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書》——把知識儲存在腦海裡

“我國著名學者聞一多讀書成癮,一看就醉,在他結婚當天,洞房裡張燈結綵,熱鬧非凡。大清早親朋好友都來登門賀喜,直到迎親的花轎快到家時,人們到處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東尋西找,結果在書房裡找到他,他仍穿著舊袍,手裡捧著一本書入了迷。”

我多麼希望像聞一多先生那樣,能沉浸在書海里。可是·····

繁多的書籍,哪一本才是能帶給我曙光的明燈呢?

我常常會買來一本書,認真翻看了幾頁便棄之一邊。

我經常一打開書籍,一排排慵懶的文字,就在眼前跳起了催眠舞,陣陣睡意撲面而來。

我終於下定了決心,強定心神,逼迫自己每天看一點,卻總是堅持不了一週。

是它告訴我:“我知道你並不是不想努力,只不過是不知道如何努力罷了。你如果不能有效運用自我提升的技巧,你只會在挫敗中產生沮喪,因而才會厭倦。”

知乎曾對“男人缺什麼”有一個高贊回答,我想這個回答應該適合所有人:表面上缺金錢,本質上缺野心,骨子裡缺勇氣,改變缺行動力

改變——40多天的“居家旅行”,已經給了我足夠多的理由。改掉懶惰的毛病,讓勤快創造價值;改掉愛玩遊戲的毛病,在書中尋求慰藉;改掉拖沓的毛病,用自律成就自我······

恰巧,我無意間瞥見了書桌前塵封已久的《如何閱讀一本書》,我想“或許上天早已有了安排,改變自己就從學會如何閱讀開始吧。”

《如何閱讀一本書》——把知識儲存在腦海裡

《如何閱讀一本書》封面

本書是由《大英百科全書》的編輯指導莫提默·J.艾德勒,在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的查爾斯·範多倫的協助下完成。艾德勒編撰此書的初衷也是為了改變當時被大眾傳媒影響的讀者,讓讀者能有自己的思考和總結過程,而不是被傳媒包裝的觀點牽著鼻子走。

如今的我們, 不也是被“快餐文化”所包裹嗎。抖音、快手、頭條等等,每一個平臺都有無數創作者,每一個創作者都在總結觀點。當我每一次看到這些“精粹”,總是會深以為然。這就是在作者眼中,所謂的讀者的“痛點”。

但,那又如何呢?我除了點頭讚揚作者總結精闢之外,轉眼就拋諸腦後了。我學到了什麼?似乎只學會了“雙擊666”。

最近的“肖戰事件”鬧的沸沸揚揚。起因是肖戰粉絲不滿CP粉的同人創作,舉報了同人創作平臺AO3,同時牽扯到了如loffer、百度貼吧、B站等平臺的作品下架。事關愛好和飯碗,我想沒多少人能坐得住吧?混戰一觸即發。

作為旁觀者,我看到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慵懶的坐在沙發上,順手拿出瓜子,邊吃邊看這一場笑話。之後,也就感嘆一下:肖戰真是無辜。

從這一場鬧劇中,我學到了什麼?什麼都沒有學到。

為什麼呢?因為我只是個看客,沒有在這場戰爭之後去看透事件的本質。

培根說:“閱讀時不要反駁或挑毛病;也不要太相信,認為是理所當然;更不要交談或評論。只要斟酌與考慮。”

對,我們在當看客時,不知事情的來龍去脈,要保持緘默。但,在瞭解事情真相之後,就應該結合自己的理解,分析事件的本質。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學到知識。

肖戰的無辜無外乎:他干涉不了粉絲行為,而粉絲的舉動卻是以他的名義。

書中自有黃金屋,想要挖掘深埋書中的黃金,且從主動閱讀開始。

我把整本書分為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如何選擇一本好書。第二部分:怎麼集中注意力看書。第三部分:如何讀好一本書。第四部分:怎樣讓一本書真正屬於你。

《如何閱讀一本書》——把知識儲存在腦海裡

《如何閱讀一本書》導圖

如何選擇一本好書

剛接觸本書,我迫不及待的尋找著:它到底會給我帶來什麼驚喜?

