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寧死不過烏江,真的是有勇無謀嗎?

官破曉


眾所周知,項羽和劉邦經過一段時間的休安養生息後,還是挑起了戰火,雙方決定在垓下一戰。此時的項羽剛剛經過一場大戰,雖然還有不少兵馬,但是相比起劉邦的幾十萬大軍來說,根本毫無勝算。

項羽被劉邦逼迫到烏江,遇到了烏江的亭長,他不停勸阻項羽,想讓他回到江東後東山再起,卻被項羽拒絕。最終項羽和劉邦在這裡決一死戰,項羽在這裡自刎身亡,一代霸王就此落幕。

說到項羽,我們大家應該非常瞭解,這可是古代出了名的英雄。不過這個被大家有所期望的人物,最終沒落到什麼好的下場,不僅沒有當上皇帝,還被迫在烏江自刎,讓大家惋惜不已。

這件事情發生後讓很多人覺得項羽非常愚蠢,不然怎能做出如此選擇呢。要知道,項羽是能和劉邦相匹敵的人物。如果當時項羽不選擇這樣做,是不是就沒有現在的歷史呢?

項羽寧死不過烏江,還在烏江自殺,真的是有謀無謀嗎?

其實不然,這三點就能看出項羽寧願自殺也不願意過江的真實原因。

  • 一、項羽的傲氣。

在項羽被劉邦追殺時,項羽其實有機會可以逃亡,在他到達烏江時,已有一艘小船在等待,只要上了小船,就能逃出劉邦的包圍圈。

可是項羽放棄了這個能夠逃出生天的機會,他回想起自己在江東帶出的八千子弟兵,這些人無一生還。如果他就這樣逃回江東了,雖然說能夠被江東的父老鄉親們理解,但是他心中仍然有一股傲氣,不願意讓大家看到他這般落魄的樣子。

再加上將他逼到這種地步的是他最看不上的劉邦,這就讓項羽更加惱怒。既然不能當上皇帝,那也就沒有必要苟且偷生了,還不如在這裡自刎,給父老鄉親們一個交代。

  • 二、擔心江東百姓的安安危。

瞭解項羽的人都知道,項羽是個十分重感情的人,相比起劉邦來說,項羽更值得我們大家尊敬。而後邊劉邦的做法,讓項羽整個人非常被動,可以說是劉邦搶走了項羽打下來的天下。

(劉邦劇照)

在劉邦逼迫項羽到達烏江邊時,項羽也曾經想過想要回到江東,但是劉邦生性是個小人,如果項羽真的這樣做了,恐怕江東百姓也就沒有了安穩之日。項羽深知這一點,他知道自己到了江東後,劉邦必然會屠殺江東百姓,這樣一來他就成為了歷史罪人,所以為了保護江東百姓的安危,不得不選擇一死。

  • 三、虞姬已經自殺。

虞姬在項羽心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在項羽到達烏江時,這個對他最重要的女人已經自刎身亡了,給了項羽很大的打擊。雖然大家都勸說項羽回到江東,以後東山再起,但是項羽在為了保護江東的父老百姓同時,也想起了自己心愛的女人,讓他心灰意冷。

(項羽劇照)

要知道,虞姬死後項羽就已經不願意活了,只不過是在想拼一把,這才來到了烏江。可到了烏江後只剩下項羽一人了,這讓他更不願意獨活於世,還不如去陪自己心愛的女人,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項羽寧願不肯過江,最終在烏江自刎身亡。

就這樣,一代霸王在這樣的打擊下,選擇了以自殺來平定天下。

雖然這樣的做法在世人看來有些愚蠢,但我們如果站在項羽的位置上,可能也會和項羽作出同樣的決定。要知道,就算項羽選擇在這個時候回到江東,等待項羽的也不會是東山再起,而是劉邦無止境的追殺。

再加上項羽身邊已經無人可用,在劉邦追殺時受苦的只能是江東的父老百姓,項羽在權衡之下只能選擇自殺。這不僅能保護整個江東的安危,還能去陪自己心愛的女人,在這兵荒馬亂的年代得到解脫,畢竟落到劉邦手裡,可就沒有這樣簡單了。

所以項羽並不是愚蠢,而是選擇了最好的做法,自殺也需要莫大的勇氣,這是一個值得後人敬重的英雄。


大國布衣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我認為項羽是一種英雄氣概,一種貴族氣質,更是一種精神。

