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天多變,菜農咋應對?

春季是大棚蔬菜生長的旺季,是其獲得高產的關鍵時期。農業專家分析,眼下雖已進入春季,但冷暖空氣活動頻繁,氣溫變化幅度大,蔬菜想要獲得高產,管理上應注意以下幾點。

1.天氣轉暖:棚菜管理方式要轉變

天氣轉暖後,蔬菜生長加快,枝葉逐漸展開,使得植株行間通風透光性降低,尤其是植株下部易形成鬱閉的小環境,影響果實著色,導致病害發生。因此,隨著外界溫度升高,蔬菜管理方式也要相應地進行轉變。既要保溫,還得控溫

一要嚴控溫度,尤其是夜溫。建議在天氣正常時早通風,如通風不及時,棚溫在33℃以上,會使蔬菜坐果不良;當棚溫降為20℃左右時,應及時關閉通風口保溫,夜溫應控制為13~15℃。這樣既有利於葉片白天製造的光合產物進行轉移、分配,用來養根、促棵、攻果,又能拉大晝夜溫差,控制旺長。

二要撤下反光膜,後牆適當遮陽。清明節以後,棚內自然光照條件完全可以滿足蔬菜生長的需要,應及時將反光膜撤去,以免出現日灼現象。隨著天氣轉暖,大棚後牆儲熱過多還會造成夜溫過高,植株營養消耗較大。因此,建議在大棚後牆處種植豆類蔬菜,這樣既可充分利用大棚的空間,又可削弱後牆的儲熱能力。加強肥水管理,養根促棵

隨著外界溫度的升高,棚室內的氣溫、地溫也逐漸提升,因此要加強肥水管理,以便養根促棵,使蔬菜長葉結果,提高產量。

三要改變衝施的肥料種類。腐殖酸類肥料、生物菌肥等衝施後對地溫影響小、傷根輕,但其養分含量偏低,難以滿足天氣轉暖後植株快速生長對養分的需求。因此,應以水溶性高氮高鉀速效肥為主,每畝每次用量8~10公斤。另外晴天較多時,光照充足,棚內二氧化碳氣體濃度下降很快,要及時補充二氧化碳氣肥。

四要改變澆水方式。天氣轉暖後,蔬菜需水量大增,注意澆水衝肥間隔期要比低溫季節短一些,一般每隔10天左右澆一次水,最好採用大水小水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澆水。及時整枝打杈,調整株形

黃瓜、絲瓜等要及時摘葉並落蔓。為防止落蔓後上下部葉片重疊,在落蔓前,要先將下部的老葉摘除,待傷口乾燥後再進行落蔓。為防止病原菌從受傷的莖蔓處侵入,可在落蔓後用百菌清600倍液混加農用鏈黴素4000倍液進行噴霧。

辣椒、甜椒等每次採摘後將主枝上的側枝及時疏除,去除內膛枝葉,以免植株行間鬱閉。

2.氣溫不穩:防禦補救措施需加強

近段時間,氣溫持續不穩定以及長時間低溫天氣對蔬菜生長及育苗帶來極大的影響。因此,菜農們應該積極行動,在技術上採取有效防禦措施,來應對低溫天氣對蔬菜的影響。

低溫對育苗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光照不足、地溫偏低,蔬菜出苗慢、長勢弱,猝倒病較重;對移栽定植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定植期推遲,緩苗期延長;對生長髮育進程的影響主要表現為生長勢較弱,開花、坐果和上市期都將推遲,凍害嚴重時植株直接被凍死。

早春育苗,要根據天氣的變化提早做好防寒準備,提前備好薄膜、草苫等。在低溫寒流天氣來臨之前及時蓋上薄膜,搭小拱棚保暖。幼苗在低溫寒流天氣突來之前,可於晴天噴施0.04%雲大-120(蕓薹素內酯)+0.3%磷酸二氫鉀,或澆一次小水,對提高幼苗的抗寒性有明顯的效果。天氣好轉時,及時追肥、勻苗,加強對幼苗期肥水管理及病蟲害綜合防治。幼苗定植前進行低溫煉苗,以提高蔬菜本身的抗逆性、抗寒性、抗病性。茄果類蔬菜在定植前5~7天,晴天白天溫度控制在22℃~26℃,夜間控制8℃~12℃。

早春蔬菜移栽應及時蓋上地膜,搭小拱棚保暖。注意天氣預報,在低溫凍害來臨前葉面噴施防凍液,配方為每15公斤水加尿素、磷酸二氫鉀、紅糖各50克,攪拌均勻後噴於蔬菜葉的背面,每5~7天噴一次。

低溫凍害發生前結合中耕進行培土,培土深度5~10釐米,既可疏鬆土壤,又能提高土溫,保護根部。

3.大風多雨:加固棚體防範風沙

春季多風沙,加上天氣乍暖還寒,大棚塑料一定要用鐵絲或繩索加固好,注意防範大風吹走大棚保溫被,使棚內蔬菜遭到損失。

一是加固保溫。上大棚保溫被時兩床保溫被之間的接口不能少於10釐米,保溫被底下尼龍繩固定在大棚鐵桿上,上端固定在鋼絲上,在使用過程中若卷偏,應及時調整,確保覆蓋全面。保溫被上好後,由連接繩將保溫被搭接處連接一體。大棚保溫被在大棚後牆上,應固定在牆頂中央,做到牆頂向北有一定傾斜度,並用完整防水油布覆蓋,以利於雨水向外排放,防止浸溼保溫被。大棚保溫被覆蓋大棚到底端時,應及時清除地面積水,防止浸溼保溫被。有條件時,在地面與大棚膜交接處放置舊草苫子,防止保溫被接觸地面。大棚保溫被覆蓋好後,大棚東西牆體上應搭壓30釐米,用沙袋壓好,防止被風吹起,降低保溫效果。

是棚膜保護。颳風下雨天氣無法按時揭開草苫,光照常常不足,影響植株光合作用。一旦天氣放晴或大風減小,在棚室內溫度合適的情況下及時通風,並打掃、擦洗棚膜上的灰塵,以利增加光熱,提高棚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