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臺上》周冬雨僅一句臺詞:文藝片無聲勝有聲,到底講述了什麼

《陽臺上》周冬雨僅一句臺詞:文藝片無聲勝有聲,到底講述了什麼

周冬雨飾陸珊珊

由張猛導演,周冬雨和王鏘領銜主演的文藝片《陽臺上》,改編自著名作家任曉雯的早期同名小說,於2019年3月上映後,迅速被網友冠以豆瓣5.7的低分評價,網上一片罵聲。

我們若是以“滿足人們感官需求”的流行電影的評價標準,去審視這部電影的話,它的確一無是處:既不能如驚悚片一樣讓你心跳加快,也不能如喜劇片一樣令你哈哈大笑,更不能給你科幻片的震驚與驚奇,甚至連愛情片的唯美、浪漫與感動也無法給予。

然而我們若是從文藝片帶給人的主動理性與感性思考的角度來看,這部電影卻有其值得深思之處。

《陽臺上》周冬雨僅一句臺詞:文藝片無聲勝有聲,到底講述了什麼

王鏘飾張英雄

全片的故事主線十分清晰而簡單,講述一個關於“復仇”的故事。

原本有望成為上海拆二代的男主張英雄,其父親卻因與拆遷工作人員陸志強發生衝突而疾病突發離世,自此張英雄和母親的生活水平急轉直下,只能暫時寄居在被埋怨為“兩尊佛”的舅舅家。

沉默寡言的張英雄只喜歡打遊戲,不得已外出找工作時他恰巧碰到了陸志強,於是跟蹤他到家,並下定決定要為父親報仇。

張英雄應聘到陸志強家旁邊的一家小吃店當服務員,他從衛生間的窗戶窺見了陸志強的女兒,由周冬雨飾演的弱智陸珊珊。生性懦弱又搖擺不定的張英雄,在數次偷窺與跟蹤的“復仇”中,漸漸對陸珊珊產生了複雜的憎恨、衝動與保護的情感,最終他扔掉了手裡復仇的刀,點燃了“紅雙喜”的煙,神色輕鬆的離開了。

《陽臺上》周冬雨僅一句臺詞:文藝片無聲勝有聲,到底講述了什麼

扔掉水果刀,放下仇恨的張英雄

《陽臺上》周冬雨僅一句臺詞:文藝片無聲勝有聲,到底講述了什麼

全片唯一的主角張英雄:名字與人物的設定,是理想與現實對比下的諷刺

其實我覺得全片只有一個主演,就是張英雄。

他的名字與他本人的性格特徵,完全背道而馳。小說作者的用心良苦,大概本身就是想達到一種自我諷刺的效果,然而張英雄父母為他取名的良苦用心,卻是現實世界裡常見的滑稽。

20歲上下的張英雄,沒上大學,應該是學業不佳的無為青年。然而在父母的溺愛之下,無所事事的張英雄每日沉默寡言地宅在狹窄破舊的老樓裡,少有的外出,是去網吧打“英雄聯盟”和買紅雙喜的煙。

這個生活裡四處充斥著“英雄”二字的小夥子,完全將現實的自己活成了英雄的反義詞。他沉悶陰鬱,胸無大志,毫無青春年少的生機勃勃感,你也絲毫感覺不到他對生活的熱愛,甚至無法看到他是否有未來。

《陽臺上》周冬雨僅一句臺詞:文藝片無聲勝有聲,到底講述了什麼

想象20歲時候的大多數普通人,要麼是在上學,一邊掙扎於失戀的痛苦和渺茫的未來,一邊飢腸轆轆,夢想著未來的美好生活。愛人、工作、家人、房車、孩子,這些都該是正常的普通人在20歲的年紀裡該有的渴求,然而整個影片當中,張英雄表現出來的唯一渴求,卻是對陸志強的報復。

這般陰鬱的人設,好聽一點叫“無慾無求”,不好聽便是“胸無大志,變態極端,心如死水,毫無價值”的生命。卻也慶幸,他父親的死,能夠激發起他想要做一件事的衝動,哪怕這件事是扭曲的拿刀復仇。