很多人對項羽的這個做法向來都很貶低,但是我認為,項羽集團中性情中人非常多,都是非常有性情的人,無論是龍且還是項莊,都屬於性情中人,包括項羽。

在我的眼裡,項羽是英雄。

他可歌可泣,祖國覆滅的情況下,他忍辱負重,率江東八千子弟,滅亡了秦國,實現了他祖父的語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他英雄豪邁,鉅鹿一戰破釜沉舟,斬殺秦軍四十萬,威震天下。

雖然他很意氣用事,雖然他顯得不成熟,但在我看來他是單純的,他的想法你很容易看出來,不像劉邦,城府極深。

或許是我們國人向來以成敗論英雄吧,所以長久以來我們的民族氣質裡缺少了英雄氣質,也缺少了貴族氣質,成了就什麼都對,敗了就什麼都錯。所以思維也就僵化了。

實際上,在失敗的人那裡,我們也能學到很多。成功的人,他不會把自己成功的方方面面都告訴你,但是失敗的人,他的方方面面你都知道。

正是因為知道了,所以項羽才顯得有些可愛了。以至於千年後的李清照也對他仰慕至極:至今思項羽,誓不回江東。

因此在我看來,不是有勇無謀,而是英雄氣質。


老威觀史


項羽的人生軌跡就是一條拋物線:低(家破國滅)--> 高(反秦登上楚霸王之位)--> 低(敗於劉邦而自刎於烏江)。趟過小溪,攀過高山的人會是有勇無謀之輩嗎?



項羽不過烏江,個人認為不是有勇無謀的表現,反而是一個活得透徹的人的選擇。


1、項羽明白連年征戰至其失敗那刻,天下的主流是和平,逆勢而為於己於他人都不是好事,自刎未必不是最好的選擇。而歷史證明了項羽的選擇是對的。!

項羽從起兵至垓下之戰,整個過程中他一直都是作為統兵將領征戰在第一線,並且重要的反秦戰役都是靠他及其嫡系部隊扛過來的。這個過程中有多少人死於戰場,有多少人是因自己而死,有多少人現在是多麼地厭倦戰爭而期待和平,他心裡是一清二楚的。


所以,他很清楚自己即使苟且偷生渡過烏江,也許能再次扯起一隻隊伍,但真正有多少戰心那是值得懷疑的。而選擇自刎於烏江,還能全了自己的名氣(當時的貴族出身的項羽視之重於生命),同時減少天下百姓的無謂犧牲(百姓也會因之而念項羽的好)。



權衡之後的項羽選擇了自刎之路。


2、通過楚漢的爭霸,一流的人才(謀臣勇將)都已經收歸劉邦囊中。即使渡過烏江再次起兵也是徒勞的掙扎罷了。項羽的傲氣是做不出這種選擇的。

項羽跟隨叔父項梁起兵時,有家鄉子弟兵八千,謀士范增,武將中逐漸增加了龍且、季布、鍾離眛、英布、虞子期等,這些在當時都是頂尖的人才啊。反觀劉邦,他的隊伍都是一些從沛縣跟隨他出來闖蕩的底層小人物,還未經歷艱難世事打磨,能力還在成長階段。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項羽與劉邦的人才隊伍發生了此消彼長,最終到了垓下之戰前,天下人才基本被劉邦網絡的七七八八,而項羽方面基本凋零的可憐了。


走過了這麼長征戰之路的項羽,怎麼可能還不知道爭霸天下靠得就是人才呢?而垓下之戰後,人才們的選擇方向都一清二楚了,項羽明白自己已經失去了吸引人才的條件了,所以唯一一死以全自己的名聲。


總結

歷史可以也必然呈現各種成敗,但我們更應從歷史中用同理心去理解當時的歷史人物,提升我們的人文素養,而非只關注利害得失與功成名就。


歷史,是一個個鮮活的人所構成的,希望解讀歷史時要把項羽甚至一個普通人當做一個有思想的人來看,而不是根據他的失敗或成功隨意貼上一個標籤。



我是“讀史自思”,僅提供個人觀點,以期拋磚引玉。請關注!🙏


讀史自思


西楚霸王項羽在歷史上可謂是鼎鼎大名,此人力能扛鼎,非常厲害,與劉邦鬥爭失敗之後,選擇烏江自刎。千百年過去了,人們依然很好奇,項羽為什麼寧死不肯過烏江呢?當時完全有條件繼續跑,難道項羽真的只是個有勇無謀之人嗎?先看看目前史學界關於項羽寧死不過烏江都是怎麼看的。

