦陣營裡,以沛縣老夥計為班底的漢軍卻牢牢的被劉邦所掌握,並忠心耿耿的為劉邦服務,在人才配置上,漢初三傑的人才結構是項羽陣營無法比擬的。

特別在軍事人才上,劉邦的手下將領要遠遠強於項羽陣營,究其原因,項羽太過勇猛,而且過於自負,容不下更有能力的人。

綜上來看,劉邦和項羽的楚漢之爭只打了短短四年時間,與軍事關係不大,還是雙方陣營的優勢各有不同。


沉墨I方之城


楚漢之爭,若是從漢軍出兵三秦算起,到垓下會戰,歷時四年又五月;若從漢軍入彭城算起,到垓下會戰,僅三年又四月。


從戰鬥力來說,漢軍是要弱於楚軍的。項羽手中的殺手鐧,是精銳的樓煩騎兵,常常作為快速突擊部隊使用,例如彭城之戰,3萬樓煩騎兵,擊敗56萬劉邦聯軍。

那麼,漢軍為何能夠在短短几年內擊敗楚軍,取得最後的勝利???依靠的自然是戰略上的成功。


一,項羽定都:為之後的失敗,埋下隱患。

項羽捨棄關中,定都彭城,本就是不明智的。關中,是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農業發達,交通便利,還有函谷關,武關,散關,蕭關拱衛,地勢險要。而彭城地處平原,無險可守。


二,擁有穩固的戰略後方:提供糧草,兵源

項羽封劉邦為漢王,領有巴蜀,漢中,四十一縣。其後出兵三秦,得了關中。巴蜀和關中的糧倉,是秦滅六國戰爭後勤保障。漢軍據有,則後勤供應無憂。


三,堅守住了滎陽,成皋一線:讓項羽不能進入關中,直搗黃龍

在彭城大敗後,得益於蕭何從關中送來的援軍,劉邦得以在滎陽站穩腳跟。後期雖然多次被項羽打敗,甚至一度丟失滎陽,成皋,移軍修武,但因為韓信的成功,可以不斷徵調齊趙之兵來補充,所以不敗。


四,韓信的出色表現:讓漢軍對楚軍形成大包圍的態勢

為了從側面牽制項羽,韓信相繼平定魏王豹,代國,趙國,燕國,齊國,滅20萬楚軍,殺名將龍且,斷項羽一臂。又派灌嬰率領騎兵,深入楚國腹地,大肆破壞,燒燬楚軍糧草。楚軍前線軍心不穩。


五,聯絡彭越:襲擊楚軍運輸線

彭越軍的活動地點,正好處於滎陽前線和楚都彭城之間。他帶領部隊,長年進行遊擊戰,襲擊楚軍的糧草輜重,牽制滎陽的楚軍,有效緩解了劉邦的正面壓力。


六,實行離間計,逼走范增,策反英布:

陳平早先曾在項羽手下,對項羽軍的軍隊,將領情況比較瞭解。故此請求劉邦撥出數萬斤黃金,去楚軍中行離間計。成功逼走項羽唯一的謀士范增,從此項羽身邊無人為他出謀劃策,全靠武力單打獨鬥。同時策反楚軍勇將英布,分化楚軍力量,進一步孤立項羽。


七,劉邦的用人魄力:

項羽身為貴族遺胄,特別剛愎自用,智謀之士遠離之。劉邦則不同,平民出身,只擔任過最基層的地方官員;但他能虛心求教,唯才是用,所以能提拔韓信為大將,任用逃亡的陳平。


項羽的失敗,充分說明了戰術上的勝利,無法彌補戰略上的絕對劣勢。戰略優勢,要高於戰術勝利。


千秋歷史一壺酒


楚漢相爭持續時間大約四年多。

漢元年八月劉邦出漢中回關中,擊敗三秦;之後漢二年四月(出兵半年後),劉邦與諸侯合兵進軍,卻兵敗彭城,諸侯叛漢,劉邦撤退到滎陽,成皋一線,與項羽對峙,雙方都不能取勝,只能虛耗。


圖片來自《中華通史·秦漢三國史》貴州教育出版社

滎陽對峙期間,劉邦派韓信為將軍攻擊其他諸侯,擴大優勢,韓信不負眾望,漢三年中,先敗魏,再敗趙,招降代,燕;漢四年更是抓住機會攻下齊國,並大敗楚軍龍且,逼得項羽只能和談後撤,但劉邦卻毀約東進,最終聯合諸侯在垓下徹底打敗項羽。