然而儘管是父親離世的悲劇,影片中卻沒有眼淚和歇斯底里的渲染,只有倉皇搬家的侷促壓抑,狹窄巷子樓的逼仄破舊,敞篷三輪車搬家時母親和自己瘦弱寂寥的背影。

原作和導演對失去親人時的沉痛的描述,可謂用心良苦,並不直言死亡的哀傷,而是通過周圍環境的拍攝描述,來渲染和傳遞親人離世的傷懷、無助和前路無知的絕望。

《陽臺上》周冬雨僅一句臺詞:文藝片無聲勝有聲,到底講述了什麼

嬌嬌月光,熠熠閃爍,正是看盡了這人世間的悲涼。

而被父母渴望成為“英雄”的主角,卻在現實的變遷面前,被壓得低下了頭,成為了命運腳下的小丑。


《陽臺上》周冬雨僅一句臺詞:文藝片無聲勝有聲,到底講述了什麼

要看懂文藝片,需要你投入理智和情緒


01、文藝片“懦弱人物”的朦朧表達:心理活動中嫉恨與糾結的來回反覆


張英雄暗流湧動的心理活動的呈現,是影片佔比權重最大的部分。

窺視陸志強的過程中,張英雄的心理變化,經歷了數次嫉恨與糾結來回反覆的過程。

初見陸志強時便當機立斷的張英雄,是“嫉惡如仇“的,所以他甘願不要三金去當服務生,整日面對“抓著雞毛當令箭”的領導吹毛求疵;又果斷去買了把水果刀,在無人的宿舍裡、在日日心神不寧的意識流裡、在深夜的夢境裡無數次“訓練”著自己將陸志強捅得滿身鮮血的場景。

《陽臺上》周冬雨僅一句臺詞:文藝片無聲勝有聲,到底講述了什麼

在現實以外的世界裡,張英雄是“英雄”的,他在想象中大仇得報。

然而當他第一次試圖將想象付諸實踐時,便慫了。他多次跟蹤陸志強,然而在他的“判斷”裡,卻總也找不到“合適的時機”,一次次轟轟烈烈地去,又憋憋屈屈地回來,心裡還總“唸唸有詞”,責怪著“天公不作美”。那時的他,是糾結懦弱的。

他總是一次次在懦弱之後重新站起來,再一次邁出“復仇”的腳步。為此,他跟著在小店認識的服務生紅毛搬離了舅舅家,又跟著“生不逢時,怨天尤人”的紅毛做起了偷錢的勾當,還意淫著“搞陸志強的女兒就是報復陸志強”,美其名曰“訓練膽量”。

所有這些能夠令他看起來“略微有活力”的“衝動”作為,都被他唯一的“朋友”,那個夢想著成為許文強,騎著摩托車稱霸上海灘的“紅毛”,帶進了“偷雞摸狗”的陰暗晦澀之地。

《陽臺上》周冬雨僅一句臺詞:文藝片無聲勝有聲,到底講述了什麼

張英雄和紅毛

那件單調無味的純白色T恤,那副深框迷濛的近視眼鏡,那一頭恨天高的萌萌小辮,那一條瘦弱的纖腿和質樸卻陽光的裙子,那些深夜裡跟蹤仇人的沙沙腳步聲,那些透過紅色窗戶看到的陽光美好的青春少女,那些默默抽過的紅雙喜,還有深夜裡緊抱紅毛,在他摩托車後座上吹過的晚風,一點一滴的細節都在極力將觀眾帶入到張英雄彆扭陰暗的青春世界裡。

