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技術的小門檻十——胃經

如果身邊有朋友問你常出現咽喉腫痛、口乾舌燥、口氣比較重,渾身疲倦以及大便不正常、身體消瘦、肥胖,特別是常出現不想吃飯、噁心、嘔吐、燒心、反酸等問題,這是怎麼回事呢?哪裡出了問題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尋找答案,探究胃經的神秘。

按摩技術的小門檻十——胃經

祖國傳統醫學認為上面說的問題是胃經不通引起的,胃是六腑(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之一,位於我們人體上腹腔,上連食道,下通小腸。具有受納和腐熟水谷,攝取精華的作用。胃經屬於足陽明經,從頭經過胸腹兩邊、大腿及小腿前外側到腳,與胃相聯絡,協調胃的功能,主治胃及消化系統的疾病。

胃經在咱們身體上是怎樣循行的呢?

按摩技術的小門檻十——胃經

起始於眼眶下緣的(承泣穴),向下直行到嘴角,再拐到鰓後分兩支線路。

一支是沿著耳朵前面上行至額角的(頭維穴);

另一條比較長,自腮後向下,從喉嚨旁通過,沿著鎖骨上緣到缺盆,再對乳頭向下穿過乳房,然後沿距離身體前面正中兩寸的平行線,直線下行到腹股溝的(氣衝穴),再走大腿前面、脛骨外側,到腳腕(解溪穴)和腳背,直到第二腳趾外側端的(厲兌穴)。有一分支從足背(衝陽穴)到大腳趾內側端(隱白穴),交於足太陰脾經。

按摩技術的小門檻十——胃經

1.消化系統疾病:如胃痛,腹痛,嘔吐,洩瀉,腸鳴,痢疾,胃下垂,急慢性闌尾炎,腸麻痺,營養性水腫,肝炎,蛔蟲病,胃腸神經官能症。

2.頭面五官疾病:如頭痛,牙痛,眼痛,面神經麻痺,三叉神經痛,甲狀腺腫大,腮腺炎等。

3.經脈所過的 胸痛,腿痛,膝關節痛,下肢痿痺無力,偏癱,小兒麻痺後遺症。

4.其他如腳氣病,膈肌痙攣,乳腺炎,高血壓,神經衰弱、肥胖。

胃經有哪些重要的穴位呢?

1.承泣

定位:在面部,眼球與眶下緣之間,瞳孔直下。

主治:①目赤腫痛,流淚,夜盲,眼瞼瞤動;②口眼歪斜,面肌痙攣。

現在我們臨床上常用於治療結膜炎、近視、遠視、散光、青光眼、斜視、白內障、視神經萎縮、面神經麻痺、面肌痙攣等。配風池、睛明主治目赤腫痛;配合谷、攢竹等主治口眼歪斜。

按摩技術的小門檻十——胃經

2.四白

定位:在面部,眶下孔處。

主治:①目赤痛癢,目翳,眼瞼瞤動;②三叉神經痛,口眼歪斜,面肌痙攣;③頭痛眩暈;④膽道蛔蟲症。

現在我們臨床上用於治療眼瞼下垂、近視、青光眼、面神經麻痺、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等。配太沖、睛明、豐隆主治眼瞼瞤動、目翳、青光眼;配瞳子髎、攢竹主治眼瞼不合。

按摩技術的小門檻十——胃經

3.地倉

定位:在面部,口角旁開0.4寸(指寸)。

主治:①口角歪斜,流涎,唇緩不收,齒痛;②眼瞼瞤動。

現在我們主要用來治療面神經麻痺、三叉神經痛。配頰車、合谷等主治口角歪斜;配頰車、內庭等主治三叉神經痛。

按摩技術的小門檻十——胃經

4.頰車

定位:在面部,下頜角前上方一橫指(中指),當我們咬緊牙齒時咬肌隆起最高點。

主治:口歪,齒痛,頰腫,口噤不語。

現在我們在臨床上常用於治療面神經麻痺、三叉神經痛、顳下頜關節炎、腮腺炎等。配地倉、合谷等主治口角歪斜、齒痛、頰腫;配下關、合谷主治顳頜關節炎。

按摩技術的小門檻十——胃經

5.下關

定位:在面部,顴弓下緣中央與下頜切跡之間凹陷中。

主治:①耳聾,耳鳴,聤耳;②齒痛,口噤,口眼歪斜,三叉神經痛。

我們常用於治療顳頜關節炎、牙痛、面神經麻痺、聾啞等。配聽宮、合谷主治顳頜關節炎;配頰車、合谷主治牙關緊閉。

按摩技術的小門檻十——胃經

6.頭維

定位:在頭部,額角髮際直上0.5寸,頭正中線旁開4.5寸。

主治:頭痛,目眩,目痛,流淚。

我們用來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眼輪匝肌痙攣等。配風池、率谷、合谷主治偏頭痛、眼痛。

