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都去過哪些古關隘,哪一個讓你印象最深?

燭光映史


大家好我是老王,一個走過大江南北,去過十多個國家旅行的教師。我去過陽關、潼關和劍門關,這個問題我用我的親身經歷來回答。

  中國歷史悠久,先來說說在歷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古關隘。三國演義中三英戰呂布發生的虎牢關,其它還有函谷關、大散關、綿竹關、武關等等。在其它朝代更有很多有名的關隘,比如玉門關、陽關、嘉峪關、山海關、娘子關、居庸關、劍門關、雁門關、仙霞關等等。

  這些關隘在歷史中都起到了保護地方、徵收賦稅、交通樞紐等作用,雖然時間已經流逝到現在很多關口只剩下斷瓦殘垣,但是還是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不但能讓現代人作為景點遊覽,更是能讓人學到了很多古代的知識,體會到了古人的智慧。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一出嘉峪關,兩眼淚不幹”等等大氣的詩句,現在還流傳在世。

這麼多的著名關口,我去過的不多,就說說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陽關和劍門關吧!

  • 陽關。陽關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西南70公里處,地處戈壁中,植被稀少,黃沙滿地。目前只能看到一些斷壁殘垣了。剩下的一些完好的城樓,民房等都是後修復的。陽關遺址達到一萬多平方米,可以聯想到當年的關隘盛景。雖然現在只剩下一些土堆和磚瓦,但是在這種淒涼環境的襯托下,還能讓人感受到當年戍關的戰士們的軍魂。陽關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關口,更有王維送友人留下的千古名句。

  • 劍門關。劍門關位於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北,因兩山相對入門,故稱劍門。它位於大劍山中段,兩旁斷崖峭壁,直入雲霄,峰巒似劍,享有“劍門天下險”的聲譽。關外地勢狹窄,僅有一條道路,有些地方只能通過一個人,真是“一人當關,萬夫莫敵”的狀態。此關還是古代出入川陝的重要關口,保住劍門關,四川就立於不敗之地。我們去參觀的時候,為此地的險峻而驚歎。現在作為旅遊點尚且通行費力,更別說古代人要想過去了,這就是所說的“插翅難飛”了。

古代這麼多有名的關隘,由於我只去過其中幾個,所以只對陽關和劍門關印象深刻,如果有朋友去過其它關隘也可以留言探討。

我是老王,希望這個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我需要您的關注謝謝!


老王愛旅遊


我記得是我大學上學實習的時候,去了一趟秦皇島,去了那裡的角山長城舊址,不是景區,給我留下很深印象,我們從駐地出發,整整走了4-5個小時才到目的地哦,而且到了還得往山上去爬,那個是原來的古城牆,根本沒有修好的石階,只能從土道一路往上爬,雖然挺累,但是登頂的一刻,還是感覺心情不錯,感受到了古人的偉大。


你才到碗裡去擦擦


我去過的關隘有:山海關、嘉峪關、娘子關、荊紫關、劍門關、關埡…,大大小小十幾座關隘,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位於昭化古城西門外山上十五里的一道關隘¬——“天雄關”!

古蜀道金牛道上接秦嶺古道入四川后,經昭化,過劍門,直達通梓潼後一馬平川的到達成都。從昭化到梓潼段穿山越嶺,大都沿山樑山脊開拓建設,兩側植滿松柏,據說是張飛的傑作,金牛道在此留下了最精華的面容,而天雄關上接朝天(廣元),下望劍閣,是這條古道上的最美的一道關隘屏障!


相比20公里外的赫赫有名的“劍門關”和山下的昭化古城,天雄關太低調了,低調得有些荒寂!

《昭化縣誌》載:"……關之地勢雄險而扼秦蜀古道要衝,峰連玉壘,地抱錦城,襟劍閣而帶葭萌,距嘉陵江而枕清水,誠天設之雄也"。


我是在昭化古城的“評書館”,聽到了 “蜀道名嘴”苟銀春表演評書—“蜀道歷史考證”和“張飛挑燈夜戰馬超”中,才知道張飛就是從天雄關衝出,在西門外“夜戰馬超”的,才來到天雄關。誰知它竟成了印象最深的關隘之一!