這是一本實用書籍,它儘可能的詳盡解釋著每一點讓我迷惑的問題。但在這之前它帶來閱讀的第一個層次“基礎閱讀”。

什麼是基礎閱讀呢?所謂基礎,在剛開始上學的時候,就能瞭解,就是拼音和漢字,當然也包括瞭如何借用字典等工具書。

對於閱讀而言,同樣如此,我們必須掌握基礎漢字,才能正式進入閱讀階段。這就好比別人罵你:你真是個“聰明人”,而你卻不知道言外之意,還以為受到誇讚而沾沾自喜。

當然,如果是成年人,基礎閱讀的過程就可以越過。畢竟,當你選擇閱讀時,說明你已經具備了識文斷字的基本技能。

現在,我們要開始進入閱讀了,在這之前,我們必須選好自己想讀的書籍。

但要記住選書的第一個原則:對閱讀而言,越主動,效果越好。

我們常常說愛情是兩個人的事情,我們也經常會思考:是選擇我愛的還是愛我的人?最理想的答案,當然是互相愛慕。閱讀中,作者和讀者就像是一對男女,作者有意去傳達心中的愛意,但讀者卻不願意接受,即便因為種種原因被動接受了這份愛意,心中也必然還會有份保留的空間。但如果讀者和作者都互相愛慕,便是人生最美好的願景。

我已經瞭解了選書之前,一定要確認自己是主動選擇,而不是被動學習。接下來,我需要知道選書的第二個原則:閱讀的目標是什麼?

閱讀大抵有兩種目標:一、為獲得資訊而讀;二、為求得理解而讀

第一種目標很好理解,我們大多數人都在這個範疇之內。看抖音、看快手、看頭條等等,都只是為了獲得資訊。這就如同在沒有電視手機的時代一樣,人們靠著報紙、雜誌來獲取社會上的相關信息。

在這裡我們要清楚一點:能迅速獲得資訊有兩種可能:一、我們的理解力和創作資訊的作者是一致的;二、這些作者刻意的用了通俗易懂的話語,方便讀者迅速掌握。

《如何閱讀一本書》——把知識儲存在腦海裡

蒙田:“初學者的無知在於未學,而學者的無知在於學後。”

如果我們只是為了獲得資訊,那除了瞭解到資訊之外,我們並沒有受到啟發。我們閱讀的重點,是在獲得資訊之外,要明白作者為什麼這麼說。讀書不能讀死書,那樣只能成為有名的書呆子了。

因而,我們在選擇書時,是為了增進理解力而選(當然,很多書籍在增進理解力的同時,也能獲取資訊)。一本好書,其作者一定是比我們“更高杆”的人,我們必須去了解他們是誰,如何跟著他們學習。

講到這一點,我們必須注意到選書的第三個原則:

1、我們和作者的理解程度是不相等的;

2、我們一定要把不相等的理解力克服到一定程度之內。

如果你對古文一無所知,偏偏要去選擇古文學作品,那就是自討苦吃了。畢竟你和作者的理解力相差甚遠。我們的理解力要一步一步向上升,就像小學的孩子如果強行去學初中的知識點,除非是真的天賦異稟,否則只會反受其害。

選擇一本好書並不難,追尋著上述的三個原則:一、一定要確認是主動閱讀;二、明確閱讀的目標為何;3、把理解力克服到和作者相差在一定程度之內。

塞萬提斯說:“沒有一本書是壞到找不到一點好處的”

我並不是很贊同這個觀點。每一本書確實都是作者的心血,都可能會存在閃光點。但如果我們依舊用看一本好書的態度和精力去讀,那將會浪費大量的時間。何況,如今的我們只有零散的碎片時間。

