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育,需要的是不忘“教书育人”的初心的名师

美女、名师、校长,荣誉等身,课题以及作品在全国各地得到推广,如此之多的标签、光环加诸一个老师身上,这也许是那些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在三尺讲坛耕耘的老师一辈子都遥不可及的。

可是,近日,有这样一位名师却因为涉嫌严重抄袭他人作品而引发网络一片哗然,陷于舆论的漩涡,毕竟当下学术不端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触发点。随之而来的是这位老师被撤销职务及调离教学岗位,之前获得的一连串荣誉也被撤销,不但名师的光环一下子“灰飞烟灭”,而且被“千夫所指”,不禁引发人们深思: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名师”?

我们的教育,需要的是不忘“教书育人”的初心的名师

什么样的老师能成为名师?

突出的专业能力,耀眼的教学业绩,当然,这一切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前提。而且,想要有一番业绩,还需要一个可以发挥专长的平台,为什么家长都想把孩子送进名校、重点学校,其中师资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反过来说,假设专业素养、教学能力相差不大的两位老师,身处两所生源质量相差很大的学校,尤其是中学,显然,好学校的平台更能造就“名师”,因为生源质量好,对老师的要求、促使老师钻研教学的动力和机会都是一般学校无法做到的,各种比赛、教育教研培训活动,总是会向好学校的老师倾斜的。当然,凡事都没有绝对,薄弱学校也能出名师,这只是概率大小的问题。

但是,不是书教得好就能成为名师,要想成为名师,还需要课题、论文等教研成果的支撑。不可否认,教研也应当成为老师工作的一部分,以研促教,一名优秀的老师在教研方面也应该有所作为。而且,在做好本身教学工作的同时,如果真的用心投入教研,所需要付出的精力和时间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只是,如果做课题、写论文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符合“名师”的标准,那么,有时难免会急功近利。而现实中,这种情况并不是个别的现象。

我们的教育,需要的是不忘“教书育人”的初心的名师

“名师”光环的背后

一些老师在成为名师后,自然在所教学科或所处领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活动、被邀请开讲座,当各种教育教学比赛、活动的评委,命制大型考试试题,甚至出书等,成了他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而这些工作又占据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他们的日常教学工作自然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老师在出了名、成了名师后教学效果反而不如原来,或者不如学校的其他老师的主要原因。精力被分散了,还有些名师因为业绩突出被提拔为学校的行政干部,那他们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的投入就更有限了,经常会顾此失彼,久而久之,“名师”的光环就会黯淡许多,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有些同行会诟病“名师”名不副实。

美女名师、校长涉嫌抄袭他人作品,从整件事被公开的内容看,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或者说动机还是跟利益有关,因为名师产生了效应,因为效应而又有了利益的驱动,也许出于侥幸的心理,却不知这一做法有悖“诚信”、“师德”的基本准绳。

我们的教育,需要的是不忘“教书育人”的初心的名师

我们的教育、社会需要的是不忘教书育人的初心的名师,如果一位老师能在他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一直秉承这一宗旨,那么,他是不是名师本身或许已不太重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