這便是文藝片對“懦弱”人物的詮釋,沒有直截了當的臺詞,只有含蓄深沉的擦邊球式的表達,它需要用心、用情去主動看進人物的心靈與命運,才算是真的懂了。

02、文藝片女主角:全片僅一句臺詞,哭與笑中詮釋美好卻弱智的陸珊珊

影片開始後的很長一段,都在步步緊逼又略顯剋制的敘述張英雄這個人物的心理活動,然而卻對女主角的真相、近景和特寫十分吝嗇。

過程中,我曾十分擔心過張英雄會真的去“搞”陸珊珊,好在,這個人生閱歷一片空白的少年心中,仍有著“美好”的基底。

《陽臺上》周冬雨僅一句臺詞:文藝片無聲勝有聲,到底講述了什麼

他第一眼窺見陽臺上的陸珊珊,眼見她天真無邪的笑臉,美好曼妙的女性曲線,便入了迷。那份遠遠的陽光,是張英雄壓抑沉鬱的生活裡所缺失的,因為貧窮,因為父親離世後寄人籬下時親戚的冷眼,也因為第一次邁入社會工作後所經歷的虛偽、冷漠與荒唐,這一切都讓張英雄像個黑暗的魔障一樣日日活在看不見天日的深淵,永遠看不見光明地絕望著。

所以透過小吃店衛生間的紅色窗戶,看見的迷濛而美好的陸珊珊,就像從天上下凡的天使般,晃瞎了張英雄的眼,青春萌動的心理和生理,共同驅使著他對陸珊珊的關注。

一開始他的眼睛明亮,然而心中卻壓著強烈的恨意。後來習慣了窺視陸珊珊生活日常的他,開始關心起她身後的父親和偶爾出現的“男朋友”,他以為自己是帶著恨意在跟蹤小女孩,但他卻在超市服務員嫌棄陸珊珊“精神病”時出言維護,又在偶遇陸珊珊的“男朋友”腳踩兩隻船地利用弱智女孩之後,跟蹤教訓了那個男人。

《陽臺上》周冬雨僅一句臺詞:文藝片無聲勝有聲,到底講述了什麼

其實張英雄對陸珊珊的關注,到底是在什麼時候丟掉了“恨意”,又是在哪一天增加了“關心”,恐怕他自己也是一筆糊塗賬。

影片隱隱約約,朦朦朧朧,若即若離,欲說還休的表達方式,將這份青春年少的悸動,演繹得真實而淋漓。

而周冬雨的表演,全靠哭與笑支撐著,這對演員來說,該是一種極大的挑戰。

遠遠的鏡頭,躍動的朦朧畫面裡,時而是清晰的笑顏,時而是懵懂的眼淚,她的眼睛那麼幹淨,人畜無害的天真爛漫,多麼美好啊!

張英雄最後在陸珊珊的“笑容”下,扔掉了蓄謀已久對陸志強的“報復”之心。

那是他唯一的一次“英勇”,要知道世上的勇敢,還有一種叫做放下。

《陽臺上》周冬雨僅一句臺詞:文藝片無聲勝有聲,到底講述了什麼

《陽臺上》周冬雨僅一句臺詞:文藝片無聲勝有聲,到底講述了什麼

影片的現實思考:

01、城市發展中新舊替換,必成就一批人,潦倒一批人

影片中的拆遷話題,這幾年越來越成為各地的熱門話題,因為老城區破舊,城市擴張,要想建設和發展更現代化的城市,拆遷是每一個城市都會面臨的局面。

總能聽見周圍人說,北上廣有許多拆二代和收租婆,每天什麼也不用幹,就有穩定進賬,早已財務自由,令人羨慕不已。

然而所有人都只見輝煌燦爛的笑臉,卻無視那些在拆遷之下痛苦潦倒的人群。

《陽臺上》周冬雨僅一句臺詞:文藝片無聲勝有聲,到底講述了什麼

朋友家鄉那邊也在鬧著拆遷,然而政府發佈的拆遷補貼,我們仔細研究後發現,人頭和土地賠付的總和,大概還不夠在城裡全款買一套房子。

然而就算勉強買到了房子,將來一家人的生活怎麼辦?從前有土地在手,無論在城市有沒有穩定工作,土地總是最後的退路和根,溫飽總不至於是問題。然而土地沒有了,工作也沒有著落,井水換成自來水的成本,要從哪裡來抹平?

