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旗艦店的那片玻璃,可以聊一個小時。︱建築詩

蘋果旗艦店的那片玻璃,可以聊一個小時。︱建築詩

▲ 劉德科攝於ICONSIAM,2020.1.12



·DK導讀·

每次看到蘋果旗艦店的那個玻璃盒子,只有一種感受:真有錢。那些頂天立地、一面到底、沒有拼接的玻璃,不僅美,而且貴——關鍵是沒有拼接。今天這篇文章,不僅讚賞這種美,也揭露蘋果旗艦店曾經犯過的失誤。——劉德科PM9:20,Jan.13th,2020



文︱Alfred 胡

德科地產頻道專欄作者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建築學在讀研究生


如果僅僅把「蘋果」定義為一家科技公司,有些委屈了它在設計上作出的貢獻。不止是手機軟硬件的設計,還有蘋果公司旗艦店的建築設計。


蘋果公司在各個城市的旗艦店,都是地標性和藝術性的存在。從內而外的開放式設計成為一代典範,引得各大科技公司紛紛效仿——於是蘋果公司為自己的旗艦店設計申請了專利。

今天我們就扒一扒蘋果旗艦店的設計核心。


1st


「未來科技感」是什麼樣子的?我們大部分人的想象,都來自於科幻電影:科技高度發達的未來城市,有兩種迥然不同的風格,一種是混亂汙濁的反烏托邦工業城市,另一種就是一塵不染的簡約城市。


作為一家主流的國際公司,蘋果公司當然會選擇後者。他們所有的旗艦店都是一種近乎極簡的現代風格。


幾張圖先給大家感受一下。蘋果商店按等級大概可以分為四種:


  • 單體、設計完整的全新旗艦店
  • 歷史建築植入、重新改造的旗艦店
  • 沿街的體驗店
  • 商場內的零售店


蘋果旗艦店的那片玻璃,可以聊一個小時。︱建築詩


單體設計的旗艦店,幾乎個個都是經典之作——

蘋果旗艦店的那片玻璃,可以聊一個小時。︱建築詩


歷史建築植入、重新改造的旗艦店,讓優秀地段的古建築重新煥發生機。若是仔細看,還是可以看到旗艦店內部的「蘋果 style」——

蘋果旗艦店的那片玻璃,可以聊一個小時。︱建築詩


沿街的體驗店和商場內的零售店,就很少由蘋果總部來操刀了。看過這一系列的圖片,大家可能會認為:蘋果旗艦店的風格就是極簡、乾淨的現代風格,所以,要想有這樣的科技感,就用這樣的設計風格好了。


果真如此嗎?


在這裡跟大家解釋一個誤區:當大多數人談論日常家庭裝修和設計的時候,好像只要確定風格,就能實現最終的效果。比如現在大多數的科技公司都選擇極簡主義、現代風格,有些還專程請來「蘋果公司的設計師」來設計旗艦店,可是蘋果公司依然脫穎而出;而其他科技公司的作品,也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高大上,且舒服。

沒錯,就是舒服。蘋果旗艦店的優點說不上哪裡特殊,但你走進去的時候,能明顯地、切身體會到隱藏在極簡科技外表下的舒適感。這就是蘋果設計的關鍵:細節處理(潛臺詞:有錢真好)。


2nd


細節處理包括很多方面:空間、尺度、材料、燈光、造型、商品陳列,甚至廣告展板等等。蘋果旗艦店的建築外觀,主要看玻璃幕牆的材質和尺度,以及城市位置的選擇。


隆重介紹一下蘋果公司專用的、著名的、昂貴的、申請過專利的大玻璃。曾經有媒體報道過:蘋果店一般的玻璃幕牆,單塊造價高達 3 萬美元;巨型玻璃門,單價達到 10 萬美元之巨;就連玻璃樓梯上的每一個臺階都要 5000 美元。

玻璃是中國產的,不鏽鋼構件是日本產的。全都訂製好以後,裝船運輸到現場。


用簡約純粹的玻璃盒子作為建築入口,其實這種設計比比皆是,但效果卻參差不齊。我們來看細節帶來的效果差距——


蘋果旗艦店的那片玻璃,可以聊一個小時。︱建築詩


對比兩張圖片,可以明顯看出二者都想利用玻璃幕牆做出簡潔乾淨現代的外立面。


蘋果公司的白色玻璃更加通透和開放,感覺「乾淨」,一眼就看清內部;雖然是用玻璃進行實體分割,卻真正模糊了內外空間的邊界。後者那種模糊的質感,卻讓人感覺自己被冷冰冰地擋在大門之外。


