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任何人都能成為“李子柒”

第一次知道李子柒是在一篇推文上。推文從李子柒的生世開始,講到她現在的大紅大紫。當時並沒有太多的感觸。只知道她飽受爭議:說有團隊,說她擺拍。那時的我打心裡對網紅有一定的牴觸,因此,無論大眾對她是支持還是反對論調,都不太在意。

偶然點開某個關於李子柒的視頻推送。在短短的幾分鐘粗略瀏覽中,我看到了美得超乎現實的農村——她的院子像一個濃縮的世界,應有盡有;也看到了一個美得超乎現實的農家人——李子柒——乾淨的雙手,及地的漢服一塵不染。同樣作為農村家女孩的我,第一反應是“不真實”。

之後,看到一則她彈棉被的視頻,因為沒有見過棉花種植,我從頭到尾仔細看完。視頻中的她幹活熟練,動作麻利,毫不矯揉造作,我知道,這些是裝不出來的。

接著又看了幾期其他主題的視頻。她所展示的不僅有農作,還有傳統文化,並細緻到其整個流程——精緻、唯美。

她的視頻之所以美,是因為源於對生活的“呈現”。這與“擺拍”不同。擺拍是做做樣子,她卻是將自己生活中一小部分用美的方式記錄下來。

她的裝束和潔淨也是如此。視頻中的她做著最接地氣的事,卻是一副“不食人間煙火”之感。她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形象,就好比我們在家可以隨意自在地穿戴,可以肆無忌憚地邋遢,但到公眾場合,就要精心打扮一個道理。所謂,“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

彼時的我,雖然認可李子柒的創作,卻覺得她乾的活並不難。川、渝環境和文化本就大同小異,因此,只要是這兩地的農家孩子——從小跟著長輩上地下田——誰都可以幹得得心應手:她會做的咱會做,即使不會的也見長輩做過,耳濡目染有啥難的?只是沒有她穿得那麼美,用那麼專業的道具拍攝罷了。不過,小小的“實幹”讓我對此立馬有了改觀。

肆虐的疫情讓我不得不整個假期都待在農村。立春後,開始春耕,我幫父母鋤地,只是短短一小會兒,手就被磨得生疼,起了個泡。而李子柒做起來卻行有餘力,似乎毫不費力。

而後,父親編蜂桶、“涼帽”,想起不久前看過李子柒編花籃的視頻,心血來潮,也想嘗試編制一個。從小到大,看長輩編竹器無數,我當然信心滿滿,一副成竹於胸的勢頭。然而,在手被劃了好幾道口之後,編出來的花籃卻奇醜無比——甚至不能算作一個完整的手工品。完全不似李子柒那般有模有樣。

眾所周知,李子柒除了幹農活是一把好手,還做得一手美食,彷彿食材到她手上就有了靈氣,生出萬千變化。

此外,她還會手工、木工、女紅、文藝,例如:DIY小擺件,做涼椅、洗漱臺,做被子、衣服,造紙,彈吉他……樣樣在行,似乎就沒有她不會的事。任何東西在她手裡都可以化腐朽為神奇,就像被施了魔法。這不光是吃過苦耐勞就能做成的,還要有對“美”的敏銳。

誠如人們常說,“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每一個鏡頭的完美呈現都花費了超出我們想象的付出。看似悠閒愜意的田園生活也需要長年累月與黃土為伴,光是這點,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不禁心生敬佩——同是農家女,也並非任何人都能成為“李子柒”。我們無需羨慕或效仿她的生活方式,對其作品亦不必過分嚴苛地審視,且以一種平和去觀賞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