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讀書人,看歷史上的人文、功業、著作、思想,應該關注什麼?

快樂要永恆生命須怒放


我們都讀過一些書,夠不夠得上稱自己為讀書人不好說,姑且妄稱自己一回讀書人吧。我們看歷史上的人文,功業,著作,思想,應該關注什麼,我認為應該關注以下幾點:

一,首先看其是否對推動社會發展有積極意義。在這方面,既包括從思維哲學方面的啟迪,也包括對以天下國家為己任的慷慨悲歌,既包括對光明美好的歌頌讚美,也包括對黑暗反動的揭露鞭撻,角度可以不同,但都是起到了對社會發展的促進而不是拉退作用。無論是積極主張入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還是哀民生之多艱而上下求索,無論是希望天下寒士得到大庇,哪怕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還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及至到了近代,中國陷入了空前的苦難,卻能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到窮其一生從事解剖民族劣根性以尋病根求藥治,動地驚天地喊出救救孩子……這些莫不是關心民瘼,與天下國家同憂喜共進退的推動促進力量,越千百年以降,我們仍能感受到他們的急切,憂慮,熱情和溫度。這,當然是要關注的。

二,其次要看其在歷史上的地位和價值。這裡,我首先要提到史學家。中國歷史五千年綿延從無斷絕,史學家有極大的功勳。現在世界上一些號稱古老文明的文明,實際上己經面目全非,完全不知其宗祖之續斷,只不過是仍舊居住在那片土地上而己。哪象中國,縱橫五千年萬千往事均可娓娓道來,甚至一些人物的語言都栩栩如生,從“苟富貴,毋相忘”到“大丈夫當如是”和“彼可取而代之”,甚至“何不食肉糜”到“此間樂,不思蜀也”,幾乎連說這些話時的面部表情都能被千載以下的當今世人還原復現出來!我們應該對創造出用紀傳體記載歷史的太史公表示最深摯的敬意。另外,象僅僅五千字的《道德經》這種深不可測的著作,對天道宇宙作出如此深邃的探究,對天人關係進行了如此深沉的哲學思辨,其達到的哲學高度和深度,足以嘯傲睥睨世界上任何一個哲學學派。還有那部誕生於依賴戈矛羽箭車馬作戰時代的《孫子兵法》,至今光輝不減且光芒愈甚,不但依然能指導熱兵器核武時代的戰爭,且能跨界溢出作用於處理商戰,人際國際關係,似此類類種種,當然應予關注。

三,對一些取得較高,很高學術藝術成就的人物,學說,作品也應關注。有些學說,雖從未佔據過歷史舞臺的中心,‘人物,作品,也並非其當世之主角或主流,但其學說亦自成一家之言並言之成理並有局部或一時影響,其人物作品亦有一時風骨並達到相當甚至極高的藝術文學成就,這些也都是歷史寶庫中的珍寶,值得珍視關注。象諸子百家中除儒墨道法外的眾多家,派,象那些雖僅系吟風弄月傷春悲秋才子佳人離愁別緒纏綿悱側的詩文詞賦劇目小說,由於其所涉及的是人類共通的思想感情,加上其藝術高超,越千百年仍然撥響所有人的心絃而產生共鳴,也值得我們去關注欣賞研究學習,以提高我們的相關水平並用以陶冶情操,使自己文而質,而不是鄙而俗。

總之,歷史上值得關注的事,文,學,著太多,是一座取之不竭的寶藏,本著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古為今用的態度,窮我們的一生,都無法深入其萬一,就看自己關注學習的目的是什麼來選取方向和內容。不過,對待這方面問題,人民立場,時代使命感,歷史唯物主義態度,實事求是作風,總是首要的。


LLY947513


我讀《詩經》(魏風·伐檀 ) 裡有,“……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 我無限感慨!

我讀《離騷》,佩服偉大的屈原,“……哀民生之多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

我讀杜甫詩歌《兵車行》,“……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我佩服他老人家悲天憫人的情懷。

我讀白居易的《賣炭翁》,“……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我讀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我佩服魯迅先生的硬骨頭精神。“……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我更喜歡讀毛主席的詩詞。毛主席的《老三篇》。“……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

要 “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我們中國 “ 應該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捂臉][耶][可愛]


劉文農114


我們讀書,讀史書!多源於需求!相信很多人的意願,還是希望能從歷史中得到些什麼!比如經驗,教訓!以到達以史自鑑的目的!