按摩技術的小門檻十——胃經

7.人迎

定位:在頸部,橫平喉結,胸鎖乳突肌前緣,頸總動脈搏動處。

主治:①咽喉腫痛,氣喘;②瘰癧,癭氣;③高血壓。

我們常用於治療頸淋巴結核、甲狀腺腫大、支氣管哮喘、高血壓等。

按摩技術的小門檻十——胃經

8.梁門

定位:在上腹部,臍中上4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主治:①胃痛,嘔吐,食慾不振;②腹脹,大便溏薄。

我們現在常用於治療胃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胃神經官能症。配公孫、內關、足三里主治胃痛、腹脹、嘔吐。

按摩技術的小門檻十——胃經

9.天樞(大腸募穴)

定位:在腹部,橫平臍中,前正中線旁開2寸。

主治:①腹脹,腸鳴,繞臍痛,便秘,洩瀉,痢疾;②月經不調,痛經。

我們現在常用於治療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闌尾炎、腸麻痺、細菌性痢疾、消化不良。配足三里主治消化不良、腹瀉;配上巨虛、曲池主治細菌性痢疾;配上巨虛、闌尾穴主治急性闌尾炎;配足三里、大腸俞主治腸麻痺、便秘。

按摩技術的小門檻十——胃經

10.歸來

定位:臍中下4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主治:①陰挺,月經不調,閉經,白帶。②疝氣,腹痛。

我們現在常用於治療痛經、月經不調、前列腺炎,小便不通等。

按摩技術的小門檻十——胃經

11.伏兔

定位:在股前區,髕底上6寸,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

主治:①腰痛膝冷,下肢麻痺,腳氣;②疝氣。

我們現在常用於治療下肢癱瘓、股外側皮神經炎及膝關節病變等。配髀關、犢鼻主治腿膝疼痛。

按摩技術的小門檻十——胃經

12.梁丘(郄穴)

定位:在股前區,髕底上2寸,股外側肌與股直肌肌腱之間。

主治:①膝腫痛,下肢不遂;②胃痛;③乳痛,乳癰;④血尿。

我們現代常用於治療胃痙攣、乳腺炎、膝關節病變等。配中脘、內關、足三里主治急性胃痛;配犢鼻、陽陵泉主治膝關節痛。

按摩技術的小門檻十——胃經

13.犢鼻(也叫外膝眼)

定位:在膝前區,髕韌帶外側凹陷中。

主治:①膝痛,下肢痿痺,關節屈伸不利;② 腳氣。

現代常用於治療下肢癱瘓、膝關節病變等。

按摩技術的小門檻十——胃經

14.足三里(合穴、胃經下合穴)——保健要穴

定位:在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

主治:①胃痛,嘔吐,噎嗝,腹脹,洩瀉,痢疾,便秘,腸鳴;②中風,下肢麻痺;③水腫;④癲狂;⑤心悸,氣短;⑥虛勞羸瘦。肚腹三里留

我們常用於治療急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急慢性胰腺炎、肝炎、消化不良、急慢性腸炎、細菌性痢疾、闌尾炎、休克、神經性頭痛、高血壓、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動脈硬化、支氣管哮喘、白細胞減少症、下肢癱瘓、坐骨神經痛、膝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配中脘、內關主治胃脘痛;配脾俞、氣海、腎俞主治虛證腹瀉;配三陰交、神門治療心悸。

按摩技術的小門檻十——胃經

15.上巨虛(大腸經下合穴)

定位:在小腿外側,犢鼻下6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

主治:①腸鳴,腹痛,腹瀉,便秘,腸癰;② 中風癱瘓,下肢痿痺;③ 腳氣。

我們常用於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急性腸炎、單純性闌尾炎等。配天樞、曲池治療細菌性痢疾;配支溝、大腸俞主治便秘。

按摩技術的小門檻十——胃經

16.下巨虛(小腸經下合穴)