其實,不用擔心,接下來我們依舊會討論怎麼選擇一本好書。只不過,選擇好書都無法避免要去集中注意力看書。

怎麼集中注意力看書

古人云:“書非借不能讀也”。這句話諷刺了似我這般的人,只會藏書、吝書卻不會讀書。或許只有借來的書,才會有時間的緊迫感。

好在,如今比之過往要優渥許多。我們不必低聲下氣去求地主官紳借書,只需要去書店或圖書館,免費讓我們盡享擇書的樂趣。集中注意力選擇書籍,首先,我們要帶著問題去看書。

這就像讀書時做閱讀理解,帶著問題看閱讀。從中可以找到解答問題的蛛絲馬跡, 答案就隱藏在閱讀之中。因此,集中注意力的第一個方法:帶著問題看書。

拿到書,我們首先自己要對此書提出3個問題:1、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籍?;2、整本書在談些什麼?;3、作者是怎麼架構框架,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提問1:閱覽全書豈不是要花費很多時間?

這就進入了本書中閱讀的第二個層次:檢視閱讀

《如何閱讀一本書》——把知識儲存在腦海裡

檢視閱讀中,提到了兩種方法:1、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2、粗淺的閱讀。

提問2:我們該怎麼去略讀或粗讀呢?

首先,先看書名頁和序。通過書名頁和序,我們就能大概知道這是一本什麼類型的書籍,寫了什麼主題,作者從什麼特殊角度去寫的。

接著,研究目錄頁。每一本書的目錄頁都是對其基本架構做了概括性的理解。就如同古時候打仗之前,都需要先觀察好地形,做好戰略部署。

然後,檢閱一下索引。通過索引,我們可以明確這本書涵蓋了什麼議題,以及所提到的書籍種類與作者等。

其次,讀一下出版者的介紹。出版者介紹大多是作者在出版公司企宣部的協助下親自寫就的。從這裡面我們可以看到書中的一些重點,如果這本書的宣傳文案什麼重點都沒有提到,或許就可以基本判定,本書沒什麼值得看的地方。

再然後,挑幾個與主題相關的篇章來看。

最後,打開書,隨意翻看幾個段落,連續看看幾頁,無需太多。

提問3:這所有的內容加在一起也不少,我們應該怎麼集中注意力呢?

看書不專心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心理作用。

我們迫切的想要吸收知識,但又不希望把時間浪費在“劣質書籍”上。

我們除去工作,只有零散的時間用於學習,時間很緊迫。

密密麻麻的文字,弄得我眼花繚亂,實在難以集中。

難以集中注意力,並不是你集中不了,只是因為你和作者理解力不相等的緣故。就像是一部分所說你是為了提高理解力而讀,只有加深對文字的理解,你才能真正有所進步。

記得高中時期班主任給我說了這麼一句話,讓我記憶尤深:“每當你學習感到頭痛的時候,就是你進步的開端。

那集中注意力的第二個方法:頭一次面對一本難讀的書的時候,從頭到尾先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考。

我曾經帶過一個學生,因為對字詞掌握不深,很多都不明意思。每一次在做題的時候,只要遇到一個不認識的字就會放棄整道題,或者說停下來,通過各種工具書去查字的意思,再來做題。結果是,浪費了太多的時間,還解錯了題。

在這裡並不是在強調,遇到難點就不該想辦法去解決。而是要明確在什麼時段,用什麼樣的閱讀技巧。就好比,上述例子中的學生,如果在考試的時候,依舊這樣浪費時間,最後的結果只會是很大部分題都會因為沒有時間而被迫放棄。

此時我們所做的只是為了選擇一本好書而進行的略讀,因而要儘可能的加快閱讀的速度。畢竟書店或者圖書館不會請你吃晚飯吧?

集中注意力的第三個方法:我們把大拇指、食指、中指合併在一起,指著書中一行行的字,速度一定要比眼睛感覺的還要快一點,強迫眼睛跟著手部動作移動。

這在小學階段,經常被老師提及的方法,雖然看似小兒科,但卻是非常實用的技巧。如果我有小孩,我會和他一起用這種讀書的方法,共同進步。

這兩個部分已經讓我知曉如何集中注意力選擇一本好書了。現在來總結一下:

集中注意力的三個方法:1、帶著問題讀。2、遇到不懂的難點要跳躍,3、用手指指著讀,速度要比眼睛快一點。

選擇好書的最後一個原則:那就是略讀或粗讀。驗證本書是否能帶給自己想要的提升。

花了這麼多時間和精力,總算是買到了心怡的書籍。之後,我就該進入正式閱讀階段,把一本好書的知識化為己用。

如何讀好一本書

這就不得不提到本書閱讀的第三個層次:分析閱讀

《如何閱讀一本書》——把知識儲存在腦海裡

首先,我們必須要對書籍做一個分類。鑑於方便理解,我們把書籍分為兩大類:一是虛構的小說類;二是傳達知識,說明性的論說類。

虛構類的作品我們相對會很容易去區分:小說、詩歌、劇本都屬於虛構作品。

論說性書籍我們還可以細分為:理論性和實用性作品。

理論性作品是在教你“這是什麼?”

實用性作品是在教你“如何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情。”

所有某種藝術的學習技巧,任何一個領域的使用手冊,像是工程、醫藥、烹飪,或所有便於分類的“教導性”的深奧論述,如經濟、倫理、政治問題的書籍,都是實用性的書。

任何分析討論的書都是理論的書。如歷史、科學、哲學等等

提問4:為什麼要做書籍的分類?

這就像你走進一間教室,此時的老師正在上課,你會很快發現此時正在上的是語文、英語還是數學課。但如果你想繼續很明白的聽老師講課,你就必須首先知道聽的是什麼課程。因為不同的老師講課的方式會有所不同。書本和讀者的關係,就是老師和學生的關係。畢竟書籍本身就是一位不會說話的老師。

做好了書籍分類,我們才是正式開始對全書細緻的閱讀。這也是分析閱讀所要求做到,也是讀好一本書的第一個階段: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麼

規則一,用一個單一的句子,或最多幾句話來敘述整本書的內容。

規則二,將書中重要的篇章列舉出來,說明它們如何按照順序組成一個整體的架構;

規則三,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

一本書就像是一棟好房子,每個部分都要很有秩序地排列起來,每個重要部分都要有一定的獨立性。就像我們看到的房間,每一個單一部分都有自己的室內架構,裝潢的方式也可能跟其他部分不同,但卻一定要跟其他部分連接起來。否則這個部分便無法對整體的智能架構做出任何貢獻。

提問5:如何把握一本書的結構?

在這之前,我們依照規則一,把整本書的內容都概括了一遍。現在按照規則二,:將內容大綱排列出來:

(1)作者將全書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談的是什麼;第二個部分談的是什麼;第三個部分談的是別的事情;第四個部分則是另外的觀點;第五個部分又是另一些事。

(2)第一個主要的部分又分成三個段落:第一段落為X,第二段落為Y,第三段落為Z

(3)在第一部分的第一階段,作者有四個重點:第一個重點是A,第二個重點是B,第三個重點是C,第四個重點是D

緊接著,我們將進入讀好一本書的第二個階段:找出一本書到底在說什麼?

《如何閱讀一本書》——把知識儲存在腦海裡

規則四,找出重要的單字,透過它們與作者達成共識。

規則五,從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

規則六,找出作者的論述,重新架構這些論述的前因後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張。

規則七,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未解決的。在未解決的問題中,確定哪些是作者認為無法解決的問題。

提問6:為什麼要與作者達成共識?

這就像老師在講臺上講課,你在臺下認真的聽。中途,同桌悄悄的拉住了你,給你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你被吸引了,和老師的思路漸行漸遠。同桌的故事結束了,正當你想再次跟上老師的節奏,卻發現早已無法理解老師現在所講解的內容。

達成共識就是讀者跟上作者的思維,去理清整本書所講訴的觀點。

提問7:怎麼找出重要的單字,與作者達成共識?

1、那些讓你頭痛的字,或許對作者同樣重要。

2、作者開誠佈公地強調某些特定的字

3、每一個知識領域都有獨特的專門用語。

4、作者與其他作者爭執的某個用語就是重要的字。

提問8:如何抓出全書的重要主旨?

1、找出關鍵句:最重要的句子就是在整個論述中,闡述作者判斷的部分

2、有少數的書將主旨寫在前面,用很明顯的位置加以說明

3、找出組成關鍵句的文字來

提問9:如何判斷自己已經理解了所有主旨的意思?