那麼,如何從歷史故事中,準確分析出自己想要的!這才是讀史的關鍵!姜鵬老師講資治通鑑的時候,提出了兩點!我覺得說得很透徹,很直接!

讀史要有格局,要追尋因為所以的變化!

前段時間,在朋友圈裡看見了一位好友寫的長平之戰!提到長平之戰,那趙括都不用說,必須拉出來噴上半個小時,什麼無腦,紙上談兵云云!

那麼,我們能從長平之戰中,得到什麼?

有人會說,一定不能學習趙括的紙上談兵,對,一點都沒錯!還有嗎?

估計大部分人的吸取經驗就到這裡結束了!其實,這裡面還有更深的歷史經驗可以挖掘。

我們看!當時趙括領軍抗秦!他是帶著新任趙王的希望而去的!廉頗為什麼被換下來,是因為新上任的趙王覺得廉頗不主動出擊,就知道守!趙王不滿意了!

這不符合趙王的心思,新官上任三把火,準備一展宏圖的趙王要的是出擊,是主動擊垮秦軍!

試想一下,如果不換將,而是趙王下死命令,廉頗,你就得上!死也得給我出去打!結果會如何?

我相信,大部分人還是認為趙軍還是會敗!之前的戰果看,廉頗是打不過秦軍的,更別提後來秦軍還換上了大將白起!廉頗的勝算就更低了!

那麼,如果長平之戰以這種形式失敗,沒有了趙括的紙上談兵,你還能吸取什麼?

對,趙王!趙王錯誤的估計了形勢!他沒想著秦軍這一來,是朝著不死不休來的!

這裡當時還有一個細節,趙括所面對的秦軍,不僅僅只有白起,當知道趙軍出擊以後,秦昭襄王親帥大軍也到達了戰場!所以,這不是試探之戰,而是滅國之戰!

看完趙,我們反過來看秦!

這個秦對趙國的戰爭,從趙惠文王死的時候,這就開始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從趙惠文王死後,白起就帶著人數不太多的兵!一點一點的,把之前韓的地盤都打下來了!到最後,打到上黨郡的時候!趙國一看不對啊,這上黨再丟了,那就直接打到首都邯鄲了!

所以,趙國這時候才開始出兵,為時已晚嘍!秦國早就把你周邊打光了!而且趙國還和唯一的齊國還結下了樑子。唯一能派兵救援的,也沒救!

之前的老皇帝還掛了,新皇帝沒經驗!這一綜合起來,就會發現!秦國的戰略高度,那是遠遠的甩開了趙國!

這就是所謂的格局,對歷史現象,要有更高的格局,更長遠的眼光!相比之下,趙括的紙上談兵,就不是長平之戰敗北的唯一因素了!

要吸取經驗,先找到自己

這是姜鵬老師所說的第二的觀點!你是誰?你從哪來,你到哪去?這三個哲學系神級的問題,在歷史中!也有些重要地位!

三國時期,有一場不太出名的戰爭——夾石之戰!曹休打陸遜!

當時這陸遜有個手下就提出一個建議,說夾石這個地方啊,險峻還窄,兩邊埋伏點人,把曹休放過去,等正面打敗曹休,曹休後退逃跑之際!再出來,定可誅殺他!

這計策算不上高明,長看歷史的會發現很多仗都這麼打,用臭了都!但是,陸遜沒用!給pass掉了!

雙方交戰,曹休大敗。由於沒有埋伏伏兵,曹休逃了回去!

那麼,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吸取什麼?陸遜是沒有手下精明嗎?那當然不可能。

往下看

話說,諸葛亮聽見了曹休和陸遜打起來以後,馬上上書劉禪,也就是《後出師表》!說曹賊南下攻吳,漢中空虛!我們正好北伐!