因為“天雄關”太古樸了!我給你描述一下吧!

紅砂岩石的古道被遮天蔽日的松柏掩映,在山樑頂轉角絕壁處,被一座殘破的關隘擋住去路,關門前的“天雄關”石碑後矗立一棵巨大的漢柏。一座石門拱門洞,只剩下當地人稱為“漢闕”的石柱,這殘破的漢闕頗有滄桑感,“漢闕”前的兩塊石碑,字跡尚能辨認—“仁壽普沾”、“蜀道青天”,“蜀道青天”德政碑的柱聯是—“風清蜀北今XX;春滿河南古XX”。 關隘城牆全無蹤跡,連殘垣斷壁也沒有了,只剩下一個幾百平方的土壩坪,一座貨真價實的古關!

在天雄關土壩坪上,存有歷代的各種石碑:歷代名人過此關的題詠、官府修葺關隘道路的政績,大都字跡模糊難以辨識。

我抄錄下了“漢闕”的柱聯,有四幅:

清風明月關門過;崇山峻嶺道路X;

巍巍古廟鎮斯地;峨峨雄關踞高崗;

飛閣流丹高接雲漢;層巒聳翠上達地天;

山川鬱紆成高岫;江水出沒見平原。


站在關前的殘垣石塊上,可以遠眺昭化古城、嘉陵江水,金戈鐵馬的歲月已逝,天關雄風也湮沒在了蜀道之中!

正是因為蟄伏於崇山莽林,天雄關才保存了一幅古樸而雄渾的面容,實際上保護維修或維持現狀,我認為是對古蹟最大的尊重!

這就是我印象最深的古關隘!希望你能喜歡!


思思視線


大家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我去過好幾個關隘。

第一是廣西憑祥友誼關,是中國與越南的重要關隘。修於明清兩朝。我國十大名關之一(友誼關)關樓左側是左弼山城牆,右側是右輔山城牆,猶如巨蟒分聯兩山之麓,氣勢磅礴。是我國保存比較完整的明、清時期的南疆邊關要塞。始建於漢朝,原名雍雞關,又名大南關、界首關。明洪武元年(1368年)名雞陵關。永樂五年(1405年)更名鎮夷關;宣德年(1428年)改名鎮南關;1953年更名為睦南關,1965年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命名為“友誼關”。友誼關景區包括關樓、城牆、左輔山炮臺(鎮關炮臺)、右輔山炮臺(金雞山炮臺)、清末廣西全邊對訊署(法式樓)以及大清萬人墳等,總佔地面積250 萬平方米,建築佔地面積11663.76平方米。

友誼關保存完好,建在中越邊境群山環抱之中!過境就是越南,一個泥巴土坪的停車場,停滿了去往越南各地的巴士,彷彿回到了過去80年代的中國,

這就是越南的國道,道路兩旁的民舍。

日出下龍灣

下龍灣,海上桂林。越南重點旅遊景區,有點現代化的氣息了。


大為在深圳


大家好,我是村中有個姑娘叫小芳,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去過的古關隘很多,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河北內丘的鶴度嶺明長城關隘。

明長城關隘最早建於北齊,重修於明嘉靖二十一年五月,它位於山西昔陽與河北內丘交界處的山樑上,因為地勢險要,唯鶴可渡,所以得名鶴度嶺。

鶴度嶺現有月牙城遺址,是用白灰砌粗條石而成,城牆保存基本完好,還有一箭臺,城內有石刻鶴度仙蹤。這個城的東南東北兩角伸出兩條毛石城牆,整個關隘形狀像一隻雄鷹。

鶴度嶺我去過好多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第一次去的時候,在月牙城裡到處找石刻,一開始找不到,後來諮詢了當地的一個文史專家,才在一個石壁上找到了。月牙城陽光很溫暖,是很多牧羊人光顧的地方。

