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大清帝國最後的脊樑被折斷

一、天津保衛戰

1900年6月,八國聯軍以37艘軍艦的強大火力,攻佔大沽炮臺,繼而向天津進發。

清軍負責天津保衛戰的有兩撥人馬,一撥是清軍最精銳的部隊武衛軍的前軍,由淮軍名將聶士成統領。聶士成曾經參與中日甲午戰爭,打贏摩天嶺阻擊戰,收復連山關、草河口,取得甲午戰爭中惟一的勝利,另一撥是可以飛簷走壁、刀槍不入的義和團。

前者擁有全套德式裝備,並且使用最新銳的 K98 毛瑟步槍、馬克沁機槍等。後者則擁有將神附體、呼風喚雨、飛天遁地、閉槍閉炮等外掛技能。如此強強聯合,相信“洋鬼子,盡除完,大清一統靖江山”並不是什麼難事。

但問題是,兩撥人馬不但沒有強強聯合,反而互相拆臺。當武衛前軍正在與八國聯軍苦戰之時,義和團卻在天津乘機四處焚掠。聶士成忍無可忍,你們不給我打輔助也就算了,居然還火上澆油,於是他派兵鎮壓義和團,殺死上千人。義和團當然也忍無可忍,於是上奏朝廷聶士成通敵。

朝廷接到義和團的奏報,下旨督責聶士成“旬日以來並無戰績,且聞有該軍潰散情形,實屬不知振作”,並將其革職留任處分。聶士成氣的七竅生煙,稱“上不諒於朝廷,下見逼於拳匪,非一死無以自明”。

1900年,大清帝國最後的脊樑被折斷

▲聶士成

聶士成跟義和團之間的樑子,不是現在才結下的。義和團運動蔓延到直隸的時候,直隸提督聶士成就主張鎮壓,雙方曾經惡鬥數次,算是結下了深仇大恨。

義和團被清政府認可後,更加肆無忌憚,在天津常常襲擊武衛軍官兵。因為義和團背後有朝廷撐腰,聶士成敢怒而不敢言。軍機大臣榮祿寫信給他,半帶安慰半帶威脅,“公軍裝式頗類西人,易啟團民疑,故至尋釁。團民志在報國,具有忠義之忱,似不宜肆行剿戮,惟公慎之!”聶士成回信道:“團匪病國害民,必誤大局,且士成本任直隸提督,境內有匪,理宜肅清。事定之後,雖受大創,靡所逃死!”

朝廷希望武衛軍能夠與義和團精誠合作,但是卻又沒有做好雙方的思想工作,結果導致雙方表面上攜手共進,實際上互相殘殺。一日,義和團在街上看見聶士成,立即手持大刀直奔他的坐騎,雙拳難敵四手,聶士成慌忙逃入路旁衙門內,團民並不罷休,殺其下屬士兵數十人以洩憤。

聶士成也是有仇必報,天津楊村之戰,他派義和團上前線。義和團拳民遭到聯軍機槍掃射,無法上前,撤回時又遭到武衛軍機槍掃射,死傷慘重。

在廊坊大捷中,雖然武衛軍是主要作戰力量,但是朝廷卻將功勞全部記在義和團的賬上,把武衛軍晾在一邊。可以想見,雙方的仇隙,就算用502膠水粘都合不上。

義和團誣陷武衛前軍通敵,但事實上,武衛前軍在作戰時非常英勇,前後與八國聯軍惡戰十餘次,曾架起大炮狂轟租界和跑馬場,迫使敵人龜縮在跑馬場地道內,而“租界各洋行,為毀者大半”。武衛前軍的勇猛,得到對手的稱讚,“洋人群謂華兵雖從,要皆不足為慮,所可畏者,聶軍門之所部耳。蓋聶軍有進無退,每為各軍之先,雖受槍炮,前者斃而後又進,其猛勇處誠有非他軍所可比擬者。”

而天津租界之所以久攻不下,不是武衛前軍作戰不力,而是八國聯軍的實力太給力。大沽失陷後,聯軍源源不斷的增援,帶來更多威力強大的武器,比如英國新運到的八尊大炮,據稱此炮一開,一彈能毀三里村莊城廂。

另外,聯軍甚至用上國際公法所不允許使用的毒氣彈,這種炮彈開放時,在一百碼之內的人,一聞其氣,無不立斃。據記載,天津城破之後,聯軍看到很多清軍拿著槍靠在牆上,怒目而立,但是卻一動不動。聯軍走近去一瞧,這些清軍早已斷氣,原來他們是中了毒氣,還沒有倒地便已經氣絕身亡,甚至連痛苦的表情都沒有,可見這種毒氣彈的慘毒。