第一種看法就是因為兒女情長,虞姬已死,項羽心裡愧對虞姬,不肯過烏江,這種說法看似不靠譜,其實也不無道理,自古以來大英雄們因為女人犯下錯事的事情也不少。有人說項羽是因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其實仔細分析項羽戰敗之後的一系列遭遇,他一直在敗退,逃亡的路上子弟兵死傷無數,後來僅僅二十來個,項羽依然想著突圍,所以說這說法略微不靠譜。

項羽後來不逃跑,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張良給劉邦獻了個良策,四面楚歌。項羽逃跑的那一夜四面八方都唱的是楚歌,這個時候項羽的心理防線已經崩潰,在慌亂之中,他想的是,天下是不是已經全部歸於劉邦了,如果是這樣自己壓根沒有機會,而這個時候虞姬也選擇自殺,項羽徹底崩潰。

這個時候項羽還沒有想過自殺,他召集人手決定再拼一次,因為被老農欺騙,項羽誤入泥潭,耽誤時間才被劉邦的人追上,到了烏江之後,項羽卻不肯走了。其實在烏江上有個亭長正在一艘小船上等他,他完全可以走。

項羽突然喪失了求生慾望,具體原因沒人知道,當然不可能是因為虞姬,或者是自己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項羽不過江東絕對不是有勇無謀,幾千年的歷史中大家一直在討論項羽為什麼不過江,到現在也沒有個統一的答案,你認為項羽為什麼不過烏江呢?僅僅是有勇無謀嗎?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項羽可以說是華夏第一號戰神,項羽打仗可以說一直是戰無不勝,少有敗績。項羽是典型的兵形勢的代表人物,往往打仗人數不在多少,人多固然有優勢,但若讓其形成勢,則勇猛異常,有名的鉅鹿之戰,彭城之戰,都是項羽以少勝多,可以說項羽在指揮作戰上,在如何打仗,如何形成兵勢上自有獨到之處。就拿項羽最後帶二十多近衛騎兵,佔山指揮衝殺,依然是幾齣幾進。正所謂,將有必死之心,士無貪生之念。此人能成為西楚霸王,秦末霸主,不可謂有勇無謀。只是他和兵家謀派的代表人物韓信想比,還是有一點差距的,況且還有一個政治玩的爐火純青,老謀深算的劉邦。這也是領兵打戰”謀”與”勢”的一次對拼,並且項羽是一個剛愎自用,項羽自己有自己內心深處的尊嚴,貴為霸主,然而眾叛親離,全軍覆沒,只剩自己一人,正如項羽自己所說,無言面對江東父老。項羽自己也說過,富貴不還鄉,如衣繡夜行。可見自己是一個好面子的人,讓一個好面子的人,有自己崇高尊嚴的人在最落魄,最一無所有的時候回去,豈不是比殺了他還難,所以項羽選擇烏江自刎,這也是項羽唯一的體面的歸路。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願為大漢一草民


項羽之所以不過烏江,是因為實際上他已經完全沒有後路了,關於這一點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再也招募不到原先的部下,這其中也有兩種不同的可能:一、八千江東子弟兵(八千當然只是一個虛數)是當時江東父老真正的子弟,他們跟著項王出來打江山,卻被完全消耗了,帶他們出來卻無法帶他們回家,項王感情上無法面對江東父老,進一步操作上也無法再次招募這樣的士兵;二、八千江東子弟兵是從春申君時代延續下來的楚國佔領軍的後代,他們本身對項氏家族有傳統的忠誠,而江東更多的百姓群體是吳越的原住民,他們無法提供項王需要的合格兵源——這個合格只是從項王角度而言。

第二種說法是上述第一種說法的一個引申,那就是江東的社會機構是經不起總體動員戰的,項王即使拉下面子放下身段,也無法將類似戰國時期秦趙長平之戰這樣的總體動員戰加諸於江東百姓,江東的秦朝郡縣制度本身就是項王瓦解碾碎的對象,沒有了這樣的體制結構,徵兵徵糧在技術上都是沒法運作的。

