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疫情之後,只剩下5家房企.......


假如,疫情之後,只剩下5家房企.......

一切都像極了2008年。

昨晚(3月13日),美股觸發史上第三次熔斷。

假如,疫情之後,只剩下5家房企.......


要知道,美股熔斷歷史上只發生過三次。上一次熔斷,還要追溯到2020年3月9日。

網友說:那天,我的記憶很深刻,那感覺,彷彿就在幾天之前。

3月9日,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在交易日結束後下跌超過2000點,創下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大跌幅,觸發美股史上第二次熔斷。

美股之外,全球其他主要股票市場亦遭血洗,至少11國觸發熔斷。

假如,疫情之後,只剩下5家房企.......


英國富時100指數跌逾10%,法國CAC40指數跌逾12%,德國DAX指數跌逾12%;日本、韓國、新加坡、印度、印尼、菲律賓、越南主要股票指數跌幅均超過4%。

這個場景是不是很熟悉?已經封神的巴菲特都說,有生之年還未見過這麼密集的熔斷。

不知不覺,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已經過去十多年,久到新成年的00後一代,已忘了當時危機到來時的“蕭條”和緊張。

10年,彈指一揮間,對很多人和事而言卻是滄海變桑田。但危機卻從未離去。

比如,新冠病毒這隻黑天鵝。

和10年前一樣,為應對疫情衝擊,早在3月初,全球金融市場就迎來了一次大放水。

在美聯儲史無前例的降息50個bp之後,

沙特央行將回購利率及逆回購利率均下調50個基點;

澳洲聯儲和馬來西亞央行先後降息;

同一天召開的G7國家財長及央行行長緊急會議宣佈,準備在必要時採取行動,以刺激經濟增長。

但歷史不會簡單重演,10年前有效的救市手段,現在用起來卻顯得蒼白無力,甚至毫無用處。這也證明了一點,危機從未得到根本解決。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甚至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增速將降至自金融危機結束以來的最低水平。

事實上,隨著漫長的擴張週期進入尾聲,依靠債務驅動和量化寬鬆政策刺激的全球經濟已失去了源動力,前景堪憂。

而疫情和石油兩隻黑天鵝加重了這次危機,央媽們能出的招基本都出了,但沒卵用。

假如,疫情之後,只剩下5家房企.......


看看,一貫樂觀的任澤平也不樂觀了。

全球經濟的恐慌情緒尚未到達拐點,短期內中國也難以獨善其身。

2008年的那一場劫難,多少房企熬不到4萬億的到來。而這一次,又有哪些房企能安全活下來呢?

你要知道,10年前,深圳上海房價每平方1萬,騰訊股價8塊,豬肉8塊一斤。10年後,深圳上海房價每平米5萬,騰訊股價400塊,豬肉40塊一斤。

當房價後面多了一個0,很多努力註定無力。

01

冬天來了

看過《權力的遊戲》的朋友都會記得,馬丁叔在第一季第一集,就借冬臨城主之口,喊出了貫穿總七季的恐懼:

the winter is coming!

假如,疫情之後,只剩下5家房企.......


對於這句話,如今的地產行業,體會深刻。

2月27日,凱德集團率先宣佈,董事會和高管層自願降薪,其董事費和基礎薪資將從4月1日起降低5%-15%;

江西房企九頌山河的高管及員工,甚至還自發遞交降薪請願書,願與企業共同守護山河……

假如,疫情之後,只剩下5家房企.......


看著這些紅手印和請願書裡力透紙背的江湖義氣,我莫名想起了《古惑仔》裡的一句話:

所謂“義”字,就是我為羔羊,等待磨刀霍霍。

只要是個稍微理智的職場人都知道,降薪和裁員,從來都不是可選項。

早在2月中,傳出安徽文德控股,規勸員工自謀發展的內部群截圖;

假如,疫情之後,只剩下5家房企.......


夢想有多美好,現實就有多殘酷。

疫情引發的連鎖反應,讓這些房企們被迫褪去了華麗衣袍。

根據克而瑞房企2月份銷售數據統計,TOP100房企單月全口徑銷售額3243億,創下近幾年來的單月最低值,同比下降38%,約9成的房企單月同、環比均下跌。

假如,疫情之後,只剩下5家房企.......


其中:

超大型房企如萬科和碧桂園分別實現全口徑銷售額267.7億元和300億元,同比減少33.8%、49.2%;

中型房企如旭輝、陽光城分別實現25億元和45億元,同比下降47%和61%;

小型房企如首創置業2月實現簽約金額為8.4億元,同比下降83%。

人類總擅長安慰自己:線下不行還有線上,唯一逆襲的恆大超過400億的單月銷售羨煞眾多房企。

這似乎是一個信號:只要打折跟得上,沒有一個銷售數字是達不到,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到。

如果你也這麼想,那麼我只能告訴你:這個信號,只說對了最後三分之一

但是還有一個前提是,你能夠在這個冬天,活下去。

02

誰能活下去?