站在月城往下看,懸崖絕壁,山峰林立,一條小路從下面小嶺底村蜿蜒而上,像鷹嘴裡的一條腸子,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地勢開闊,晉冀兩地盡收眼底,視野大開。

鶴度嶺山頂草甸上有一片石林,石頭形態萬千,各種各樣,有的像羊群,有的像駱駝,有的像奔馬,你想象成它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那些石頭有點鐘乳石的味道。

鶴度嶺是個旅行的一個好地方,到秋天的時候,可以採摘野韭菜花,可以欣賞紅葉,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景色非常壯美。





村中有個姑娘叫小芳


去過一些古關隘,如嘉峪關、玉門關、白馬關等,最喜歡的還是四川劍閣的劍門關。原因有三:

一是“有名份”:

國家AAAAA旅遊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森林公園,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全國100個紅色經典旅遊景區之一,中國知名旅遊目的地,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四川省自然保護區,四川省地質公園,《中國國家地理》四川最美100個拍攝點之一,已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二是“有文化”:

劍門關因唐代大詩人李白《蜀道難》中“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讚譽名揚海內外,它集蜀道文化、三國文化、戰爭文化、紅色文化於一體。

 

三是“有家底”:

劍門關自然風光壯麗而旖旎,兼具六大特色和兩番神韻,由劍門關、翠雲廊兩個緊鄰景區組成,總規劃面積84平方公里,核心區面積6平方公里,有觀賞景點(區)300餘個,主要景點有劍門關、劍閣道、七十二峰、姜公祠、姜維墓、鄧艾墓、鍾會故壘、金牛道、後關門、石筍峰、梁山寺、雷霆峽、翠屏峰、仙峰觀、古劍溪橋、志公寺、4D影院、鳥道、玻璃景觀平臺等,是四川大九寨環線的重要節點和蜀道三國文化精品旅遊線路的支撐中心。


雨疏雲淡


大家好,我是一個頭條創作者,很高興能夠回答您的提問,在答題方面,我有著豐富的經驗 ,以下是我的觀點分享給大家,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潼關

潼關歷史悠久,聞名遐邇。古潼關居中華十大名關第二位,歷史文化源遠流長。馬超刺槐、十二連城、仰韶文化遺址等名勝古蹟星羅棋佈;風陵曉渡、譙樓晚照、秦嶺雲屏等潼關八景,引人入勝。

潼關地處黃河渡口,位居晉、陝、豫三省要衝,扼長安至洛陽驛道的要衝,是進出三秦之鎖鑰,所以成為漢末以來東入中原和西出關中、西域的必經之地及官方要隘,素有"畿內首險"、"四鎮咽喉"、"百二重關"之譽。古稱桃林塞,系東漢末年所設。範圍包括今潼關以東到河南靈寶縣西境。地處關中東部,位於今陝西省潼關縣境內,南障秦嶺,北阻黃河,東連函谷,西拱華山,形勢險要,為長安的東大門。《山海關志》載:"畿內之險,唯潼關與山海為首。"潼關建關後,最初以黃河由北向南衝擊關山而取名"衝關",後因關西有潼水更名為"潼關"。

以上就是屬於我個人的觀點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能開開心心的做頭條,頭條作品能更進一步,最後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回答,謝謝大家!


洋洋洋的自旅路書


你好,我是龍城西子,我來回答你“你都去過哪些古關隘,哪一個讓你印象最深?”這個問題。

在回答你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普及一下“古關隘”的基本知識。古關隘作為一種文化遺產型資源,記載著太多的歷史傳承與信息。這些古關隘代表著某個時期的物質形態,也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重要所在地。中國就有十大古關隘,山海關、武勝關、友誼關、嘉峪關、雁門關、紫荊關、娘子關、居庸關、劍門關等。