圖片來自《中華通史·秦漢三國史》貴州教育出版社

楚漢戰爭裡劉邦的舉動說實話只是中規中矩,並沒有特別出彩的地方。勝負是雙方的事情,戰爭的快速結束,與其說是劉邦天縱奇才,更像是項羽錯誤百出,最後崩盤。

首先項羽相對劉邦年青,才華更勝,但也因此驕傲自大,不能有效團結隊伍,發揮他人才智(陳平,韓信都是不世奇才,卻在楚無用武之地);其次,太過暴虐,動輒屠城,殺人盈野,手段殘忍,會讓人恐懼,卻不能服眾。

還有,政治策略太過失敗。秦是戰國以來最強國,土地豐饒,士民能征善戰,而且滅國之戰得到了天下的財富。他滅秦,先坑殺二十萬餘萬降卒(有可能是古代歷史上最大的殺降記錄,長平戰役最後決戰打了少說兩個月,最後殺掉的俘虜雖然數目客觀,但怕不會有46萬之巨),後火燒咸陽原,和秦人結下血海深仇,戰場之上生死各安天命,戰後殺降,怕是整個關中都不服氣,最後垓下決戰,把項羽分屍的幾位騎兵,幾乎都是關中人士,秦國故人,更別說用投降的三位將領來王關中,簡直是把他們往火山口上推。齊國自田單復國之後,數十年幾乎沒有戰事,是六國裡實力保存最完整的大國(韓信不到一年從裡面拉出數十萬的軍隊),而項羽卻因為私怨(田氏坐視項梁兵敗),插手齊國局勢,把他們逼到了對立面。劉邦能順利走進關中,盡得秦故地,齊國在東方的牽制居功至偉。田氏和他們的盟友彭越(接受田氏大將軍印),給項羽添了天大的麻煩。


最後,楚國兵鋒雖然銳利,但太吃將領。除了項羽本人親自領軍,其他將領對漢軍幾乎沒有優勢,甚至不能對抗,彭越作亂需要項羽親自出手,而項羽離開滎陽戰場之後,楚軍立刻戰敗。

劉邦獲得關中秦國舊地之後,實力大漲,基本坐二望一,戰爭潛力甚至超過楚國。而且知人善任,名聲卓著,又能分析利害,驅使天下諸侯,所以最後垓下一戰功成。


劉邦雖然贏了楚漢爭霸,登位皇帝,但終其一生,都在為平定天下而奔波,最後死在英布叛亂之後,並不是項羽一死,他就高枕無憂,可以盡情享受君臨天下的快感!


始於終


楚漢之爭打了5年,從漢高祖元年到漢高祖5年。5年時間相對來說,還是很快的。主要是經過6次大的戰爭,三秦之戰、彭城之戰、滎陽對峙、韓信北伐、濰水之戰、垓下之戰。

三秦之戰

項羽滅秦以後,在戲下分封,他自己放棄關中,封在了楚國,稱西楚霸王,劉邦受到不公平待遇,封在巴蜀和漢中,尤其漢中之地,封了三個王,號稱三秦,堵住劉邦的出蜀東進之路。

原本在項羽集團的韓信,得到不重用,於是棄楚來漢,被蕭何推薦做了大將軍。韓信用“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打敗三秦,奪回關中。

彭城之戰

項羽把齊國一分為三,由於個人喜好,沒有封田榮,使他非常不滿,他滅了齊國的三個國家,自立為齊王,這樣項羽就去討伐齊國,先後被田榮、田橫兩兄弟拉入到齊國戰爭的泥沼,無法掙脫。

趁項王平齊國之機,劉邦聯合諸侯國,數落項羽十大罪狀,發兵直接攻打楚國首都彭城,輕而易舉的破了彭城,項羽拿出3萬精兵回救彭城,結果打得劉邦大敗。

滎陽對峙

劉邦彭城之敗後,又收拾殘兵在滎陽集結,一方面用反間計,害死了范增,一方面又拉攏英布反楚,滎陽對峙2年多,滎陽幾次易手,在梁地的彭越,用游擊戰術經常騷擾項羽後方,破壞運糧通道,和劉邦默契配合,使項羽疲於應付,慢慢拖垮項羽,而韓信有機會北伐。

韓信北伐

戰神出場,韓信首先滅掉魏國,在井陘,“背水一戰”“拔旗易幟”滅掉趙國、代國,燕國投降。戰爭的藝術一氣呵成。

濰水之戰

韓信又把矛頭對準齊國,由於劉邦派酈食其已勸降齊國,對漢軍撤防,韓信趁機滅了齊國。項羽坐不住了,派龍且出動20萬大軍和韓信在濰水決戰,結果韓信趁龍且半渡濰水,水淹楚軍,龍且戰敗。

