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推拿”與“按摩”共存有深刻的歷史原因。目前學術界傾向認為“按摩”是借用常用手法中的“按”和“摩”,“推拿”是借用常用手法中的“推”和“拿”構成固有詞組。專門指以手法保健和治療疾病的醫療活動。認為這兩個詞中的“按”和“摩”,以及“推”和“拿”是平行關係。
其實這種理解是錯誤的。
不能小看中國古人的創造能力和智慧。
按摩一詞中,“按”“從手從安”。概括了手法醫學的特徵,即必須用手(也包括手的替代品)安(放)置於人體一定部位。這是手法醫學得以實現的前提條件,也是手法的根本。手法醫學正是在安放的基礎上才能展示出如此豐富多彩的具體手法。關於這一點,學術上基本無異議。但“摩”呢?有人想當然認為按者靜,摩者動,按摩構詞,體現動靜結合,剛柔相濟,陰陽協調。就將摩解讀成轉圈的“摩”法了。
其實,大錯特錯!“按”說了用手,手法必須用手。但用手去幹什麼?手法醫學的最終目標和境界是什麼?就藏在“摩”字裡面了。
“摩”“從麻,從手”,說直白些,就是用手“理麻”。麻是一種植物,是按摩形成年代的主要布料和繩索來源。它生長在田野,成熟後砍掉,在田裡漚一段時間,然後洗淨晾曬在竹竿上,然後用手或篦子順著麻的莖的方向進行梳理,弄清頭緒,將其理順,這是“理麻”的本意。後來“理麻”產生了質問、探尋、弄清之意。由於人體由肌肉、血脈、骨骼、臟腑、經絡構成,還由於手法醫學接觸到的只能是人體的皮膚、肌肉、血脈和經絡。它們都是線性結構,都有紋理。生理上都是協調,通順的。病理上一定就不協調,不通順了。就需要如理麻一般對其進行梳理,使其順暢。故“摩”字的意思我們解讀為“順纖維,順經絡,順趨勢”是比較符合客觀實際的。這是對手法醫學最終目的和境界的最佳概括。
而“推拿”中的“推”和“拿”也不是平行的兩種手法,即不是由“推”法和“拿”法構成詞組。其中,“推”代表用手療疾,為整體小兒推拿手法的代名詞。“拿”卻並不是拿法,而是“拿持”的意思。
成人成熟,能聽從醫囑。從身體的體位,姿態到心理都能很好地配合醫生,故不需要特殊拿持,只憑“按摩”即可。而小兒不成熟,不配合,在醫生面前有恐懼感,如果拿持不好,手法操作基本上不可能完成。所以,拿持在手法防治小兒疾病的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這是明代先賢們最終用推拿,而不是其它單純以手法組合而成的名詞命名它的要本原因。因為,推拿從一開始就用於小兒,還是用於小兒的驚風,它本身就稱之為“看驚掐驚術”。驚風了,抽搐不已,掐之很重,不固定肯定是不行的。
記住:“推”是所有小兒推拿手法的概稱。“拿”為拿持,即固定住小兒某部位或肢體。
研究如何固定孩子和孩子的操作部位,在固定基礎上的手法運作是小兒推拿的核心,也是小兒推拿成敗的關鍵。
閱讀更多 河南三字經教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