因而,項羽寧死不過烏江,並非因為有勇無謀,而是時勢使然。


談古論金


有勇無謀是相對的,看拿什麼來做對比了,對比我們這些普通人,他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肯定比如今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九的人都要強。說他有勇無謀那是對比劉邦來說的,當年戲下分封,項羽宰割天下,劃梁楚九郡為自己的地盤,削弱其他諸侯的軍隊,擴充自己的軍隊,多麼意氣風發不可一世,劉邦接受懷王之約,入關滅秦的時候,諸侯畏懼秦國的軍隊不敢入關。劉邦軍隊區區幾萬人,一年之中入關滅秦,軍隊由兩萬多人發展成十萬,項羽背信棄義,毀關中王之約,將他封到蜀地,將十萬軍隊削減成三萬,名為封王實為看押。然而區區三年,劉邦由三萬軍隊發展到擁兵六十萬,把原來站在項羽那邊的諸侯孤立起來,讓項羽成了孤家寡人,尤其是拉攏西楚國後方九江王英布的政治行動堪稱一絕。最後在垓下形成了合圍之勢,殲滅了項羽。總有人說劉邦打不過項羽,可他們無視了戲下分封的時候西楚國是全天下最強大的諸侯,秦三十六郡,楚佔其九。而且都是膏渝之地。項羽又是軍事世家,項家世代為楚大將。反觀劉邦,都說關中是天府之國,形勝之地,我尋思項羽也沒把關中給劉邦啊,還設置了三秦王看押劉邦,結果關中還是被劉邦打下來。一個平民百姓,在彭城大敗以後,收攏潰兵,在京索之間大破項羽,使防線穩定在滎陽、成稿一帶,和項羽反覆拉扯,沒讓項羽前進一步。平民百姓和軍事世家之間打成這樣,也不能說劉邦弱雞吧?還有說什麼出爾反爾反而被項羽反攻大敗的,這場戰鬥的背景是劉邦與彭越韓信相約在固陵合擊項羽,結果他們兩個沒來。固陵一戰以後,劉邦於陳下大破項羽兩次,項羽狼狽逃往垓下。這就是垓下之戰前面的戰事,通通被無視了?要知道楚漢相爭,一開始劉邦是以三萬軍隊出巴蜀爭奪關中,和擁兵幾十萬的項羽硬剛的。也就是說楚漢之爭,漢集團處在絕對的弱勢。結果卻是漢勝楚敗,怪不得蘇澈分析楚漢之爭時說:

昔者項籍以百戰百勝之威,而執諸侯之柄,咄嗟叱吒,奮其暴怒,西向以逆高祖,其勢飄忽震盪如風雨之至。天下之人,以為遂無漢矣。然高帝以其不智不勇之身,橫塞其衝,徘徊而不得進,其頑鈍椎魯,足以為笑於天下,而卒能摧折項氏而待其死,此其故何也?夫人之勇力,用而不已,則必有所耗竭;而其智慮久而無成,則亦必有所倦怠而不舉。彼欲用其所長以制我於一時,而我閉門而拒之,使之失其所求,逡巡求去而不能去,而項籍固已憊矣………夫古之英雄,唯漢高帝為不可及也!

範浚《楚漢論》曰:

漢高祖與項籍,俱起叛亡,逐秦鹿,蚌鷸相持者八年;高祖之命,懸籍手數矣,而籍卒以敗滅,何哉?籍專為暴,高祖專為德也。

高祖之入咸陽也,秋毫不犯,籍至乃火而屠之。予以為楚漢興亡,此已分矣。籍特挾用匹夫小勇,劫人以假息,故後死耳。夫以高祖權略智數,攬英豪而驅御之,蓋真王霸才,雖羽百輩不敵也。方韓信為治粟都尉,蕭何數言其竒,高祖故不用,欲以忿信使亡,既亡而追得之。信且以為死矣,反遽拜大將,使信以任遇過望,必效死力,卒用信以滅楚。然而信遂謂漢遇我厚,是在其術中而不知也。

