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还在公考中迷茫的你,献上一碗美味的“鸡汤”


给还在公考中迷茫的你,献上一碗美味的“鸡汤”

公考难不难?这个因人而异:首先看智商,对于智商确实超群的,公考题就是小菜一碟,毕竟两门平均80分以上不是普遍分数。然而事实是,高智商的未必看得上这一个月几千块钱工资的普通职业,人尽其才嘛,所以竞争者智力水平其实相当;其次看习惯,有的人从小就关注社会,对政治感兴趣,各种社会热点都能说出独到见解,学生时期就订报纸、党政杂志,摆明了要从政的。我大学同学里确实有这样的,大一就订报纸看,跟我们算是格格不入(大学生订报纸,确实有点无法理解),但是人家毕业就进了海关,可怜我努力考了三年,算是用时间弥补了大学学习的缺失;再次是看学习了,之所以把这个放在最后,不是因为不重要,而是因为难就难在这个地方,一个最为残酷的事实:通过学习考上的,占公考上岸者的绝大多数,然而,却是占公考大军的极少数,因为,就要那么点人,上岸者的分数让人高山仰止,作为公考大军中无奈的分母,也只能望洋兴叹。有人重整旗鼓,有人一蹶不振……然而,就算决心再大,孤注一掷,就一定能考上吗?我见过考了9年的,最后也放弃了,9年的青春啊!

于是有人感叹公考难啊,太难啦!付出没回报,说的是公考;上岸如彩票,说的是公考;需要走关系,说的是公考……然而,我们分析了智商和习惯,也看到了无数付出没有回报的例子,就真的无计可施吗?恰恰不是,我们就单说感叹付出没回报的,我就想反问一句——你真的付出了吗?还是在表演自己很努力?说这句话的时候我都很胆寒,因为"表演的努力和勤奋"这个事实实在是过于贴切,过于残酷的解释了失败是怎样炼成的。我曾经问过一些同学,你们申论都怎么写的啊?有人立马很自豪的告诉我:我一天写一套!然而我又重申:怎么写的?他告诉我:我就先看看答案咋写的,然后就下笔写……他真的每天都做一套,很努力,每天都在写,写了一大叠的真题。然并卵,不可能有哪怕一点点提高的,一点点都没有,所以他的申论长期保持在50分上下就很好解释了。然而如果你看到这篇文章,请你仔细想想,自己到底是怎么学习的?

   觉得公考难,其实根本的原因在于没抓住学习的核心,根本不知道怎么学。以下几种情况请对号入座:

  1、买上两本市面上的行测、申论知识书看一看,然后上考场了,结果毫无用处;

2、很努力,每天都做一套考试真题,做无数的模拟题,整天拿着手机刷题,这总行了吧,我考前做了100套真题了,我要考80分!结果不尽人意,怒摔手机;

3、各种公考资料,模拟题我有的是,各种研究秒杀,一定能行的,结果考试的时候——这个明明没法秒杀吗!搞什么飞机,还是不行啊;

  4、组个团,呼唤一群小伙伴,结伴学习,辞职专职备考,豁出去了,每天都累得要命,我要考上了!到底考上了吗?

   以上种种,一旦经历失败,对人的打击是巨大的吗,特别是第3、4条,完全可以摧垮一个人的信心。可是失败是不讲理的,失败是讲现实的,现实就是,错了,学错了,努力的方向错了。到底公考的学习问题出在哪里呢?

  1、盲目性

给还在公考中迷茫的你,献上一碗美味的“鸡汤”


  我接触过很多上岸的考生,一个鲜明的特点,学习有计划、有规律。所谓的盲目性,是抓不住学习的重点和节奏,今天看这个,明天看那个,整天做题。同样一套真题,做完了对对答案,看看错题,然后就去做下一套,然而一个月以后同样的题目拿出来,仍然还是那个正确率,没提高,于是这一个月就这么过去了,浪费了,长此以往,大量的时间被浪费,看不到提高。有些人来找我,给我看了好多他做过的题目,然而我挑出一道难题给他看,他挠了半天的头,告诉我,这个题我当时觉得太难了,就想着考试的时候放弃吧,毕竟就这么一道题……更有甚者,直接告诉我,别问我数学题,数学我在考试中放弃了,全都是蒙,我决定了,好好研究其他题目,用其他题目的高分弥补数学的缺陷。盲目性就体现在这种对自身能力的模糊看法和对公考备考的随意。