除了材質,玻璃分割的大小、組合方式的結構體系也很重要。不同時代的技術工藝對視覺效果的影響也很大。

以杭州店為例。蘋果的杭州零售店由著名的英國福斯特建築事務所(Foster + Partners)設計,經典的方盒子,與蘋果的產品包裝風格一致,使人很容易聯想到店內銷售的產品。

「店裡的每一個方面進行了最優化、最小化和去雜亂化設計。」為了更簡約,福斯特將現代主義的建築設計風格推向了極致。


蘋果杭州旗艦的天花板高度有 15 米(紐約第五大道店玻璃高 9.8 米),而且地面沒有立柱,立面只有 11 塊玻璃面板,每塊寬約 3 米,從地面直達天花板,中間毫無間隔。


蘋果旗艦店的那片玻璃,可以聊一個小時。︱建築詩


只看數據可能有些陌生,稍微解釋一下(interesting facts!):


在設計建築的尺寸時,都會有一些固定模數。在房屋設計的時候,一般以 3 為模數,並且以 3 的倍數來調整。比如,窗戶或者床的寬度通常為 1.2m、1.5m、1.8m。


至於為什麼是「3」,大概是因為在最初磚砌建築的時代,300mm 的磚頭較輕、好拿,尺寸又不至於過小而增加工作量、降低房屋穩定性。


瞭解這一點之後,我們再來看上面的數據:高 15 米、寬 3 米。每個尺寸都是 3 的倍數,每塊玻璃的長寬比大概是 1:5。

至於選擇 11 塊玻璃而不是 9 塊或者 12 塊,是為了保證蘋果的 LOGO 可以放在正中央一塊完整的玻璃上;保證使用面積足夠的同時,整個建築比例在 1:2 左右。

現代建築更加重視實用性、標準化和視覺上的個性,因此不會去刻意追求黃金比例,反而 1:2 是商業空間比較經濟適用的比例。


再來對比一下不知名寫字樓的幕牆玻璃。並不是說這種材質的玻璃無法做出好的效果,就像下面這張圖——

蘋果旗艦店的那片玻璃,可以聊一個小時。︱建築詩


同樣的顏色,同樣是不那麼通透的玻璃,但在視覺效果上把「模糊」做得更徹底一些;工藝較新的「U 型玻璃」將結構連接做得更細密;再配上白色的燈光。反而顯得整體立面更加簡潔大方。


3rd


當然,也不是說有了蘋果公司的專屬玻璃就可以呈現完美的效果。因為技術的限制,連蘋果公司自己都不一定能處理得很完美。


2006 年,紐約第五大道旗艦店剛剛開放的時候,儘管蘋果公司已經將玻璃的通透性和顏色做到了極致,但是由於當時幕牆玻璃和結構的技術限制,無法做出如此大塊、完整的玻璃,只能採用一定的分割;結構也比較複雜暴露。


這個時候本來是優點的高透玻璃,反而成了它的軟肋,將內部的結構完全暴露了出來,顯得非常凌亂。


蘋果旗艦店的那片玻璃,可以聊一個小時。︱建築詩


所以,那個時候的蘋果公司只能加強燈光處理,將整個玻璃盒子照得 blingbling 的,試圖打造一種鑽石一樣閃耀且晶瑩剔透的感覺。後來等工藝提高了,才換成了現在這種內斂的氣質。


從最初每面有 18 塊玻璃的玻璃盒子,到現在每面只有 3 塊玻璃,僅僅一個入口建築,蘋果為了這些視覺和空間上的付出的努力不是一句「現代簡約風格」可以解釋清楚的。他們甚至將整個行業在玻璃幕牆方面的技術和工藝上限都稍稍拔高了一些。


4th


如果對比上面那幾張圖,可能大家會覺得「這是攝影水平的差距吧」。雖說有一定關係,但是設計水平的差距不是靠 P 圖就可以彌補的,因為拍照時需要講究周邊的環境。


作為蘋果公司的旗艦店,自然要選擇在人口密集的鬧市區,因此,店鋪如何與周邊建築建立關係成為了選址和設計的重中之重。


古建築植入改造就不說了,畢竟建築本身就很好地融入到了城市當中,只要讓他們重新活過來就好了。但是單體旗艦店作為一個全新的建築,要麼與周邊對立,要麼就融入周邊環境,總之要與城市發生關係,突顯但不突兀。