酈食其為漢謀撓楚,權立六國後。高祖非不知六囯後不可立也,而以問張良,蓋時欲觀良心耳。高祖固知良之可用,然以良始,惟為韓報仇,又嘗使項梁立韓諸公子橫 陽君成為王,益樹黨,已而為韓司徒,又嘗自褒中去漢歸韓,恐良終為韓,不專為漢,故因食其謀以嘗良心,初非不知六國、後不可立也;問曰:[於子房何如?]其嘗良心可見也,然而良方力陳八難,是在其術中而不知也。蕭何於漢臣,才最高,膺專任,守關中,旣獨立萬世大功。高祖懼其脫自驕以取禍,故遣卒為衛,系之廷尉,痛抑折之,使自卑畏,以保令終。非誠疑何也?借誠疑之,則必踵韓、彭誅矣。然而何至自汙以求免,是在其術中而不知也。三子皆人豪,役於高祖術中而皆不知,此漢所以取天下也。

若籍則無能有是,得范增不能用,得陳平不能用,得韓信不能用,皆使之怨僨棄去,徒以匹夫小勇,欲決雄雌於挑戰間,至力蹙勢窮,猶將馳殺一二漢將,以見枝能,此楚所以失天下也。然則籍之亡,又何望乎天哉?


汜水之陽


項羽再怎麼說也是一代英豪,若是僅僅把項羽的不過烏江,看做是有勇無謀,那也是太小看他項羽了。

項羽之所以不過烏江了,可能和當時他複雜的情感有關,畢竟他在垓下逃跑的那一夜,聽到了軍營的四面八方全部唱的都是楚歌,他以為全國各地都已經歸漢了,可能自己已經沒有機會了。

其實四面楚國正是張良為劉邦出的一個計策,目的就是來擾亂項羽的軍心的,結果也就是在四面楚歌的那一夜,項羽最愛的妻子虞姬自殺了,虞姬是心甘情願自殺的,因為他明白,項羽此生若有一個人放不下,那就是他虞姬,所以,為了不至於拖累項羽,他直接在項羽面前自刎了。

在虞姬死的這一刻,項羽也沒有想過活,只不過他想在拼一次,看看能不能扭轉時局。

所以,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他召集自己的部下殺出了突圍逃了出去。

可是,項羽的點比較背。當他在逃跑的時候,後面一直都是有劉邦的追兵的。

他竟然在深林裡迷路了,這時候項羽正好看到了一個老農,他就向這個老農問路。

結果老農騙了項羽,給他指了一條死路。

因為這條路全部是泥潭,想在這種泥潭裡過去,真的是太難了,就是因為項羽在這裡耽擱了太長的時間,所以致使劉邦的追兵追到了。

項羽過了泥潭路之後,他趕忙跑到了烏江,恰好在烏江有一個亭長,駕著一艘小船正在等他呢。

但是項羽並沒有上這個船,他不能再跑了。

他回想起當初在江東帶走的八千子弟兵,如今無一生還,他又怎麼忍心一個人去見江東父老呢?

即使回去了,江東父老能夠原諒他,他自己能原諒自己嗎?

項羽是一個悲情英雄,同時他也是一個熱血男兒。

大丈夫活在天地之間就應該頂天立地。而事實上他是敗給了自己最看不起的劉邦,這口惡氣是難以讓他下嚥的。

既然不能在這個天下稱霸,苟活在這個世上又有什麼意思呢?

更為重要的是,他最愛的虞姬已經離開了人世,在這個世上已經沒有讓他能夠留戀的東西了。

既然天下終歸要回歸太平,劉邦又有這個能力,我就把這天下交給他吧。

這樣不是更好嗎,還給人們一個太平的日子,世間再也不用有徵戰了。

所以,在烏江項羽迎來了自己的最後一戰,他是再殺了幾百人的情況下,被漢軍五馬分屍的。

我想這樣的項羽絕不是有勇無謀的,若是他還想繼續戰鬥下去的話,他絕對是有逃生的可能的,他們家在江東本來就有威望,回到江東再拉出一隊人馬,對於項羽來說也不是不可能的事,但是他真心不想這樣做了,所以,他只能離開這個世間,永遠的迴歸於平靜。

也許這才是項羽最好的歸宿吧。


史學達人


當然不是,項羽之所以不肯過江東,他自己已經說的很清楚了:

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與劉邦不同,在項羽看來,尊嚴是比性命還要重要的東西,如此沒面子的當王,還不如死了算了。

可以想象,如果換作項羽是劉邦,當彭城一戰害死了那麼多三秦子弟,他已經自殺謝罪了,根本就沒有後面的數年鏖戰。

兩千多年後,有一位蔣公如項羽般,也丟掉了天下,但他失敗之後卻渡過了海峽,妄圖藉助美國的力量,東山再起反攻大陸。最後的結果又怎麼樣呢?還不只是將自己孤獨的困在寶島上,讓一衣帶水的同胞們從此望斷天涯?