  2、懒惰性

给还在公考中迷茫的你,献上一碗美味的“鸡汤”


  这是人类的通病,谁不想享受呢?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努力会很舒服(毒鸡汤一语中的)。这个惰性,更多的不是说备考的同学不去学习,有些人明明是很努力的做题看书吗。这个惰性,指的是懒得动脑子,实现创造性学习!学习是需要解疑释惑的,解疑释惑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需要绞尽脑汁的。比如说写作,我对写作的理解是,一天不练手就生,然而多数人仅限于看,各种看范文、看考试思路、看解读……就是不动手。还有行测,特别是这个数学,绝大多数人热衷于研究一下答案做法,觉得好厉害啊!我学到了!然而并没有好好的去寻找一下更有效的办法,甚至答案稍微复杂一些的连看都不想看,烦得不得了,干脆放弃这种题吧,考试的时候怎么可能做呢!也许你看了好多资料,学了好多东西,然而一旦到了真正的考试,原形毕露,该不会的仍然不会。我当年也学过很长时间的《行测数学秒杀》,可是一到了考试,基本上都用不上,难道说秒杀这本书本身不好嘛?NO,书很好,作者很用心,问题是缺乏基础,秒杀本身就是空中楼阁,比如说整除法秒杀,你都不知道A除以B该怎么解释,考试中你根本找不到被除数去判断。

  3、被误导

  说这个,是要得罪人的,然而这点是不能回避的。每年的各种真题(国考、省考)都有着很多争议题,你看到的,真的就是标准答案吗?公考是不公布答案的,答案都是各种研究论证得出的,这就说明100%正确吗?

  看看这个题。

  秦汉四百年间,政治与文化相互推动,形成互补机制,其效应是:统一被认为是合理的、正常的,分裂则被认为是违理的、反常的。秦汉文化造成的这一定势,深刻地影响了此后两千年的中国历史。国家统一,使多元文化整合的速度与力度加强;而整合后的一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又反过来增加政治一统。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政治与文化存在紧密联系

  B.秦汉文化对于后世影响深远

  C.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

  D.国家统一的前提是文化的一统整合

  各种争议不断,集中在A和B中,然而B更压倒A,后来基本成为共识。至今没有定论。然而,判断非常简单。然而这个答案B,网上各种言之凿凿。

  你看到的,真的是正确的吗?

  还有所谓的申论范文,更是惨不忍睹。什么是申论?申论其实就是模拟行政,考察的是阅读材料,分析总结概括,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好的申论文章,必定是符合题目要求,逻辑结构特别清晰,语言特别简洁,很容易看懂的,要做到这点其实并不难,一是要读懂材料,二是要读懂题目要求,然而就是这个题目要求,大多数人根本读不懂,能看懂的就是个字数,更有甚者,连字数都不够,分数从何谈起?申论是要在2.5-3小时内阅读6000字以上的材料,写2000字左右的文章的,材料读不懂没法做,题量太大做不完也不行,所以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做题能快则快,能简则简,语言要朴实、凝练,最好是让人一眼就看懂,然而我看到的各种的网上"范文",张口就是一句古文,闭口就是一个名言警句,各种逻辑纠结不清,各种说理充斥全文,结果是看半天不知所云,看完了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典型的来秀文学修养来了,这个真的适合我们在考场上一个小时左右写出来吗?我觉得写这种文章的人,本身也写了N长时间。

  423联考,论坛N多人呼天抢地,纷纷感叹学了不如裸考,这也很好解释—裸考的没办法,也没啥套路,也没啥技巧,只能是看懂题目以后抄材料,材料就是救命稻草,结果抄了70多分;而一些人因为被误导,考试中各种秀技巧,这个题来个因果分析,那个题搞个经验总结,大作文搞上一堆理论依据,甚至有人一看材料,噢!众筹啊!这个我知道啊,还看什么材料啊,来吧下笔就写,提前一小时完成,结果搞个30分,于是感叹:白搭啊!学了这么久了,连个裸考的都不如啊!造化弄人啊……

  好了,分析了好多,其实也只是我的一点点粗浅看法,公考毕竟是一种选拔性考试,淘汰率高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难道说这考试难,就没法破解了吗?我始终相信天道酬勤,本身自己考了好几年,对其中酸甜苦辣的过程还是有切身体会的,至于说如何去学,怎样成功,还得自己把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