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一縣,傳因齊桓公戲馬臺得名,境內有馬踏湖,有北國江南之稱

山東淄博有一縣名叫桓臺,傳因齊桓公戲馬臺得名。據《今縣釋名》載:“廣饒縣東北有柏寢臺,齊景公與晏子遊於少海,登柏寢之臺而望其國,……俗謂臺曰桓公臺。相傳桓公曾會盟於此,按柏與桓字形相近,桓當即柏宇之訛。”

山東一縣,傳因齊桓公戲馬臺得名,境內有馬踏湖,有北國江南之稱

桓臺縣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最著名的是素有“北國江南”之稱的馬踏湖。歷史上,馬踏湖曾有好幾種不同的稱謂。馬踏湖古稱“少海”。

山東一縣,傳因齊桓公戲馬臺得名,境內有馬踏湖,有北國江南之稱

“少海”之名見於《左氏春秋》:“齊景公有馬千駟,畋於青丘,與晏子游於少海。”後有齊景公有馬千駟,眾馬踏踐成湖之說。此為馬踏湖正名之始。

在唐代,馬踏湖曾一度被稱為李白泊、謫仙居。

山東一縣,傳因齊桓公戲馬臺得名,境內有馬踏湖,有北國江南之稱

1992年出版的《桓臺縣志》有這樣的記載:

​關於馬踏湖名稱的由來歷史上有兩種說法。一說春秋時期,齊桓公於此會諸侯,六諸侯恐陷被擒,將重兵帶至湖畔,由眾馬踏成湖泊,名為馬踏湖。一說齊景公有馬千駟,畋於青丘,故取名馬踏湖。

山東一縣,傳因齊桓公戲馬臺得名,境內有馬踏湖,有北國江南之稱

關於這兩種說法,該志也進行了詳細考證。據史料記載,齊桓公九會諸侯,其地點皆不在桓臺。只有公元前827年,周宣王在此會過齊侯。故說齊桓公會盟諸侯眾馬踏踐成湖,應屬民間傳說。

山東一縣,傳因齊桓公戲馬臺得名,境內有馬踏湖,有北國江南之稱

據地質學家分析,該湖處在泰沂山脈洪衝平原與黃河下游淤積平原的銜接地帶,北靠濟水(小清河),地勢低窪,眾河匯聚而成,是獨特的地質構造和地貌特徵所致。

山東一縣,傳因齊桓公戲馬臺得名,境內有馬踏湖,有北國江南之稱

馬踏湖,素有"北國江南、魚米之鄉"譽稱。盛產葦、蒲和葦蒲製品,盛產的白蓮藕曾是進京的貢品。又有"糖拌花下藕","辣子黑魚片"、"蒲白黃鱔湯"、"鱗炸鯽魚"、"金絲鴨蛋"等名吃。

山東一縣,傳因齊桓公戲馬臺得名,境內有馬踏湖,有北國江南之稱

春秋時齊景公,三國諸葛亮,唐代李白,宋代蘇東坡,元代於欽等官宦名人均至此遊覽,故清乾隆年間,青丘上始建“三賢祠”,中有魯仲連、諸葛亮、蘇東坡三賢士塑像。1985年,華溝村民在青丘上重修祠宇,中塑魯中連、蘇東坡、諸葛亮、顏楚、轅固五位先賢像,以示紀念。

山東一縣,傳因齊桓公戲馬臺得名,境內有馬踏湖,有北國江南之稱

在桓臺縣有一華嚴寺非常有名,其名字因華嚴宗而得名。武則天曾賜號創始人法藏為"賢首大師",故又稱"賢首宗"。桓臺縣歷代建有佛塔十二,以華嚴寺最著名,距今已有1400餘年。

山東一縣,傳因齊桓公戲馬臺得名,境內有馬踏湖,有北國江南之稱

桓臺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名人輩出。戰國時期的顏躅、魯仲連,漢代的轅固,明朝的王象晉、王象春,清初的王士禎、徐夜等文人名士都出生在桓臺,並在歷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

山東一縣,傳因齊桓公戲馬臺得名,境內有馬踏湖,有北國江南之稱

值得一提的是清初文壇領袖王士禎,別號“漁洋山人”,曾官至刑部尚書。王家曾四代官至尚書,桓臺境內至今還存有歌頌王家功德的全國罕見的磚牌坊,上刻清代著名書法家董其昌題寫的“四世宮保”四個大字。

山東一縣,傳因齊桓公戲馬臺得名,境內有馬踏湖,有北國江南之稱

他在公務之餘致力於詩文著述,主持詩壇50年之久,康熙帝曾徵其詩300首定為《御覽集》,其詩,文,詞共數十種560多卷,被譽為“一代詩宗”。

山東一縣,傳因齊桓公戲馬臺得名,境內有馬踏湖,有北國江南之稱

桓臺美食多種多樣,特產豐富,馬踏湖全魚宴、白蓮藕、金絲鴨蛋,新城細毛山藥,荊家四色韭黃等頗受歡迎。

山東一縣,傳因齊桓公戲馬臺得名,境內有馬踏湖,有北國江南之稱

參考資料:《桓臺縣志》等。喜歡文章,請點關注、收藏或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