在當時的蜀政權中,大部分人是反對諸葛亮北伐的!大家都知道諸葛亮六出祁山,但是沒打出什麼效果!戰爭巨大的消耗,讓一竿子大臣都覺得不要再打了,好好休息休息!發育一會兒!

可諸葛亮的政策正好相反,必須打,有機會打,沒機會自己找機會打!

那麼,是諸葛亮位高權重一意孤行?

再往下看

當時鎮守關中的是曹真,面對諸葛亮三番五次的北伐,這傢伙是實在忍不了!你想,諸葛亮兵不強,馬不壯!還老來裝!

曹真上書,要攻打諸葛亮!結果,曹魏大臣,一致反對!不打,不能打!守著就行!

這個不打,是因為什麼?

好,以上三段,是歷史故事的全部!總結,陸遜未採用計謀,放走了曹休!

諸葛亮明知打不過,還天天打!

曹真明明打得過,卻偏偏不讓打!

來吧,吸取經驗分析吧!

陸遜不打,是不想和曹魏結下死仇,曹休那是曹操的堂弟,真給打死了,那曹魏真大軍南下,東吳頂得住?所以,陸遜不殺曹休!

當時蜀漢政權最弱,兵無強兵,將無良將。地處巴蜀,啥啥沒有!正常發展來看,三國之中,它一定是沒啥希望的!於是。諸葛亮的戰略就是,沒機會就自己創造機會!不放手一搏,怎麼就知道死定了!於是,諸葛亮是不停的打!

再看曹魏的不打之策。當時,北方以全讓曹魏拿下!政權穩定,兵強馬壯!你說這種情況,我搭理你一個窮途末路的諸葛亮幹啥!我就等,不出幾年,你們也完蛋了!這是曹魏的策略!

這麼看,三家所做的選擇,都很好!怎麼辦?你學誰?吸取誰?

其實。他們三方所做的選擇都基於一個基礎!就是對自己的高度認知!他們都十分清楚自己的所處於什麼位置!

通過對自己的認知,規劃最適合自己的策略!從而到達自己的目標!

這是我們能從這段歷史中所獲取的最為重要的一點!

總結

綜合一看,讀史,我們要抱著更高的視角去看!不能從片面的歷史故事中吸取經驗!要分析歷史故事的前因後果,從而發覺更深層級的原因教訓!

更要認清自己,剖析自己!從自身出發!去獲取適合自己的經驗!


姑蘇表哥不慕容


不喜歡長篇大論,首先,讀書人,也分為很多種看歷史,看文獻,看著作,很多都是,外部的刺激才會去看,比如,初高中,要看四大名著,讀孔子四書五經,

一,前者基本也是為了考試,因為這些著作都列入了,高考題目

二,也是讓我們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中國教育機制,讓這些初高中的學生去明白,其實是很難的,所以我想說,該關注什麼?

每個階段,都有需要關注的理由,這個真的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所以作為一個讀書人,應該是帶著問題去,閱讀一本書,這才是你最關注的



小小曾老師


這個問題,可能是涉及到人為什麼讀歷史的問題。

個人覺得,我們讀歷史,首先是瞭解基本史實,就是不用太糾結與歷史真相到底是怎麼回事,因為寫出再多文字來,也都是根據史書記載去猜測,基本沒有定論。

其次,關注寫歷史的人的史評,然後慢慢的形成自己的史觀。就是要形成自己的思想。

思想肯定就屬於文化範疇,所以看歷史,要關注文化的發展和變化,比如文字的發展,用詞的變化,從古文到白話文,還有衍生的文化現象,書法了繪畫了音樂了什麼的。

然後要關注社會形態的變化,比如上古時期人們是什麼樣的生活狀態,夏商時期奴隸制到底是什麼樣,周的政治體制(宗法制為核心的封建制),然後到大一統的國家社會形態,這樣看到整個的脈絡,像黃仁宇寫“中國大歷史\

繽紛歷史清清講


人文、著作之類!!

不單單看其當時的影響力,更重要的是對後世的影響! 因為文化 書籍 只有對後世有足夠的影響 才值得甚至需要在歷史上留存! 而我們的關注點理所當然的應該在這!

當然 , 論證是讀史尤其是文史的必要操作! 所以涉獵一定要廣泛 !