1、用你自己的話來說明主旨的意思

2、舉出一個自己所經歷過或相關的經驗來解釋主旨

提問10:什麼是論述,與主旨有什麼區別?

簡單來說,主旨是包含於論述之中的。就好像一棵樹是有多個樹枝組成起來的。主旨就是樹枝,論述就是一棵樹。

提問11:如何找出論述?

1、用一張紙寫下構成一個論述的所有主旨

2、閱讀時,在書的空白處作上編號,再加上其他記好,把一些應該排序而讀的句子標示出來。

最後,讀好一本書的第三個階段:像溝通知識一樣地評論一本書的規則。

《如何閱讀一本書》——把知識儲存在腦海裡

主動閱讀不會為了已經瞭解一本書在說寫什麼而停頓下來,必須能評論,提出批評,才算真正完成了這件事。最能學習的讀者,也就是最能批評的讀者。

規則八:在說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我暫緩評論”之前,一定要能肯定地說:“我瞭解了”

規則九:當不同意作者的觀點時,要理性的表達自己的意見,不要無理地辯駁或爭論。

規則十:尊重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在做任何評判之前,都要找出理論基礎。

提問12:為什麼要對一本書做出評判?我們似乎還沒有達到這樣的知識水平。

我們需要在一本書中學到知識,也需要把這些知識點都化為己用。對於作者來說,如果他的主旨沒有理論基礎,就可以看作是作者個人的意見。一個讀者如果不能區別出知識的理論說明與個人觀點的闡述,那他就無法從閱讀中學到東西。

讀者如若是對書籍本身感興趣,那就有責任評論書籍。而且讀者還要去區分真正的知識與他個人觀點以及作者個人觀點的不同之處。當讀者不只是盲目的跟從作者的論點,還能和作者的論點針鋒相對時,她最後才能提出同意和反對的有意義的評論。

現在總結,如何讀好一本書:分為三個階段:1、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麼;2、找出一本書到底在說些什麼;3、像溝通知識一樣地評論一本書。

基本上,作為一個閱讀小白而言,分析閱讀已經最高層次了。我們通過分析閱讀就可以很好的掌握單本書籍的知識點。但,本書還提到了最理想的閱讀狀態,那就是閱讀的終極目標:主題閱讀。

如何讓一本書真正屬於你

這是閱讀的最後一個層次,也是閱讀的終極目標。除非是在閱讀上,已經有了很高的造詣,否則我並不建議採用主題閱讀。當然,本書的作者或許也知道這一點,在主題閱讀中並沒有用太多的篇幅來講解。

主題閱讀分為五個步驟:

1、找到相關章節

2、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

3、釐清問題

4、界定議題

5、分析討論

提問13:為什麼我要用真正掌握一本書來定義主題閱讀

書中提到一句話:沒有哪一本書是好到無懈可擊。我們在討論一個特定的問題時,所牽扯的絕對不只是一本書而已。

主題閱讀的目的,並不是給閱讀過程中發展出來的問題提供最終答案,也不是給這個計劃開始時候的問題提供最終解答。我們在做主題閱讀時,所追求理解的過程中,可以而且應該多貢獻一種不同的形式,而這樣的形式必須是絕對客觀又公正的。主題閱讀所追求的這種特質,就是“辯證的客觀”,也就是說主題閱讀就是要做到面面俱到,而自己並不預設立場。

這就像《如何閱讀一本書》,對於本書而言,確實已經把我切身遇到的問題做到了極致的解答。但,我並不能確認這本書的方法就一定適用每一本書,甚至每一個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需要用更多的知識來擴充自己的知識面,同時也是對本書做出一個驗證。

主題閱讀就是應用於同類書籍,對一個特定的問題做出分析討論。就好像,我也可以看更多有關如何閱讀的書籍,通過分析,總結出適用於自己的一套閱讀規則。

在做分析閱讀時,我們就像是把書當成了主人,任他使喚;但做主題閱讀時,卻是做了書的主人,隨時差遣它。我想做主人的感覺總要比做奴隸要來得舒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