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有山民間傳統武術

青海大有山民間傳統武術

趙洪彪徒弟甄九連

青海大有山民間傳統武術源自青海省西寧市湟中縣海子溝鄉大有山村。大有山村地處淺山,氣候宜人,空氣清爽,人傑地靈,距西寧市7公里。

大有山村農民尚武的習俗緣自村裡的著名武術家趙成章。趙成章16歲那年,聰慧好學的他依父親之命,拜人稱“董貨郎”的董程為師學習武術。由於董程師承少林寺武術,武藝高深,後因躲避亂世而隱居於西寧市西杏園村,以挑擔賣貨為生。聰明的趙成章深得師傅喜愛,20歲時,趙成章已經從師傅那裡學得拳、腳、刀、槍、劍、棍等武藝的真傳,尤其是達摩棍法更是被他練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青海大有山民間傳統武術

趙洪彪徒弟趙成凱

1935年,馬步芳邀請甘肅、寧夏、青海三省武術名家在西寧打擂比武。在第一天的比武中,趙成章就技壓群雄,脫穎而出,被馬步芳看中,當即便封他為炮兵團教官兼副團長。後又被馬步芳任命為西寧國術(武術)館副館長、八十二軍武術總教練,成了馬步芳、馬繼援的保鏢,馬繼援等軍政要員也紛紛拜他學藝。

但是,生性剛烈、俠義心腸的趙成章看不慣馬步芳的許多做法,尤其是殘害紅軍西路軍的行徑,所以便偷偷解救被馬步芳囚禁的紅軍,後被馬步芳知道後治了他的罪。從此,趙成章對馬步芳心灰意冷,無心繼續替他賣命,便經常藉故外出,拜訪武術名師,結交武林高手。1944年,趙成章解甲歸田,與大兒子趙廣麟在村中收徒傳藝,大有山村從此便興起了全民學武之風。後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村裡習武的熱潮被一度禁止,儘管許多習武的人都被“辦了學習班”,但人們對武術的熱情卻一直未減。當時,不讓公開練,許多人就在家偷偷地練,所以直到現在,趙成章的長孫趙甫、次孫趙德,以及趙成章的關門弟子趙洪玉等許多40歲以上的人都一直保持著習武的習慣,而且經常和省上許多著名拳師進行切磋和交流。大有山村在全省乃至整個西北武術界小有名氣,被稱為“青海武術村”。許多村民多次參加全省乃至全國的武術比賽並獲得獎項。

青海大有山民間傳統武術

趙洪彪編著的《青海大有山民間傳統武術》一書

大有山武術繼承並保留了傳統武術之精華,其中尤以棍和鞭杆著稱。2009年9月,青海大有山民間傳統武術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趙洪彪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青海大有山民間傳統武術

由於我國古代愛好武術者廣泛存在於社會各階層,大家為了提高武藝,都在結合自己的知識和智慧,所以武術中融會了哲、佛、道、醫、儒、文、藝、德、美等中國文化的各種成分和要素,在武術的內部結構和外部形態上進行著“形”和“意”的交融,使中華武術變得絢麗多彩、充實完善,它那豐富的內涵和千變萬化的招勢足以陶冶人的情操。中華武術並非膚淺的賣弄拳頭,而是確有深厚功底的文化傳統。

中華民族歷來就有愛國愛人民、真誠友誼、敬老愛幼、尊師重道、言行一致、謙虛好學、勤儉樸實、有志氣有恆心、臨大難而不懼、自強不息,英勇無畏的優秀道德。大有山民間傳統武術也是歷來尚武重德,要求“欲練武,先修德”。同時,武術的強身保健不但是通過外練筋骨皮,使筋骨強健,而且是結合心意,運化內氣,導引經絡,使內臟機能增強、體質得到改善。

今年,青海省體育局給大有山民間傳統武術掛牌,大有山村,成為我省第一個“武術之鄉”。

青海大有山民間傳統武術

武術愛好者在表演拳術

大有山武術的主要特徵:

①多元性:

A.拳種構成的多樣化。民間傳統武術本身就沒有固定的學習過程和時段,也沒有固定的指導老師,所以,民間傳統武術研習的成員所學到的拳種就呈現出它的多樣化。現年65歲的趙洪彪老人,是大有山有名的老拳師,趙成凱是他的徒弟。趙洪彪14歲就拜在村裡趙廣麟門下習武。10年時間裡,勤奮好學的他從師傅那裡學到了白虎單鞭、小洪拳和進山棍等有名的拳術。24歲那年,趙洪彪又拜在阿灘村楊生蔚門下習武。一年後,八虎單拳、青龍條子、九環錘也被他練習得滾瓜爛熟。他的名聲也逐漸在鄉里傳開了。

B.拳理拳法的複雜化。就單一拳種本身而言,一個成熟的拳種應為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風格獨特及訓練體系相對完整的技擊性運動,即它不僅需要具有一定的套路、器械,還需要有一定的拳理,在風格、勁力、練功方法等諸方面別具一格。另外,任何拳種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僅某一拳種某一套路而言,其發展動因涉及人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以及武術本身的社會功能等多方面。

C.人力資源的多元化。大有山民間傳統武術的成員雖然主要出自大有山村,但由於習武人員的不同喜好和交友特點,研習這項武術的隊伍不一定就固定在從本村村民中發展壯大。隨著這項運動的不斷拓展,鄰村的甚至周邊數十里以外的武術愛好者也會慕名前來學習和討教武術之道。由古至今,我省各地也曾湧現出大批的武術名家。這說明大有山民間武術的人力資源,無論從時間維度、空間維度上,還是從所代表的拳種門派上,均體現出一定的多元化特徵。

青海大有山民間傳統武術

趙洪彪(中)和他的徒弟

②兼容性。

大有山村村民尚武數十年,在數十年的傳播發展過程中,大有山民間武術不斷汲取營養進行自我更新,其在更新過程中呈現出明顯的兼容性特徵。

A.橫向切合兼容。武紹祖先生在《中國武術史》開篇序言中提到:“武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國寶、國粹,與文、史、哲 、理、醫諸學科有著相互滲透的關係”,“同中醫、氣功等都是人體科學的一個不同側面,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現象。”大有山民間武術亦然,其拳種理論滲透著文、史、哲、理、醫等文化精髓。

B.縱向交流融合。大有山民間武術與全國各拳派相互融合,取長補短,改革創新,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局面。2015年6月12日,“大有山民間傳統武術”作為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防止其失傳,繼承者趙洪彪先生編著《青海大有山民間傳統武術》一書並出版發行。該書集中體現了趙洪彪多年來對民間傳統武術的潛心研習成果,反映了湟中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的成績,進一步彰顯了青海大有山民間武術發展的蓬勃景象。


  活動現場趙洪彪還和他的徒弟趙成凱、甄九連向群眾表演了“少林八卦混元功法”等,讓現場觀眾近距離感受到“大有山武術”的魅力。

③輻射性。

大有山民間傳統武術在兼容並收的基礎上不斷汲取營養,同時,又將自己成熟的拳理拳法不斷地向四周擴散,對周邊乃至省內外均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大有山村,有不少老拳師,他們大都得到過趙成章的親傳。村子裡趙成科家的老家譜上,記載了他們祖先是隨軍來此。也就是說,大有山的一些村民是將士的後裔。也許是由於祖上來歷的關係,這個地方的村民崇尚習武。(陳生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