有人會問,誰能活下去?

這個問題,取決於各大房企的身體狀況。

為什麼這麼說?

打一個不是很恰當的比喻。根據《中華流行病學雜誌》刊登的論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流行病學特徵分析》,統計截至2月1日中國內地4萬多COVID-19確診病例,COVID-19主要是打擊老年人,在70~80歲段的病死率為8%,80歲以上段為14.8%。

簡單理解就是,老年患者越多,呈現的病死率也就越高。

為何?

因為相比之下,老年人的身體機能較差且大多患有慢性疾病。

在暫時沒有特效藥全靠熬的病毒面前,好的身體素質、好的免疫力就成了戰勝病毒的必不可少的武器。

同理,身處寒冬的房企也是如此。

房企身體好不好,一個很客觀的標準是信用安全評級。

啥是信用安全評級?

一句話就是:它是以房企的動態現金流對短期債務的覆蓋為主,兼顧了資產對長期負債的覆蓋性,同時考慮到了適度槓桿率的合理貢獻、規模效應以及永續債等因素的影響,最終在權威數據的基礎上生成的榜單,旨在更客觀、更準確地動態預見房企的信用安全狀況。

簡單而言,信用安全評級越高的房企,身體是越好的。

哪些房企身體最好?

我先給你看幾個表。

假如,疫情之後,只剩下5家房企.......


這是2019年中期的信用安全評級榜單,中海、華潤、保利、萬科、碧桂園分列一到五位。

假如,疫情之後,只剩下5家房企.......


這是2018年,排在前四的依舊是中海,保利、華潤、萬科。唯一的變化是,那時的龍湖還能排名第5,位次比排在第6的碧桂園靠前。

假如,疫情之後,只剩下5家房企.......


2017年,前三的是中海、保利和華潤,嘉裡建設和龍湖分列第四和第五。

看完這三年的榜單,你發現啥沒?

在這三份榜單中,中海、保利、華潤和萬科總是霸榜,其中,中海連續三年排名第一,龍湖連續兩年排在前五,直到2019年中期才被碧桂園超越。

整體而言,信用安全排行前三的均為央企,中海地產、保利地產還有華潤置地,其共同原因是央企持續對負債和槓桿的相對較嚴格控制。

以中海地產為例,其信用安全值高居榜單第一,而且得分總是高於其他房企一大截,這得益於有“利潤王”之稱的中海,利潤總額常年高居榜首,銷售規模保持在頭部,對負債率的嚴格把控。按2019年中期財報截至6月末的數據,中海地產的資產負債率是60.1%,淨借貸比是35%,負債率在千億以上房企中最低的。

保利和華潤的槓槓率也相對較低,同時預期現金流入對流動負債覆蓋良好,提升了信用安全評級。

此外,萬科也是信用安全榜單前五的常客。作為多年的國內老大,萬科對風險一直保持警惕。

還有碧桂園,19年中期的信用安全衝到了第五位。這出乎許多人的意料。實際上也並不完全是意外之外,體現了快週轉下的安全。

對一家房企的評價和看法也要進化。我們看看碧桂園2019年中報的數據吧:

上半年實現淨利潤230.6億元,同比增長41.3%;

淨借貸比率為58.5%,這已是碧桂園連續12年保持淨借貸比率低於70%;

截至2019年6月底,公司可動用現金餘額約2228.4億元,佔總資產比例為12.8%,保持了充足的現金流。

信用安全是一個相對綜合的參考維度,如果想用更細的顆粒度去分析和拆解,我們也可以把相關的指標進行分解和對比。

我的好朋友標叔告訴我,從財務視角,房企安全邊際的評估依據,核心是負債水平,且結合償債壓力綜合分析。

通常情況下,資產負債率(總負債/總資產)被用來反映上市公司的風險水平。但房地產行業比較特殊,因為預收賬款未結算之前也屬於負債。因此相比資產負債率,淨負債率(也叫淨借貸比率),是一個更能反映房企債務真實情況的指標。

假如,疫情之後,只剩下5家房企.......


比如上圖這張淨負債率排行榜。

不過,這個榜單得倒著看,淨負債率越低越安全。所以除了港股的嘉裡建設外,表現最好的是萬科和中海。

在負債水平之外,現金短債比同樣是衡量企業短期償債能力的重要指標,能反映企業一定時點下的經營風險和安全性。

一般而言,該指標大於1,可以說明短期內房企在手現金對流動負債的覆蓋能力較好,企業償還短期債務能力有相對保證。

假如,疫情之後,只剩下5家房企.......