1900年,大清帝國最後的脊樑被折斷

強大的敵軍正在步步緊逼,天津城從一個錦繡繁華之地,變成為瓦礫縱橫之場。本來這個時候,義和團應該以民族大義為重,與聶士成捐棄前嫌,共同對敵。可是,義和團卻派人抓走了聶士成的妻子及女兒。聶士成得知後,派兵去救自己的親人,萬萬沒想到自己的部下有很多人被義和團蠱惑,臨陣反水,大叫“聶軍反矣!”他們開槍射擊聶士成,使聶士成身中數彈,差點一命鳴呼。

前有猛虎,後有餓狼,武衛前軍腹背受敵,前後失據。聶士成悲痛萬分:我唯有盡力報國已耳。

二、聶士成殉國

7月9日凌晨,聶士成率領已經血戰八晝夜的數千將士,與八國聯軍在天津附近的八里臺展開決戰。此時的八國聯軍,不但在武器裝備上已經遠遠超過武衛前軍,甚至在兵力上也已經超過武衛前軍數倍,聶士成根本就沒有獲勝的任何希望。

四面環擊,槍林如雨,炮聲震天,聶士成橫刀立馬,對部下聲言自己在此戰中的必死之心,“此吾致命之所也,逾此一步非夫矣!”

自己的身後就是北京城,全軍將士都已經沒有退路,此時只有破釜沉舟,與敵軍做殊死搏鬥。我想,他所要表達的意思,就跟“俄羅斯雖大,但已無處可退卻,因為後面就是莫斯科”差不多。

雙方激戰之時,因為聶士成穿著大黃馬褂,格外突出,被德軍指揮官庫克認了出來。庫克過去在聶士成軍中擔任過騎兵教習,他不忍看到昔日的朋友戰死。因此庫克派遣使者過去,勸說聶士成投降,卻遭到斷然拒絕。

聯軍的炮火對準聶士成所在地,接連發炮。聶士成被炸得腹破腸出,兩條腿被先後被打斷,但是他依然不下火線,揮動戰刀,率領官兵英勇抗敵。

一顆流彈從聶士成的嘴裡打進去,從後腦穿了出來,接著又一發子彈射穿了他的前胸,最後的那發子彈擊中了聶士成的太陽穴。最終聶士成從馬上倒下,停止了呼吸,享年64歲。

對於聶士成的壯烈犧牲,庫克肅然起敬,他用一張紅毯將聶士成的遺體蓋上,脫帽鳴槍致哀,並將遺體鄭重的交還給清軍。

1900年,大清帝國最後的脊樑被折斷

▲武衛軍操練

聶士成在前線拼殺,誓死不退,展現了一個職業軍人保家衛國的高尚人格。反觀那些一天到晚叫囂“要平鬼子不費難”的義和團大頭目張德成、曹福田、劉十九、韓以禮等,沒有一個衝鋒陷陣,沒有一個浴血奮戰,更沒有一個戰死沙場。他們全都在敵人未到之時,就已經倉皇逃竄。

聶士成陣亡後,朝廷在義和團的親密戰友載漪、剛毅等人的影響下,下詔稱聶士成“誤國喪身,實堪痛恨,姑念前功,准予卹典”。一個為國戰鬥到死的將軍,結果卻被頑固派們指責為“誤國”。引起中外紛爭的是義和團,貿然向全世界宣戰的是慈禧太后,但是他們都沒有“誤國”,“誤國”的是替他們收拾爛攤子,最後連屍體都四分五裂的人。

這樣不分青紅皂白,忘恩負義的朝廷,誰還會忠心耿耿的替他們賣命?朝廷做的這一切,都被聶士成的好友袁世凱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所以我們可以解釋,為什麼武昌起義之後,手握重兵的袁世凱沒有為清政府賣命,反而倒逼清政府退出歷史舞臺。

這一切,都是清政府咎由自取。

話說,天津城失陷後,義和團嚇得膽戰心驚,魂飛魄散,再也不敢提什麼“刀山火海爺敢鑽”,紛紛聞風解散,能跑就跑。倉場侍郎劉恩溥奏道“接奉諭旨,飭臣會合團民,短兵相接,出奇制勝。惟團民業已潰散,臣竟無法可施。”辦理通州防剿事宜長萃亦奏道:“前經奏準招募兩營,扼要駐防,業經出示曉諭,而義和團民竟無應募之人。”