若是家裡沒個養家的頂樑柱,拆遷不會帶來幸運,反而會是一片狼藉,窮困潦倒。

只不過,從前你在窮窄巷子裡窮得叮噹響,街坊鄰居都見怪不怪,因為大家都一樣。然而當你住進高樓裡的“火柴盒”後,吃穿冷暖便都成了你自己的事,幸也好,不幸也罷,都得自己嚥下去。

《陽臺上》周冬雨僅一句臺詞:文藝片無聲勝有聲,到底講述了什麼

就像影片中的張英雄,我相信他們母子儘管寄人籬下,手裡仍是握著一份拆遷款的,只是不敢動而已,因為買了房就真的什麼也沒有了。

城市新舊交替下必有的悲哀,只能自求多福,期望兒孫能夠爭氣一些,未來活得體面一些。

02、小人物的真實生活

描述上海的影視作品,多數呈現的,要麼是舊時代上海灘的繁華與奢靡,動亂與情懷,要麼是現代國際大都市的繁榮美好,高高在上。

連近日熱播講述房產中介故事的《安家》,也極少呈現下層人民租房的生活窘境,更多的鏡頭和篇幅仍舊定格在買高檔房,甚至是動輒上億的古董老洋房上面。

如《陽臺上》一般,描述上海底層小人物生活的作品,十分稀有。

《陽臺上》周冬雨僅一句臺詞:文藝片無聲勝有聲,到底講述了什麼

片中有一處細節,很值得推敲。

張英雄手裡拿著水果刀,怒氣衝衝地最後一次跟蹤陸志強,本想一刀捅過去一了百了,卻看到陸志強踩到一坨屎,停在道邊的樹旁脫鞋打理的場景。他脫下鞋子,黑色襪子上的洞立刻醒目地呈現在青天白日之下,然而陸志強只是十分熟練地將破洞的襪子往前一抻,順勢捲到腳底踩住,倒了倒鞋底的贓物,又將鞋子穿了回來,拍拍身上的灰,繼續往前走了。

張英雄看完這一幕,轉身便頭也不回的離去了。

大概,張英雄在陸志強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普通小人物,沒有優越的家境,也沒有傲人的學歷以支撐自己通往上層社會的路,更沒有影視劇裡渲染的轟轟烈烈的愛人和美滿的家庭,有的只是生活的一地雞毛。

《陽臺上》周冬雨僅一句臺詞:文藝片無聲勝有聲,到底講述了什麼

那些夢想著將來要做成什麼偉大的事,得到什麼稀有物件和豪華的房子,成為全民認可的名人等的“理想”,在“小人物”的世界裡,永遠是天方夜譚。

張英雄能想到的最大的理想,便是替父親“報仇”,而一艘“東方皇帝”破巨輪的“私人領地”,便已承載了他所有“不可想”的英雄夢。而他最世俗的想法,便也最多是複製他父親的一生,有自己的房子,有老婆孩子,有退休金,悄無聲息地過一生。

當初“咄咄逼人”的拆遷工作人員陸志強,卻並沒有張英雄腦海中意淫的強勢和不可一世,他也只是一個普通人,一個有著弱智女兒的單親爸爸,一個會被“未來女婿”騎在頭上欺騙的操碎心的男人,一個踩到狗屎後站起來又繼續前行,襪子破洞只會淡定踩在腳下的普通人物。

“高高在上”的陸志強原來和渺小軟弱的張英雄,別無二致。

然而,這才是真實的人物和人生啊!

《陽臺上》周冬雨僅一句臺詞:文藝片無聲勝有聲,到底講述了什麼

《陽臺上》周冬雨僅一句臺詞:文藝片無聲勝有聲,到底講述了什麼

寫在最後:

《陽臺上》這部文藝片,吸粉的女主周冬雨,從頭到尾只有一句臺詞,“我叫陸珊珊。”

然而演員的演技卻是可圈可點,沒有臺詞,完全靠神態、動作和表情來詮釋人物的心理活動,無論對導演還是演員來說,都是極大的挑戰。

更重要的深意是,它帶給觀眾的思考,朦朧中說不清的青春的情愫,若即若離中美好與陰暗的接近又退步,以及關於“小人物”現實的寫照和體會。

影片溫和的結尾,更是對“放下”的詮釋。

畢竟心向陽光,才有未來。

《陽臺上》周冬雨僅一句臺詞:文藝片無聲勝有聲,到底講述了什麼


【如果你也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贊、轉發,也歡迎在評論區給我留言互動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