銷售額排名前10的房企中,中海地產的現金短債比最高,達6.57。中海對現金流和負債率的管理一向非常嚴苛,財務穩健、現金充裕是其一貫的經營風格,還有央企身份加持,風控妥妥地。

華潤置地以4.78緊隨中海之後,其次是龍湖。

結合這些體檢數據,我們基本能出一個結論是:

中海、萬科、保利等這些超大型企業身體最好,最能過冬。

03

誰能跑贏下半場?

進入2019年開始,“現金為王”已成為衡量企業穩健性的首要考慮因素。

樂居統計的數據,2019年中期手持現金超千億的有恆大、碧桂園、萬科、中海、融創、保利等少數幾家。

作為資金密集型企業,“要錢、要地、要人”是房企經營環節的三大重要節點,而“要地、要人”本質上也是迴歸到“要錢”這一環節。

我們經常聽到各個大佬說,要拿便宜的錢幹更多的事。

道理大家都懂,但卻不是誰都有能力做到。

這裡不得不提的還是中海,其超強的融資能力讓很多既羨慕又嫉妒。

據港交所3月3日披露的一份文件顯示,中海地產於近日在港交所發行了3筆合計10億美元債券。

其中,3億美元5年期債券年利率2.375%;5億美元10年期債券年利率2.750%;2億美元15年期債券年利率3.125%。債券利率再刷新低,發行年期之長,再創紀錄。

與之對比的是,2020年,房企的5年期美元債利率多在7.5%左右。而有些房企,利率已經飆升到10個點以上。

這種鴻溝般的差距,你說怎麼玩?

假如,疫情之後,只剩下5家房企.......


可以看到,像中海、龍湖,能拿到4%以下的利率水平,基本就是整個行業最低的融資水平了。

龐大的現金儲備,極低的融資成本,如果再遇上稍稍寬鬆的貨幣政策,無論在哪個行業,簡直就可以無往不勝了。

不過,在地產行業,評價一個房企的真正潛力,還得考量另外一個指標——土儲質量。

簡單一句話,就是得一二線者將得天下。

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1月份,一線城市新房價格漲幅有點擴大,二三線城市漲幅有所回落。

假如,疫情之後,只剩下5家房企.......


在一線城市方面,經過初步測算,1月份,4個一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上漲0.4%,漲幅比上月擴大0.2個百分點。

其中,北京持平,上海、廣州和深圳分別上漲0.5%、0.3%和0.5%。

看到了吧,即便這個冬天如何寒冷,但一線城市的房價還在繼續往上飆。

假如,疫情之後,只剩下5家房企.......


很多人說,疫情會給樓市帶來巨大沖擊。

這話其實只對了一半。

對於有些三四五線城市而言,確實衝擊巨大,在這些城市,再試圖寄希望於買房賺錢的人,大概率只能坐等關燈吃麵。

對於多數一二線城市而言,短期也會受到衝擊,但很快會修復。尤其是70、80後的改善和90後的置業需求,不會因為疫情的到來而憑空消失。

按鍾南山院士的判斷,4月份疫情會基本結束。

就地產而言,算上消費者的慣性觀望,房地產行業有望在5—6月份開始回血,而大規模的銷售反彈現象預計會出現在下半年。

前面說了,不是所有城市都能迎來複蘇,城市核心競爭力(優質配套)將進一步強化樓市分化的格局。

房企的拿地趨勢也在驗證這一點。

假如,疫情之後,只剩下5家房企.......


這幾年,最聰明開發商都在大規模的聚焦一二線。

如圖所示,近3年土地儲備一二線城市佔比是最高的前三名分別是,中海、融創和保利。

比如中海。

1月8日,中海發佈公告稱,2019年公司新增53宗地塊,土地出讓金1133.6億元,地塊基本全部在一二線城市。

每日經濟新聞報道說,2019年,中海地產在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拿的地,約佔超過其全年拿地總量的4成,僅在北京拿地額就超過200億元。

再比如保利。

2019年全年保利地產拿地金額1553.7億元,佔銷售金額的比重為33.6%,集中在一二線城市和粵港澳三四線城市,按拿地金額計算,一線18.8%,二線39.3%,三四線41.9%。

而這些優質的土儲,都將是中海、保利安生立命的本錢。

要知道,疫情這隻黑天鵝誰也無法預料。只不過生活還要繼續,黑天鵝總會不斷的出現。

我們都知道,以地產為代表的行業,儘管熙熙攘攘、熱鬧非凡,但其實都是週期的囚徒。

但要躲避週期的追殺,只能讓自己穩健而又強大。

只有這樣,才能度過一個又一個寒冬,然後活下去,並活得好。

假如,疫情之後,只剩下5家房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