而 功業 ! !

最主要的是看當時以及其當世的功績和作用,

因為時代是進步的 王朝會更迭的!

漢武帝大敗匈奴 使得匈奴遠遁,而幕南無王庭!

這算的上大功業了!

然而 唐太宗採用開明的民族政策 以仁治國 恩威並施 ,以開明友善的懷柔政策 收服了邊境各族!

唐太宗更是說過這種話:“漢武窮兵三十餘載,疲弊中國 所就無幾,豈如今日綏之以德,使窮髮之地盡為邊戶乎!”

漢武大帝的偉大功業在唐太宗看來確實不值一提 所以 功業重在當代 !

更所以 ! 功業需要結合當時的 時代背景,民族關係,甚至是人民需求等等來看待!不能一概而論!

然後 思 想!

思想似乎是最有可能傳於後世 並影響萬代的!但

社會的變革與進步是無法預料的!

傳承近三千年的孔孟儒家思想 ,卻不一定適用於當代!

所以 思想最主要是看其歷史背景下的成就與適用性! 更重要的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府少爺的歷史觀


盡信書不如無書。

拿紂王來說,史書上對紂王的描寫,都說他是千古不遇的暴君,很少見到有人替紂王抱不平。

但是事實上,紂王那些所謂的暴行,有好多都是後世文人附加上去的。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很多文人為了充實自己的理論依據,把紂王的暴虐往極端化方向超常發揮。

比如紂王最著名的“酒池肉林”“炮烙”的惡行,周朝初期的文獻上也從來沒有過,春秋時代也沒有,是到了戰國末期的韓非子首次描繪出來的。

孔子的學生、河南浚縣人端木賜(子貢),早就意識到了商紂王的悲哀,他本人也有點看不過去,說:“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意思是,紂王雖不好,但不至於如此之壞。所以君子最怕處於紂那樣的不利地位,什麼壞事都堆到他一人的頭上,就像地勢低下的汙水池,什麼髒水都朝那兒潑。

戰國思想家、儒家“亞聖”孟軻,還從正面肯定,商紂王有善政,並且不相信武王伐紂的情節。他說:商紂王離開武丁年代時間並不長,武丁流傳下來的好風俗、好政治,都還存在。“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對於武王伐紂一事,只信它兩三分,其他都不相信,既然周軍所向無敵,那怎麼會戰爭中流的血能將石臼中的椎杵漂起來呢?

所以說,我們讀書,尤其是讀歷史書,要有自己的思考,要多方考證,相互比較,不能盲從,要有懷疑的態度和能力。要站在上帝的角度去看,不要站在勝利者的角度,也不要站在失敗者的角度,這是讀史的基本涵養。



Genswell


人文是人類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即先進的人生觀和規範。體現了重視人,尊重人,關懷人,愛護人。人文又是個動態概念,隨時而變。人文還是不同時期的文化現象,廣義可認為是文化,狹義講指哲學,特別是美學範疇。人文可細分為文化,藝術,美學,教育,哲學,國學,歷史,法律。

我們通過讀書,瞭解歷史是為了學習先進的人生觀和規範,少走彎路,吸收精華,無論功業多麼高低,思想必須要先進,才能不至於摔跤。先輩的歷史就是於錯誤鬥爭史,歷史上有的是經驗,所以讀書是為了明事理,不斷提升自我優化自身。


貨貝研究


我們讀書人看歷史上,人文、功業、著作、思想應該關注什麼?

讀書人看歷史,應該關注的是思想,不管人文也好,功業也好,著作也好,但凡留書及書中記載的功業、人文。在讀書中如能夠走進歷史人物,還原歷史人物之想法、心境,就能讓人跨時空的觀摩歷史事件如身臨其境的看客。


夏有涼風61


人文方面:生活,樂趣,文章等給我們帶來什麼!正確對待他們當時的價值觀,吸取精華,提高自己!

功業方面:他們建功立業的事例能激勵我們,絕大多數是勵志的典,對正能量的傳播起很大作用!

思想方面:用歷史唯物主義看待他們的結晶,有對的一面,先進的一面,但也有為統治階級服務一面,屬正常現象,社會本身處於對立的統一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