蘋果旗艦店形成了一套自己獨特的組合模式:城市空間+商業圖騰+地下商場。


以蘋果重慶店為例。在城市廣場的中央豎立一座圓柱形的玻璃建築,中間加上熟悉的蘋果 LOGO,周邊利用圓形的臺階營造出一種向心感。


將大面積的店鋪藏在地下,即保證了充足的商場空間,又可以將店鋪融入城市中心;而且地面以上的玻璃盒子給人以非常強烈的入口感,走進去頗有儀式感,就好像走入一個紀念碑裡,進入另一個次元空間。這就是空間的尺度感帶來的與眾不同的體驗。


蘋果旗艦店的那片玻璃,可以聊一個小時。︱建築詩


5th


再說室內。為了保證安全和使用方便,室內的細節要求要繁雜得多,比如消防、水電管道,不過這些都不是我們能直接感受到的。所以我們要看的,是蘋果店的吊頂、傢俱及燈光的選擇。


屋頂的處理一般會分為三種:結構式、直接式和懸吊式。


結構式,就是將屋頂的結構、管線直接暴露,多用於體育館、展覽館這種大型公共空間。比如蓬皮杜藝術中心。這種頂棚一般會體現「工業風」的效果。


蘋果旗艦店的那片玻璃,可以聊一個小時。︱建築詩


直接式,直接在屋頂樓板表面施工,一般就是「粉刷+噴塗」。裝修起來比較簡單,不會佔據過多的室內空間高度,但是不能有大量管線和設備,因此家庭裝修用得比較多。


懸吊式,就是我們常說的吊頂,適用於各種場合。雖然吊頂在裝修的時候不是必需要做的,但是在蘋果店的室內卻作用非常,而且經過了精心設計。

還是說杭州店。為了保證視覺上乾淨整齊,牆面全是沒有裝飾的;如果吊頂再選擇一整塊的話,整個室內就沒有任何變化,很容易視覺疲勞,因此蘋果公司選擇將吊頂進行縱向劃分,11 塊,每塊之間的接縫都與立面的劃分一一對應,在視覺上從立面延伸至室內,增加了室內空間的進深感和韻律感。


蘋果旗艦店的那片玻璃,可以聊一個小時。︱建築詩


吊頂板採用白色半透明面板,將燈管藏在面板內部,消防噴淋系統的噴口被藏在黑色的接縫處。這樣處理,在室內就看不到屋頂雜亂的佈線,還可以將燈光進行均勻散射——在滿足照明的時候,不至於刺眼,也不會像射燈那樣周邊產生陰影。


當高度達到 15 米的時候,室內還保留了這麼一個完整的大空間,人一多就會很嘈雜,因此吊頂還做了吸聲處理。

傢俱和燈光方面,我們先來看吉岡德仁為三星設計的旗艦店——


這家三星旗艦店也是簡約的現代建築風格,同樣也很有黑科技的效果,但比較深的配色給人一種冷冰冰的隔膜感,拉開了日常生活和高精尖科技的距離。同時,吊頂的幾何拼接雖然會酷酷的,但也略顯雜亂。


蘋果旗艦店的那片玻璃,可以聊一個小時。︱建築詩

蘋果旗艦店的那片玻璃,可以聊一個小時。︱建築詩

蘋果旗艦店的那片玻璃,可以聊一個小時。︱建築詩


相比而言,蘋果則是把簡潔乾淨做到了極致,同時配色採用明亮的暖色系傢俱及冷白色的泛光照明,表達了開放包容的科技感。這讓人感覺是日常生活可以輕易觸及到的科技,增加了購買慾望而不僅僅是觀賞。


蘋果旗艦店的那片玻璃,可以聊一個小時。︱建築詩


6th


你絕對想不到,為了設計的極致,蘋果願意付出多少代價。

有一次設計過程中,所有的模塊空間都擺進店內了,結果發現實際店面要比設計的模塊多出 3 米。


一般的想法可能是做一些尺寸微調,畢竟 3 米的寬度足夠擺很寬敞的一排櫃檯了,更何況這是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但是蘋果公司的選擇是,「我們的設計是最合理的,我們會把那 3 米的空間租下來,但絕對不會改我們的設計。」


最終,蘋果做法是把這 3 米寬的多餘店面租下,然後砌牆板,把它藏起來。寧願浪費也不要改設計。


總結一下,蘋果旗艦店之所以能讓你一眼識別出「這是蘋果公司做的」,主要在於幾點心思:


第一,用錢堆出來的建築外觀,比如申請過專利的玻璃幕牆;第二,佔據城市地標的核心位置;第三,用呈現產品的思路去呈現室內空間,二者保持高度一致;最後,把設計的優先級調至最高,成本什麼的都要往後靠。


所以,我們可以提出一個問題:在蘋果公司裡負責蘋果旗艦店營造業務,是一種怎樣的感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