此時的清政府,尤其是慈禧太后,依然指望義和團能夠扶清滅洋,“拆鐵道,拔線杆,緊急毀壞火輪船。大法國,心膽寒,英美德俄盡消然”。她命令巡閱長江水師大臣李秉衡帶領清軍和義和團共15萬人阻擊敵軍,不料義和團已經沒有絲毫鬥志,畏敵如虎,結果在3萬敵軍的進攻下潰不成軍。李秉衡無法阻止拳民潰散,自覺“上負朝廷,下負斯民”,便在北京東郊通州張家灣吞金自殺,死前留下遺書:“軍隊數萬充塞道途,就數日目擊,實未一戰。”

1900年,大清帝國最後的脊樑被折斷

▲八國聯軍

通州失陷,八國聯軍直抵北京城下。當時在北京城的義和團人多勢眾,“城內設壇到八百餘所,每壇以百人計,過八萬人”。然而這八萬人並沒有與敵人同歸於盡的決心,反而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他們還想方設法隱藏自己的身份,據史料記載,“城破皆不知所之,唯於溷上、井中得刀劍紅巾無算”。就這樣,在北京淪陷之前,“前所謂義和團者,早已鼠竄獸散矣。”八國聯軍幾乎不費一槍一彈,就佔領了整個城池。

對了,罪魁禍首慈禧太后此時已經踏上逃亡之路。剩下的爛攤子,就交給李鴻章吧。

三、清廷的末路

近代以來,清政府的國防主力不斷更新迭代。

當八旗、綠營被證明腐化嚴重,不堪一擊之時,湘軍、淮軍等“勇營”登上了歷史舞臺。

當甲午之戰,湘軍、淮軍又被證明墮落敗壞,難當大用之時,清政府就決定以戰後殘餘部隊為基礎再訓練出一支近代化的國防武裝力量,這就是

武衛軍的成立由來,也是清廷訓練近代化新軍的第一步。

1899年,清廷正式成立“武衛軍”,由武衛前軍、武衛後軍、武衛左軍、武衛右軍、武衛中軍組成。尤其是聶士成的武衛前軍和袁世凱的武衛右軍,無論是武器上還是編制上皆採用當時歐洲第一陸軍強國德國的標準配置,堪稱清政府手上的王牌。

如果清政府勵精圖治,將這支軍隊認真打磨,那麼清政府完全可以擁有避免被列強隨意欺凌的力量,正如俾斯麥對李鴻章說的話:“以練兵為立國之基,舍此別無良策。兵貴在精而不在多,五萬足矣。”

然而,清政府在甲午之戰後,不思進取,反而與民間的反現代化力量沆瀣一氣,結果引來八國聯軍之禍。武衛軍成立才一年,就被趕鴨子上架,一次單挑俄德法美日奧義英八國軍隊。不管聶士成如何英勇無畏,不管官兵們如何血戰不退,都無法避免全軍覆沒的命運。

因為一時的衝動,清政府將自己未來的立國之基親手葬送。而聶士成的力戰殉國,不僅代表清軍對抗八國聯軍的全面失敗,也象徵著在中國軍事近代化的歷程中,軍事改革所遇到的一大挫折。

1900年,大清帝國最後的脊樑被折斷

▲八國聯軍

聶士成的死,也代表著大清帝國最後的一根脊樑被折斷,此後清軍中再也沒有出現過像他這樣頂天立地的英雄。

1902年,袁世凱為聶士成請恤,稱其“秉性忠貞,踐履純篤,事親極孝,居官極廉。馭眾嚴而有恩,遇事勇而有斷,沉毅果敢,威望絕倫。”朝廷這才追贈聶士成為太子少保,著照提督陣亡例賜卹,加恩予諡,諡號忠節。

如今,八里臺橋也被改名為聶公橋,在橋的旁邊豎立著一尊聶士成跨馬英姿的雕像。兩側立柱上刻一副對聯,概況了他從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為國效命的英雄往事——

勇烈貫長虹,想當年馬革裹屍,一片丹心化作怒濤飛海上;

精忠留碧血,看此地蟲沙歷劫,三軍白骨悲歌樂府戰城南。

1、 趙爾巽 《清史稿列傳二百五十四 聶士成羅榮光 》,中華書局,1998年

2、侯宜傑《義和團的戰場表現:從無畏到怯懦》,《炎黃春秋》2012年第2期

3、(日)吉田良太郎輯《西巡迴鑾始末記》,清末石印本

4、(美)柯文《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義和團》,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