定位:在小腿外側,犢鼻下9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

主治:①小腹痛,洩瀉,痢疾;②下肢痿痺;③乳癰;④腰脊痛引睪丸。

我們常用於治療細菌性痢疾、急慢性腸炎、下肢癱瘓等。配曲池、太白等主治瀉痢膿血;配陽陵泉、解溪主治下肢麻木。

按摩技術的小門檻十——胃經

17.豐隆(絡穴)

定位:在小腿外側,外踝尖上8寸,脛骨前肌的外緣。

主治:①嘔吐,腹脹,便秘;②下肢痿痺;③頭痛,眩暈;④痰多咳嗽,哮喘;⑥水腫;⑥癲狂。

我們現在常用於治療耳源性眩暈、高血壓、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支氣管炎、腓腸肌痙攣、肥胖症等。配陰陵泉、商丘、足三里治療痰溼諸證;配肺俞、尺澤治療咳嗽痰多。

按摩技術的小門檻十——胃經

18.解溪(經穴)

定位:在踝區,踝關節前面中央凹陷中,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主治:①腹脹,便秘;②頭疼,眩暈,目赤;③下肢痿痺,腳背腫痛;④譫語,癲狂。

我們常用於治療腦供血不足、足下垂、神經性頭痛、胃腸炎、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疾患等。配崑崙、太溪治療踝部痛;配商丘、血海治療腹脹。

按摩技術的小門檻十——胃經

19.陷谷

定位:在足背,第2、3蹠骨結合部前緣凹陷的地方,內庭穴後1.5寸。

主治:①腹脹、腹痛;②腳背關節疼痛等。

現在我們常用於治療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牙痛、扁桃體炎、蹠趾關節痛等。

按摩技術的小門檻十——胃經

20.內庭(滎穴)

定位:在足背,第2、3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

主治:①胃痛,吐酸,腹脹,洩瀉,痢疾,便秘;②齒痛,咽喉腫痛,口歪,鼻衄;③熱病;④足背腫痛。

現在我們常用於治療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齒齦炎、扁桃體炎、蹠趾關節痛等。配合谷主治牙齦腫痛;配太沖、曲池、大椎等主治熱病。

按摩技術的小門檻十——胃經

21.厲兌(井穴)

定位:在足趾,第2趾末節外側,趾甲根角側後方0.1寸(指寸)。

主治:①腹脹;②面腫,鼻衄,齒痛,咽喉腫痛;③ 熱病;④多夢,癲狂。

我們常用於治療鼻炎、齒齦炎、精神分裂症、神經衰弱、消化不良等。配隱白、中衝等主治中風昏迷;配內庭、太沖等主治五官科炎症。

按摩技術的小門檻十——胃經

胃經調理的一些優勢

  • 中風後遺症的恢復 中風後出現肌肉萎縮無力的情況,常取胃經穴位,就是古書上所謂的“治痿獨取陽明”,因為胃經是多氣多血的經脈,中風後氣血兩虛,需要益氣補血。具體我們的操作就是:按揉胃經,每天沿著經絡的走向,從頭到腳揉40遍,然後再點按重要的穴位,如天樞穴、梁門穴、伏兔穴、足三里穴、豐隆穴、解溪穴以及手陽明大腸經的曲池、合谷等。
  • 腹瀉便秘的雙通道 患者無論是出現拉肚子,還是便秘,都可以通過刺激天樞穴,天樞穴具有雙向調節作用,可以按摩配合艾灸一起治療。
  • 美白養顏的四個穴 患者面部的承泣穴、四白穴、巨髎穴、地倉穴,經常按揉可以改善面部血液循環,減少皺紋,使皮膚更有光澤。
  • 健康長壽的小秘方 中醫上講“若要安,三里常不幹”,意思說是足三里穴可以化膿灸,目的是調動我們全身的免疫系統,從而提高身體免疫力。當然化膿灸的方法比較痛苦,而且有感染的風險,儘量找專業臨床經驗豐富的醫生操作。但是我們大家可以試試其他普通艾灸,具體操作是:每星期艾灸足三里穴3~4次,每次灸20~30分鐘,灸到局部的皮膚紅暈就可以,不要燙傷皮膚。
按摩技術的小門檻十——胃經

希望看到的朋友,可以經常拍打、刮痧胃經,點按上面所說的穴位,對咱們的胃經保健大有裨益,改善胃調節功能。

再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