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三毛珍贵老照片:图五是三毛与丈夫荷西,图八正在街头抽烟


“我迎着朝阳站在大海的面前,对自己说,如果时光不能倒流,就让这一切,随风而去吧。”这一句经典名言出自著名作家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三毛,原名陈懋平,1946年改名为陈平,是现代著名作家,旅行家,演讲家,她一生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作品广为流传,深受读者喜爱。其笔下《撒哈拉的故事》以其动人的故事,深刻的感悟,吸引了大批读者。照片中就是作家三毛。

说到三毛在文学上所取得的成就,自然离不开幼年时期的学习和积累。在父母的影响下,幼年时期的三毛酷爱读书,初中时几乎看遍了市面上所有的名著,尽管在初二那年休学了,但父母的悉心教导下,三毛在诗词古文、英文方面,仍打下坚实的基础。在19岁那年,她的第一篇散文作品《惑》在《现代文学》上刊出,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三毛在文学之路上越走越远。照片中是青年时期的三毛。

1964年,三毛在张其均先生的特许下,在文化大学哲学系充当旁听生,成绩很不错。两年后,休学的三毛远赴西班牙,在国外三年间,前后就读于马德里大学、哥德书院,并在伊诺大学法学图书馆工作。期间,她遇到了一生中的挚爱--荷西。一次约会,荷西对三毛说:Echo,你等我六年,我有四年大学,还有两年兵役,六年一过,我就娶你。那年三毛24岁,荷西18岁,当时三毛追求者众多,并未太把这话放在心上。照片中是18岁荷西。


1970年三毛回国,受张其均先生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学系任教。这期间与一个45岁的德国教师结识,或许因其一颗想稳定的心,很快,三毛答应了德国教师的求婚,但不幸悲剧发生,在即将完婚之时德国牧师突发心脏病,离开了三毛。未婚夫的离世使三毛伤心欲绝,几度吞服安眠药自杀。痛苦之下,三毛动了流浪的心思,未经父母同意,再次只身前往马德里。照片中就是三毛与未婚夫。

二到马德里,三毛的心境已然发生变化,如她所言:“没有背井离乡的伤感、想家的哀愁,反而是归乡的喜悦和辛酸。”此时的她,早已忘记了与荷西的六年之约。然而奇妙的是,二人重逢了。在其作品《三毛与荷西的爱情故事》中这样描述:“临近晚上,三毛匆匆赶去好朋友家,见面时,朋友叫她闭上眼,等候。而此时,三毛被人突然拦腰抱起,旋转,睁眼一看,是荷西!她开心得说不出话来,任由快乐变成旋涡将她围绕在里面。”三毛与荷西。

当三毛在荷西房间看到自己的巨幅照片时,感动至极的三毛对荷西说:“你记得6年前的最大愿望吗,如果我现在要嫁给你,会太晚吗?”1973年7月,三毛与荷西公证结婚。因她爱上了撒哈拉沙漠,于是爱极了三毛的荷西答应陪她去沙漠定居。在沙漠生活期间,她作品源源不断,并且开始结集出书。第一部作品就是《撒哈拉的故事》。与荷西结婚的6年里,是三毛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三毛和丈夫在沙漠的家里。


1979年,荷西在海底进行水下工程操作时意外死亡。在荷西死去两天后,三毛赶到他的身边。三毛强忍哀痛将荷西安葬。在埋葬了爱人后,三毛写下这样一句话:“埋下去的,是你,也是我。走了的,是我们。”失去了荷西的三毛好像失去了灵魂,父母担心三毛再次想不开,便将她带回了国内。痛失挚爱的她选择带着一颗千疮百孔的心游历南美洲。此后她走过数十个国家,写下了《万水千山走遍》。照片中是三毛抵达定海码头见到亲人的情景。

1989后4月首次回大陆家乡,发现自己的作品在大陆也拥有许多的读者。并专诚拜访以漫画《三毛流浪记》驰名的张乐平先生,了却夙愿。1990年9月,三毛在摄影师肖全的见证性,换上乞丐服,流浪在成都大街小巷,留下生前最后一组照片。也是在同年,三毛从事剧本写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人生中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照片中是在街头正在抽烟的三毛。

1991年1月4日,在台湾一家医院里,三毛已成功动完一个小手术,术后在病房里她用一双尼龙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时年48岁,关于三毛自杀的原因,至今众说纷纭。三毛一生坎坷,如若有来生,希望三毛的每次相遇,都能化为永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