垓下之戰

韓信平定北地和齊地,滅了龍且20萬主力,在滎陽和彭越之間,疲於奔命的項羽,已經精疲力竭,嚴重缺糧的情況下,和劉邦求和,以鴻溝為界,劃分楚漢勢力範圍。項羽東撤,劉邦單方面撕毀協議攻打項羽。劉邦和漢初三大名將韓信、英布、彭越一起把項羽圍在垓下,項羽自殺,楚國滅亡,大漢朝建立。


蕭何坐陣關中,源源不斷的兵源和糧草發往前線,而項羽那邊被劉邦和彭越,玩於鼓掌之中,疲於應付,主要是彭越大肆破壞項羽的運糧基地。看人才,劉幫這邊,武有灌英、樊噲、周勃、曹參等,文有蕭何、陳平等,項羽在范增死後,和孤家寡人沒區別,項羽雖然有萬人之勇,但難敵四面敵人。尤其是韓信滅了龍且後,幾路大軍包圍項羽,不敗才怪。


李躍汗青


楚漢戰爭打了多少年呢?

個人認為,楚漢戰爭是由公元206年開始,至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自刎結束。

公元206年8月,劉邦接受韓信建議,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趁項羽北功田榮,率軍入關,繼而平定關中。公元205年三月,劉邦東進,項羽謀殺楚懷王,劉邦為楚懷王發喪,號召天下討伐項羽,劉邦率諸侯聯軍約六十萬人攻打項羽老巢彭城。佔領彭城。項羽率三萬奇兵回援彭城,打敗劉邦六十萬諸侯聯軍。劉邦敗逃。劉邦家人(父親劉太公,母親劉媼,妻子呂雉)落入楚軍手中。

此後與項羽打起持久戰,雙方各有勝負,直至簽訂鴻溝合約,雙方議和,項羽歸還劉邦家人。

趁楚軍疲師東歸之時,漢軍撕毀合約,派兵襲擊楚軍。公元202年10萬楚軍被六十萬漢軍圍於垓下。雖率八百奇兵突圍,仍被困烏江邊,認為無顏見江東父老,拔劍自刎。楚漢戰爭以劉邦勝利結束。








人生俠客


楚漢戰爭開始於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漢五年202年十二月,西楚霸王項羽敗亡,漢王劉邦建立西漢政權止,一共持續了四年多。

公元前20212月年項羽逃離城父,逃至垓下,漢軍迅速跟進,十萬楚軍困於垓下(今安徽·靈壁)。

楚軍乏食,屢戰不勝,夜聞四面楚歌,軍心瓦解。項羽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時夜項羽率八百騎南逃,至天明時劉邦方察覺,遂派灌嬰率數千騎追擊。

楚軍渡過淮河後僅剩百餘騎,逃至陰陵時迷路,遭一田父誆騙 而左行,被漢軍追上。激戰後僅存28騎與項羽逃至東城,自度難以脫身,曰:天亡吾,非戰之罪也。

奔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亭長勸其過江,力圖東山再起。項羽曰:天之亡吾,吾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吾有何面目見江東父老!自慚無顏面對江東父老,不肯渡江。

漢軍追至,羽力殺百人後自刎而死死。垓下一戰,漢王劉邦聚殲楚軍,逼死項羽,從而定鼎天下,再造一統之世。


賀拔嶽


公元前206年,漢王劉邦任命韓信為大將軍,率領軍隊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開啟了漢軍與楚軍爭奪天下的過程,楚漢之爭正式開啟。

漢軍在韓信的帶領下一路“滅三秦”,出函谷,佔彭城,佔據了楚漢之爭是先機,但是項羽在彭城以少勝多,以3萬一舉打敗劉邦的54萬大軍,重新獲得戰爭的主動權,雙方進入到對峙階段。

此時的劉邦相對項羽而言,只有採取守勢,但是劉邦很快採取了兩個即為重要的戰略,這連個戰略的實施,徹底扭轉了楚漢之間的強弱關係。這連個戰略分別是楚漢之間最牛的兩位戰略家提出,他們分別是張良提出的“疲楚”之策和韓信提出的“強漢”之策。

張良的“疲楚”之策,使漢軍立於不敗之地;