面對失敗,我們有時候必須臥薪嚐膽,有時候卻必須勇於接受。因為失敗並非總是成功之母,如果沒有找到正確的父親,失敗還只是失敗之母。所以,當一切成功的可能已然不在,臥薪嚐膽只不過是瘋狂的自虐罷了,與其因此痴狂以至變態,不如轟轟烈烈的敗去,也免得黎民為之受苦。千百年後,世人還會豎起大拇指,贊你一聲“好漢”!


千古名將英雄夢


如果仔細讀讀史記原文,我們就會發現,項羽原本是準備東渡烏江的,不然不會向烏江方向突圍,至於他為什麼又不走了,我認為原因最主要的有兩點:第一,很簡單,“死要面子”。第二,烏江太小,僅僅依靠江東,去了早晚也是一個“死”字。


在烏江突圍過程中發生過一起悲壯而又令人無奈的事情。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漢軍圍之數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簡單翻譯一下就是,項羽手下二十八人被漢軍千人追捕,項羽估計跑不掉了,就說:“我打仗從來沒輸過,今天之所以被困在這裡,是我運氣不好,不是我本事不行,今天決戰,我要帶領你們打一場快戰,取得三場勝利,讓你們知道,我輸是運氣不好,不是本事不行。”結果項羽一頓神操作,在重圍之中,殺了漢軍一個將軍,一個都尉,殺傷漢軍一百多人,自己只死了兩個人,項羽就對手下說:“我說的沒錯吧。”眾將都服氣說,大王說得對。



在這個生死存亡的時候,作為集團老大的項羽還想著給自己的失敗找理由,還想著維護自己的面子,這簡直是不負責任。劉邦在彭城兵敗後也被項羽派兵追殺,他就沒這麼複雜,在車上也沒有拉著夏侯嬰探討咱們為什麼失敗,他的心思很簡單———抓緊跑,跑了才有機會東山再起,甚至一度把兒子,女兒從車上踹下去。而且還不止踹了一次,駕車的夏侯嬰都看不下去了,你踹一次,我就停車把他們拉上來一次。好歹四個人一起成功逃跑了。

漢王急,馬罷,虜在後,常蹶兩兒欲棄之,嬰常收,竟載之,徐行面雍樹乃馳。漢王怒,行欲斬嬰者十餘,卒得脫,而致孝惠、魯元於豐。

可能你會覺得劉邦無情,但是從現實角度講,只要劉邦能跑的掉,他的兩個孩子不管在哪都是安全的,如果劉邦被抓,這兩個孩子到哪都是死。做大事,既要時刻保持清醒,又要有這樣的狠勁和度量。

項羽原本是準備東渡烏江的,在史記裡說的很清楚,到了烏江邊他又不走了,主要是烏江亭長的一番話,說的項羽估計很不高興,烏江亭長說:“江東地方雖然小,但是地方千里,民眾也有數十萬,也足夠稱王,大王抓緊跑,就我有船。”這句話傷了項羽西楚霸的面子,“我堂堂西楚霸王,居然要跑到江東小地方躲起來。”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

另一方面,作為曾經宰割天下的霸王,亭長的一番話也讓他看清了形勢,江東地方太小,民眾只有數十萬,即使跑到了江東,劉邦帶著四五十萬的諸侯聯軍也要追過去,今天沒船,明天也沒船麼?小小的江東怎麼斗的過諸侯聯軍,無非死的更難看。



因此,項羽恢復了高傲,大笑說道:“這是天要滅亡我,我還跑什麼,即使能在江東為王,我不會慚愧麼?”

其實,他沒有想過,江東雖小,西楚還有其他領土,他完全可以以江東為中心,立起西楚的大旗,再和劉邦較量一番,只是眼前的失敗,不僅讓項羽顏面盡失,為了找回面子,還讓項羽得出了“天亡我”的奇怪結論,關鍵他自己真的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