而我去過的古關隘有很多,如:嘉峪關、山海關、雁門關、娘子關、居庸關、寧武關、偏頭關。最讓我記憶深刻的要數:嘉峪關。

作為山西的導遊來說,山西本身就有很多古關隘,但是由於年久失修、開發滯後等原因,相比其他省份的古關隘要遜色一些,為什麼嘉峪關會上我更記憶深刻一些呢?請聽我慢慢道來。

2011年我帶團去甘肅、青海旅遊,我將以我所見所聞給大家一一道來。甘肅嘉峪關為什麼是一個魂牽夢繞的地方,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嘉峪關是明長城西端的第一重關,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是萬里長城最為壯觀的關城,來到這裡才會真正的感受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氣魄。這裡被稱為“天下第一雄關”。

其次,嘉峪關的配套設施一應俱全,讓你去了這個地方絕對不會後悔。甘肅素有“塞上江南”的美稱,附近還有敦煌的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敦煌丹霞地貌等都是不錯的選擇。一路下來非常的充實,讓你絕的不虛此行。

再次,特別喜歡甘肅的飲食,對於食肉類的我來說,簡直就是天堂,頓頓可以換著法吃,天天不重樣。美景配美食簡直妙不可言。

綜上,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多出去走走看看,務必要去嘉峪關一飽眼福,才能不辜負自己的青春年華。

希望我的回答讓你滿意,能真正的幫助到您,如果您也有更好的見解,請在評論區留言。假如您也喜歡旅遊,請記得關注我喲,謝謝!


龍城西子


迄今,去過兩處長城關隘。南北各一個。北邊關隘首推嘉峪關,號稱“天下第一雄關”。是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西部第一要塞,是我國古代宏偉的建築工程。它因地勢險要,有河西咽喉,連陲鎖鑰之稱。更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

但是要論印象最深的古關隘,當屬位於南方的苗疆邊牆,現稱“南長城”。這是一條由碉樓、汛堡、屯卡、哨臺、炮臺、關廂組成的關卡。

南方長城是古代軍事防禦工程,南起銅仁交界的亭子關、北至吉首喜鵲營,自明朝嘉靖三十三年起修建,經萬曆,天啟,嘉慶各代補築,累計約430餘里。南長城的修建,是明王朝和清王朝的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針對南方少數民族尤其是苗族鎮壓的產物。以達到築牆屯兵,分割統治的目的。

南方長城的高度和寬度,都不如北方長城,但是南方長城大部分繞山跨水,基本都建築在險峻的山脊上。城牆系用正方青石砌築,拌以糯米石灰砂漿,經600多年風吹雨打,牢固如初。築城所用石料,皆從山下各處採集,分段運送上山,工程浩大宏偉,令人歎為觀止。

現整條長城尚有總兵衙門(鳳凰古城)的城池,分指揮中心城址(乾州古城,吉衛古城)2座,碉卡47座,營盤4座,哨臺311座,土石邊牆80餘殘段。

這條築於南方的長城,是中國歷史上工程浩大的古建築之一,是明清王朝鎮撫南方苗族的產物,更是研究古代王朝對邊遠少數民族征服統治的鮮活史料。






阿榮生活圈


我旅行去過許多中國古代關隘,比如山海關、居庸關、娘子關、嘉峪關等等,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山海關。

山海關是明長城的東北起點,境內長城26公里,依燕山。被稱為天下第一關。它將山海相連,構築了萬里長城的銅牆鐵壁,它抵禦外敵來犯。關裡是漢文化的根基,華夏民族的搖籃。對關外,它關住了草原的瘋狂,關住了扼殺文明的野蠻。

古城山海關自公元1381年建關設衛,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自古即為我國的軍事重鎮。

山海關素有“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的美譽,是長城東端的重要關隘之一。

它作為京東門戶,倚山瀕海,自然形成的山海之勢與人工設險的雄偉關城相得益彰,與所轄軍事聚落構成了嚴密的軍事防禦體系,是明長城防禦體系的典型代表。山海關防區的範圍,隨著歷史的前進不斷擴展,其已超出一關一路的轄區範圍,在明朝末期形成了以山海關為核心,跨鎮聯防、海陸結合的廣泛的軍事防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