張良提出的“疲楚”之策,又叫“下邑之謀”,是利用英布、彭越與項羽的矛盾,與他們結成聯盟共同對付項羽。英布本來是楚國的大將,但是因為沒有隨項羽一起入關,最後只被封為了“九江王”,而九江王的封地在當時還屬於未開發的地帶,比較貧瘠,所以英布對項羽產生不滿。彭越則是因為項羽沒有對她進行分封,所以對項羽不滿,公開反對項羽。

在劉邦說客的遊說之下,英布倒向漢軍,他率領軍隊在齊國與楚國境內吸引項羽的主力,使楚國的主力不能立即轉向西邊,這一拖延長達數月半年之久,等到項羽大軍調往西線的時候,韓信一舉滅了魏國,並且將部隊交給劉邦,劉邦有了與項羽長期對峙的能力。彭越則在劉項對峙的時候使用游擊戰術,打的贏就打,打不贏就跑,專門打擊項羽的糧道,給項羽帶領非常大的困擾。

英布和彭越的加盟,起到了不斷削弱楚軍實力的效果,但是隻能保證漢軍維持不敗的境地。

韓信的“強漢”之策,確定了漢軍的絕對優勢;

韓信提出的“強漢”之策,也可以說是“向北發展”之計,是韓信在劉邦被圍之後向劉邦提出的建議。即為“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意思就是在堅持對楚正面作戰的同時,韓信其率軍北上,開闢北方戰場,逐步攻佔北方的燕國、趙國和齊國,完成對項羽的圍剿。韓信的這個建議簡單的說就是“向南對峙,向北發展”,是一個強大自身的戰略與張良的削弱項羽相呼應。

劉邦聽取這個建議,給了韓信三萬兵馬,讓他北上經略,韓信也不負眾望,井陘之戰以少勝多,一舉攻佔趙國,軍隊也發展到十幾萬,而後招降韓國,實力得到進一步擴充。最後偷襲了齊國,打敗了前來救援的龍且,收降了龍且的部分軍隊,使自己的軍隊達到了20萬之眾,項羽聽到龍且被殺,史書記載是“則大恐”。

龍且被殺,十幾萬楚軍被韓信收編,局勢已經明朗,楚軍失敗已成定局,此時漢軍聯盟軍隊達到60萬,並且完成了對項羽的戰略包圍,而項羽則陷入腹背受敵之地。

“疲楚”、“強漢”的戰略實施,楚漢的強弱形式發生根本變化。

彭城之戰之後,項羽擁有大軍不下35萬,而且士氣高昂,戰鬥力極強;而劉邦當時剛剛經歷生死之戰,只有韓信聚攏的敗軍軍隊不足十五萬,軍事實力上項羽有明顯的優勢。

等到張良的“疲楚”和韓信“強漢”策略實施之後,項羽到垓下之戰的時只剩下10萬部隊,而漢軍有30萬(蕭何關中子弟兵補充),韓信有20萬,彭越英布等有約10萬,漢軍具有極大的優勢。

最後漢軍也是垓下一戰,將項羽四面包圍,逼得項羽烏江自刎。


總體而言,楚漢戰爭劉邦能取得最後的勝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疲楚”、“強漢”的戰略得以有效實施,最終改變了楚漢之間的強弱關係,取得了最後勝利。而張良的“下邑之謀”與韓信的“向北發展”是歷代以弱勝強之道的寶典。


帝國烽火


楚漢戰爭,自劉邦公元前206年還定三秦天始,到前202年項羽兵敗自殺,共4年。

怎麼結束戰爭的呢?大概分這三個方面吧:

第一、主力相持。劉邦率主力軍與項羽硬磕。雖然屢屢被擊敗,但在滎陽成皋一線艱難地頂住了項羽的攻擊,並在戰略上牢牢吸住了西楚的主要兵力,使其無法抽身北上。實際上項羽對等諸侯的戰略指導思想也是失誤的,他還停留在六國時代的分封思想中,並沒有想真正消滅為郡縣。

第二、韓信略地。劉邦卻是在反其道而行之,從還定三秦開始,就奉行的是故秦的兼併策略,兩個戰略方向並舉,一邊與項羽相持,一邊以韓信為主帥,相繼平定魏、趙、燕

、擴大了地盤,增強了實力。如果單從兵力而論,項羽同樣具備這樣的實力。但劉邦最大化地使用了兵力,發揮出1+1>2的效果。

第三、後方牽制。彭越、劉賈、英布,長年活動於項羽後方,嚴重牽制了楚軍精力。最後打到垓下,畢其功於一役,事實上就是以上多重因素綜合發揮了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